第一百五十六章 分取二城

半個時辰後,陽武城守將披掛整齊,引本部兵大開城門,迎戰劉軍。∑頂∑點∑小∑說,..關羽觀其陣,傲然道:“跳樑小醜也敢戰我?”話雖如此,卻驅動馬匹,躍躍欲試。

旁邊劉恪一把拉住,道:“雲長,此等無名之輩,何須動用你這主將,交給我便是!”

關羽和劉恪待在一起許久,自然比劃過,知道劉恪比自己差不了多少。於是便道:“守慎自去,我爲汝觀陣。”

劉恪拍馬挺槍而出,來戰陽武守將,身後鼓聲隆隆,震天動地,劉恪賣弄精神,未數合,一槍刺其於地。而後謂左右道:“與我縛了!”

劉恪既敗陽武守將,乃大喝道:“王師已至,爾等何不速降!”

陽武之兵本無戰心,見主將已失陷,紛紛伏地而降,關羽兵臨城下時,陽武令早就率了城中士紳立於城門之下迎接了。

關羽素來不喜繁文縟節,見陽武令阿諛醜態,更是懶得搭理。只苦了劉恪,關羽是主將,隨心所欲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可他不行,得安撫人心,得整理軍務,一大攤子事呢。

這邊原武城,曹仁和夏侯惇就沒這麼好運氣了。他二人初出茅廬,打着曹字旗號,結果就是被人無視了。

原武守將乃是董卓鐵桿,自度城防堅固,是以壓根就不理會曹仁、夏侯惇的勸降。曹仁和夏侯惇傻眼了,還以爲自己這是正義的事業,正義的事業當然是無數人附從,納頭便拜,以這情況來看,似乎是自己想多了。

曹仁字子孝,曹操的從弟,打小學得一身好武藝,弓馬騎射,樣樣精通。曹仁比曹操小十幾歲,打小就聽着曹操的那些破事長大的。於是幾乎跟曹操一個德性,從小就調皮,長大了更是與郡中豪俠結交。天下大亂時,他正在淮、泗之間遊俠,附從他的劍客健兒有千餘人。後來曹操在陳留起兵討董,心想一個好漢三個幫,就一封書信,把曹仁給召了過來。

此時的曹仁,爲曹操軍中的別部司馬,還遠遠沒有日後曹魏名將的風采。見原武守將不降,便要下令麾下準備器械,打算硬來。

夏侯惇字元讓,亦是曹操同郡人。夏侯家與曹家屢世姻親,夏侯惇自幼便與曹家子弟來往,交情甚篤。曹操爲騎都尉討平黃巾時,夏侯惇便追隨曹操了。見曹仁下令強攻,便道:“子孝,主公與劉備有約,先取城者勝。今若舉兵攻城,不知何時能下。不若子孝率弓手爲我壓陣,我自率健兒強攻此城!”

曹仁還是很敬重這個老大哥的,夏侯惇雖然出自世家,然則清儉好學,禮賢下士,長得很帥不說,還武藝非凡。於是便勸道:“元讓,既如此,不如元讓壓陣,我來攻城如何?”

夏侯惇道:“我早年隨主公平討黃巾賊,轉戰四方,攻城拔寨已頗有心得,子孝初歷軍陣,便爲我助威,看我奪城如何?”

曹仁知道夏侯惇是爲自己着想,便也不再爭,道:“那一切就拜託元讓了。”

夏侯惇便率了一個百人隊,各執刀盾,衝至城下,而後回頭謂曹仁道:“子孝替我壓制城頭弓手。”

曹仁率了弓手,亦至城下,萬箭齊發,瞬間城頭守軍被壓制得頭也不能擡。原武城守將也不是吃素的,下令諸軍,將開水,滾油,石灰,火瓶,一股腦的全部往城下扔。曹仁手執強弓,見夏侯惇往哪裡爬,他便往哪處城頭射。若說平曹軍的弓箭手是全面壓制的話,曹仁便是定點清除了。

他射速也不快,但基本上保證了一箭射中一個目標。夏侯惇冒着箭矢石塊在雲梯上飛速攀登,聞得城頭慘叫聲不絕於耳,心中喜道子孝好本事,果然弓馬嫺熟。

接近城垛,夏侯惇正欲翻身而上,兩杆長槍卻從垛口刺了出來。好夏侯,長刀在槍桿上一磕,而後再一御勁,一個前空翻,便扶搖直上,穩穩落在城頭。腳步方站穩,眼睛都沒看清楚,便把刀與盾拼命的揮舞了起來。

那邊原武守將見有人上了城牆,不禁大怒,自持勇武,取了兵器,來戰夏侯,欲將夏侯惇留在城頭。

夏侯惇正殺得痛快,身後健兒源源不斷的涌了上來,佔據了一塊地方結陣而戰。忽見前方一將殺氣騰騰,持刃而來。夏侯惇大喜,心道正欲尋你,你卻自己送上門來。

原武守將走得近了,見那敵將面現喜色,心下莫名,戰陣之上,來不及細想,便把槍一抖,抖出碗大的槍花,毒蛇一般往夏侯惇刺去。

夏侯惇大喝一聲,道:“來得正好!”便把長刀一橫,擺了個鐵鎖攔江式,一刀卸開長槍,身子卻一矮,連踏幾步,往前迅速一竄,接近原武守將身前,便把刀一豎,刷刷刷便是數刀剁下。

正所謂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原武守將也沒想到夏侯惇竟然如此迅速便近了身,一時間被夏侯惇弄得手忙腳亂。眼見得刀光閃閃,風聲清冷直逼面門,只好棄了槍,一個後翻滾,躲開夏侯惇致命一擊,而後自親兵手中奪了環首刀,復來戰夏侯惇。

夏侯惇乃後來的曹魏開國元勳,一身武力過人,又豈是這等無名武將所能敵,交手十餘合,那守將便骨軟筋酥,熱汗騰騰,眼見得左支右擋,便要不敵,便開口道:“某願降!某願降!”

夏侯惇殺得性起,又恨此人不早早獻城,白白浪費自家健兒的性命,如何肯放。他一聲獰笑道:“晚啦!”手中攻勢卻又是凌厲幾分。

又斗數合,夏侯惇覤見破綻,暴喝一聲,舌綻春雷,連斬三刀,第一刀,斬落原武守將手中兵刃,第二刀,劈斷原武守將一臂,第三刀,刀光一閃,只見一顆斗大的人頭飛出好遠,原武城守將脖子中的熱血順着脖腔衝出三尺高,而後往前一撲,再無聲息。

曹家軍哦的一聲歡呼,夏侯惇執了原武守將之頭在手,滿面血污,大喝道:“爾等主將已死,還不速降!”

衆原武軍見夏侯惇一手持頭,一手執刀,殺氣騰騰,兇威凜凜,不由心中驚懼,一身膽氣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紛紛扔下手中兵刃,拜道:“將軍,我等願降!”

夏侯既取了城池,便大開城門,迎了曹仁進來,又遣飛馬馳往曹操處報捷。

不說兩軍分取兩城,卻說王匡自泰山募兵返還河內。便見董卓所遣一干大臣滯留懷縣。王匡一見,喲,好多熟人,還有姻親。此時各爲其主,王匡也懶得搭理,徑自去尋袁紹。

見了袁紹,便道:“本初,韓元長等到我處,所爲何事?”

袁紹見王匡來了,便道:“公節有所不知,韓元長等爲董卓所迫,攜詔書欲來我處說降。”

王匡道:“詔書何在?”

袁紹便把詔書給王匡看,王匡一看,便樂了,董卓在詔書中寫道,自己之前一直擔任邊地守臣,極少入朝,於朝政之事,頗有不懂之處。之前種種,是自己有些獨斷專行了,是以才導致許多人不滿。但是,自己這邊呢,代表着天下正統,還是有許多名士許多公卿支持自己的。自己雖然有些做法不妥,但內心卻是一心爲公,一心只爲大漢好,別無他志。希望諸位可以理解。

如今因爲治國理念不同,導致天下動盪,戰禍四起。自己每每因此而心不自安。於是打算好好和大家坐下來談一談。自己打算去相國尊號,只爲太尉,而袁本初,負海內人望,可爲司徒或司空。兩人可攜手共秉朝政,爲一個繁榮的,穩定的大漢帝國,作出自己的貢獻……當然,要是本初你同意我的條件,可以大家暫停戰事,坐在一起談一談,然後我滿足你的條件,你也要負責勸停關東諸侯,讓他們罷兵,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王匡又問諸臣到懷縣之時日,袁紹說來了半個多月了。

王匡就道:“本初意有所動乎?”

袁紹馬上一本正經道:“豈有此事?我與董仲穎有滅門之恨,豈有從他之理!”

其實王匡沒猜錯,袁紹是有些心動了。他當時反董,是有着自己的小算盤的,就是他不滿董卓行廢立之事。而且自己出逃之後,太后與弘農王皆在董卓之手,生死難卜。於是袁紹便想,你董卓一個粗鄙莽夫,也能行廢立之事,我袁紹世代纓簪,四世三公,難道我便不可以行廢立之事?好,你立一帝,我不滿意,我便聯合天下諸侯,重立一帝。看看這天下,是聽你姓董的,還是聽我袁氏的?

當時袁紹都與衆人有溝通,打算迎立幽州牧劉虞劉伯安。劉虞乃光武帝長子東海恭王劉強之後。劉強當年可是皇長子,當了太子好多年。只是後來母親郭皇后被廢,劉強心不自安,乃自請去太子位而就蕃。光武帝心中不忍,又因爲劉強沒有過錯而廢太子之位,是以對他非常優待,於是賜其虎賁旄頭,宮殿設鍾虡之縣,擬於乘輿。一共讓其受二十九縣之封。劉虞的身份,在一衆宗室中還是非常尊貴的。所以袁紹當初就把主意打到劉虞的身上了。

結果自己還沒行動呢,劉備帶着何太后與弘農王突然就出現在自己的面前了。袁紹大計遭挫,表面不說,心中卻把劉備恨得要死。這也是後來袁紹一直與劉備不對付的原因之一。

王匡聞袁紹所言,不疑有他,便道:“既如此,某一路勞頓,先行安頓,明日再與本初議事。”

於是與袁紹作別,自去府中不提。

感謝書友煙花易冷夜太美的打賞,謝謝大家的支持。

第三十五章 洛陽滅蝗(二)第三十八章 太學論儒第二百一十二章 涼州風雲(二)第四百五十五章 風雨幷州(十一)第四百五十六章 風雨幷州(十一)第二百九十八章 幽冀大戰(三)第一百一十八章 涼州之戰(三)第四百九十四章 冀州攻略(三十六)第三百八十五章 袁劉大戰(十五)第四百七十八章 冀州攻略(二十)第七百三十三章第一百零九章 築城巴丘第四十二章 高歌正氣第三百一十二章 陳到來投第三十八章 太學論儒第七百四十七章 曹洪中計第一百零八章 涼州大亂第三百零三章 袁術稱帝第四百一十四章 劉虞病逝第八百三十章 遼東往事第一百三十五章 天子駕崩第六百零一章 草原大戰第三百七十八章 袁劉大戰(八)第三百一十七章 許禇投曹第二百四十九章 袁術野望第一百一十六章 涼州之戰第十三章 平定廬江(一)第二百八十八章 遊說郭嘉第一百三十四章 皇位歸屬第七十六章 試行改革第二百八十三章 前狼後虎第六百四十五章 攻打陳留第五百三十三章 農業改革第五百五十章 關中攻略(二)第八百十三章 攻敗垂成第三十章 退婚之事(3)第一百八十二章 傳國璽出第三百三十二章 南征袁術(三)第二百八十章 跨海東征(七)第五百四十五章 封王之論第八百十三章 攻敗垂成第五百一十八章 好漢凌操第七百八十八章 援兵抵達第七百十四章 章山水戰(二)第二百二十八章 蔡邕歸來第六十五章 廣陽大疫第二百六十九章 青州新政第八百十九章 意外變故第五百五十一章 關中攻略(三)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盡墨第五百八十一章 交州之戰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盡墨第七百四十章 二將南下第一百零七章 黃巾消亡第四百五十五章 風雨幷州(十一)第六百七十二章第十三章 平定廬江(一)第四百二十三章 交州士家第四百一十一章 大戰平城第八百零九章 戰爭爆發(十)第八百二十八章 中南半島(二)第一百一十三章 兵發涼州第五百三十四章 烏桓政策第五百六十一章 關中攻略(十三)第一百一十四章 初逢敵軍第七百三十六章 父子第三百七十八章 袁劉大戰(八)第五百八十四章 平定涼州(二)第七百五十九章第六百七十八章第八百零八章 戰爭爆發(九)第六百七十八章第二百三十九章 生死無二志第五百七十七 西州戰略第五百二十九章 瓜分荊州第二百九十七章 幽冀大戰(二)第九十九章 荀彧北上(24日第二更)第二百二十七章 再議起兵第六百零三章 草原大戰(三)第六百九十八章 出兵豫州第七百六十五章第三百四十六章 火藥問世第五百四十二章第六百八十五章 益州興兵第六十九章 前因後果第七百四十一章 襲破羅縣第一百八十五章 青州攻略第五百零三章 四方雲動第五百九十六章 火燒高柳(二)第六百四十九章 曹仁兵至第六百七十七章第六百十二 兗州戰事(二)第一百四十三章 丁原之死第七百九十二章 襄陽城破第七百二十九章 漢大臣奏議還都第一百六十章 張飛襲關第七十二章 蠻王之位(二)第九十一章 黃巾亂起(五)第四百八十一章 冀州攻略(二十三章)第六百四十四章 馬超出動
第三十五章 洛陽滅蝗(二)第三十八章 太學論儒第二百一十二章 涼州風雲(二)第四百五十五章 風雨幷州(十一)第四百五十六章 風雨幷州(十一)第二百九十八章 幽冀大戰(三)第一百一十八章 涼州之戰(三)第四百九十四章 冀州攻略(三十六)第三百八十五章 袁劉大戰(十五)第四百七十八章 冀州攻略(二十)第七百三十三章第一百零九章 築城巴丘第四十二章 高歌正氣第三百一十二章 陳到來投第三十八章 太學論儒第七百四十七章 曹洪中計第一百零八章 涼州大亂第三百零三章 袁術稱帝第四百一十四章 劉虞病逝第八百三十章 遼東往事第一百三十五章 天子駕崩第六百零一章 草原大戰第三百七十八章 袁劉大戰(八)第三百一十七章 許禇投曹第二百四十九章 袁術野望第一百一十六章 涼州之戰第十三章 平定廬江(一)第二百八十八章 遊說郭嘉第一百三十四章 皇位歸屬第七十六章 試行改革第二百八十三章 前狼後虎第六百四十五章 攻打陳留第五百三十三章 農業改革第五百五十章 關中攻略(二)第八百十三章 攻敗垂成第三十章 退婚之事(3)第一百八十二章 傳國璽出第三百三十二章 南征袁術(三)第二百八十章 跨海東征(七)第五百四十五章 封王之論第八百十三章 攻敗垂成第五百一十八章 好漢凌操第七百八十八章 援兵抵達第七百十四章 章山水戰(二)第二百二十八章 蔡邕歸來第六十五章 廣陽大疫第二百六十九章 青州新政第八百十九章 意外變故第五百五十一章 關中攻略(三)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盡墨第五百八十一章 交州之戰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盡墨第七百四十章 二將南下第一百零七章 黃巾消亡第四百五十五章 風雨幷州(十一)第六百七十二章第十三章 平定廬江(一)第四百二十三章 交州士家第四百一十一章 大戰平城第八百零九章 戰爭爆發(十)第八百二十八章 中南半島(二)第一百一十三章 兵發涼州第五百三十四章 烏桓政策第五百六十一章 關中攻略(十三)第一百一十四章 初逢敵軍第七百三十六章 父子第三百七十八章 袁劉大戰(八)第五百八十四章 平定涼州(二)第七百五十九章第六百七十八章第八百零八章 戰爭爆發(九)第六百七十八章第二百三十九章 生死無二志第五百七十七 西州戰略第五百二十九章 瓜分荊州第二百九十七章 幽冀大戰(二)第九十九章 荀彧北上(24日第二更)第二百二十七章 再議起兵第六百零三章 草原大戰(三)第六百九十八章 出兵豫州第七百六十五章第三百四十六章 火藥問世第五百四十二章第六百八十五章 益州興兵第六十九章 前因後果第七百四十一章 襲破羅縣第一百八十五章 青州攻略第五百零三章 四方雲動第五百九十六章 火燒高柳(二)第六百四十九章 曹仁兵至第六百七十七章第六百十二 兗州戰事(二)第一百四十三章 丁原之死第七百九十二章 襄陽城破第七百二十九章 漢大臣奏議還都第一百六十章 張飛襲關第七十二章 蠻王之位(二)第九十一章 黃巾亂起(五)第四百八十一章 冀州攻略(二十三章)第六百四十四章 馬超出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