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高歌正氣

獄中環境一塌糊塗,空間窄小暗無天日不說,空氣中總是散發着一股讓人無法忍受的渾濁氣味。那麼多犯人,吃喝拉撒全在這,效果堪比後世的京城霧霾。這讓來大漢後一直呼吸着甘甜空氣的劉備有些受不了,好多年沒吃過這樣的苦了……

這一日,劉備獨對廷尉左監問。獄吏在一旁記錄。左監問:“劉備,廢后乃天子家事,爾何敢妄論之?”

劉備一臉平靜:“天子無家事!”

左監命一旁的獄吏記了,又問道:“你說皇后無罪,乃奸人構陷,可有證據?”

劉備心想,混蛋,我要有證據還用鳴冤?我和大家鳴冤不是希望你們廷尉重審此案嗎?當下把眉頭一蹙,反詰道:“皇后在位多年,用心服侍天子,母儀天下,百姓鹹服,一直無事,怎的突然就現巫蠱?且王甫此人,貪婪奸詐,他的話怎能輕信?此案疑點重重,我等太學士子爲免皇后遭受不白之冤,要求重審,有何不可?”

左監臉上似笑非笑,道:“你說王甫奸詐,那就是說你之前所說請誅奸邪,說的就是王甫?”

劉備把心一橫,也不管這人是否誘供,大聲道:”我說的便是王甫這個閹賊小人!不說他殘害黨人,就說他先是進讒言陷害渤海王劉悝謀反,挑撥皇親,先帝屍骨未寒便鼓惑天子誅先帝親弟,導致天下人視天子爲不義,這閹賊便該千刀萬剮!如今仗着天子寵信,又害皇后!哼,皇后何罪?無非見皇后乃渤海王妃之姑,王甫心虛,怕皇后怪責,便先下手爲強!巫蠱,好一個欲加之罪!王甫他敢讓廷尉親審此案嗎?”

劉備不待左監有所反應,又冷哼兩聲,道:”既然王甫可以懷疑這個懷疑那個,然後加罪於人,那麼我懷疑當年坊間流傳渤海王不滿先帝不傳帝位於他的流言乃是王甫散佈的,我要報案!要求審查王甫!“

獄吏聽了這許多隱秘之事,臉色糾結,拿着筆不知道該記還是不該記。左監臉色早就發黑,他可是奉天子之命來問訊劉備的,可不知道這小子什麼話都敢往外說。涉及到帝位,皇族之間的隱秘,他怎麼去跟皇帝回覆?不由怒喝道:“劉備!你在這亂說什麼?天家之事,還輪不到你嚼舌頭!”

劉備聽後仰天大笑,怒道:“我如何不能說?論私,我乃大漢宗室,中山靖王勝之後,孝景皇帝閣下玄孫!我與天子乃是族人!一個天子家奴做得,我這個同族之人偏說不得?論公,我乃太學生,束髮以來便受聖人之教的儒生,我儒家之士,奉天子以理天下,我這天子之臣,我這朝廷日後的棟樑之材如何說不得?天子,乃四海之共主,天子一舉一動,萬民矚目,天家豈能有衆臣不能說的私事?天子豈能不納忠言不廣賢路?豈能有不納諫之舉?若如此,賢人退避江湖,忠直心灰意冷,誰來爲天下治理天下?靠幾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閹賊?你說!我是說得還是說不得!”

左監不曾想劉備還是宗室之後,沉默半晌之後,不知道該問什麼了,便道:“劉備,你還有什麼要說的?”意思是你還有什麼話要說快說吧,我懶得問了,這混水我淌不起,趕緊問完我把卷宗往皇帝那裡一扔交差完事。

劉備聽他這突然低落下來的語氣,卻是會錯了意,以爲皇帝欲治罪於他,不然這左監這話說得好像要他交待遺言似的?劉備心中一懼,卻又立即坦然,他已經死過一次了,又有何懼哉?只是可惜功業未竟便身先死,劉備又悲又憤又恨,滿腔情緒化作一聲大喝:“取紙筆來!”

左監忙讓獄吏上紙筆,但見劉備抓了毛筆,沾滿墨汁,鐵劃銀勾般的書寫起來:“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爲河嶽,上則爲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三綱實繫命,道義爲之根。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哀哉沮洳場,爲我安樂國。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顧此耿耿存,仰視浮雲白。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書罷,劉備擲筆於地,一言不發。左監拿着一看,心中震驚不已。這,這劉備,古往今來罕見的正直之士啊!忙攜了卷宗,匆匆往宮中而去。

劉備悲憤之下,寫出了一首刪節版的《正氣歌》。刪去了此時不曾發生過的事蹟和文天祥的個人經歷,其他剩下的都是精華。怪不得左監見了覺得異常震撼。

左監一路入了卻非殿,皇帝在,諸臣也在。左監便拜於階下,對曰:“陛下,依臣之見,劉備雖然有些年少莽撞,但卻有一顆忠赤之心,不宜加罪!”

皇帝這就怪了,廷尉的人自成體系,向來只聽皇帝的,皇帝讓查誰就查誰,今天這是怎麼了?突然之間就有偏向了?

大臣一個個的也是疑惑不定。不知道劉備使用了什麼手段讓廷尉的人也爲之求情。

小黃門把卷宗遞了上來,皇帝就拿在手中看,看着看着便開始皺眉頭了。這劉備怎麼滿嘴胡言亂語沒個規矩?就算你是個忠臣,忠得不能再忠,要是你再敢如此亂說,朕也不能用你。皇帝繼續看下去,卻看見劉備自承宗室之後,爲天子族人這一段。看完之後,心中怒氣也漸漸消散,他也不是個不明事理的人。便對羣臣笑道:“這劉備倒也大言不慚,書中竟敢自稱乃朝廷的棟樑之材。”

然後又接着看劉備的自陳表,一看,竟然是一首名爲《正氣歌》的五言詩:“天地有正氣……”

看完之後,皇帝沉默良久,才把卷宗下發給羣臣,道:“你們看罷,看完了議一議!”

三公九卿把卷宗看完,心中都是感嘆,不想劉備年未弱冠,竟有如此之慨然氣節!真乃世之罕見!

其餘諸臣互相傳看間,皇帝道:”宗伯何在?“

宗正劉焉便出列拜道:”臣在!“

皇帝道:”劉備自承宗室之後,且取宗譜來觀之。“

劉焉便退出殿中,查驗宗譜去了。此時羣臣之中,竟有人開始反覆嗟誦天地有正氣之句,一些清直大臣只覺劉備此歌直抒他們心中之塊壘,是的,他們無畏無懼,哪怕身死族滅也要和姦佞小人鬥到底,是因爲他們心中有一口正氣,有浩然之氣!堂堂正正,鬼神避易!有些大臣念着念着,只覺此歌輝印着自己一生的經歷,不由得老淚縱橫。

顧此耿耿存,仰視浮雲白,說得多好啊,我有着一顆光明磊落的心,生死於我乃浮雲。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賢哲雖然離我們遠去,但他們榜樣的力量卻一直在鼓勵着我們。風檐之下我安心讀着聖賢書,他們的光輝徹底照耀着我,支持我堅定的沿着他們的道路走下去!

這是何等的氣節,何等的壯烈啊,字裡行間忠君憂國之情,置生死如浮雲的慷慨悲切,足以彌宇宙而貫金石。

如果說之前劉備的格物致知,儒家四句論讓人們認識到了劉備的才識過人的話,這一首《正氣歌》便讓人們認識到了這個未及弱冠之年的少年,是擁有着怎樣的氣節!擁有着怎樣一顆強大的心!

衆人覺得,劉備以齊太史、晉董狐、秦張良、漢蘇武自比,毫不爲過。這等才情品德均爲一流的少年,怪不得他自許爲未來朝廷的棟樑之材!這不是狂妄,而是自信!無與倫比的自信!

就在衆人紛紛感嘆的時候,劉焉回來了,捧着一堆發黃的記錄,回殿對道:”陛下,臣查實,劉備劉玄德果爲宗室之後。昔年中山靖王勝之後有五子封侯,勝之貞,元狩六年封爲涿縣陸城亭侯,後坐酎金失侯,因此遺下劉備一枝在涿縣。雖然年代久遠,但宗室記錄卻未曾斷絕。“說罷便把名冊呈上。

皇帝此時臉色好看多了,笑道:”不意此子竟爲我劉氏之千里駒。“皇帝也是人,族中出了人才,自然高興,雖然血脈遠了點,但畢竟都是一個祖宗下來的不是嗎?當然,這是在劉備對他的帝位沒有一絲半毫的威脅的情況下,不然,再有才也要弄死。

趁着皇帝高興,羣臣收拾心情,趕緊大唱讚歌,打算忽悠皇帝把劉備等人給立馬放了。

皇帝也挺高興的,心想劉備不錯,就算現在因爲年紀小不能大用,但將來磨礪磨礪可以留給朕的兒子呀!於是便想順口答應。

一旁邊的曹節未看清楚大勢,心有不忿,便跪對道:”陛下,劉備才情氣節,皆爲脫俗。然少年不經磨礪不堪大用。不若收在獄中一段時日,磨磨劉備身上的驕縱之氣,如是,陛下馳驅起來方可得心應手。“

皇帝一想也對,劉備這個天不怕地不怕什麼都敢說的性子,磨磨也好。便命廷尉把劉備等人暫且收繫獄中,不得有所怠慢。

廷尉領命,心中卻是苦笑,這不是讓我養一幫大爺嗎?萬一有個閃失,如何是好?

羣臣卻是怒視曹節這個賣弄口舌的閹人,好好的局面居然便讓他給攪和了。曹節恍然不覺自己又拉了多少仇恨,只爲自己又把太學諸生按在獄中而洋洋得意。鼠目寸光如此,怪不得最後死於非命。

第二更奉上,謝謝江湖過客,,,,,兄的打賞。

第一百一十章 皇帝昏招第七百七十章第六百八十二章第五百四十二章第五百八十八章 晉封王爵第一百二十三章 鄭門立雪第六百二十六章 兵出魯國第六百四十六章 伏兵齊出第四百二十六章 流言驟起第六百九十四章 曹洪中伏第四十三章 酷吏陽球第五百零二章 博望攻防第七百八十章第三百七十二章 袁劉大戰(二)第六百二十一章 揚州異動(二)第三十章 退婚之事(3)第三十六章 洛陽滅蝗(三)第三百一十六章 下邳之戰(四)第八百一十章 戰爭爆發(十一)第二百六十六章 烏桓校尉第七百二十七章 曹仁還師歸南郡第七百三十章第四十二章 高歌正氣第六百三十章 戰爭序幕第二百二十二章 涼州風雲(還沒完)第六百十九章 聯盟已成第二百三十章 跨海東征(二)第十章 南下廬江第六百零五章 草原大戰(完)第六百八十四章第七百零八章 臧霸南下第三百四十四章 諸賢北歸第五百零三章 四方雲動第七百二十一章第六百九十章 孫堅之死第三百一十三章 下邳之戰第三十五章 洛陽滅蝗(二)第七百五十八章第三百三十一章 南征袁術(二)第二百一十三章 涼州風雲(三)第五十章 孤身說降第二百八十一章 跨海東征(八)第十八章 涿縣初見(二)第六十九章 前因後果第三百四十一章 圖謀荊州第一百六十六章 酸棗之變第一百三十四章 皇位歸屬第六百六十七章 虎將許褚(二)第二百七十一章 徐州之亂(二)第五百三十五章 大儒之逝第五百一十一章 弄巧成拙第七十三章 蠻王之位(三)第七百六十五章第八百章 戰爭爆發第一百七十七章 袁氏兄弟第七十五章 塵埃落定第一百九十六章 青州屯田忙(二)第六百零七章 益州風雲(二)第七百五十八章第四百五十二章 風雨幷州(八)第四百三十四章 再戰平城(二)第七百四十七章 曹洪中計第一百九十六章 青州屯田忙(二)第五百一十一章 弄巧成拙第六百四十一章 諸國來獻第一百二十六章 冀州之事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盡墨第二百二十三章 兩軍對壘第六百五十八章 兗州決(七)第五百六十三章 關中攻略(十五)第二百六十四章 老將出山第七百五十八章第一百五十三章 兵分三路第一百零七章 黃巾消亡第七十九章 水晶制鏡第六百零五章 草原大戰(完)第六百六十九章 劉璋請降第二百二十一章 涼州風雲(完)第三百二十一章 公孫之敗第六百七十四章第三百八十二章 袁劉大戰(十二)第五百二十九章 瓜分荊州第六百十六章 濟北王求助張飛第三百四十二章 說反長沙第二百八十七章 郭嘉出山第二百八十五章 興平二年第六百八十八章 漢壽之戰第六百二十二章 揚州異動(三)第三十六章 洛陽滅蝗(三)第四百章 白登之戰第八十七章 黃巾亂起第四十六章 陽球之死第三百五十二章 甘寧出奔第七百八十四章 兵分數路(二)第七百六十九章第五百九十章 戰爭序幕第七百四十四章第一百八十九章 青州攻略(五)第六百九十五章第二百六十九章 青州新政
第一百一十章 皇帝昏招第七百七十章第六百八十二章第五百四十二章第五百八十八章 晉封王爵第一百二十三章 鄭門立雪第六百二十六章 兵出魯國第六百四十六章 伏兵齊出第四百二十六章 流言驟起第六百九十四章 曹洪中伏第四十三章 酷吏陽球第五百零二章 博望攻防第七百八十章第三百七十二章 袁劉大戰(二)第六百二十一章 揚州異動(二)第三十章 退婚之事(3)第三十六章 洛陽滅蝗(三)第三百一十六章 下邳之戰(四)第八百一十章 戰爭爆發(十一)第二百六十六章 烏桓校尉第七百二十七章 曹仁還師歸南郡第七百三十章第四十二章 高歌正氣第六百三十章 戰爭序幕第二百二十二章 涼州風雲(還沒完)第六百十九章 聯盟已成第二百三十章 跨海東征(二)第十章 南下廬江第六百零五章 草原大戰(完)第六百八十四章第七百零八章 臧霸南下第三百四十四章 諸賢北歸第五百零三章 四方雲動第七百二十一章第六百九十章 孫堅之死第三百一十三章 下邳之戰第三十五章 洛陽滅蝗(二)第七百五十八章第三百三十一章 南征袁術(二)第二百一十三章 涼州風雲(三)第五十章 孤身說降第二百八十一章 跨海東征(八)第十八章 涿縣初見(二)第六十九章 前因後果第三百四十一章 圖謀荊州第一百六十六章 酸棗之變第一百三十四章 皇位歸屬第六百六十七章 虎將許褚(二)第二百七十一章 徐州之亂(二)第五百三十五章 大儒之逝第五百一十一章 弄巧成拙第七十三章 蠻王之位(三)第七百六十五章第八百章 戰爭爆發第一百七十七章 袁氏兄弟第七十五章 塵埃落定第一百九十六章 青州屯田忙(二)第六百零七章 益州風雲(二)第七百五十八章第四百五十二章 風雨幷州(八)第四百三十四章 再戰平城(二)第七百四十七章 曹洪中計第一百九十六章 青州屯田忙(二)第五百一十一章 弄巧成拙第六百四十一章 諸國來獻第一百二十六章 冀州之事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盡墨第二百二十三章 兩軍對壘第六百五十八章 兗州決(七)第五百六十三章 關中攻略(十五)第二百六十四章 老將出山第七百五十八章第一百五十三章 兵分三路第一百零七章 黃巾消亡第七十九章 水晶制鏡第六百零五章 草原大戰(完)第六百六十九章 劉璋請降第二百二十一章 涼州風雲(完)第三百二十一章 公孫之敗第六百七十四章第三百八十二章 袁劉大戰(十二)第五百二十九章 瓜分荊州第六百十六章 濟北王求助張飛第三百四十二章 說反長沙第二百八十七章 郭嘉出山第二百八十五章 興平二年第六百八十八章 漢壽之戰第六百二十二章 揚州異動(三)第三十六章 洛陽滅蝗(三)第四百章 白登之戰第八十七章 黃巾亂起第四十六章 陽球之死第三百五十二章 甘寧出奔第七百八十四章 兵分數路(二)第七百六十九章第五百九十章 戰爭序幕第七百四十四章第一百八十九章 青州攻略(五)第六百九十五章第二百六十九章 青州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