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八章 西域見聞(二)

知道此事後,丁儀也不禁感慨大將軍的心胸氣概和超遠眼光。只有遠在中原的人,才自以爲中原纔是整個天下的中心。當年丁儀也是這般以爲。只是在西域待了幾十年後,才知道,自己之前是何等的淺薄。西域是塊寶地,看看旁邊的勢力,匈奴、鮮卑、貴霜等無不對西域垂涎三尺。只有大漢王朝,在西域有用時,就拿來一用,以對付匈奴、鮮卑;在匈奴、鮮卑被漢王朝打敗,西域失去它的戰略價值時,便置之不理。太過功利,太過實用主義。卻不知道,徹底控制住西域,不但能讓漢王朝拓地千里,還能產生數之不盡的財富。完全不用擔心經營西域會耗費數之不盡的錢財。

當然,這也是丁儀在這裡待得太久了,思維方式已經被這裡的人所同化,所以纔會想得這麼透徹。至於中原的士大夫們,向來是不太喜歡赤祼祼的言利的。丁儀也明白這個道理。這次麴義遠道而來,隻言片語中透露出了大將軍劉備想要長久經營西域的心思,丁儀心中便是一陣狂喜。他知道,他的機會到了。能不能就此飛黃騰達,便全在此一舉。

第二日,丁儀便把自己在西域多年的所見所聞以及自己對西域的勢力分佈瞭解等事無鉅細,一一與麴義細說。並毫不諱言的對麴義道:“儀在西域也久,自漢家與西域隔絕音訊,坐困於此多年。今願隨將軍復通西域,望將軍莫嫌儀老朽而棄用。”

縱觀華夏數千年曆史,若說名利心最強,只怕以秦、漢、唐的軍人爲最。他們相信功名只向馬上取,萬里之外覓封侯!他們寧爲百夫長,勝作一書生!他們崇尚榮耀,渴望戰爭!正因爲有了這些人,所以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所以漢武帝北卻匈奴,南取百越!所以大唐的君主能夠成爲天可汗,可使萬國衣冠拜冕旒!

也正是因爲有這種強悍的尚武精神,所以秦、漢、唐都亡於自己的臣子,而不是像宋與明一樣,亡於外族之手。丁儀弱冠從軍,然後隨自己的長官來到西域,結果在這裡一待,就是好幾十年。不過大漠的風沙,和樓蘭的美酒與胡姬,從未讓他的意志有半點沉淪。在機會來臨時,他毫不猶豫,選擇抓住。不管前方有多少刀槍箭矢。正是大多數漢人都有這種爲了功名而奮鬥至死的基因,所以歷史上曹操纔在《步出夏門行》中寫出如此的詩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麴義大喜,他進了西域,也是兩眼一摸黑。他是不怕任何艱難,但身後五千子弟,他總要把他們都帶回家的。絕不能讓他們枉死在這蠻荒之地。現在有了丁儀的主動投效,等於在這黑暗之地點亮了一個燈塔,西域這地圖上籠罩的迷霧,於是就這樣散去。

麴義道:“我得公禮,如魚得水也。公禮若不嫌棄,可暫爲我軍中主簿,日後班師,我當奏明公禮之功,以報大將軍。”

丁儀等的就是這句話。有了麴義的保證和舉薦,大將軍到時就會知道自己的名字,到時自己再上西域之策,便不會被視作無名小卒的胡言亂語。麴義話音方落,丁儀便是一禮,道:“敢不效死!”

西域的漢官們基本上逃的逃,散的散,還有的乾脆自立了。留在這片土地上還忠於漢朝的,也不多了。

丁儀在知道還有一路軍去了伊吾城後,便對麴義道:“將軍,宜禾都尉與我等不通音訊久矣,聽聞數年前其於伊吾殺官自立,段將軍若去,只怕要遭其算計。”

宜禾都尉,監護移支與蒲類前國、蒲類後國等部勢力。這幾部以前都屬於姑師,姑師被漢軍所破,然後被肢解,分成了數個小勢力。現在蒲類前國和移支都已經成爲了歷史的塵埃,不是被漢人所攻滅就是被鮮卑、匈奴給吞併。只有蒲類後國還生活在這一片土地之上。與漢朝的聯繫中斷之後,留守在伊吾的宜禾都尉在西域長史空缺、敦煌太守又沒空搭理他的時候,野心終於開始膨脹了。他敏銳的察覺到了中原應該是出了變故。他孤懸在異域,手握大權偏生又沒人管。這種情況下,只怕換了誰來,估計都要搞點事情。

當然,宜禾都尉人比較聰明,他沒有自立爲王的意思。畢竟中原形勢未明,他也不想去招惹西域地面上其他的大勢力。他只想關起門來享福就好。每年光交易、徵收的稅收,和蒲類國的那些美妙女子,就已經夠他忙活的了。往年這裡的財富,大多數都要送往敦煌或者是柳中。沿途損耗不說,還有來去如風的馬匪攔道搶劫。多可惜啊,現在則不用擔心了,全是他一個人的。

麴義聽了,不禁笑道:“公禮但管放寬心,小小一個都尉,若想算計段忠明,絕無可能。”開什麼玩笑,能在涼州諸將中明哲保身併成功在劉備麾下再度受到重用的人,稱之爲老狐狸一點也不爲過,又豈是一個小小的宜禾都尉能對付得了的?更何況段煨旁邊還跟了個徐晃,妥妥的軍中後起之秀,未來段煨的接班人。

丁儀見麴義自信滿滿,便不再多說了。他盡到了自己的責任,但麴義聽了仍然充滿自信,想來北邊那裡也不至於有什麼不好的事情發生。於是便專心向麴義講解起鄯善的情況來。

鄯善別看被漢軍打得屁滾尿流,連都城都被迫遷移了。但在西域諸國之中,卻是強橫得緊。當年張騫出使西域,三十六國中的且末國,如今便已經亡在了鄯善國的手中。更西邊的小宛、精絕也是如此,名義上還有國王,但實際上已經被鄯善給控制了。

第二百四十二章 兵發河內第七百七十一章 魯肅出使第二百零七章 左伯之紙第四百九十八章 高柔蹤跡第六百六十章 兗州決戰(九)第八百十四章第二百四十八章 青州餘事第四百一十六章 朝廷反應第六百十六章 濟北王求助張飛第五百零八章 江夏水戰(二)第七百十九章 安陸之戰第一百九十八章 青州屯田忙第八百十六章第一百一十七章 涼州之戰(二)第一百七十五章 諸侯入洛第五百一十五章 江夏李通第七百九十一章 水淹之計第七百十六章第三百一十五章 下邳之戰(三)第六百三十五章 兗州攻防(四)第五百六十四章 關中攻略(十六)第五百三十四章 烏桓政策第二百八十三章 前狼後虎第二百五十三章 和解關東(二)第四百二十二章 劉備嫁女第五百七十章 關中攻略(二十)第七百二十章 安陸之戰(二)第五百一十一章 弄巧成拙第三百三十六章 袁術敗亡(二)第四百八十五章 冀州攻略(二十七)第七百十四章 章山水戰(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皇位歸屬第一百一十一章 黑山張燕第八百零八章 戰爭爆發(九)第四百六十四章 冀州攻略(六)第六百三十二章 兗州攻防第六十四章 十惡不赦第七百八十一章 益州出援第七百五十章第八百三十章 遼東往事第七百八十二章 目標荊州第四十章 蔡邕之難(二)第一百六十三章 滎陽之戰(三)第三百六十八章 劉備所謀第三百八十九章 袁劉大戰(十九)第五百三十三章 農業改革第四百八十七章 冀州攻略(二十九)第五百五十八章 關中攻略(十)第三百八十七章 袁劉大戰(十七)第六百六十章 兗州決戰(九)第五百零二章 博望攻防第三百二十八章 山陵又崩第三百四十九章 曹操南圖第八百十二章 沙摩之死第六百八十七章 首戰黃蓋第六章 簡家之約第一百八十五章 青州攻略第二百五十章 劉協心事第四百九十七章 班師回朝第一百七十二章 陽城之戰(二)第七百五十九章第六百八十七章 首戰黃蓋第二百四十三章 袁紹之謀第六百二十七章 夜襲奉高第五百四十六章 封王之論(二)第五百五十三章 關中攻略(五)第七百章 出城交兵第七百九十九章第二章 縣城風波(一)第七百零四章 蕭縣陷落第六百零五章 草原大戰(完)第七百四十四章第一百零二章 宛城攻略(26號第一更)第五百二十章 曹操意圖第四十九章 事件起因第六百五十章 馬超中伏第七十一章 蠻王之位第七百六十七章第九十八章 南陽局勢第五百三十章 瓜分荊州(二)第七百八十七章 襄陽態度第六百八十七章 首戰黃蓋第三十六章 洛陽滅蝗(三)第六百五十章 馬超中伏第七百七十四章 高幹出征第八百十一章 戰爭爆發(十二)第四百一十六章 朝廷反應第二百五十一章第二百四十八章 青州餘事第五百一十章 四將攻宛第七百三十六章 父子第四十三章 酷吏陽球第一百七十五章 諸侯入洛第七百十五章 華容城下第五十九章 黃巾初蹤(二)第四百三十四章 再戰平城(二)第一百五十七章 遊說袁紹第十七章 涿縣初見第四百三十三章 再戰平城第五百九十三章 大戰開始(二)
第二百四十二章 兵發河內第七百七十一章 魯肅出使第二百零七章 左伯之紙第四百九十八章 高柔蹤跡第六百六十章 兗州決戰(九)第八百十四章第二百四十八章 青州餘事第四百一十六章 朝廷反應第六百十六章 濟北王求助張飛第五百零八章 江夏水戰(二)第七百十九章 安陸之戰第一百九十八章 青州屯田忙第八百十六章第一百一十七章 涼州之戰(二)第一百七十五章 諸侯入洛第五百一十五章 江夏李通第七百九十一章 水淹之計第七百十六章第三百一十五章 下邳之戰(三)第六百三十五章 兗州攻防(四)第五百六十四章 關中攻略(十六)第五百三十四章 烏桓政策第二百八十三章 前狼後虎第二百五十三章 和解關東(二)第四百二十二章 劉備嫁女第五百七十章 關中攻略(二十)第七百二十章 安陸之戰(二)第五百一十一章 弄巧成拙第三百三十六章 袁術敗亡(二)第四百八十五章 冀州攻略(二十七)第七百十四章 章山水戰(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皇位歸屬第一百一十一章 黑山張燕第八百零八章 戰爭爆發(九)第四百六十四章 冀州攻略(六)第六百三十二章 兗州攻防第六十四章 十惡不赦第七百八十一章 益州出援第七百五十章第八百三十章 遼東往事第七百八十二章 目標荊州第四十章 蔡邕之難(二)第一百六十三章 滎陽之戰(三)第三百六十八章 劉備所謀第三百八十九章 袁劉大戰(十九)第五百三十三章 農業改革第四百八十七章 冀州攻略(二十九)第五百五十八章 關中攻略(十)第三百八十七章 袁劉大戰(十七)第六百六十章 兗州決戰(九)第五百零二章 博望攻防第三百二十八章 山陵又崩第三百四十九章 曹操南圖第八百十二章 沙摩之死第六百八十七章 首戰黃蓋第六章 簡家之約第一百八十五章 青州攻略第二百五十章 劉協心事第四百九十七章 班師回朝第一百七十二章 陽城之戰(二)第七百五十九章第六百八十七章 首戰黃蓋第二百四十三章 袁紹之謀第六百二十七章 夜襲奉高第五百四十六章 封王之論(二)第五百五十三章 關中攻略(五)第七百章 出城交兵第七百九十九章第二章 縣城風波(一)第七百零四章 蕭縣陷落第六百零五章 草原大戰(完)第七百四十四章第一百零二章 宛城攻略(26號第一更)第五百二十章 曹操意圖第四十九章 事件起因第六百五十章 馬超中伏第七十一章 蠻王之位第七百六十七章第九十八章 南陽局勢第五百三十章 瓜分荊州(二)第七百八十七章 襄陽態度第六百八十七章 首戰黃蓋第三十六章 洛陽滅蝗(三)第六百五十章 馬超中伏第七百七十四章 高幹出征第八百十一章 戰爭爆發(十二)第四百一十六章 朝廷反應第二百五十一章第二百四十八章 青州餘事第五百一十章 四將攻宛第七百三十六章 父子第四十三章 酷吏陽球第一百七十五章 諸侯入洛第七百十五章 華容城下第五十九章 黃巾初蹤(二)第四百三十四章 再戰平城(二)第一百五十七章 遊說袁紹第十七章 涿縣初見第四百三十三章 再戰平城第五百九十三章 大戰開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