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抗洪救災年

開寶十年夏五月,大漢遭遇了開國以來最嚴重的一次水災,廣大中原地區,霖雨不止,河南、河北數十州縣苦雨爲災。

更令人心驚着,“乖巧”了十數年的黃河,開始興風作浪,水位暴漲,洪災頻發,澶州、大名及下游十數州縣堤防,皆有傾覆之危,數百萬百姓,飽受威脅。

雖反應稍遲,但在確認水患的等級與危害之後,大漢朝廷也展現出當下行政能力的高效,以極其嚴厲的態度,連發制命,廣諭各地州縣官府,要求他們嚴防死守,抗災救民。

這一次,幾乎是一次總動員,針對於黃、汴二河流域地方官府,官民齊動,軍民配合,聲勢陣仗,堪比北伐期間,甚至猶有過之,畢竟此番是真正影響到他們的利益,並且性命攸關。

爲了引起重視,也爲表示決心,趙普甚至通過不那麼正式的方式,向相關官府傳達一個態度:哪裡出事,便處置哪裡;誰懈怠疏忽,便辦誰。

沒有虛頭巴腦,也沒有拖泥帶水,乾脆、利落,簡單直接,堪稱粗暴的威脅。並且爲了讓地方上的猴子們有所警惕,最先決口的澶州主副官員,就成爲了此番抗洪救災動員祭旗的雞,甭管委屈不委屈,沒有任何道理可講。

殺雞儆猴這一招,招式很老,但往往管用。很多教訓有時不那麼容易被吸取,但有此典型,卻也沒有多少人敢不上心,即便不爲治下的黎民百姓考慮,爲了自己的頭上的官帽子,也要多幾分用心。

在抗災救民事宜上,二十多年下來,大漢朝廷是有足夠的經驗的。但即便反應過來之後,採取了一系列強力果斷的措施,仍舊沒能使兩河州縣平穩地從這次巨大的水災中度過。

連綿不休的大雨,是洪患的主因,雨不停,災不止。數十州縣,數百萬民,成爲了水患雨災的受難者。

尤其是首先爆發的澶州,決開的口子,便是一道最大的漏洞,根本擋不住,洶涌氾濫的洪水,肆意奔突,淹沒田土,毀滅村鎮,官民財產損失無算,能保住性命都是僥天之倖。

爲了抗洪救災,京畿、河南、河北三道官府,總計調動了三十多萬軍民用以抗洪,地方軍隊全數出動,甚至東京、大名及沿河重鎮的禁軍都出動了。

動用的人物力巨大,朝廷也敢於投入,然而在這等天災面前,人總是顯得那般脆弱無力。數百萬官民,更多的時候,也只能在那狂風暴雨,洪水勐獸面前,苦苦掙扎,抱團取暖。

這還是在朝廷這些年在河防工程起了一定作用的情況下,否則,若是各地堤岸大決,那一瀉汪洋,只怕黃河下游的廣大地區,在極短的時間內便竟成澤國了。

雨不停,則災不止。然而,讓人朝廷及地方感到壓力巨大的,還恰恰是那不曾停歇的大雨,非但不停,反而有些不依不饒,給人一種要衝破堤阻、毀滅一切的感覺。

持續的暴雨,不僅考驗着各地的堤防,也考驗着人心意志。從五月災情爆發,一直到六月,各地仍舊霖雨不止,強度有所變化,但就是不停,讓人望不到終點。

到這個時候,所有人都意識到了,這場雨災洪害,不是短時間能夠結束的了。而沿河堤防,也在大水連綿不斷的衝擊下,顯得搖搖欲墜,危如累卵。

澶州自不必多提,形勢最爲惡劣,數萬軍民,乘着雨水,冒着生命危險,往決口投沙豎石,也僅僅起到一些微不足道的遏制作用。

大名府的情況,同樣不妙,朝城等堤上,長駐軍民,多儲物料,廣營堤防,這才堪堪擋住,即便如此,傾覆之危不解,有數次險情都是靠着人力給搶下來的。

其餘地方,情況或許好些,卻也只是相對而言,危急的局面並沒有得到真正的緩解。沿河地區的數百萬軍民,體驗了一番末日般的感覺,就彷佛頭頂懸着一把刀,隨時可能斬下。

爲此,除了響應官府的抗洪救災的力役之外,沿河地區,拋家舍業者,有數十萬人,大量百姓,攜老扶幼、背井離鄉,只爲躲避洪災。

一時之間,大河下游地區,一片混亂,社會、經濟秩序遭到嚴重破壞,朝廷的統治,官府的行政,都經受着極大的考驗。

惠國公宋延握乃是劉皇帝委派的抗洪救災前線“總指揮”,每次從他那裡上報的奏章,總是充滿了嚴峻、緊急、危機等字眼,令人心驚肉跳。

而坐鎮京城,調度指揮的宰相趙普,一月之間,也是擔驚受怕,最怕的就是收到哪裡又決口了,哪裡又受災了。

由於對雨災的警惕預見不足,已經在劉皇帝那裡吃了掛落,若是後續的救災事宜再出差錯,待災情緩解之後,他宰相也絕對討不了好。

而最讓人感到沉重的,是這場災情還遠遠看不到緩解的時候,更遑結束。

有鑑於洪災水情,劉皇帝也沒有再繼續退居幕後,在漢宮之中納福乘涼了,這種天災國難面前,他也難有這個心情。

進入六月之後,劉皇帝更連下訓令,督促朝堂官府,勉勵臣民百姓,呼籲上下一心,全力抗災。

由於大雨持續地近乎詭異,朝中有不少官員都清奏上表,希望劉皇帝能夠祭天祈福,以解災情。

這樣的奏請,自然被劉皇帝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原因也很簡單,若是撞個大運,祈福有效,能夠增加自己身上的神聖性也就罷了。

然而,若是祭天無效,那樣豈不更引得人心思變,這樣的結果,就不是劉皇帝樂意見到的了。尤其是,劉皇帝諮詢過欽天監的那些“天文專家”,從他們口中判斷,這場大雨洪災,還看不到緩解的徵兆。

同時,在這種形勢下,劉皇帝也是分外敏感的。太平時候,應付一下,祭祭天,拜拜神,也就罷了,而這個時候,劉皇帝心懷疑忌的是,會不會有人拿天人感應那一套來說事,講什麼君失其德,政失其道,以致上天降災,警戒世人。

所幸,朝中還沒有這樣的傻人,敢在這個時候跳出來觸劉皇帝的黴頭,即便有人心中有類似的想法,暫時也只敢憋在心裡。

劉皇帝還特地下了一道明詔,從毫無文采的詔文中就可以看出,乃是劉皇帝親擬,而沒有經過李昉的潤色。

劉皇帝直白地訓斥了那些不求努力救災,反而指望上天憐憫開恩,指出抱有這樣想法的人,都是消極抗災,不思紓難救民的庸臣碌人。

措辭異常嚴厲,詔令下達之後,至少西京這邊,朝廷的思想是基本統一,牽涉有司也更加專心致志地進行抗洪救災事宜的差事。

六月己丑(初二),鄭州、東京、宋州官府相繼上奏,言汴河水情有異,這些奏報,在河患未已的情況下,引起了朝廷的高度重視。

政事堂連發政令,讓沿汴州縣官府提升預防等級,做好人力物力儲備,提前應對,以防汴水生變。

沒法不重視,汴水可是中原的核心水脈,黃金水道,連接運河,溝通南北,若汴水爲患,傷害的可不只是東京等重要城市,連西京這邊都要受到影響。

畢竟,當下的西京洛陽,每年也有大量的物資支持,是來自東南地區的。

不得不說,大漢過去治了二十年河渠,成績最爲顯着的,就是汴水爲主的中原水道。其後,水害的影響果然從汴河流域蔓延開來,不過得益於官府的提前應對,嚴防死守,再加上河工上的便利,汴水最終沒能成災,得以平穩度過,安全涉險。

整個五、六月份,大漢都是在同暴雨洪水的抗爭中度過,人未能勝天,卻也不曾屈服。一直到六月二十一日,雙方達成“和解”,雨水止,洪患平,渡劫成功......

第1778章 大漢不再需要什麼異姓王第134章 王師已克敵都第127章 皇城司第2068章 太宗篇15 熱鬧的夜第332章 廣德殿婚宴第308章 新貴第1726章 民何以安?第2082章 太宗篇29 蜀中起義第318章 披麻戴孝十萬家第352章 十萬漢師圍金陵第503章 最後的旅途3第31章 邊公在任第26章 新政與人事第2144章 世宗篇19 英雄遲暮第119章 壽春終於破了第404章 冬夜第335章 改到自己頭上第4章 君臣同心第23章 夜宴第85章 浮雕第476章 趙匡義留臺喪龍鍾響第92章 萬歲殿宴第11章 請教第180章 賞功第230章 邊情暫解世宗篇44 漠北風雲、契丹滅國第167章彈冠相慶第146章 到了還得親征第464章 難產的封禪第118章 查抄第10章 如此處置第102章 絕境第50章 下定決心第68章 二次北巡世宗篇22 建隆三年第90章 交趾收復世宗篇46 北定漠北第177章 同榻臥談第118章 考慮結束戰爭第151章 開寶七年第146章 近親通婚第142章 武德使之死第490章 御宴繼續,王欽若第256章 遼帝的決斷第457章 鄭州第9章 鳳翔戰況第464章 難產的封禪第339章 那一腳第2134章 世宗篇9 端拱三年第82章 矛盾第238章 南口大戰7第376章 拷問第2108章 太宗篇終 一個時代的結束第1718章 太孫之爭早有苗頭第100章 無法避開的錢糧問題第380章 投漢第108章 後知後覺後怕第19章 罷免兩勳貴第90章 交趾收復第190章 榮寵無過於高氏第130章 蒼山洱海第1753章 百年國運+第1724章 叛賊雖敗,封鎖繼續第36章 盡伏東北第1763章 二度卸任第182章 徵唐之議第63章 武德奏事第110章 郭榮之斷第281章 全軍覆沒?第215章 手忍不住顫抖第1715章 力所能及第46章 駙馬的上下兩策第47章 應對第81章 兩日而克第455章 見聞第109章 治政以安軍民第373章 被逼無奈第109章 再破陳軍第2144章 世宗篇19 英雄遲暮第168章 塞上風光第119章 壽春終於破了第311章 李沆第79章 勢孤危第277章 軍政安排第114章 範質薨,帝不豫第151章 聽政2第311章 舊識第132章 登清流,議善後第209章 御史臺→都察院第136章 郭氏父子第39章 連夜南進第183章 李相爲帥第160章 三個青年第259章 遼東初定第1章 柩前繼位第21章 黃袍加身第39章 大舅哥與小姨子第58章 當太子與首相共同針對第84章 劉承祐的決定第216章 初夏
第1778章 大漢不再需要什麼異姓王第134章 王師已克敵都第127章 皇城司第2068章 太宗篇15 熱鬧的夜第332章 廣德殿婚宴第308章 新貴第1726章 民何以安?第2082章 太宗篇29 蜀中起義第318章 披麻戴孝十萬家第352章 十萬漢師圍金陵第503章 最後的旅途3第31章 邊公在任第26章 新政與人事第2144章 世宗篇19 英雄遲暮第119章 壽春終於破了第404章 冬夜第335章 改到自己頭上第4章 君臣同心第23章 夜宴第85章 浮雕第476章 趙匡義留臺喪龍鍾響第92章 萬歲殿宴第11章 請教第180章 賞功第230章 邊情暫解世宗篇44 漠北風雲、契丹滅國第167章彈冠相慶第146章 到了還得親征第464章 難產的封禪第118章 查抄第10章 如此處置第102章 絕境第50章 下定決心第68章 二次北巡世宗篇22 建隆三年第90章 交趾收復世宗篇46 北定漠北第177章 同榻臥談第118章 考慮結束戰爭第151章 開寶七年第146章 近親通婚第142章 武德使之死第490章 御宴繼續,王欽若第256章 遼帝的決斷第457章 鄭州第9章 鳳翔戰況第464章 難產的封禪第339章 那一腳第2134章 世宗篇9 端拱三年第82章 矛盾第238章 南口大戰7第376章 拷問第2108章 太宗篇終 一個時代的結束第1718章 太孫之爭早有苗頭第100章 無法避開的錢糧問題第380章 投漢第108章 後知後覺後怕第19章 罷免兩勳貴第90章 交趾收復第190章 榮寵無過於高氏第130章 蒼山洱海第1753章 百年國運+第1724章 叛賊雖敗,封鎖繼續第36章 盡伏東北第1763章 二度卸任第182章 徵唐之議第63章 武德奏事第110章 郭榮之斷第281章 全軍覆沒?第215章 手忍不住顫抖第1715章 力所能及第46章 駙馬的上下兩策第47章 應對第81章 兩日而克第455章 見聞第109章 治政以安軍民第373章 被逼無奈第109章 再破陳軍第2144章 世宗篇19 英雄遲暮第168章 塞上風光第119章 壽春終於破了第311章 李沆第79章 勢孤危第277章 軍政安排第114章 範質薨,帝不豫第151章 聽政2第311章 舊識第132章 登清流,議善後第209章 御史臺→都察院第136章 郭氏父子第39章 連夜南進第183章 李相爲帥第160章 三個青年第259章 遼東初定第1章 柩前繼位第21章 黃袍加身第39章 大舅哥與小姨子第58章 當太子與首相共同針對第84章 劉承祐的決定第216章 初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