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安東都督府

開寶十三年的六月,處在半年總結之際,大漢也有別往年地進入了一種忙碌狀態,多事之秋。一項項關乎大漢穩定的決策進入到定論落實與討論階段,從東北開拓,到邊疆蠻夷歸化,這是近幾年朝廷最主要的工作方向。

關於北疆“被歸化”部族胡民的治理政策,劉皇帝的那番指示,也迅速地形成書面詔制,發傳諸邊,也明示朝朝堂。

雖然其中有一些過於強烈、過於鮮明的意見,給主治官員們的壓力太大,要求太嚴,但充分體現着劉皇帝的態度與意志,但沒人敢提出異議。

朝廷的大臣,不管是伺候了劉皇帝多年的老臣,還是初豋高位的新人,都不敢有所置喙,只當切實履行,按照劉皇帝意願去做。在這方面,作爲首相的趙普太有經驗了。

而針對的,也不僅是山陽、漠南,包括燕山北道、榆林、河西、關內、山南諸道,也是這般,這是一個總體性的指導意見、治胡方針。

同時,在六月下旬,經太子劉暘牽頭,宰相趙普、樞密使曹彬等大臣輔助,關於大漢安東都督府的構建與設立,終於拿出了一套方桉。

這是大漢第一次第一次設立一個正式的、特殊的對偏遠地區的治理機構,僅從都督府這個名稱便可知其特殊性。

其架構設置、官吏配屬、軍事職能,顯然是參考了唐時的安東都護府。不過,所轄屬地,要小上不少,基本以黃龍府及長白山脈爲界,以內屬遼東道,以外屬安東都督府,其治理重心,顯然是要向北推移的,這大概也是數百年來中原帝國向東北開拓進程的一種體現,只是稍顯緩慢,不那麼明顯罷了。

另外有所創新的便是一些職位的設立,比如指揮使、巡檢使、糧料使、監察使、城寨使等等。當然,也只是名義、權限上的區別,具體的職能相差並不大,都屬於都督府下的左官屬吏。

都督府下軍隊,兵額定在一萬七千五百人,其中騎兵五千,分設靜遠、綏遠、懷遠、撫遠四軍駐守。人員從遼東駐軍及僕從部卒中抽調,這個兵力,已然不算少了,沿着鴨子河、納水、黑水等幾條主要河流以及綏化、鐵力、靜遠等城鋪開,以此掌控東北地區。

至於安東都督府駐地,則設在綏化城,當然,到開寶十三年六月還停留在輿圖上,屬於新標註,只待新建。

此地處於鴨子河南,靠近黃龍府,可以隨時得到遼東支援,更爲特別的,此城會建在完顏部的地盤上,而完顏部的部卒,將成爲安東都督府下的第一批治民。

折騰了這些許年,完顏女真不要說擴張了,黃龍府沒他份,鐵驪地區得而復失,部族死傷慘重,實力嚴重萎縮,到了,連族地都被侵佔了。按照這個趨勢下去,在安東都督府的眼皮子底下,完顏女真顯然是看不到未來了,關鍵是,也沒有任何反抗的實力,除非冒着身死族滅的風險,暴力反抗朝廷。

在權力方面,比之唐時的安東都護府,大漢的安東都督要小得多,受到的限制也更多,需要在朝廷的監控之下。

劉暘最初的擬定,是由安東都督府總管軍政的,這也是方便行事,需要一定的自主權。但報到劉皇帝這兒,立刻讓他眉頭緊鎖,認爲不妥,只覺得軍政大權集一身,是取亂之制。

劉皇帝的態度在這兒,劉暘等人也沒法,只能跟着做更改。經過新一輪的商討,決定彷照內地道州制置,設立安東都指揮司,統帥安東諸軍,不過這一條仍舊被劉皇帝拒絕了,理由是安東不同內地,不具備直接統治的條件,需要有所區別。

再經過一輪討論後,最終決定,以安東副都督掌那四軍兵馬,直接對樞密院負責,而副都督也在安東都督府下屬,承擔着維護治安、征討不臣的職責,卻不受都督轄制,多少有些不倫不類。

並且,所有的軍需供給,也從遼東、燕山二道協調供應。說到底,劉皇帝在給予安東地區一定自主權的同時,手中仍舊要緊握着繮繩,不肯開任何口子,給地方軍政財權集中的可能,哪怕只是偏僻的安東地區。

駐軍如此處置,在財權上的定製,就不足爲奇了,雖然朝廷也不打算在安東那旮沓獲取多少財稅,但還是要求明確稅收,並依制向朝廷上繳,只不過數額調整爲一半。

而因爲東北需要錢款物資進行開發,維持都督府及下轄州縣城鎮的運轉,這一筆財稅還是會返還安東。

這一條,倒不是劉皇帝在作妖,而是財政使王着提出的,雖然有些脫褲子放屁,但用他的話來說,這就是制度。對於這一點,劉皇帝也十分認同,他是最喜歡規矩與法度的了。

當然,最後的結果是,安東的財稅不用事實上的上繳中樞,只是需要賬目清楚,隨時接受朝廷的查驗審覈罷了。

同時,按照劉皇帝的授意,每年朝廷還當撥款一百萬貫,用以安東都督府對轄地的治理開發。

可以說,雖然朝廷設立了諸多的限制,包括對軍權、財權上特殊關照,但安東都督府一成立,仍舊是大漢諸多地方政府中自主權力最大的一處,除了軍、財二權,其他什麼都能干涉。

用劉皇帝的話說,整個安東地區的開發、發展,只要不違背漢統,不逆朝廷意志,哪怕是設立地方性了一些規制政策,只要對東北的開拓發展有利,都可以任意施爲。

至於第一任安東都督的人選,沒有太大的爭議,選定秦王劉煦,這一點,在劉皇帝的屬意下,也沒有人提出異議。

而更爲關鍵的掌軍的副都督,精挑細選,劉皇帝選定了襄陽王安守忠,田欽祚、侯仁矩、馬懷遇等將領同爲下屬,可以說,這第一套安東都督府的軍政領導班子規格是足夠高的,也足夠豪華。

至於坐鎮東北多年的馬仁瑀,也終於得以調離,入京,晉侍衛司副都指揮使,算是暫時被束之高閣。事實上,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禁軍三衙中的正副統帥手中實權已經很小了,只是佔據一個名義上的統兵權,其核心權力也逐漸下放到下屬各軍的都指揮使。

馬仁瑀被安排到侍衛副帥的位置上,倒不是養老,只是做一個過渡階段,至於要過渡多久,就看情況了。

當然,劉皇帝是不會虧待這樣的功勳大將的,念其勞苦功高,劉皇帝特晉馬仁瑀爵爲樂陵侯。

伴隨着安東都督府定製發往遼東的,是劉皇帝的一封親筆信,信上的內容,可比冷冰冰的詔制要真實地多,劉皇帝對劉煦大家鼓勵,讓他放手去幹,替大漢開拓出一個新東北來。

第52章 幽燕變故第159章 亂情第161章 折氏進宮第291章 淮東大案第63章 君宦婢,自得其樂世宗篇25 宗藩新約第153章 削藩第1723章 秦王的請求第351章 南粵,危!第93章 噩耗連連第42章 李郡公一怒第95章 玩陰謀仁宗篇8 罷相“疑雲”第208章 南北戰略之爭2.0第478章 登封降禪第343章 逐漸窒息的局面第57章 朝堂的風波第218章 皇帝未至,廝殺已烈第65章 決議南征第37章 回鶻使者第1684章 西州盡復第386章 蕭卿,起來吧第1691章 晉王的成就第147章 許州事了(2)第345章 玉林狗肉館第159章 還朝第1735章 沉默的榆林第2章 王、鄭二公第126章 再度南征第77章 間策第72章 頤指氣使VS意氣風發第29章 請纓第110章 郭榮之斷第25章 擬一份名單第38章 湖南無戰事第16章 軍中俊才第1799章 宿醉風波第486章 李煜之死第194章 楊邠案(2)第441章 劉皇帝的財產第99章 全面對抗的兩司第454章 安東新王第467章 蕭思溫的價值第467章 蕭思溫的價值第313章 遼國崩潰指日可待第267章 親赴雲州第208章 獄吏之貴第261章 冒進追擊第11章 請教第172章 政事堂的宰相們第288章 殿議總結第13章 舉城同歡第239章 進退第446章 流光園第370章 劉鋹第69章 張彥威之死第439章 自請其罪第9章 寫得不錯!第312章 一舉蕩平第302章 朝局大變動第80章 春夜第62章 奸宦昏主第81章 兩日而克第20章 被忽視的問題第373章 金陵悲情客第66章 請辭?不許!第2110章 康宗篇2 輔政時代第52章 “厚道”的做法第357章 國滅第32章 太子的安排第131章 和議達成第97章 擴*整頓第89章 君恩之重,令人惶恐第155章 漢帝的反思第227章 強勢破城第512章 最後的旅途11第401章 老郭威第352章 隔代嗣君再起微瀾第31章 送行第64章 邊事不寧第117章 一圖一冊第45章 心情不佳劉皇帝第119章 壽春終於破了世宗篇47 封禪第457章 鄭州第403章 抓起來!第60章 狠狠敲打第413章 分食半島史話·桓王第2117章 康宗篇8續 家族大棋第11章 局勢變化於未測之際第83章 抉擇第250章 幼年太子不容易第88章 秋後算賬(續)第96章 劉皇帝就是定海神針第141章 祭關公第120章 征服者劉承祐第131章 和議達成第197章 開封擴建第348章 潘帥喜迎敵援
第52章 幽燕變故第159章 亂情第161章 折氏進宮第291章 淮東大案第63章 君宦婢,自得其樂世宗篇25 宗藩新約第153章 削藩第1723章 秦王的請求第351章 南粵,危!第93章 噩耗連連第42章 李郡公一怒第95章 玩陰謀仁宗篇8 罷相“疑雲”第208章 南北戰略之爭2.0第478章 登封降禪第343章 逐漸窒息的局面第57章 朝堂的風波第218章 皇帝未至,廝殺已烈第65章 決議南征第37章 回鶻使者第1684章 西州盡復第386章 蕭卿,起來吧第1691章 晉王的成就第147章 許州事了(2)第345章 玉林狗肉館第159章 還朝第1735章 沉默的榆林第2章 王、鄭二公第126章 再度南征第77章 間策第72章 頤指氣使VS意氣風發第29章 請纓第110章 郭榮之斷第25章 擬一份名單第38章 湖南無戰事第16章 軍中俊才第1799章 宿醉風波第486章 李煜之死第194章 楊邠案(2)第441章 劉皇帝的財產第99章 全面對抗的兩司第454章 安東新王第467章 蕭思溫的價值第467章 蕭思溫的價值第313章 遼國崩潰指日可待第267章 親赴雲州第208章 獄吏之貴第261章 冒進追擊第11章 請教第172章 政事堂的宰相們第288章 殿議總結第13章 舉城同歡第239章 進退第446章 流光園第370章 劉鋹第69章 張彥威之死第439章 自請其罪第9章 寫得不錯!第312章 一舉蕩平第302章 朝局大變動第80章 春夜第62章 奸宦昏主第81章 兩日而克第20章 被忽視的問題第373章 金陵悲情客第66章 請辭?不許!第2110章 康宗篇2 輔政時代第52章 “厚道”的做法第357章 國滅第32章 太子的安排第131章 和議達成第97章 擴*整頓第89章 君恩之重,令人惶恐第155章 漢帝的反思第227章 強勢破城第512章 最後的旅途11第401章 老郭威第352章 隔代嗣君再起微瀾第31章 送行第64章 邊事不寧第117章 一圖一冊第45章 心情不佳劉皇帝第119章 壽春終於破了世宗篇47 封禪第457章 鄭州第403章 抓起來!第60章 狠狠敲打第413章 分食半島史話·桓王第2117章 康宗篇8續 家族大棋第11章 局勢變化於未測之際第83章 抉擇第250章 幼年太子不容易第88章 秋後算賬(續)第96章 劉皇帝就是定海神針第141章 祭關公第120章 征服者劉承祐第131章 和議達成第197章 開封擴建第348章 潘帥喜迎敵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