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9章 太宗篇6 一朝天子一朝臣

並沒有在政事堂待太久,此番駕臨,本就是興之所來,撫慰宰臣,表達一番皇帝對卿臣的關懷。至於政事堂宰臣們這段時間商討的那些事情,劉暘心中多少是有數的。

即便不提存在多少劉暘用順了手的心腹僚臣,就是終日在政事堂間議事論道的公卿宰臣們,中樞諸部司長官,以及稍微有些資歷的貴族們,又何嘗不是殷勤地往垂拱殿跑,積極地與新皇溝通匯報。

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帝國即將迎來一場大變動,甚至是一場幾十年不曾有過的變局。過去的二三十年,別看世祖皇帝以各式各樣名義,對內掀起了數次清洗式的政治運動,不管殺了多少人,引發過多少變亂,大漢帝國的朝廷格局始終沒有發生過根本性的改變。

這是由世祖皇帝決定的,大漢的體制、國情以及所有的發展變化,在宏觀上都是圍繞着世祖皇帝個人意志而展開的。

而原本根深蒂固的一些東西,隨着新皇的登基,也終將開始動搖,既是大勢所趨,歷史必然,也實在因爲,老皇帝過去搞的一些事情並不是那麼符合衆心人情。

並且,如欲變,那首先變的便是職務,雖從表面開始,但這也是最簡單、最基礎也最讓人習慣、爲人接受的變動。

對於大臣們來說,人事變動牽扯出權力劃分,帶來利益變動,誰也不想在這場三十年難得的大變中落後於人,即便不能更進一步,也該保住現有的利益,雖然這根本不可能。

而作爲皇帝的劉暘,同樣在考慮這方面的事情,臣僚們爭權奪利他可以穩坐釣魚臺,居中觀察,調和仲裁,但其中的分寸把握,卻也需要他仔細思量。

回垂拱殿的路上,劉暘則滿腦子都是政事堂如今的人事情況、權力格局。可以說,在趙普辭世後的這半年多時間裡,政事堂一直處於一種分散平衡的狀態,畢竟再沒一個能如趙普那般壓服羣臣的人,從君到臣子也不允許再出現這麼一個人物,便是趙普有那等權威也是時運使然,天子肯放權。

因此,在趙普之後,世祖皇帝駕崩以前,作爲大漢帝國最高權力中心的政事堂,實則上處在一種前所未有的平衡之中。

呂端遞進,憑藉職權、資歷成爲衆臣第一人,但他根本無法服衆,小事馬虎糊塗都快成爲其人設了;至於辛仲甫,更一度被看作趙普的馬前卒;

似韓徽,資望也不足以彈壓衆臣,“橐相”更是被一些人在私下裡取笑;楊業爲將帥尚可,做宰相,當官僚,還有得磨練;樞密院、兵部則是相對獨立的一個系統,其結構定位、運行機制都突出一個制衡.

這樣的平衡,對於帝王而言,當然是有利的,也是劉暘想要維持下去的,然而,一成不變顯然也是不可能的,否則如何提現雍熙時代的新氣象。

而隨着趙匡義、李昉的歸來,政事堂的情況就更復雜了,這二位從各方面都是要壓其他宰臣一頭的,若是再把劉暘打算啓用的張齊賢算上,人數便往十人去了,顯得臃腫了。

即便是十擇七,那排除哪三人,也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值得斟酌。

首先上劉曖,作爲宗室代表,必有其一;樞密院、兵部,幾十年來固定有兩張席位,關乎到勳貴及軍隊的利益,也沒法動;李昉與趙匡義,一個是帝師,一個是皇親,趙匡義雖然在劉暘這裡打了個問號,但將之摒棄在外,又總覺有些不合適;

韓徽掌管財政司多年,精明強幹,若罷其相位,也覺可惜;楊業既上功臣勳貴,又是朝廷監察系統的負責人,在這方面,劉暘甚至還想加強其權威,也不能動,劉暘一直以來都認爲,在帝國的監察方面,還得迴歸正統、大義,不能過度依靠特務政治;

至於張齊賢,那是經過劉暘多年觀政觀人之後,選取的用來改革匡正開寶積弊的先鋒;比較下來,竟然是呂端、辛仲甫這兩個中樞資排名靠前的宰臣看起來更適合刷下去.

政事堂的人事安排,數來數去就那麼一些人,但對劉暘來說,卻是一個極其頭疼問題,關乎到帝國上層權力劃分,以及朝廷運轉。也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落實的問題,距離來年正旦越來越近了,時間不等人。

而對劉暘來說,處理之所以困難,顧慮糾結,最關鍵的原因就在於他不具備他爹那種壓制一切的權勢與威望,他也沒法做到動輒斥人、貶人甚至殺人,那也不符合他的做人風格與爲政理念。

因此,要儘可能平穩地實現朝局的調整,考慮周全,減小衝突,只是要做到這一點,又何其難!甚至於,往這方面想得深了,劉暘都覺自己的考慮可笑,有種延續世祖之風的衝動,那樣多簡單粗暴!

然而,也僅僅是想想,以劉暘多年秉政積累的見識來看,世祖皇帝那一套也只有世祖皇帝能做,不是那個人,強行爲之,最後很可能鬧出個笑話,鬧個一地雞毛的結果。

同時,經過對過去半年時事發展變化的仔細體會、總結,劉暘也意識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過去大漢公卿大臣們對他這個太子,大多表現得恭敬、尊重,其中的原因,除了他本身表現出的寬容、沉穩、隨和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或許就是上頭有世祖皇帝看着。

在老頭子鎮壓天下的前提下,誰有膽子去“欺負”太子,蔑視皇權,取死嗎?如今,那頂遮風擋雨的大傘不在了,還想讓那些如狼似虎的權貴老老實實,安安分分,規規矩矩,恭恭敬敬,哪兒那麼容易。

多少帶着些懷疑與憂慮,劉暘回到垂拱殿,內閣學士王旦正候着,詢之,王旦向劉暘提供了一份登基大典的詔問。 此事,同樣值得劉暘重視,甚至是重中之重,這可幾乎是可以他帝王生涯的正式開端。王旦作爲名臣之後,如今也不過三十來歲,又是進士出身,才情卓然,對其文筆劉暘也很期待。

然而,通讀其所著文章後,劉暘皺起了眉頭。看着陷入沉吟的皇帝,王旦也心中微突,顯然陛下對自己的文章不滿意,不過一時間也不敢出言。

待到劉暘放下手中文章,王旦方敢發問:“臣才學有限,未能悉領聖意,謬誤之處,懇請陛下指正.”

見王旦有些患得患失,劉暘衝他擺擺手,想了想,以他一貫溫和的態度說道:“王卿的才情足以動人,文采飛揚,條理清晰,對朕的囑咐領會也很深刻。

不過,若說有不足之處,在朕看來,只有兩點。對先帝一生功德總結過於籠統,對開寶時政似有影射之意,對朕改革之心又着墨過多。

再改改吧”

說着,劉暘不禁嘆了口氣,擡手用力地揉了揉臉,一副疲憊的模樣。

“是!”王旦應道,依聖意表現文字,是他這樣臣子極擅長的事情。

只不過,心中不由暗暗琢磨,皇帝陛下如此交待背後的政治用意。顯然,在經過近半年“打磨”之後,劉暘決定穩着來了,此前那種急於匡正世祖皇帝晚年爲政之失的心理在那幹公卿大臣的衝擊下冷卻了不少。

雍熙元年(993年)正月朔,劉暘於紫微城乾元殿舉行登基大典,場面之盛大,氣氛之熱烈,與會之衆多,可謂開歷史之先河。與之相比,世祖皇帝當年在東京崇元殿的登基大典簡直就是個草臺班子了。

而與大典本身的隆重與盛大相比,大漢的權貴們更加關心,在雍熙皇帝的統治下,大漢朝局將會走向何方,他們又將在新朝廷中佔據怎樣的位置。

經過前期反覆的試探、角力,大部分人心中都有所預料了,但在答案最終揭示以前,還是無法安心。這一點,也隨着新皇詔制的頒告,得到了解惑。

因此,足足半個時辰的詔書宣讀,乾元殿上的權貴們,從頭到尾都沒人把心思放在王旦的華彩文章上,更別提仔細揣摩新皇隱藏在詔文中的治國理念與政策傾向了,當提到功臣封賞部分時,幾乎所有人都打了精神。

新皇登基,依慣例都得對前朝老臣進行一番封賞、撫慰,以犒勞他們侍奉先皇、盡忠朝廷之功,或許還有翻篇前事的意味在裡邊。

緊跟着,便是所有人關心的人事變動了,結果,自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即便劉暘已經十分小心操刀,謹慎調整,新中樞格局比之此前,依舊發生了巨大變化。

魯國公劉曖爲中書侍郎,呂端爲尚書令,趙匡義爲尚書左丞,韓徽爲尚書右丞,張雍爲財政使,楊業仍爲左都御史,曹彬再任樞密使,高瓊還是兵部尚書.

可以說,大漢帝國最核心的上層建築,就由這些人構成了。除了一個張雍有些出人意料之外,其他人倒也符合預期,當然,張雍顯然是有資格的,畢竟是開寶功臣,說意外只因爲他長期是在地方任方面大員。

唯一顯得落寞的,大抵是辛仲甫了,雖然補償了一個江南道布政使,但豈能與中樞宰臣相比,作爲唯一被刷下去的政事堂幾老,他此番是權力、名望俱損。

李昉被封爲太師,也算其主動請退,讓劉暘少了一份爲難。張齊賢,則是劉暘打算再等一個更合適的時機,何況,他的京畿道布政使屁股還沒坐多熱。

除此之外,馬懷遇調任巡檢司,接替曹彬。同時還有殿前司張永德,調任河東都指揮使,這也是曹彬再拜樞密使的前置條件之一

第163章 索然無味第510章 最後的旅途9第1686章 雍王回京第313章 晉王一家子第341章 實在是敵軍不中用第407章 一人連着一人,一案套着一案第58章 郭威又病了第8章 這就是真相?第279章 喜從天降第258章 遼河戰役,高奏凱歌第243章 向遼陽進軍第45章 同樣的選擇第194章 減稅難第69章 虞國公也走了第431章 吐蕃之亂 可安心乎第1792章 安西的請求第1813章 雍王不當這出頭鳥第48章 耿崇美第170章 御宴第334章 喜訊傳來第105章 率意南趨以覓食第135章 韜光養晦第2050章 最後的旅途21第133章 李德明之死第350章 隱退陳情世宗篇37 翻篇收場第118章 蒲陰第83章 遼帝之亡第1801章 還是土地問題第384章 反響第184章 教訓第417章 輕狂第1740章 農民苦仁宗篇6 王安石在此第451章 完顏來朝,東北將亂第334章 喜訊傳來第259章 兵臨樑泉第201章 捐資第2065章 太宗篇12 雍熙皇帝第9章 王峻歸來第348章 老皇帝第325章 裁判下場第431章 花蕊夫人之殤第142章 武德使之死第97章 擴*整頓第351章 林邑國第136章 趙都帥第149章 天子欲啓河工第8章 楊蘇還京第2067章 太宗篇14 向左向右第191章 北巡結束第174章 帝崩第2079章 太宗篇26 黃河口岸第321章 矛盾第62章 緊鑼密鼓第285章 胃口極大的反擊第206章 武德司獄第495章 市場的形成第64章 朕要親征爲耿公復仇!第307章 老馬將軍值得重任第337章 京口水戰、攻心之策第1739章 受刺激的十三皇子第2089章 太宗篇36 新時代下的大漢(上)第164章 重返晉陽第302章 朝局大變動第53章 遁第196章 戰略之議第337章 京口水戰、攻心之策第506章 最後的旅途6第2100章 太宗篇47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下)第82章 矛盾第80章 春夜第133章 納了第325章 和約締成,平南準備第296章 三處餘音第74章 東亞海盜的興起第157章 河東風雲(4)第43章 大公主回來了第183章 小城寡民第394章 永遠在猜忌的路上第71章 北齊鎮第2136章 世宗篇11 政法大學堂第94章 汝公出山第2138章 世宗篇13 中亞風雲(中)第427章 饒樂國的困境第210章 問題來了,誰做主帥第496章 上進之時上進之人第469章 視察澶州第113章 十年之爭也該結束了第143章 許州將吏爲之一空第143章 李崇矩復出第458章 再臨東京第288章 殿議總結第378章 父子交心第20章 威臨荊南第123章 株連不可避免第390章 減丁政策,翻過那座山第16章 先安排着第145章 策勳御宴第410章 槍打出頭鳥
第163章 索然無味第510章 最後的旅途9第1686章 雍王回京第313章 晉王一家子第341章 實在是敵軍不中用第407章 一人連着一人,一案套着一案第58章 郭威又病了第8章 這就是真相?第279章 喜從天降第258章 遼河戰役,高奏凱歌第243章 向遼陽進軍第45章 同樣的選擇第194章 減稅難第69章 虞國公也走了第431章 吐蕃之亂 可安心乎第1792章 安西的請求第1813章 雍王不當這出頭鳥第48章 耿崇美第170章 御宴第334章 喜訊傳來第105章 率意南趨以覓食第135章 韜光養晦第2050章 最後的旅途21第133章 李德明之死第350章 隱退陳情世宗篇37 翻篇收場第118章 蒲陰第83章 遼帝之亡第1801章 還是土地問題第384章 反響第184章 教訓第417章 輕狂第1740章 農民苦仁宗篇6 王安石在此第451章 完顏來朝,東北將亂第334章 喜訊傳來第259章 兵臨樑泉第201章 捐資第2065章 太宗篇12 雍熙皇帝第9章 王峻歸來第348章 老皇帝第325章 裁判下場第431章 花蕊夫人之殤第142章 武德使之死第97章 擴*整頓第351章 林邑國第136章 趙都帥第149章 天子欲啓河工第8章 楊蘇還京第2067章 太宗篇14 向左向右第191章 北巡結束第174章 帝崩第2079章 太宗篇26 黃河口岸第321章 矛盾第62章 緊鑼密鼓第285章 胃口極大的反擊第206章 武德司獄第495章 市場的形成第64章 朕要親征爲耿公復仇!第307章 老馬將軍值得重任第337章 京口水戰、攻心之策第1739章 受刺激的十三皇子第2089章 太宗篇36 新時代下的大漢(上)第164章 重返晉陽第302章 朝局大變動第53章 遁第196章 戰略之議第337章 京口水戰、攻心之策第506章 最後的旅途6第2100章 太宗篇47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下)第82章 矛盾第80章 春夜第133章 納了第325章 和約締成,平南準備第296章 三處餘音第74章 東亞海盜的興起第157章 河東風雲(4)第43章 大公主回來了第183章 小城寡民第394章 永遠在猜忌的路上第71章 北齊鎮第2136章 世宗篇11 政法大學堂第94章 汝公出山第2138章 世宗篇13 中亞風雲(中)第427章 饒樂國的困境第210章 問題來了,誰做主帥第496章 上進之時上進之人第469章 視察澶州第113章 十年之爭也該結束了第143章 許州將吏爲之一空第143章 李崇矩復出第458章 再臨東京第288章 殿議總結第378章 父子交心第20章 威臨荊南第123章 株連不可避免第390章 減丁政策,翻過那座山第16章 先安排着第145章 策勳御宴第410章 槍打出頭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