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大動干戈

此次北伐,可謂精銳齊發,僅殿前、侍衛兩司禁軍,便發十萬之衆,兩京及其周邊戍守的兵力,大部抽調。殿前司下屬鐵騎、龍棲、小底,侍衛司下屬龍捷、護聖、奉國、興捷悉數從徵,而其中,馬軍就有三萬騎。

再兼北面都部署下屬的四萬邊軍,以及河北都司調集兩萬多地方兵馬,以及燕軍兩萬,還有郭崇威在西北地區徵召的上萬僱傭騎兵。

是故,此番北伐,僅河北方面,大漢所遣戰卒,就是實打實的二十萬衆,除了都司兵馬與僱傭的雜騎戰力稍弱之外,剩下的都是經過常年操練的精銳。若是再算上大量的輔卒以及民夫,那人數則突破了四十萬人。

這樣的實力,用傾國之力來形容或許勉強,但在維持國內統治穩定、諸邊防禦的基礎上,大漢朝廷也算做到極限了。而集大漢七成以上的精銳,劉承祐選擇御駕親征,也是可以理解的。

關於御駕親征的問題,朝中又是一番爭執,總有人持謹慎態度,不想讓皇帝去北方冒險。大兵之爭,勝負難料,如果以這樣的實力,北伐仍舊失利了,那無論是對於皇帝,還是對於國家而言,都是威信的巨大挫傷。

皇帝最好還是坐鎮東京,安定人心。事未慮勝而先慮敗,是個謹慎持重的態度,然而,很多人都只顧着想戰敗的後果,卻少思勝利的輝煌。

是故,哪怕有範質爲首的一些大臣極力勸諫,但根本無用。乾祐元年,國家困難,親征一個李守貞都勸不住,而況於如今權威愈盛的皇帝。

如此龐大的動兵規模,除了完善有序後勤支撐,諸軍的協調統率,是至關重要的,而指揮系統的構建則是重中之重。

皇帝親征,御營由鐵騎軍、龍棲軍、大內軍一部,以及一些輔卒及後勤人員組成,約步騎三萬,由趙匡胤擔任都部署。

在前線設幽燕行營,陳留王安審琦爲都部署,燕王趙匡贊副之,總督漢燕諸軍。其下,高懷德爲馬軍都統,慕容延釗爲步軍都統,柴榮爲都監。後勤方面,以李處耘爲行營糧料使,韓徽(韓通之子)爲副使,負責營前輔卒、民夫的管理以及軍需之供應。宰臣魏仁溥爲兩河轉運使,薛居正掛副使職,負責後方軍資的籌措供應。

而御駕出發之前,對於東京,劉承祐自然做了妥善的安排。太子監國,諸宰輔之,處理政務,保證在皇帝離京期間國家的正常運轉,這在皇帝前幾次出巡期間,已經有過充足的經驗,只是此次,有個少年太子當作吉祥物供着。

當然,太后、皇后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並且此次,雍王劉承勳也在輔臣之列。由於柴榮、李處耘都隨軍北征,樞密院的事務,暫由王樸權領。

至於京城的防禦,劉承祐交給了向訓以及韓通,分兼併正副巡檢使。事實上,在大軍陸續開拔北上後,東京的兵力防禦立時薄弱不少,只有殿前內殿直、侍衛武節軍、皇城大內軍以及一部分巡檢兵馬。當然,這還是一股強大的力量,足以拱衛京師。

兵力抽調得最狠的,還得屬洛陽、滑、衛、澶、濮及大名府這些拱衛東京的重鎮,這些地方也是一直以來禁軍戍防的主要地區,兵馬北調之後,防禦可以用空虛來形容。不過,如果敵軍想要進攻到這些核心統治地區,也基本是不可能的。

當然,此次北伐,大漢也不僅河北這一路大軍,次之的是河東方面,由國丈、衛王符彥卿爲主帥,總督河東兵馬,王彥超副之,發五萬步騎,出雁門、保德地區,攻略雲朔,楊業爲先鋒使。

另外,還有幾路偏師,鄭國公史弘肇、定邊軍使王彥升也率師自靈州地區活動。靖江軍都指揮使,率萊州水師,跨海北渡,尋機切斷遼西走廊,以絕關外遼國兵馬。

夏州李彝殷、延州高紹基也都發詔,令其攻遼。李彝殷那邊,或許仗着漢遼交兵的底氣,敢北擊契丹,擴充地盤,增加實力。但背後有高紹基這根攪屎棍在,一同舉兵,想要安心兵事,基本不可能。畢竟,李、高兩家算是世仇了。而夏延之師,很可能到最後也就助助聲勢。

至於高麗那邊,伐遼的詔書也由漢使遞交,不過那高麗光宗王昭正忙着改革,打擊豪強,殺戮功臣,讓他爲大漢火中取栗,發兵對付遼軍,基本也不可能,能夠表明一下態度,就算他親漢了。

北伐大業,對付遼軍,還得靠大漢自己。

在一切安排妥當之後,乾祐11年8月21日,漢帝劉承祐正式率領御營兵馬,自東京出發北上,這也是最後一支北伐參戰的軍隊。

隨駕的,除了一些近臣之外,並沒有一些亂七八糟的人,不過貴妃高氏、寧妃郭氏得以從徵,貼身照料劉承祐飲食起居。事實上,若非折娘子有孕,他一定會帶上她的。同時,皇長子、三子、四子,一併隨徵。

......

貝州,永濟河段,運河之上數十艘吃水很深的大船,緩緩向東北方向行駛着。岸邊,是兩千多名粗布麻衣的縴夫,佝腰駝背,身纏纖繩,埋頭拉拽着運輸軍械輜重的船隻北上。

在後邊,是一隻規模更大的船隊,龍舟當頭,兩岸騎兵翼行,密集的玄色旌旗,迎着秋風,赫赫而動。劉承祐所乘的龍舟,也只是一艘樓船改造而來,毫不見華麗,只是因爲皇帝乘坐,因以爲名。

此時,劉承祐就站在龍舟的甲板上,涼風吹動着鬍鬚,晃動不定,他的表情平靜,稍顯凝沉的目光,就落在地岸邊的縴夫身上。

北伐契丹,舉國而動,而動員最爲徹底,就得屬河北諸州了。貝州距離幽州尚遠,而民丁徵召,也已全面展開。

才8月下旬,官府雖則敦促百姓搶先收割莊稼,但真等到朝廷大發兵役之時,仍舊有諸多的麥田,未及割取,而農夫已受召離家。鄉兵鄉勇,民夫民丁,匯聚州城,以備調用。

而沿運河一帶州縣的民夫們,最主要的工作,便是拉縴通道,保證運河的暢通,以便軍事軍需的調動。此番北伐,漢軍的後勤轉運,主要是通過河運輸抵幽燕的。

自進入河北境內之後,放眼所見,都是類似的場面。拉縴的民夫,還算是幸運的,朝廷有令,沿河州縣,各自保障轄境內河道轉運暢通,是以縴夫們,只需付出勞力,幹些苦力活,也不必離家北上。

然而,還有更多的人,是需要到前線,在戰陣前聽用的,那不只是受苦受累,跋涉遠家,還隨時有生命危險,難保周全。

雖然在朝廷的計劃內,河北大軍,發兵二十萬、民勇二十萬,但真正爲此戰動員起來的,又何止於此?戰爭對於百姓生計的影響,從一開始,就已顯露出來了,而僅靠劉承祐這一雙眼睛所能窺見的,也只是其中一小片面貌。

這些年大漢東征西討,發大兵,徵民夫,都是習慣了的事情。然而此前從來沒有任何一次,像此番這般,讓劉承祐感到壓力。

“付出這麼大的代價,我也沒給自己留失敗的餘地了......”面容嚴肅得近乎漠然,劉承祐心中則暗暗警醒着自己。

“官家,水上風大,還是回艙房內避風吧!”高貴妃走到劉承祐身旁,似乎能夠感受到皇帝心情的沉重,輕聲勸道。

聞聲,劉承祐看了她一眼,搖了搖頭,嘆息道:“將士百姓皆忍風冒寒,我何獨避風霜,置於暖艙之內?”

沒錯,劉承祐這番話,就是在作秀,因爲鄭重其事,所以劉承祐是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鼓舞人心的機會。當然,嘴裡這般說,身體還是誠實地讓高貴妃幫他把一件外袍披上,風吹多了,對身體確實不好......

扭頭看着高貴妃,已經逾三十的貴婦人,很體聖心,從君從徵,一身得體的武服,無宮裝之浮麗,也少了平裡在劉承祐面前的妖冶魅惑,將門虎女的英氣勃然散發。

不過,劉承祐感受更深的,還是她的溫柔。猶記得,當年初納之時,天寒地凍,她便用其腹部胸脯,給自己暖手。

回過了神,劉承祐召來張洎,對他吩咐道:“你擬一份詔書,朕一路北來,見四野田畝,麥糧多未收割殆盡,徵役雖急,卻不可徹底荒廢農事。各地官府,當設法協調鄉里餘下勞力,組織收割!”

“是!”張洎領會了一下皇帝的意思,行了個禮,迅速回去擬詔。張洎因爲此前的表現,此番以記室的職位,隨駕從徵。

事實上,劉承祐的言行舉止,確實對軍心人心,有極大的鼓舞作用。當他的那一番話,被傳揚開後,不說御營的將士了,就是沿岸拉縴的民夫,都更有勁兒了,拉縴的口號聲,也顯得更加有力。畢竟,連皇帝陛下都陪着他們,吹着風,看着他們。

第2049章 最後的旅途20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132章 盧南與袁恪第179章 東京風波,向帥自首第2075章 太宗篇22 盛世盛典第2136章 世宗篇11 政法大學堂第184章 張德鈞的彙報第98章 追捕第60章 狠狠敲打第369章 找上門來第147章 許州事了(2)第126章 問罪第348章 潘帥喜迎敵援第461章 癲狂?第247章 留給遼陽的時間不多了第61章 南北之爭第131章 政事堂中的憂慮第211章 太子掛帥第17章 原來這是筵席第1749章 調教契丹第50章 下定決心第106章 再臨大江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40章 潞州三傑第150章 再添兩道世宗篇41 帝國之法第196章 橐駝兒第2110章 康宗篇2 輔政時代第51章 郭氏父子世宗篇41 帝國之法第183章 下一盤大棋第145章 策勳御宴第318章 披麻戴孝十萬家第208章 獄吏之貴第189章 還繼續走嗎?第98章 追捕第56章 彌月之喜第160章 魏王病篤第348章 潘帥喜迎敵援第374章 推倒重來第119章 難審第108章 先取許軍第2140章 世宗篇15 中亞風雲明城會戰第75章 敖萊小城第309章 江淮將帥第124章 輕取揚州第270章 立場第177章 同榻臥談第476章 內外黨同第125章 周家有女呼娥皇第19章 輕取江陵3第186章 邢州事了第171章 金陵政局第2088章 太宗篇35 成功亦是妥協第153章 楊業戍代第6章 遺奏十條第459章 擺爛的李國舅第77章 吏職變動第11章 劉皇帝的法治思想第411章 偏航的吏政第2096章 太宗篇43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上)第152章 壓抑的成都第295章 北伐的尾聲4第289章 趙普使蜀3第2199章 仁宗篇16 家國第116章 淮陽王太傅第219章 不踏實的劉皇帝第266章 蜀廷的爭執第21章 聰明主動的安氏父子第18章 權謀手段第49章 安東都督府第80章 京觀第14章 腹黑之謀第309章 江淮將帥第2083章 太宗篇30 雍熙二年第475章 趙盧之間的齟齬第272章 困獸猶鬥第297章 新山陽第2141章 世宗篇16 中亞風雲終第43章 大公主回來了第345章 治世之道第1733章 王侁要倒黴了第265章 秦鳳既定第386章 蕭卿,起來吧第87章 淮東經略正副使第344章 王師已過大江來第129章 既進京,總有些變動第102章 攻心疲敵第322章 針鋒相對第142章 夜宿坤明殿第2104章 太宗篇51 太子第196章 橐駝兒第71章 六合堤上第184章 張德鈞的彙報第225章 光靠水軍也不行第342章 殺肥第327章 相對公平第315章 乾元殿上的陰霾第5章 劉皇帝的考驗又來了第184章 劉承贇也來了
第2049章 最後的旅途20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132章 盧南與袁恪第179章 東京風波,向帥自首第2075章 太宗篇22 盛世盛典第2136章 世宗篇11 政法大學堂第184章 張德鈞的彙報第98章 追捕第60章 狠狠敲打第369章 找上門來第147章 許州事了(2)第126章 問罪第348章 潘帥喜迎敵援第461章 癲狂?第247章 留給遼陽的時間不多了第61章 南北之爭第131章 政事堂中的憂慮第211章 太子掛帥第17章 原來這是筵席第1749章 調教契丹第50章 下定決心第106章 再臨大江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40章 潞州三傑第150章 再添兩道世宗篇41 帝國之法第196章 橐駝兒第2110章 康宗篇2 輔政時代第51章 郭氏父子世宗篇41 帝國之法第183章 下一盤大棋第145章 策勳御宴第318章 披麻戴孝十萬家第208章 獄吏之貴第189章 還繼續走嗎?第98章 追捕第56章 彌月之喜第160章 魏王病篤第348章 潘帥喜迎敵援第374章 推倒重來第119章 難審第108章 先取許軍第2140章 世宗篇15 中亞風雲明城會戰第75章 敖萊小城第309章 江淮將帥第124章 輕取揚州第270章 立場第177章 同榻臥談第476章 內外黨同第125章 周家有女呼娥皇第19章 輕取江陵3第186章 邢州事了第171章 金陵政局第2088章 太宗篇35 成功亦是妥協第153章 楊業戍代第6章 遺奏十條第459章 擺爛的李國舅第77章 吏職變動第11章 劉皇帝的法治思想第411章 偏航的吏政第2096章 太宗篇43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上)第152章 壓抑的成都第295章 北伐的尾聲4第289章 趙普使蜀3第2199章 仁宗篇16 家國第116章 淮陽王太傅第219章 不踏實的劉皇帝第266章 蜀廷的爭執第21章 聰明主動的安氏父子第18章 權謀手段第49章 安東都督府第80章 京觀第14章 腹黑之謀第309章 江淮將帥第2083章 太宗篇30 雍熙二年第475章 趙盧之間的齟齬第272章 困獸猶鬥第297章 新山陽第2141章 世宗篇16 中亞風雲終第43章 大公主回來了第345章 治世之道第1733章 王侁要倒黴了第265章 秦鳳既定第386章 蕭卿,起來吧第87章 淮東經略正副使第344章 王師已過大江來第129章 既進京,總有些變動第102章 攻心疲敵第322章 針鋒相對第142章 夜宿坤明殿第2104章 太宗篇51 太子第196章 橐駝兒第71章 六合堤上第184章 張德鈞的彙報第225章 光靠水軍也不行第342章 殺肥第327章 相對公平第315章 乾元殿上的陰霾第5章 劉皇帝的考驗又來了第184章 劉承贇也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