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5章 良平島

去東京近七千裡外,馬來半島南端,蒲羅中島。

準確來講,蒲羅中島這個歷史悠久的名字,已然成爲過去式,自郭良平去年領軍入侵,與三佛齊國一戰,順利拿下此島後,便更易其名,良平。

對於郭良平這種邀名的行爲,朝中不少臣僚都有些看不慣,覺得其狂妄自大,當然,免不了一些嫉妒酸澀在裡邊。

畢竟,誰不想青史留名,但是滿滿青史,能夠流芳揚名的,終究是少數,而想讓人印象深刻,則更難了。

而郭良平何德何能,只不過帶着南洋海軍,進行了一場武裝遊戲,欺負一個蠻夷小國罷了。哪怕勒石刻碑,以記功勳,也可以接受,畢竟有這種傳統,但佔領地更爲自己名字,就顯得有些張揚了。

事實上,郭良平在上奏之後,也有些後悔,自覺有失妥當,他也是在下屬的鼓動之下亂了道心。所幸,結果是好的,劉皇帝得知此事後,並不在意這些,做出迴應,地盤是人家打下來的,用其命也合理。

人家劈波斬浪,冒死闖蕩南洋,開拓疆土,酬之以名,也是理所應當的事情。非但名稱的問題過關了,朝廷在後續,還在當地設縣,囊括整座島嶼、海峽及周圍諸多島礁。

這也是大漢除了流求之外的第二個海外領地,第一個是從高麗手中奪得的濟州島。而毫無疑問的是,這是大漢最遙遠的一片疆土。

同時,這也意味着在多年的探索基礎上,大漢對南洋的開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不再止步於設立據點、經營商貿,正式建立行政管理體系,就是一個顯著標志,也宣告着更深入、更大規模的闖南洋運動即將開啓。雍王劉承勳南巡,實則就已經代表一種風向了。

良平島地方不大,但位置確實極佳,地處東西進出之要害,有充足的港口資源。在漢人還沒入侵之前,就已經是一片繁榮之地,僅僅通過對東西商船的收稅,三佛齊國便從中獲取了巨大財富。

可以說,大漢的強兇霸道,以武力奪取,是生生從三佛齊國身上割肉。但是,強權即真理,打不過就是打不過。

然而,事實證明,論經營能力,南洋這些土著,是完全無法與漢相比的,僅僅一年多的時間,良平島便發生了翻天覆地般的變化,更加繁榮,也更加有秩序。

作爲大漢在南洋第一處也是唯一一處建立了行政系統的領土,自然引得南洋漢人商民蜂擁而至,除了其本身具備的通衢中轉功能,也因爲在這裡是最有保障的。

畢竟這裡有官府,有官兵,南洋艦隊長期駐紮。因此,大量下南洋闖蕩有成的漢商漢民,都開始在此購地置業,作爲一個棲息據點。

而仍在不斷從大陸南下的漢民,其第一站,也大多選擇在良平島落腳,再圖後續發展。而僅僅一年多的時間,良平島新增人口,就超過萬人,其中大部分都是漢人。而整個良平島,如今人口已然超過四萬人。

良平縣的第一任縣長,名叫留紹平,乃是最早下南洋闖蕩的一批人。當然,作爲能在吏部登記造冊的一項職位,也不是普通人能夠擔任的。之所以選擇此人,是因爲他是泉州留氏的族人。

而泉州留氏,自當初的漳泉節度使留從效開始,便臣服朝廷,即便後來發生內亂,被陳洪進奪了政權,但在統一之後,劉皇帝念及留氏的忠誠恭順,也頗爲善待他們。

留從效之子留紹鎡,先封漳國公,後又改賜永春侯,地位徹底鞏固,也是大漢的貴族。在所有降臣降主中,待遇不是最好的,但日子是過得最滋潤的。(還有個活得更通透的,就是廣通侯劉鋹,時呼之爲“當代阿斗”)

留氏本就是漳泉一代的名門望族,有這層關係在,再加上留紹平本就是南洋漢商中的領袖人物,再有郭良平的支持,由他出任第一任縣長,也是順理成章。

對留紹平而言,這也是一個難得的機會,他只是留氏旁支,甚至與留從效兄弟沒有直接血緣聯繫。在國內的時候,他可很難有這樣的機會,成爲朝廷命官。而相比大陸,在良平縣,可是真正的土皇帝,手握生殺大權,都不必向國內請示的,當然也沒那個條件。

而對於善於經商的留紹平來說,經營一個縣,也是得心應手,當然,也更簡單。這裡正處於野蠻生長的階段,不必搞什麼育化百姓,勸課農桑,甚至不必顧忌什麼民生疾苦,一切從利重商,而他也尤擅此道。

良平島境內有幾十條河流,雖然規模都不大,但同樣孕育着這片土地。最大的一條,也不超過十里,自北而南,貫穿全島,被良平縣衙命名爲“永濟河”。這裡水流平緩,河道蜿蜒曲折,也方便裝卸貨物。

因此,河口港也是最先發展起來的地方,是眼下良平島最大、最繁榮的港口,並且還在擴建發展之中。留紹平就任後,便對港口進行了大規模的整頓,沿河兩岸,一座座商鋪、貨棧,如雨後春筍般冒頭。

在這裡,是不會缺人力的,當然,也不會用高貴的漢人老爺們,他們更多的是進行各種經營活動,以及充當監工。各個島嶼,到處都是土著,隨便抓一些,用鞭子抽着就能幹活,而縣衙只需要付出一些廉價的銅錢罷了,甚至都不需要什麼代價。這一年多來,良平島每一座新興的建築下,都埋着南洋土著的屍骨。

港口內,始終帆檣林立,既有西方的帆船,也有東方的海船,穿梭如織,往來不絕。同時,在港口內,長期停駐着一支南洋分艦隊,那是漢人商民最大的武力保障。

不過,由於軍民共用的混亂,以及越來越多商船帶來的壓力,良平縣已經計劃着開闢新的港口,建立碼頭設施,目標就初步選定在島嶼南端的龍牙口,那裡是天然的深水良港,地理良好,也能承載更大更多的船。

七月,是西南季風盛行的時候,而每年這個時候,都是良平島業務最繁忙的時候,大量來自西方的商船,滿載着貨物,紛紛到來。根據經驗,自波斯始發,順着季風跨越大食海,一月可至。

來自波斯、天竺等地的商人,帶來了商品貨物,也帶來了異域風情。在漢人的經營下,良平島也成爲了東西商品貿易的一個交流站。

來自西方的商人,不少人都選擇與那些掌握豐富資源的漢商就地交易,當然,也有不少對東方帝國充滿好奇心,想要獲取更多利益的人,只選擇暫時停歇,補充食物飲水後,繼續向北,沿着已經成熟的航道,前往大陸進行交易。

但良平港的繁榮,確實有那些西方商人的一份功勞,他們也是東西方貿易交流的搬運工。

第464章 甘州楊氏第211章 惶恐的李崇矩第474章 補漏匠第1749章 調教契丹第165章 夏獵、祥瑞以及進貢第432章 人事大權無題第180章 博弈第1816章 一個勳貴家族的進化第301章 藩臣離京第12章 令人陶醉第440章 惶恐難已第1763章 二度卸任第250章 秘密戰線上的作爲第43章 大公主回來了第333章 勳貴的態度第229章 耶律琮的建議第119章 幸西京第104章 駕臨歷城第407章 麻煩第2097章 太宗篇44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中)第202章 百草口之戰第1694章 鹽州第1799章 宿醉風波第258章 遼河戰役,高奏凱歌第169章 兩面三刀第11章 大敗蜀軍第245章 遼帝的決心第350章 隱退陳情第63章 夜訪人妻郭第370章 公府家事第353章 聰明的張德鈞第106章 倒趙第92章 萬歲殿宴第1792章 安西的請求第58章 郭威又病了第1777章 東平王的謝幕第229章 孟昶:七寶溺器,好用第100章 梁山濼第123章 諮之以邊事第151章 我,慕容彥超,委屈第26章 名將第2112章 康宗篇4 安樂皇帝第40章 濮州案(3)世宗篇32 建隆六年·制霸中亞第500章 老皇帝又“犯病”了第1777章 東平王的謝幕第140章 封王第319章 重任相托第221章 名將團隊第378章 東水門外第11章 請教第16章 軍中俊才第116章 涼甘瓜沙第163章 索然無味第14章 乾祐二十四功臣第313章 日常第1818章 慈母敗兒第475章 趙盧之間的齟齬第128章 開寶宰相之死第102章 遼國現狀第211章 籌議北伐第60章 皇后進言仁宗篇3 歐陽大家第420章 老年喪子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11章 大敗蜀軍第78章 南北併發第289章 大漢宰相不好做第1714章 百姓苦第81章 廝殺漢第432章 今非昔比第98章 軍心可用第23章 皇帝的底氣第50章 小滿與臨盆第506章 最後的旅途6第320章 改革干將第56章 契丹不乏憂患之士第117章 帝幸瑤華殿第312章 一舉蕩平第441章 劉皇帝的財產仁宗篇7 官僚新貴,倒範集團第106章 倒趙第463章 站在十字路口的安西第454章 朝廷要下重手了第266章 斷雲嶺大捷第198章 秋獵第113章 必成大器第234章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第158章 善後第16章 先安排着第81章 兩日而克第345章 剝削者第193章 遼國上層的憂患意識第84章 示警第1711章 趙王履職第475章 吃人的河隴備災第299章 一個一個給朕說第11章 請教第276章 陰山南麓的戰事
第464章 甘州楊氏第211章 惶恐的李崇矩第474章 補漏匠第1749章 調教契丹第165章 夏獵、祥瑞以及進貢第432章 人事大權無題第180章 博弈第1816章 一個勳貴家族的進化第301章 藩臣離京第12章 令人陶醉第440章 惶恐難已第1763章 二度卸任第250章 秘密戰線上的作爲第43章 大公主回來了第333章 勳貴的態度第229章 耶律琮的建議第119章 幸西京第104章 駕臨歷城第407章 麻煩第2097章 太宗篇44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中)第202章 百草口之戰第1694章 鹽州第1799章 宿醉風波第258章 遼河戰役,高奏凱歌第169章 兩面三刀第11章 大敗蜀軍第245章 遼帝的決心第350章 隱退陳情第63章 夜訪人妻郭第370章 公府家事第353章 聰明的張德鈞第106章 倒趙第92章 萬歲殿宴第1792章 安西的請求第58章 郭威又病了第1777章 東平王的謝幕第229章 孟昶:七寶溺器,好用第100章 梁山濼第123章 諮之以邊事第151章 我,慕容彥超,委屈第26章 名將第2112章 康宗篇4 安樂皇帝第40章 濮州案(3)世宗篇32 建隆六年·制霸中亞第500章 老皇帝又“犯病”了第1777章 東平王的謝幕第140章 封王第319章 重任相托第221章 名將團隊第378章 東水門外第11章 請教第16章 軍中俊才第116章 涼甘瓜沙第163章 索然無味第14章 乾祐二十四功臣第313章 日常第1818章 慈母敗兒第475章 趙盧之間的齟齬第128章 開寶宰相之死第102章 遼國現狀第211章 籌議北伐第60章 皇后進言仁宗篇3 歐陽大家第420章 老年喪子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11章 大敗蜀軍第78章 南北併發第289章 大漢宰相不好做第1714章 百姓苦第81章 廝殺漢第432章 今非昔比第98章 軍心可用第23章 皇帝的底氣第50章 小滿與臨盆第506章 最後的旅途6第320章 改革干將第56章 契丹不乏憂患之士第117章 帝幸瑤華殿第312章 一舉蕩平第441章 劉皇帝的財產仁宗篇7 官僚新貴,倒範集團第106章 倒趙第463章 站在十字路口的安西第454章 朝廷要下重手了第266章 斷雲嶺大捷第198章 秋獵第113章 必成大器第234章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第158章 善後第16章 先安排着第81章 兩日而克第345章 剝削者第193章 遼國上層的憂患意識第84章 示警第1711章 趙王履職第475章 吃人的河隴備災第299章 一個一個給朕說第11章 請教第276章 陰山南麓的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