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難得積極

還是經過了少許波折,王伷與徐熙方纔得以覲見劉皇帝於瓊林苑,早已得到消息的劉皇帝展現出他天朝慈父的和善面目,對經歷喪父之痛的王伷溫言安慰。

對王昭之死表示遺憾與哀悼的同時,也麻利地同意二者的辭行,堅定地支持王伷的繼位,並要求禮部派人作爲使節隨同王伷回國,爲他站臺背書,讓王伷這小年輕感動異常。

而見過劉皇帝之後,王伷是徹底安心了,離開瓊林苑返回城內的路上,甚至興奮難已,不由露出少許笑容。

顯然,比起徐熙這樣的高麗重臣,還是大漢的承諾更重要,只要劉皇帝一句話的支持,便可以讓他安安心心回國繼承高麗國王之位,而不用擔心其他什麼麻煩。

“這個王伷倒是個有趣的人!”清涼的花廳之內,叫上前來奏事的劉暘陪他下象棋,提到王伷,不由感慨道。

認真與劉皇帝在棋盤上見招拆招的劉暘聽此評價,臉上不由得露出少許古怪之色,似乎有些不知如何接這話。

注意到他的表情,劉皇帝說道:“怎麼,你也覺得王伷有些荒唐?”

劉暘點了點頭,說道:“小小年紀,便貪圖享受,沉溺玩樂,揮金如土,作爲一國王儲,兒實在不敢想象,高麗國的臣民在迎來這樣一位主君後,未來前途將會是何等的渺茫灰暗。”

聽其感慨,劉皇帝不由笑了:“這對大漢,是好事還是壞事?”

緊跟着,又說:“那王昭算是個有爲之君吧,改弊革興,勵精圖治,加強王權,結果呢,野心勃勃,妄圖挑戰大漢權威,最終帶給高麗國多少動亂,多少損失?

王伷此人雖然不堪,但對大漢而言,這樣一個溫順的屬國君主當政,反而會改善兩國關係。當然,不論他將來在高麗國內會如何折騰,高麗又將走向何方,對大漢的威脅都將減弱!

當初王昭來朝,雖然表示臣服,卻也隱晦向我表示,希望朝廷能將東海水師撤還,把濟州島還給高麗。

顯然,作爲的大漢的屬國,王昭這樣的君主是很不友好的,寧願庸主當朝!”

聽劉皇帝這番赤裸裸的表態,劉暘也輕笑兩聲,說道:“其實兒也明白,不在於王伷有多荒唐昏庸,而是此人對朝廷的態度。他在東京兩年,雖然荒於嬉戲,但從側面打聽,也能知曉,此人對大漢是十分認同的。

這麼多年,多少異邦外族的貴族,流連於大漢的繁華氣象,這是極大增加了他們對朝廷的好感,他們返回之後,也會更多地宣揚大漢的繁榮富強,使大漢的強盛更加深入人心,只會嚮往,不敢背反,這也是無形間消弭衝突與禍患......”

聽劉暘這麼說,劉皇帝道:“這是其一,那你可曾又想過,大漢的繁強,固然會引得異族嚮往,就不會引起他們的覬覦嗎?過去,多少蠻夷,不捨不休地想要入侵中原,不正是看中了中國這繁榮富庶的花花世界,璀璨山河嗎?”

“這,確實是兒忽略了!”劉暘下意識皺緊眉頭。或許劉暘自己都沒意識到,這些年他皺眉的頻率是越來越高了,大抵就是責任帶來的壓力了。

見其反應,劉皇帝淡淡然地說道:“這沒什麼好焦慮的,只要大漢足夠強盛,足以衛護江山子民,又何懼異邦外國覬覦?只要保持着居安思危,勿致懈怠即可!

不過話說回來,異域來人可以流連嚮往於大漢的繁榮,商民百姓可以自豪沉浸於國家的富強,但朝中當政掌權者,卻要時刻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若是連你們這些人都陶醉其中,那遲早會出問題!”

“是!爹的教誨,兒謹記在心!”劉暘頓時道。

不過,嘴裡說着這話,劉皇帝卻表現出少許的掃興之態,顯然,他自己心裡都明白,道理是這個道理,想要做到又何其難矣!

他在位,可以時刻督促鞭策,哪怕將來劉暘繼位,也相信可以正確領導着大漢繼續前進,那隔世之君呢?再世之君呢?

往深了想,腦海中浮現的會是一個讓人心情沉重的答案......

語氣不自覺地帶上了一些怨氣,劉皇帝道:“要說這王伷,也算少年心性,雖然爲人行事略顯荒唐,但終究於國無大害。

王伷或許不成器,我的兒子,你的兄弟,大漢的皇子們,又能好得到哪裡去?不說他人,就講劉曙,從小到大,和你們受着同樣的教育,戒尺鞭子加身,還是不免恣意妄爲,若不是有我壓着,他能幹出的荒唐事,怕是比王伷更過分!”

聽劉皇帝這番訓斥,劉暘訕訕一笑,說:“爹對九弟,還是愛之深,責之切。自從宗正寺解禁之後,九弟已經成熟不少了,奉宸營參訓,也很努力,從無缺席遲到......”

“你這個兄長當得好啊!”劉皇帝瞥了劉暘一眼,道:“這般爲他說話?他要是真改了,會去常去牡丹坊?那是什麼地方,我能不知?掛羊頭,賣狗肉,浮華豔俗之所,真該給禁掉!”

劉皇帝說這話時,一邊同喦脫一道侍立着的張德鈞不由面露尷尬,牡丹坊的情況,他當然也清楚,雖然聽得出來劉皇帝只是一時的氣話,但也難免多心,覺得這是對自己的敲打。

“王伷與徐熙怕是要急着回高麗了,禮部派人,你盯着些,一定要安排能才幹吏!”流皇迅速轉變話題,叮囑道:“另外,傳令東海水師,讓林仁肇親自帶人,護送他們渡海回國!”

“是!”劉暘肅容答應道。

這麼多年過去,大漢的軍隊也再度進行了一次更替,打天下的老帥勳貴們陸續退居幕後或二線,過去的中堅將領以及大量二代勳貴、後起之秀則陸續崛起。

如今在大漢內外軍隊中聞名的,不再是慕容、柴、高、趙、向、王等勳貴,取而代之的,是楊業、郭進、馬仁瑀、田重進、田仁朗、董遵誨、劉光義等將帥。

這一批人,除了楊業之外,也只是資歷上稍微弱一籌,但論功績,論作戰經驗,論統軍能力,毫無疑問都是大漢軍隊的中堅。

水師當然不如陸軍將星璀璨,並且,更替的速度要緩慢地多,到如今,主持着大漢實力最雄厚的東海水師軍務的,依舊是老將郭廷渭。

當然,有些後進之人,也逐步擡頭揚名,林仁肇就是其中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論資歷、年紀,林仁肇都不年輕了,並且還是南唐降將,但此人才幹還是有的,水戰陸戰皆通,在北伐戰爭中,也隨東海水師作戰,立下了汗馬功勞。

如今管理着登萊水師,負責大漢北洋海域的安全,屬於水師中有數的高級將領。當然,也正因如此,朝廷內部也免不得一些閒言碎語,因爲大漢的水師中,充斥着大量的南方將領,不管是郭廷渭還是林仁肇,可都是南唐降將。

對此,劉皇帝的態度也很明確,北人乘馬,南人走船,水軍這種技術兵種,不用南方將士,還能讓北方的旱鴨子嗎?

當年讓向訓統領靖江軍時,就是強人所難了,更何況,如今天下一統,南北混同,再刻意地去區分南北,簡直是自我矛盾,自加衝突,因此,對於那些異聲,劉皇帝並不聽從,反而對南方的水軍將領大加任用,畢竟人家是專業的。

至於忠誠的問題,以當下大漢的形勢,以朝廷的權威,哪裡會怕其背反?更何況,水師比馬步軍,是更加依賴朝廷支持的軍隊,也更容易爲朝廷所掌控。

“今晨五弟找到我,希望能代表朝廷,陪同王伷前往高麗!”劉暘向劉皇帝請示。

聞言,劉皇帝頓時面露詫異,意外地說道:“他怎麼喜歡在他安樂窩裡逍遙嗎?怎麼也捨得遠行了?”

劉暘道:“五弟說,這麼多年,也沒有爲朝廷辦差,爲爹分憂,心中有愧,再加與那王伷有些交情,因而動了心思......”

“我看他也是靜極思動了!”劉皇帝嘴角還是帶着點笑意:“不過,這也算好事,難得他能主動想到,爲朝廷辦點差事,同意他所請,就讓他作爲正使去高麗吧!大漢皇子代表朝廷前往弔唁,朝廷是給足高麗面子了吧!”

“自然是!”劉暘道,反應很平靜,他也只是提劉昀說項一番,劉皇帝同意自然好,若是不同意,也盡心意了。

但顯然,劉皇帝不會不同意,對於大漢的皇子們,劉皇帝還是樂於他們出去歷練了,這一點,劉暘也很清楚。

第172章 政事堂的宰相們第1778章 大漢不再需要什麼異姓王第425章 安東國的太子第112章 趙大之勇略第424章 年命不永第264章 更有楊業在後頭第227章 強勢破城第243章 總結第34章 史卿,朕還有重任相托第2102章 太宗篇49 魔都的誕生第413章 分食第398章 換個思路第231章 遼軍的反擊第153章 未來將帥第201章 擎天保駕之臣第49章 求援第184章 心照不宣第272章 徵發之苦第2102章 太宗篇49 魔都的誕生第70章 安東大開發1第383章 扶持完顏部?第226章 馮道請辭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109章 治政以安軍民第3章 臺懷之事第233章 南口大戰2第37章 國舅劾郭榮第176章 去鄴都第1730章 一級壓一級第94章 好不容易下定決心第237章 七九不和第133章 李德明之死第8章 摻沙子的效果第2103章 太宗篇50 代天巡狩第2114章 康宗篇6 倒呂風波第1803章 運動第82章 殺俘第92章 萬歲殿宴第206章 趙思綰落網第213章 紆尊降貴第376章 降臣紛來第1756章 海豐號第302章 有些事只能朕來做第124章 定難軍事第2063章 太宗篇10 二王第350章 韶州大捷第377章 難知禍福的決議第101章 亂情控制第79章 滏陽之捷第96章 第四次出巡第287章 反擊從野狐嶺開始第352章 皇城使和他的義子第76章 效郭威戰法第100章 梁山濼第307章 算盤打得很美,終究落空第127章 冬至宴3第326章 劉皇帝的態度第124章 海外擴張第128章 東路進展第128章 東路進展第84章 夏州降第197章 開封擴建第309章 交待後事第344章 打個賭第216章 馬政第427章 晉王要做忠臣第154章 耕地缺人第195章 遼帝第92章 欒城之戰(4)第320章 蠻瑤歸服第216章 下詔北伐第141章 雌威第154章 耕地缺人第59章 元臣多鄙第169章 武德司二三事第106章 敲打第283章 降將第82章 四件大事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95章 皇后又進諫第35章 楊村第362章 宮城之寶第114章 大朝會第93章 升遷第219章 不踏實的劉皇帝第322章 真正引以爲豪之處第285章 胃口極大的反擊第324章 相安爲上第322章 針鋒相對第130章 西北剿匪第108章 樞密院內第42章 天上掉下來的禁帥之位第415章 皇孫歸來第125章 邢州事第170章 全線動員第287章 趙普使蜀1第507章 一縷嘆息第251章 蜀中流言第1768章 崩第127章 打破潛規則
第172章 政事堂的宰相們第1778章 大漢不再需要什麼異姓王第425章 安東國的太子第112章 趙大之勇略第424章 年命不永第264章 更有楊業在後頭第227章 強勢破城第243章 總結第34章 史卿,朕還有重任相托第2102章 太宗篇49 魔都的誕生第413章 分食第398章 換個思路第231章 遼軍的反擊第153章 未來將帥第201章 擎天保駕之臣第49章 求援第184章 心照不宣第272章 徵發之苦第2102章 太宗篇49 魔都的誕生第70章 安東大開發1第383章 扶持完顏部?第226章 馮道請辭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109章 治政以安軍民第3章 臺懷之事第233章 南口大戰2第37章 國舅劾郭榮第176章 去鄴都第1730章 一級壓一級第94章 好不容易下定決心第237章 七九不和第133章 李德明之死第8章 摻沙子的效果第2103章 太宗篇50 代天巡狩第2114章 康宗篇6 倒呂風波第1803章 運動第82章 殺俘第92章 萬歲殿宴第206章 趙思綰落網第213章 紆尊降貴第376章 降臣紛來第1756章 海豐號第302章 有些事只能朕來做第124章 定難軍事第2063章 太宗篇10 二王第350章 韶州大捷第377章 難知禍福的決議第101章 亂情控制第79章 滏陽之捷第96章 第四次出巡第287章 反擊從野狐嶺開始第352章 皇城使和他的義子第76章 效郭威戰法第100章 梁山濼第307章 算盤打得很美,終究落空第127章 冬至宴3第326章 劉皇帝的態度第124章 海外擴張第128章 東路進展第128章 東路進展第84章 夏州降第197章 開封擴建第309章 交待後事第344章 打個賭第216章 馬政第427章 晉王要做忠臣第154章 耕地缺人第195章 遼帝第92章 欒城之戰(4)第320章 蠻瑤歸服第216章 下詔北伐第141章 雌威第154章 耕地缺人第59章 元臣多鄙第169章 武德司二三事第106章 敲打第283章 降將第82章 四件大事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95章 皇后又進諫第35章 楊村第362章 宮城之寶第114章 大朝會第93章 升遷第219章 不踏實的劉皇帝第322章 真正引以爲豪之處第285章 胃口極大的反擊第324章 相安爲上第322章 針鋒相對第130章 西北剿匪第108章 樞密院內第42章 天上掉下來的禁帥之位第415章 皇孫歸來第125章 邢州事第170章 全線動員第287章 趙普使蜀1第507章 一縷嘆息第251章 蜀中流言第1768章 崩第127章 打破潛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