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朝廷要下重手了

廣南的現狀,固然是多方因素造成的,但主要還是歷史遺留問題,南粵劉氏在兩廣終究建立了長時間的統治,數十年積攢下的影響,也並不是簡簡單單就清除得了的。

朝廷對兩廣的歸治,一定程度上還得感謝劉晟、劉鋹父子在位期間的胡作非爲,殘暴統治,這給大漢朝廷接手,降低了不小的難度。

朝廷只是做些撥亂反正的事情,將不合“仁政”的事務盡祛除,因俗而治,解民負擔,與民休息,便得以收穫人心,輕易建立統治。

然而,取之易,守之難,在這天南海北、山高皇帝遠的地方,想要建立一個牢固的統治,也確實需要更多的時間與更多的努力。

在這方面,朝廷也的確花費了不菲的精力,包括官員的選派任用,連那些蠻族的情況,都有通盤的考慮。

但即便如此,也是不可能事事兼顧,面面俱到的。除了當地那些不服王化、屢叛不止的山民蠻族之外,還有那些原本南粵治下的勳貴與官僚,這些既得利益者,也是廣南不安的隱患之一。

朝廷平南之後,爲了維護當地的穩定,確實採取了一些安撫政策,比如留用南粵官吏,但是這份留用,也是有選擇性的,不是隨便一個阿貓阿狗都能得到那份任命制書,然後迅速轉變爲漢臣的身份,再加上奇葩王朝那爲數衆多的宦官官僚,基本都被排除在外。

由於南粵州縣建治過於密集,州縣多而戶口少,冗官冗員情況更是遠超大漢的平均水平,比早期的朝廷也有過之而無不及。

有鑑於此,劉皇帝詔意下達,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經由範質度測地理,重新分劃,同當初在湖南的作爲一般,進行了大規模的裁州並縣。

比如新的瓊州,就由儋、崖、振、萬安轄屬,前前後後,裁撤州十六,縣四十九,兩廣的官制立刻就瘦了下來。

如此一來,固然省輕了朝廷,便利了百姓,但也意味着留用一部分的官員的同時,更有數倍的人被罷官奪職。

被剝奪了權力地位的人,少有人能念頭通達,心中總會有怨氣,對朝廷的統治,不說反抗,排斥心理總是有的。

即便被留用,要說多朝廷有多感恩戴德,那也不盡然,至少,在大漢做官,與在南粵做官,那是兩個概念,換了個朝廷,就是換了頭頂的那片天。

劉皇帝統治下的大漢朝廷,總體而言,吏治還是森嚴的,對官員的要求也比較高。對南粵的原本的那些掌權者來說,也並不容易適應。

劉鋹時代,雖然把朝政搞得烏煙瘴氣,也殺了不少人,更搞出個宦官當國,但對於那些官僚而言,卻不能說全是壞處。

至少,很多時候,一個昏君在位,更方便他們上下其手,一個混亂的局面,也方便渾水摸魚,至於受苦受難的,往往是黎民百姓,輪不到權貴。

於那些南粵勳貴官僚而言,小恩小惠,也並不能掩蓋前後的落差,不能彌補他們實際遭受的損失。

當官身變爲白身,勳貴淪爲平民,就難免滋生怨憤,積怨一久,反應到兩廣的局勢上,就是不穩,不安。

這十年以來,兩廣出現的各種問題,叛亂、民亂、蠻亂,這其中,若沒有那些失意失勢者在暗中推波助瀾,扯朝廷的後腿,劉皇帝都不信。

而那些人,雖然於朝廷而言,微不足道,但於兩廣當地,還是頗具影響力的,越是窮山僻壤,就越是如此。

不過,大勢如潮之下,些許波折,根本難以撬動全局,也無法動搖朝廷對兩廣建立的統治,那也只是一干失意者無力的掙扎罷了。

平南之後的這十來年間,朝廷也沒有對兩廣進行什麼過於細緻的整理,對兩廣那些有礙和諧之處,只是秉持着剿撫並用的政策方針,旨在維持基本的統治,也沒有過於顧及那些小疾小患。

而最近一些年,在兩廣進行的最大動作,還得屬禁絕那些遍佈全境的淫祠邪異了,這也引起了一些反彈,當地不少的愚民受人蠱惑,引發騷亂,不過,都被輕鬆平定了。

十來年下來,朝廷對兩廣也消化得差不多了,對當地的統治也逐漸趨於穩固。而時移事易,當大漢國策改變,戰略轉向,開始回過頭來,專注於對內治理之時,那兩廣的問題,就顯得有些突出了,也成爲朝廷的重點究治目標。

兩廣終究不能完全以窮山僻壤的目光去看待,尤其是以廣州爲中心的廣南東道地區,在大漢也能稱得上富庶之地。

番禺在南粵當政期間,就已經的嶺南的經濟中心了,歸治朝廷之後,也迅速從劉鋹時期的壓抑之中煥發活力,而海事的進步,航海貿易的迅疾發展,也使其潛力徹底爆發出來,也成爲八方輻輳、萬商雲集的繁榮之地。

廣州市舶司的成立,就是具備里程碑式意義的決策,也代表着朝廷對廣州發展的重視。市舶使被定級爲正四品,權大財雄,也是大漢唯一一個輻射整個東南亞的機構,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也是大漢對南洋的第一道窗口。

諸般因素納入考量之後,在朝廷重點發展國內的大政之下,自然也就不容許兩廣地區再像過去那般不安穩了。

而治兩廣,朝廷的選擇也是自上而下,首先就從軍政大吏的選派上進行。進入開寶十年以來,朝廷對兩廣高官的調整,也很頻繁。

鍾謨調任廣南東道布政使,治邕州有功的範旻任按察使,在安南殺得當地土人膽寒的田欽祚爲都指揮使,楚昭輔調任廣西布政使。

可以說,精兵強將都往兩廣配備了,這也是朝廷十餘年來最重視的一次了。此番,又打算把秦再雄派往廣西領兵了。

“以卿的資歷功勞,就算再上提一提,上調京中抑或其他要緊之處承擔更重的職分,也是無可厚非的!”殿中,劉皇帝看着秦再雄,說道:“只是兩廣這些年,確實不怎麼太平,尤其是廣西,情況嚴重,十一年間,前前後後,大大小小的動亂達數十起,千人以上的叛亂,就有十三次,可謂動盪難安啊!

朝廷用你到廣西,正是希望憑藉你多年積攢的威望以及出衆的能力,承擔起保境安民之責來。廣西僻遠窮困,刁頑難治,卿莫覺辛苦啊!”

聽劉皇帝這麼說,秦再雄立刻大義凜然地應道:“陛下言重了!臣蒙不棄,委以重任,只覺榮幸,何以言苦!與此相比,臣更恨無用武之地,無法受用於朝廷,不能盡忠於陛下!”

“卿之覺悟,讓朕朕感動啊!”聽其言,劉皇帝笑了笑,對秦再雄的態度顯然很滿意。

秦再雄:“臣在長沙時,對於兩廣的情況,也有所耳聞,也深恨那些那些不服王化、悖逆朝廷、屢教不改的叛賊。

適才在政事堂,太子殿下與趙相公也曾對臣面授機宜。臣到任之後,必定竭盡全力,肅清敵頑,保護治安,那些賊子,朝廷與他們恩典不要,那臣將之徹底剷除!”

聽其表態,劉皇帝不由頷首,滿意地捋捋鬍鬚,給了一個認可的笑容:“好!其志可嘉,放心大膽地幹,朝廷這邊,當全力支持!”

“對於兩廣,朝廷將展開一些大規模的整治,將那些面服心僞、居心叵測之徒,盡數清剿,還兩廣士民一個清平!”劉皇帝繼續道:

“你到任之後,當與楚昭輔好生配合,相輔相成,廣西情況比之廣東要更加複雜,也需要你們更加用心。

也不要有什麼負擔,朕也不怕出現什麼亂子,大膽施爲即可!總之,朕要兩廣,成爲成爲朝廷治下穩固之兩廣!”

“是!”秦再雄起身,嚴肅受命。

以劉皇帝的性格以及這多年養成的習慣,自然不可能容許帝國之內有異聲,尤其是兩廣如此大的異常態勢。

過去,是因爲山高皇帝遠,採取了一定妥協,沒有進行徹底的清理,如今,騰出手了,自然不可能繼續放任。

當初因爲外遷豪強之事,引起整個東南的動盪,甚至先後爆發兩江動亂以及吳越大叛亂,那種情況下,劉皇帝都強勢無匹地進行鎮壓,堅決貫徹政策,如今對於兩廣,態度上自然也不會有絲毫的軟弱。

當然,以如今的情況,也不怕兩廣真能鬧出什麼太大的亂子,這是帝國朝廷的自信。之前,只是沒有下定決心,騰出手來罷了,然只要騰出手來,那什麼牛鬼蛇神都得屈服在大漢的專制鐵拳之下。

第164章蜀臣第271章 再度上演檀州事第96章 戰損與戰果第62章 緊鑼密鼓第155章 蓄奴之議第276章 陰山南麓的戰事第61章 北使南歸第278章 給老大一個機會第313章 晉王第262章 大軍臨城,歸師難遏第21章 聰明主動的安氏父子世宗篇30 快速翻篇的歷史第469章 視察澶州第269章 軍事會議第66章 商業互吹第1802章 屁股要坐穩,態度要端正第237章 七九不和第49章 欲收其精兵,先收其匠器第20章 威臨荊南第425章 開寶十年第496章 上進之時上進之人第46章 不滿與警惕第193章 盧多遜治河西第1687章 癸未年科舉第122章 睡仙第411章 政治危機第327章 派系第159章 亂情第365章 邊事結論第173章 鍾謨當秦檜第56章 契丹不乏憂患之士第199章 出宮第66章 商業互吹第124章 辭表第2123章 康宗篇14 臣亦擇君,兄弟之間第430章 安東王薨第2064章 太宗篇11 太和樓裡諸王會第249章 樞密院內第227章 延州事第118章 棉第337章 特權第212章 王樸卸任第36章 虒亭第2111章 康宗篇3 率賓事件第348章 文武並舉第284章 虛了第147章 負荊請罪第2083章 太宗篇30 雍熙二年第185章 勤勉爲國楊相公第191章 “從諫如流”第64章 回鶻汗之死第413章 分食第2103章 太宗篇50 代天巡狩世宗篇37 翻篇收場第1800章 寇老西第一諫第30章 滿堂春宴第34章 史卿,朕還有重任相托第40章 潞州三傑第238章 皇帝還是怕皇后第140章 兩個皇叔第1771章 襄陽王第390章 武舉選官定製第267章 仁厚太子第358章 手執硃筆第307章 南國風雨第187章 瑣屑世宗篇41 帝國之法第398章 換個思路第202章 劉皇帝已至長安第135章 降將→良將第35章 楊村第132章 進宮第1750章 《桃蘭賦》第164章 重返晉陽第64章 朕要親征爲耿公復仇!第164章 監國第360章 宰割天下第10章 磨刀霍霍向荊湖第160章 平定第1697章 蠢蠢欲動第2113章 康宗篇5 反擊開始第197章 剛愎依舊無題第51章 如今的大漢第439章 自請其罪第169章 兩面三刀第150章 爲將軍踐行第1799章 宿醉風波第380章 開寶第96章 第四次出巡第319章 大將早逝第223章 南北海軍第257章 上京叛亂第475章 吃人的河隴備災第36章 李業告狀第320章 見機進言,權歸中樞第231章 全國大水第351章 南粵,危!第343章 趙府君當權第7章 不如意的二審結果
第164章蜀臣第271章 再度上演檀州事第96章 戰損與戰果第62章 緊鑼密鼓第155章 蓄奴之議第276章 陰山南麓的戰事第61章 北使南歸第278章 給老大一個機會第313章 晉王第262章 大軍臨城,歸師難遏第21章 聰明主動的安氏父子世宗篇30 快速翻篇的歷史第469章 視察澶州第269章 軍事會議第66章 商業互吹第1802章 屁股要坐穩,態度要端正第237章 七九不和第49章 欲收其精兵,先收其匠器第20章 威臨荊南第425章 開寶十年第496章 上進之時上進之人第46章 不滿與警惕第193章 盧多遜治河西第1687章 癸未年科舉第122章 睡仙第411章 政治危機第327章 派系第159章 亂情第365章 邊事結論第173章 鍾謨當秦檜第56章 契丹不乏憂患之士第199章 出宮第66章 商業互吹第124章 辭表第2123章 康宗篇14 臣亦擇君,兄弟之間第430章 安東王薨第2064章 太宗篇11 太和樓裡諸王會第249章 樞密院內第227章 延州事第118章 棉第337章 特權第212章 王樸卸任第36章 虒亭第2111章 康宗篇3 率賓事件第348章 文武並舉第284章 虛了第147章 負荊請罪第2083章 太宗篇30 雍熙二年第185章 勤勉爲國楊相公第191章 “從諫如流”第64章 回鶻汗之死第413章 分食第2103章 太宗篇50 代天巡狩世宗篇37 翻篇收場第1800章 寇老西第一諫第30章 滿堂春宴第34章 史卿,朕還有重任相托第40章 潞州三傑第238章 皇帝還是怕皇后第140章 兩個皇叔第1771章 襄陽王第390章 武舉選官定製第267章 仁厚太子第358章 手執硃筆第307章 南國風雨第187章 瑣屑世宗篇41 帝國之法第398章 換個思路第202章 劉皇帝已至長安第135章 降將→良將第35章 楊村第132章 進宮第1750章 《桃蘭賦》第164章 重返晉陽第64章 朕要親征爲耿公復仇!第164章 監國第360章 宰割天下第10章 磨刀霍霍向荊湖第160章 平定第1697章 蠢蠢欲動第2113章 康宗篇5 反擊開始第197章 剛愎依舊無題第51章 如今的大漢第439章 自請其罪第169章 兩面三刀第150章 爲將軍踐行第1799章 宿醉風波第380章 開寶第96章 第四次出巡第319章 大將早逝第223章 南北海軍第257章 上京叛亂第475章 吃人的河隴備災第36章 李業告狀第320章 見機進言,權歸中樞第231章 全國大水第351章 南粵,危!第343章 趙府君當權第7章 不如意的二審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