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8章 世宗篇3 氣質不同

從新皇登基開始,大漢帝國屬於康宗劉文澎的時代,也就徹底過去了。包括劉文濟在內的歷屆大漢皇帝,論繼位之平順,國勢之穩定,處境之優越,沒有誰比得上劉文澎。

然而,八年的時間下來,今時之帝國比之平康初年,也發生了大變樣,狀況不是那般良好。

皇權勢弱,朝政不穩,政治也難談清明,權貴之間矛盾重重,吏治又如脫繮野馬般失去約束,冗官冗員,奢靡、攀比之風再起,太宗時代的種種規矩與優良作風被打破.

唯一值得稱道的,或許在於民間經濟依舊極富活力,取得了更進一步發展,但貧富差距的拉大緊隨其後,地方宗族豪強、鄉紳地主猖獗之勢復萌。

而從雍熙盛世,發展到平康“小康”,康宗劉文澎顯然身負不可推卸之責任,畢竟,他不是真正的小皇帝,具備足夠的自理能力。

然在康宗的立場去自省,似乎又有幾分值得“理解”的地方。平心而論,康宗或許不英明,但足夠聰明;他荒唐任性,但並不殘暴;他好樂怠政,自尊自得,處事唯心,化國器爲私用,視天下爲私產,但對國家之傷害,或許還比不上史冊上諸多“有爲”之明君的功業之心帶來的負面效果。

終康宗時代,雖然排擠了不少功勳老臣,貶逐了不少忠正之士,但從未擅殺大臣。或許並不能公平、公正地對待那些功臣耆老,但對於大部分人,還是給了一份基本的體面。

說到底,拋開皇帝的身份不談,康宗也只是一個普通人,處在了一個不那麼適合他的位置上。傲慢、虛榮,沒有進取心,祖宗傳給他一份堪稱歷史之最的龐大資產,天下財貨、億兆子民,任他予取予求,在世界祥和、大志不足的情況下,不享受,不揮霍,不浪費,又讓他做什麼?

以世祖、太宗的標準去要求康宗,簡直是對他的苛求,他是個凡人,有凡人的貪惡私慾,他的所作所爲,也完全符合大部分封建專制君主的作風與標準。

事實上,一直到死,康宗都還得感謝世祖、太宗二帝,尤其是太宗皇帝。若不是他們留下的帝國底子夠厚,經得起他造,或許“康”這個廟號都輪不到他。

若是換一個歷史時期,相同的作爲,或許“僖”、“熹”、“閔”、“質”之類的廟號就給他安排上了。

關於康宗廟諡,朝廷內部也經過一番討論,着實費了一些腦筋。惡諡是不可能的,否則平康時代的公卿大臣們何以自處,又將何以謝天下?溢美之諡又不能唯心地給,最終給了“康”這樣一個非傳統的上號,諡號也要“短”很多,曰睿明武閔孝皇帝,實在是沒法再往他臉上貼金了

當然,站在新君劉文濟的立場上,或許更傾向於康宗一個下諡,不過,最終他還是認可了羣臣的建議。從年號,到先帝諡號,劉文濟都是一貫的從諫如流,這也是端拱時代劉文濟治政的基調。

康宗畢竟是走了,給初登大寶的劉文濟留下的,則是一個極其複雜且麻煩的局面,大漢帝國顯然又染病了,這一回,則需要劉文濟這個“醫者”來診斷、治療。

而在此之前,他真正要做的,還是如何鞏固自己的皇位,這是一切作爲的基礎。對此,即便沒有蕭太妃的提醒,他也有充分的思考與認識。

問題是嚴重的,挑戰是艱鉅的,然而,對劉文濟來說,再難也難不過十數年失望乃至絕望的堅持與煎熬,難不過地數年如一日的抱病在牀、蟄伏觀望。

當劉文濟登上御座,安居龍牀,安然地接受公卿百官、諸國使節朝拜時,他便知道,最艱難的時刻已然過去,“皇帝至尊”就是他最大的底氣與自信來源。

劉文濟可不是稚嫩的劉文澎,從小飽受世祖、太宗薰陶,又在帝國體制內摸爬滾打二十餘年,經受過的磨難與歷練,讓他從思想到眼光上都充滿了睿智,對帝國的人、事、制度,他看得可遠比劉文澎要清晰、深刻,當他坐到皇帝這個位置上時,也更懂得怎麼發揮其功能。

繼位之初,重重壓力,種種麻煩,就不斷向劉文濟襲來,即便他已經表現得足夠隨和、無害,但仍舊有人不斷地來試探他。

但麻煩再多,說到底也是人的問題,把握好朝廷的人情變化,處理好與權貴們的人際關係,即便暫時事無所成,劉文濟至少能做到穩如泰山。

在新朝的人事問題上,劉文濟干預的並不多,尤其在代表着帝國權力中心的廣政殿政事堂內,基本維持着康宗後期的配置。

而這樣的結構,固然使得貴族勢大,但於還沒站穩腳跟的劉文濟來說,卻有其一利,至少他先天地就獲得來自寇準、徐士廉、向敏中、王欽若的支持,而這四人,已經帝國廣大庶族官僚羣體在中樞的代言人了,遠不比當初。

要知道,當初庶族官僚其勢最盛時,至少在中樞層面,是要蓋過勳貴官僚的。當然,這也需辨證地排除皇帝影響之後再去看待,而整個康宗時代的發展,似乎也說明了一件事,在當下的大漢帝國,最終還是由功勳貴族們說了算

至於尚書令王旦,他的倒臺是必然的,鎮不住場子是一方面,劉文濟繼位過程中的波折也需要有人買單。作爲“首相”,從他站在慕容太后一邊開始,不成功,那就只有下馬。

不過,劉文濟顧念其三朝老臣,及過往功勞,給了他一份體面,讓他出任山陵使,監造康宗陵墓以及日後的國葬儀式。

這裡需要提一下,在趙王出山,力挺立長,朝廷在劉文濟繼位事宜上達成共識後,才繼續康宗的後事,劉文濟登基,也是按照“以日易月”原則在國喪結束之後。

不過,康宗生前未建陵寢,因此,屬於他的“安寧”還在緊急修建之中,距離大葬還需要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裡,梓宮還得停放在垂拱殿。

爲表尊重,劉文濟在登基後,把自己理政視事的寢宮,選在了世祖晚年常居的萬歲殿。於是乎,端拱皇帝,不住垂拱殿.

而劉文濟對王旦的安排,一干權貴們看在眼裡,多表示滿意,至少這份謹慎、寬容的姿態,值得讚揚,比起康宗的荒誕不經、難以捉摸,剛上臺的劉文濟表現得可太讓人舒服了。 王旦罷相,大抵是朝局影響最小的一次“首相遜位”了,而比起此事帶來的影響,還是尚書令這個職位本身更讓人期待。到端拱元年,尚書令大漢帝國首相的地位與職權,已經徹底鞏固了,這就是輔佐天子秉執朝政、治理國家的百官魁首。

而在劉文濟時代剛剛開啓的時候,這個職位,不是僅靠皇帝支持,就能夠立足的。對於尚書令的繼位人選,劉文濟首先請鼎力支持他的趙王劉昉擔任。

結果並不出乎他的意料,劉昉直接拒絕,完全不是那種擔心皇帝猜忌的感覺,只是很從容地向劉文濟交待了三言兩語,讓他好自爲之,善待臣民。

對於劉文濟的資質、器量與能力,早在當年南巡之時,劉昉就有深刻的認識了,至今記憶猶新。朝廷內外,在看待新皇劉文濟的問題上,只有少數人能看得清楚,趙王劉昉顯然是其一。

而面對趙王一番坦誠的交待,劉文濟也如釋重負一般,向他躬身行禮,彎腰九十度那種。

同時,爲表感謝,劉文濟又在後來追封折太妃爲皇后,諡號孝誠皇后。當年魯王爲此事直接被趕出朝堂,當時朝中羣議不斷,而到劉文濟,辦成就像喝水一般簡單,滿朝上下,只有贊同,幾無反對。

而此舉,毫無疑問,讓劉文濟得到了折皇后所出那數十名子子孫孫的認同與支持。

另外一個大功臣楊業,劉文濟也沒忽視,當然讓退休多年、年逾八旬的楊老太師出山爲相,是不大現實的,因此劉文濟請楊延昭爲相,還給了一個“出將入相”的理由,結果同樣爲楊延昭所拒,請皇帝另則賢良。

由於楊皇后的關係,楊氏在朝中的處境多少有那麼些敏感,若不是老楊業本着一顆對先帝、對帝國的赤膽忠心,絕不會貿然開言的。

再之後,皇帝劉文濟方繼續表現着他的“從諫如流”,採納羣臣之建議,由財政使向德明繼任尚書令,主持朝政運轉。而這件事,首先就引起了吏部尚書劉繼昌(徐王劉承贇之子)的不滿,這個宗室老臣,在年紀越發年邁的情況下,則越發渴望登頂。

當年,吏部尚書被呂蒙正給頂了,如今,尚書令近在眼前,又被向德明頂了,心中自然不甘。於是,朝廷中樞在端拱時代,是以尚書令與吏部尚書之間的角力展開的。

在這方面,出身、資歷、功勞、能力都足夠深厚向德明,是一點都不怵劉繼昌,而皇帝劉文濟,則於其側,默默觀察,等待,等待一個把這些老貴清退的機會,當然,哪怕是熬也能熬死他們,一個個年逾六旬,能有多少年?

當然,比起朝堂之上那些看起來影響重大的人事變動,劉文濟真正插手或者說在意的只有幾個職位,並且都讓他辦成了。

首先,以關內都指揮使折惟昌爲巡檢司都指揮使。折惟昌,代國公折從阮曾孫,已故代郡公折惟正之弟。

又以蕭惠擔任大內軍副都指揮使,主要負責御前諸班,同時,曹利用調入中樞,任爲內閣學士兼知制誥。

當然,蕭恭是不會被遺忘的,劉文濟任命其爲少府。前少府劉規,於平康九年春,在一場倒春寒中,猝然而逝,生前無病無災的,也算無疾而終。

雖然是個宦官,但歷侍三代君王,並且風格迥異,而能夠以一宦官之身,掌握帝國少府這個龐大的皇室財產機構三十餘年,就足以留名史冊了。

同時,劉規其人雖死,但他在少府多年任職中,構建完善的一整套事務、財務、人事管理制度,卻徹底留了下來。做事易,立規矩難,這纔是劉規最厲害的地方,也是他能在少府之職上幹三十多年的根本原因,如果僅僅靠取悅皇帝,那是遠遠不夠。

當然,於皇權而言,作用重要的特務機構,也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被劉文濟收入彀中。梟部,鄭元果如其言,在劉文濟登基之後,就主動告老,請求回鄉歸養,劉文濟同意了,除了賜他大量金銀財貨之外,還授予三品文散官以及金紫服飾,給他一個厚重的恩典,讓他榮歸故里,養老傳家。

名噪一時的皇城使王約,則爲此前的三心二意、首鼠兩端付出了代價,當然,念其幾十年伺候兩代先帝還算盡心盡力,沒有殺他,而是流放南洋,讓他帶着自己的財產、侍從乃至姬妾、子孫(宦官與女人和子女並不絕緣),遠離大陸,永別朝廷。王約雖然心中不甘,但最後還是叩頭謝恩。

相比之下,一直觀望的林特卻留了下來,當然不是留在武德使的位置上,劉文濟在與他進行一番談話,仔細審視過此人之後,以其爲東南轉運使。對林特來說,這可是一個意義重大的任命,自是千恩萬謝,當場就給劉文濟跪了,大表忠誠。

上一個這樣待遇的人,還是王玄真,而王玄真後來的際遇,至今仍是特務系統中所有人心目中的榜樣,甚至拜相,甚至成爲輔政大臣,即便後來遭到排擠,那也是特殊出身臣子能夠達到的巔峰(壽國公李少遊雖然負責武德司的具體創立,但並不能單純以特務臣子來看待。)

繼位之初,劉文濟的一系列操作,邀名務虛也好,務實取利也好,一切的出發點,都是爲了打造一條鞏固他這個皇位的護城河,很成功。

等到端拱元年夏六月的時候,劉文濟已經徹底坐穩皇位了,而幾個月間,他雖然在朝廷之中發話不多,但朝廷內部,卻沒人敢像康宗初期那般小覷乃至忽視皇帝的意見,這似乎,就是皇帝氣質的不同造成的效果.

第435章 完美的宰相第368章 榮寵第90章 安全脫身第2102章 太宗篇49 魔都的誕生第18章 侯益第434章 還得是王禹偁第69章 “鐵桿”盟友先掉鏈子第153章 破城曲折第366章 將士百戰歸第63章 武德奏事第4章 坤明殿-崇政殿第174章 故交情誼第22章 荊南既定第257章 龍舟第331章 泰來樓第1721章 再沒有比飽暖更真實的了第31章 進軍令第139章 隨駕帶着御史第125章 冬至宴第144章 堂審第19章 韓熙載都等急了第438章 與太子的牽涉第406章 調任第376章 降臣紛來第75章 恩威齊下第160章 平定第49章 醫政第293章 北伐的尾聲2第279章 喜從天降第28章 封疆大吏第390章 減丁政策,翻過那座山世宗篇34 由“勞務輸出”引發(等待更新)第65章 制舉進展第61章 淑妃病危第23章 慕容都帥用兵第1712章 叛賊內情第5章 惡劣的處境第33章 東京城內第5章 天子尤愛楊業第44章 蘇逢吉案結第377章 南洋攻略第1702章 頭疼的太子第130章 蒼山洱海第101章 亂情控制第452章 皇孫第436章 真實而殘酷第66章 這個冬季不尋常第178章 帥府籌謀第82章 矛盾第321章 合理避稅第172章 政事堂的宰相們第95章 皇后又進諫仁宗篇7 官僚新貴,倒範集團第444章 求而不得第300章 統歸地稅第72章 磁州賊第343章 宦官少府第441章 登聞鼓又響了第337章 特權第458章 小器、雍王進言第64章 和約是拿來撕毀的第239章 南口大戰8第456章 剛愎的劉皇帝第332章 黨巡檢當街怒斥權貴子第 283章 皇帝還朝第65章 劉皇帝的猜忌第122章 連鎖反應第504章 最後的旅途4第12章 如此安慰第333章 勳貴的態度第2055章 太宗篇2 世祖皇帝第193章 乾祐五年秋舉第251章 此冬二三事第178章 會獵第395章 大商人第341章 向錢看第238章 南口大戰7第506章 最後的旅途6第69章 “鐵桿”盟友先掉鏈子第458章 再臨東京第122章 睡仙第55章 乾脆的勝利第252章 兩面攻勢,四路進兵第40章 郭黨俊傑第298章 事泄了第111章 暫息伐蜀之心第1703章 如釋重負第79章 “撫遠之戰”第263章 縱論天下第2145章 世宗篇20 劉旻走了第1801章 還是土地問題第1758章 關係經營第445章 老皇帝坐不住了第483章 南巡半島史話·話說林邑第1715章 力所能及第122章 連鎖反應第225章 遼國的應對第354章 貴妃母子第11章 請教
第435章 完美的宰相第368章 榮寵第90章 安全脫身第2102章 太宗篇49 魔都的誕生第18章 侯益第434章 還得是王禹偁第69章 “鐵桿”盟友先掉鏈子第153章 破城曲折第366章 將士百戰歸第63章 武德奏事第4章 坤明殿-崇政殿第174章 故交情誼第22章 荊南既定第257章 龍舟第331章 泰來樓第1721章 再沒有比飽暖更真實的了第31章 進軍令第139章 隨駕帶着御史第125章 冬至宴第144章 堂審第19章 韓熙載都等急了第438章 與太子的牽涉第406章 調任第376章 降臣紛來第75章 恩威齊下第160章 平定第49章 醫政第293章 北伐的尾聲2第279章 喜從天降第28章 封疆大吏第390章 減丁政策,翻過那座山世宗篇34 由“勞務輸出”引發(等待更新)第65章 制舉進展第61章 淑妃病危第23章 慕容都帥用兵第1712章 叛賊內情第5章 惡劣的處境第33章 東京城內第5章 天子尤愛楊業第44章 蘇逢吉案結第377章 南洋攻略第1702章 頭疼的太子第130章 蒼山洱海第101章 亂情控制第452章 皇孫第436章 真實而殘酷第66章 這個冬季不尋常第178章 帥府籌謀第82章 矛盾第321章 合理避稅第172章 政事堂的宰相們第95章 皇后又進諫仁宗篇7 官僚新貴,倒範集團第444章 求而不得第300章 統歸地稅第72章 磁州賊第343章 宦官少府第441章 登聞鼓又響了第337章 特權第458章 小器、雍王進言第64章 和約是拿來撕毀的第239章 南口大戰8第456章 剛愎的劉皇帝第332章 黨巡檢當街怒斥權貴子第 283章 皇帝還朝第65章 劉皇帝的猜忌第122章 連鎖反應第504章 最後的旅途4第12章 如此安慰第333章 勳貴的態度第2055章 太宗篇2 世祖皇帝第193章 乾祐五年秋舉第251章 此冬二三事第178章 會獵第395章 大商人第341章 向錢看第238章 南口大戰7第506章 最後的旅途6第69章 “鐵桿”盟友先掉鏈子第458章 再臨東京第122章 睡仙第55章 乾脆的勝利第252章 兩面攻勢,四路進兵第40章 郭黨俊傑第298章 事泄了第111章 暫息伐蜀之心第1703章 如釋重負第79章 “撫遠之戰”第263章 縱論天下第2145章 世宗篇20 劉旻走了第1801章 還是土地問題第1758章 關係經營第445章 老皇帝坐不住了第483章 南巡半島史話·話說林邑第1715章 力所能及第122章 連鎖反應第225章 遼國的應對第354章 貴妃母子第11章 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