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算盤打得很美,終究落空

已是盛夏,天氣炎熱異常,即便夜深了,空氣中也瀰漫着一股炎燥之意,令人難耐,倒與近來京中躁動的氛圍相襯。

在幾名僕人、侍衛的隨護下,趙匡義騎着馬,輕馳於街道上。趙匡義不提爲人如何,但爲政做事,分外勤懇,喜歡親力親爲,從來不辭勞累,這是劉皇帝都認可的。

一副寬和的外表,通情達理,和協臣僚,但骨子裡自傲自矜,作風也比較強勢。當然,趙匡義本身,還是以身作則,比較能服人。

又格外重視效率,從進入官場開始,就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公務處理上,一心撲在權力經營,不肯浪費絲毫時間在一些無謂的事情上。

上朝下班,從來都是騎馬,就是嫌車輛太慢,奉調入京後,表現得就更極端了。近些年,大漢朝廷多事,趙匡義也更勤懇賣力。

不過近來,尤其是劉皇帝決議要推動財稅改革之後,趙匡義的心情卻不怎麼好了。倒不是迫於勳貴的身份,要反對這項決策,政治覺悟一向很高的趙匡義在感受到劉皇帝決心之後,就迅速調整好了心態,想好了改制大潮下如何自處,又如何表現。

同時,以趙匡義的見識,心裡也清楚,稅制改革只要做成了,確實對國家、對百姓是有利的,有助於夯實帝國根基,是戰略性的改革舉措。

而作爲稅制改革下利益必然遭到侵害的利益集團代言人,或許會想辦法保全止損,不過也只打算順勢而爲,至於代表勳貴集團,直接對抗,這種愚蠢的做法,聰明的趙匡義是不會做的。

甚至於,趙匡義還有意把改制的差事接下來,在李昉那等“愚人”眼中,這是一件麻煩、困難的差事,吃力不討好。

但在趙匡義看來,這確實一個難得的機會,比起退避,徒惹劉皇帝猜忌敵視,倘若能掌握改革的主導權,那可操作的空間可就大了,這幾乎是十年難遇的擴大影響、培植勢力的機會。

按照劉皇帝的心意推動改革,首先就能得到劉皇帝認可,能體現出他趙相公一心爲公、不懼阻力、敢於任事的高貴品質。

而在主持的過程中,固然會得罪一些人,但官僚集團與他們勳貴本不是一路人,對於越發膨脹的庶族官僚本就該有所壓制,這是作爲勳貴的本分。

同時,勳貴集團之間也不是一團和氣的,派系有別,山頭林立,利益之爭尤其激烈,這一點在開寶初年大規模授爵策勳之時,格外明顯,爲了爵祿高低、位次先後,一干驕兵悍將明裡暗裡鬥得是你死我活。

就他們趙家而言,至少與慕容氏是不怎麼對付的,當涉及到東宮,影響到隔代嗣君時,陣營對抗就更加激烈了。

因此,藉着改革之機,打擊一下政敵,不也是順帶的事嗎?趙匡義可太清楚了,那些勳貴之家,背地裡蠅營狗苟、作奸犯科的情況太尋常了,吏治整飭,不過只處置了一些雜魚罷了。

而毫無疑問,能夠主持稅改,必然大權在握,否則何以推動,那樣,他趙匡義將真正走上權力巔峰,這是他多年孜孜以求的目標。

一旦事成,正式成爲大漢的首相,不也是理所應當的事情嗎?

如此有利、有名又有權的差事,趙匡義豈能放過。而相比這真正的大利,稅改可能給趙家帶來錢糧上的損失,實在是微不足道。

對於稅改的利弊,趙匡義自己做了充分的衡量,不斷揣摩着劉皇帝的心思,觀察着朝中局勢發展變化。尤其是眼瞧着李昉在稅改籌備過程中的糟糕表現,始終無法壓制各種爭論,做出有效推進,劉皇帝重點交代的清丈田畝,更是進展遲緩,以趙匡義的城府,都難免竊喜,直覺只待一次主動請纓,便可擔負重任。

然而,一切的構思與遐想,終究只是一廂情願。眼看時機差不多,趙匡義主動地旁敲側擊,向劉皇帝表達願意爲君分憂的想法,結果只是被劉皇帝褒獎一番,然後,然後就沒有下文了。

趙匡義做足了姿態,拋足了媚眼,結果似乎都是給瞎子看的,劉皇帝始終沒有鬆口,寧肯讓李昉繼續站在臺上出醜,也不肯用他。趙匡義也找太子劉暘試探過,結果劉暘也只是安撫一番,同樣不做任何表態。

因此,這段時間,趙匡義雖然積極參與稅改之中,爲新稅制建言獻策,但只有參議權,渴求不已的主導權,始終沒有拿到手。

而當得知劉皇帝已經派人傳詔,把趙普召回京時,趙匡義是難得地破防了。此時此刻,趙匡義哪裡還看不出來,劉皇帝要用的竟是趙普!那是趙普啊!

理解,是很難理解的!劉皇帝怎能如此?對李昉,趙匡義可以小視,對朝中任何人,趙匡義都有競爭乃至壓制的信心,但唯獨趙普,趙匡義沒有任何底氣,格外忌憚。

趙匡義更不理解的,是趙普爲相二十載,勢力龐大,影響力十足,當初劉皇帝是何等忌憚!如今,怎麼就能按捺住猜忌之心,再度啓用趙普,付以大權,託以重任。

趙匡義不解,但更多的是憤慨,是不甘。他趙匡義,入仕二十餘載,從來都是兢兢業業,克己爲公,打拼了這麼久,終於在大漢的權力中樞紮下根來。

如今,只差最後一步了,但恰恰是這最後一步,始終跨不出,與那首相之位間就像隔着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一般,近在遲尺,卻又遠在天涯。

過去,趙匡義一直按捺着,忍耐着,等待着,美好的希望在未來,甚至給自己做好了最終的計劃,那就是等太子劉暘上位。

然而,心理安慰並非每時每刻都有用的。時至如今,趙匡義的耐心也有些不足了,他趙匡義也不算年輕了,即將步入知天命之年,而劉皇帝又老而不死,等得讓人心急。

而最讓趙匡義感到心憂的是,他逐漸意識到了,真正壓制着他的,恰恰是劉皇帝,雖然比較隱晦,但那種來自劉皇帝隱隱約約的忌憚,趙匡義還是感受到了。

這也是趙匡義最爲疑惑的,他自忖,沒有什麼值得劉皇帝猜忌的,他畢竟不是他那個戰功赫赫、軍中威望崇高的哥哥。

若說是受趙匡胤的牽連,那也說不通,畢竟趙匡胤退居幕後已經十多年了,近些年身體也不好。更何況,他趙家雖是頂級權貴,但並非獨樹一幟,同級別的家族可以數滿兩隻手。更何況,若真猜忌他們兄弟,又何必步步提拔,把他趙匡義捧到宰相的位置上?

懷着沉重而壓抑的心情,趙匡義沒有回自己的府邸,信馬由繮的,來到了榮國公府。

第2067章 太宗篇14 向左向右第269章 愛將第146章 近親通婚第121章 道士第145章 非常之事第1812章 浪潮下的密州變遷第151章 我,慕容彥超,委屈第99章 北使南歸第2059章 太宗篇6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478章 開寶二十九年第67章 宿州一線第336章 這仗怎麼輸?第347章 談話第35章 坐不住了第280章 傳國玉璽的消息第131章 和議達成第340章 《開寶總類》第154章 絕不姑息第292章 得意失意第184章 心照不宣第397章 指點第224章 鄴都文武第127章 皇城司第91章 王峻驕狂第2104章 太宗篇51 太子第376章 降臣紛來第159章 政事堂中的平衡第99章 又窮了第110章 孝明仁皇后第150章 天子之威,恐怖如斯第147章 中下層的機會第125章 文盲將軍第353章 楚蠻歸化的標誌性人物第34章 亡國之族第26章 郭樞密過相州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2章 祥瑞遍地,改革方向第351章 滿朝之中,只此一人第395章 瘋漲的鹽價第110章 坦白第174章 冬季北巡第389章 宮廷秘聞第451章 雙雙去世第141章 納降第64章 邊事不寧第360章 宰割天下第2090章 太宗篇37 新時代下的大漢(中)第225章 遼國的應對第53章 交代後事第459章 挫折第37章 國舅劾郭榮第86章 發落南臣第265章 秦鳳既定第84章 無法遏制的猜忌之心第346章 文人風骨第16章 態度迥異第143章 園苑中瀰漫着自在的氣息第25章 開寶新政第84章 示警第366章 將士百戰歸第268章 機遇第63章 朝廷應對第25章 析分樞密之權第238章 杯酒釋權第218章 走私第76章 視察第462章 當年善政第313章 遼國崩潰指日可待無題第15章 荊南來使第69章 夫妻密談第185章 勤勉爲國楊相公第170章 御宴第93章 來自地方的聲音第458章 再臨東京第325章 裁判下場第29章 太后的病第437章 改變的契機第193章 盧多遜治河西第1714章 百姓苦第190章 熱情相待第39章 連夜南進第389章 分封與否第512章 最後的旅途11第143章 李崇矩復出第91章 今日開寶第2060章 太宗篇7 開寶老臣第60章 狠狠敲打第33章 豪強第2069章 太宗篇16 聽哥一聲勸第80章 進攻第319章 大將早逝第111章 武德司如此,皇城司何如?第116章 西南大案第317章 劉皇帝還是那個劉皇帝第78章 安東這地不簡單第74章 十八日,御駕幸淮南第424章 年命不永第84章 劉承祐的決定第90章 安全脫身
第2067章 太宗篇14 向左向右第269章 愛將第146章 近親通婚第121章 道士第145章 非常之事第1812章 浪潮下的密州變遷第151章 我,慕容彥超,委屈第99章 北使南歸第2059章 太宗篇6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478章 開寶二十九年第67章 宿州一線第336章 這仗怎麼輸?第347章 談話第35章 坐不住了第280章 傳國玉璽的消息第131章 和議達成第340章 《開寶總類》第154章 絕不姑息第292章 得意失意第184章 心照不宣第397章 指點第224章 鄴都文武第127章 皇城司第91章 王峻驕狂第2104章 太宗篇51 太子第376章 降臣紛來第159章 政事堂中的平衡第99章 又窮了第110章 孝明仁皇后第150章 天子之威,恐怖如斯第147章 中下層的機會第125章 文盲將軍第353章 楚蠻歸化的標誌性人物第34章 亡國之族第26章 郭樞密過相州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2章 祥瑞遍地,改革方向第351章 滿朝之中,只此一人第395章 瘋漲的鹽價第110章 坦白第174章 冬季北巡第389章 宮廷秘聞第451章 雙雙去世第141章 納降第64章 邊事不寧第360章 宰割天下第2090章 太宗篇37 新時代下的大漢(中)第225章 遼國的應對第53章 交代後事第459章 挫折第37章 國舅劾郭榮第86章 發落南臣第265章 秦鳳既定第84章 無法遏制的猜忌之心第346章 文人風骨第16章 態度迥異第143章 園苑中瀰漫着自在的氣息第25章 開寶新政第84章 示警第366章 將士百戰歸第268章 機遇第63章 朝廷應對第25章 析分樞密之權第238章 杯酒釋權第218章 走私第76章 視察第462章 當年善政第313章 遼國崩潰指日可待無題第15章 荊南來使第69章 夫妻密談第185章 勤勉爲國楊相公第170章 御宴第93章 來自地方的聲音第458章 再臨東京第325章 裁判下場第29章 太后的病第437章 改變的契機第193章 盧多遜治河西第1714章 百姓苦第190章 熱情相待第39章 連夜南進第389章 分封與否第512章 最後的旅途11第143章 李崇矩復出第91章 今日開寶第2060章 太宗篇7 開寶老臣第60章 狠狠敲打第33章 豪強第2069章 太宗篇16 聽哥一聲勸第80章 進攻第319章 大將早逝第111章 武德司如此,皇城司何如?第116章 西南大案第317章 劉皇帝還是那個劉皇帝第78章 安東這地不簡單第74章 十八日,御駕幸淮南第424章 年命不永第84章 劉承祐的決定第90章 安全脫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