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政事堂中的平衡

皇城,政事堂。

經過在二月發生新一輪的政局洗牌後,也正式成爲大漢朝廷權威最重要的政治機構,忠實地履行着上承帝命、下達諸司的職責。

經過一輪調整,政事堂的權力是有所加強的,至少與從前相比,縈繞於其頭上,那片名爲劉承祐的陰影,淡化了一些。

可以說,以審駁、執行兩項職能爲主的政事堂,就是如今大漢最重要的權力機構,受到上下的矚目。

新成立的內閣,雖然離皇帝更近,體現着皇帝的意志,作爲帝國的大腦,把握軍國大政的方向,地位可見一斑了。

然而,對於大漢朝廷那龐大的官僚系統而言,兩者的權威也是不可相提並論。最主要的原因,直接管束着官僚,影響他們仕途的,就是政事堂。

而對於龐大的大漢帝國的中樞大腦,在國家政治保持清明,局勢保持穩定,各項制度日趨完善,社會持續向前發展的情況下,則是不需過多的開動腦筋的。需要的,只是保持清醒,協助皇帝把握好國家發展的大方向,使大漢這艘巨輪穩穩航行,走得更安全,走得更遠。

在這個基調下,政事堂的權威,自然得到了實質上的加強。朱元璋爲什麼要撤銷中書省,廢除丞相,就是因爲中書省權力太重,中書省丞相權力太重,威脅到了皇權。

如今,大漢的政事堂,同樣履行着這樣的職能,掌握着統率諸部司衙以及天下道府州縣。不同的,只是皇帝對待它的態度罷了。

劉皇帝權欲同樣重,但他深徹地知道一點,那就是不可能憑皇帝一個人治天下,將天下權力聚於一人之手,同樣是不健康,不合理的。

皇帝再勤政,也難以兼顧一切,即便能做到,最終的結果,大概率也是被累死。朱元璋這樣的特例,則是不具代表性的,雍正倒是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

另一方面則是,劉皇帝也清楚地認識到,宰相制度是不可能真正被廢除的,明朝後來不是同樣出現了內閣這樣的宰輔機構?

因此,劉皇帝沒有在政事堂存在與否的問題上糾結,只是考慮制衡,皇權與相權,固然有衝突,但也是相互依存的。在大漢,相權來源於皇權,而劉皇帝則需要靠宰相們輔助他調理陰陽,治理天下。

並且,政事堂的權力確實得到了強化,但相權仍舊保持着分散的狀態,三名主要宰相,相互制衡。

趙普既非開國功勳,又非名門貴族,連功名都沒有,從一個小小的地方僚吏,成爲如今的尚書僕射,論資歷、人望,都是有所欠缺的。

在劉皇帝身邊的幾年,以及在西南的建樹,只是給了他一個晉位宰相的資格。然而,上下不服他的人,不知凡己,想要坐穩位置都不容易,自然不敢恃權逞威了。

而他從受薦劉詞開始,花了整整十五年的時間,方纔走到這一步,自然會倍加珍惜,以求保有聖眷,施展抱負。

李業這個國舅呢,名聲有點不好,朝廷上下怕他的人不少,難以齊人心,但放在尚書左丞的位置上,就是對趙普的一種制約。這個李國舅,可從來沒有安分過。

至於宋琪,論根基底蘊,比趙普還要不如,他得以直接晉位宰臣,就真的只是起個輔助作用,專爲做事了。

而三相之側,另有財政、樞密二相,這一財一軍,以作平衡。在劉皇帝的考慮中,這樣的配置,將會持續很久,未來或許還會成爲定製。

早年的事情,政事堂加平章事的相位,足有七人,但劉皇帝后來覺得太多,三人又太少,五人則正合適。

劉皇帝也是經過長達二十年的嘗試後,方纔最終定下,求得個穩定合理。

還有一點則是,大漢的宰相們,不論哪一尊,都有地方的履歷,有豐富的治政經驗。包括李業,歷任道州,也經過十多年的摸爬滾打,才得入京,還在刑部當了幾年差。沒有這些前提,哪怕他是太后最疼愛的弟弟,劉皇帝也是不可能推他上位,晉升宰臣的。

樞密院的“專業性”雖然要強些,但石守信也完全不需要質疑他的資格,履歷豐富,不管是在京治軍,還是出征爲帥,都有充足的經驗,而治軍,也是治政,從來都不只是帶兵打仗。

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是劉皇帝一直秉持的用人方針,這在如今的大漢,格外明顯。

當然,在近幾年,政事堂中,地位最高的卻不是宰相們。不提劉皇帝的話,也只有太子劉暘了,他在這裡,有一間專門的“辦公室”,平日裡大部分時間都在這裡,與趙普等人處置國政,許多事情,他如今都可以直接做出指示了。必要的,則是定期向劉皇帝彙報,並接受考校。

寬大的公案後,劉暘正審閱着一份章程,是針對全國縣令、尉治安功過令。對於治安維穩,大漢歷來強調,這些年,各地官員也是十分重視,以致四海之內,匪盜禁絕,民不敢犯。

多年下來,也有不少官吏,因此而得到了頒賞升職。但是,過猶不及,爲了升職進步,全國各地都出現了一些用法過度的情況,甚至有起反作用,造成逼良爲盜的惡果,乃至枉法屈民。

御史馮柄在巡視州縣時,發覺了這種情況,挑了幾個案例,加以總結上告,立刻就引起了劉暘的重視。上報劉皇帝,於是得到詔命,對於所涉官員,加以懲戒,並出臺一份功過令,予以規範約束,如今,草擬已成。

“殿下!”在劉暘看得出神之時,趙普走了進來。

“趙相公,坐!”劉暘露出笑容。

“謝殿下!”

或許是受到劉皇帝的影響,對趙普,劉暘觀感不錯,尤其是這一年來的共事,更加深了認識。在劉暘看來,趙普這個人太能幹了,就彷彿沒有什麼事能難到他一般,不論遇到什麼難題,總能給出一個解決辦法。

這是個做實事的能臣,並且見識獨到,哪怕並不是所有的事,都處理得那麼得妥當,服人心,但是瑕不掩瑜。再者,在宰相的位置上,事情辦得好,問題能解決,這纔是最重要的。

同樣是首相,趙普是雷厲風行,幹練高效,同樣是井井有條,魏仁溥在位時要多些寬容大度,上下也更和諧些,但是不得不說,劉暘更喜歡現在朝中的風氣。

“有何事?”劉暘問。

“這是幾份奏章,臣已作批覆,還請殿下審閱,如有不妥之處,請做出批示!”趙普一一稟來:“這是南征將士,功勞犒賞疏議,已然可以着手發放。”

“財政司奏,關於西南道州,夏稅蠲免之事,具體州縣已然劃定!”

“這是吏部上呈,去歲考功結果,關於州縣一級官員,陟罰升貶名單。”

“另有十七名觀政進士的任命。”

“......”

見趙普將一連串的事務奏來,劉暘不由得露出一抹苦笑,事情從來不斷。他有些理解,劉皇帝頭上的白髮是怎麼來的了,當年的劉皇帝,可是事事躬親,沒日沒夜地熬的。

如今,他有政事堂諸公輔助,有時候都覺繁重。另外一方面,看趙普這平靜從容的表現,心中也不得不佩服。

不管心中做何想,奏章還是得一份一份地看的,所幸,都有趙普做好的批覆,這省了他大量的精力。

第195章 楊邠案(3)第237章 南口大戰6第148章 還京第157章 河東風雲(4)第134章 煎熬的宰相第305章 太子在遼東的最後時間第148章 再去一臣,繼任人選第419章 離宮、噩耗第242章 何福進之死第204章 事態擴大第292章 北伐的尾聲1第1793章 又一個四品大員沒了第11章 請教第314章 還京第242章 何福進之死第304章 楚州第108 狀元第301章 武德使愈不自安第316章 狀元、探花兩條路第183章 小城寡民第176章 去鄴都第34章 史卿,朕還有重任相托第148章 再去一臣,繼任人選第377章 漳泉之治第194章 蕭護思眼中的強漢第73章 解決第10章 契丹亂政第349章 聖駕過府第147章 許州事了(2)第136章 進退不得第393章 錢去哪兒了第331章 泰來樓第330章 最後一次東進第45章 心情不佳劉皇帝第265章 楊無敵第216章 初夏第104章 在真定第1738章 逆賊授首,準備撤軍第15章 小人行徑第70章 唐主忙亂急點兵第168章 金陵主臣第4章 君臣同心第359章 這個太子不簡單第449章 皇帝對太子第271章 再度上演檀州事第44章 太后相召第268章 一城,一戰第463章 站在十字路口的安西第206章 難免異議第435章 還是比爛的時代第132章 登清流,議善後第326章 尋覓終有果第307章 老馬將軍值得重任第456章 遺澤第64章 和約是拿來撕毀的第44章 太后相召第29章 請纓第195章 漳泉獻地第99章 兩個人才第184章 張德鈞的彙報第329章 西域風雲第125章 邢州事第455章 見聞第302章 朝局大變動第322章 土司制與遼使第14章 腹黑之謀第260章 論婿第161章 十五子,新人與舊人第78章 火油彈第150章 蜀亡第120章 征服者劉承祐第69章 張彥威之死第255章 “社會實踐”第91章 這個都不好遷第95章 大洗牌第2062章 太宗篇9 延康大街上的插曲第87章 兄弟第161章 蜀人填湘第416章 面試第2067章 太宗篇14 向左向右第272章 被放棄的耶律斜軫第105章 逐一接見第144章 堂審第324章 交代第231章 遼軍的反擊第154章 河東風雲(1)第106章 倒趙第262章 大軍臨城,歸師難遏第43章 大公主回來了第26章 潘美守城第62章 禍福之間第227章 強勢破城第271章 將威脅消滅於萌芽第80章 一意孤行第323章 黨侯的智慧第2101章 太宗篇48 雍熙九年第344章 劉規改革第109章 制舉收尾第91章 王峻驕狂第499章 有些事從未改變
第195章 楊邠案(3)第237章 南口大戰6第148章 還京第157章 河東風雲(4)第134章 煎熬的宰相第305章 太子在遼東的最後時間第148章 再去一臣,繼任人選第419章 離宮、噩耗第242章 何福進之死第204章 事態擴大第292章 北伐的尾聲1第1793章 又一個四品大員沒了第11章 請教第314章 還京第242章 何福進之死第304章 楚州第108 狀元第301章 武德使愈不自安第316章 狀元、探花兩條路第183章 小城寡民第176章 去鄴都第34章 史卿,朕還有重任相托第148章 再去一臣,繼任人選第377章 漳泉之治第194章 蕭護思眼中的強漢第73章 解決第10章 契丹亂政第349章 聖駕過府第147章 許州事了(2)第136章 進退不得第393章 錢去哪兒了第331章 泰來樓第330章 最後一次東進第45章 心情不佳劉皇帝第265章 楊無敵第216章 初夏第104章 在真定第1738章 逆賊授首,準備撤軍第15章 小人行徑第70章 唐主忙亂急點兵第168章 金陵主臣第4章 君臣同心第359章 這個太子不簡單第449章 皇帝對太子第271章 再度上演檀州事第44章 太后相召第268章 一城,一戰第463章 站在十字路口的安西第206章 難免異議第435章 還是比爛的時代第132章 登清流,議善後第326章 尋覓終有果第307章 老馬將軍值得重任第456章 遺澤第64章 和約是拿來撕毀的第44章 太后相召第29章 請纓第195章 漳泉獻地第99章 兩個人才第184章 張德鈞的彙報第329章 西域風雲第125章 邢州事第455章 見聞第302章 朝局大變動第322章 土司制與遼使第14章 腹黑之謀第260章 論婿第161章 十五子,新人與舊人第78章 火油彈第150章 蜀亡第120章 征服者劉承祐第69章 張彥威之死第255章 “社會實踐”第91章 這個都不好遷第95章 大洗牌第2062章 太宗篇9 延康大街上的插曲第87章 兄弟第161章 蜀人填湘第416章 面試第2067章 太宗篇14 向左向右第272章 被放棄的耶律斜軫第105章 逐一接見第144章 堂審第324章 交代第231章 遼軍的反擊第154章 河東風雲(1)第106章 倒趙第262章 大軍臨城,歸師難遏第43章 大公主回來了第26章 潘美守城第62章 禍福之間第227章 強勢破城第271章 將威脅消滅於萌芽第80章 一意孤行第323章 黨侯的智慧第2101章 太宗篇48 雍熙九年第344章 劉規改革第109章 制舉收尾第91章 王峻驕狂第499章 有些事從未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