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降臣紛來

“官家,呂承旨求見!”在劉承祐思緒飄回之時,喦脫前來通報。

“宣!”手一擺,劉承祐吩咐道。

很快,呂胤入殿拜見,一身寒露,滿臉風霜,顯然是外出歸來。看着呂胤,劉承祐立刻命人,給上一碗熱湯,而後雙腳動了動,笑問道:“天寒,還剩下不少熱水,呂卿要不要一起泡一泡?”

在外奔走公幹了一番,雙腳也凍得又僵又寒,注意到劉皇帝愜意的表情,再聽其言,身體自然是嚮往的,不過嘴裡還是婉謝道:“陛下美意,臣心領了,臣特來複命!”

“那些江南文臣,都安頓好了?”劉承祐多少也只是意思一下,隨即問起正事。

“回陛下,暫時安排住下,定居落戶之事,還需看後續任用!”呂胤答道。

李煜那一家,有特殊待遇,而隨其北上的文臣及其家屬,安置工作則沒有那麼細緻了。兩百多名江南舊臣,以開封之大,哪怕數量翻個十倍,也能輕易容納,但要迅速妥善到位地落實,卻也需要些時間。

呂胤呢,則是作爲崇政殿學士承旨,代表劉皇帝前去慰問、招待他們。想了想,劉承祐問道:“他們狀況如何?情緒如何?對朝廷是否有怨言?”

呂胤稍微回憶了下,稟道:“受降之臣,被遷入京,難免惶恐,感懷當初,以臣觀之,多無所適從,心憂來日!”

“可以理解!”劉承祐淡淡一笑,說:“知會一下開封府,對於這些南臣,盡力照拂一些,畢竟,我們把人家邀請來東京,也不好不管不顧。他們彷徨茫然所在,大抵也在入漢之後的歸屬,該給他們吃顆定心丸!”

聞言,呂胤主動請示道:“不知陛下何時召見他們?”

此前,蜀臣來京,劉皇帝尚且專門設宴款待,如今唐臣北來,不會厚此薄彼。不過,劉承祐卻沒有直接答話,而是問道:“李氏三代,大興文教,育養士人,以致江南文事昌盛,冠於華夏。據金陵朝廷,滿堂詞臣,長於文章辭賦,清談闊論,而寡於實事,以你之見,是否如此?”

面對劉皇帝的疑問,呂胤答道:“江南臣僚,確實不乏詞臣,然若一概而論之,卻也有失偏頗。臣以爲,兩百餘金陵朝官,必不乏人才。想國初之時,全國上下,能識文斷字者,都能被委以吏職,而況於這些飽學之士?若以此鄙之,那陛下又何必興學校,重科舉?

中國廣大,風俗文化,豈能同一,江南之地已爲漢土,江南士民,已爲漢臣,陛下只需兼容並用,擇其賢士,用其才幹,以收天下之心!”

劉承祐沒想到,呂胤直接給他說起道理來了,不過聽其諫,覺得還是很中肯的,不像朝中有些臣子,以中原自誇,鄙視江南。

衝呂胤點了下頭,劉承祐說道:“朕並無鄙薄江南之意,對其禮制文化傳承、民生髮展繁榮,也是素有好感的。將他們延請至東京,本就有意任用他們的智慧,發揮他的才幹!”

“陛下英明!”呂胤小小地恭維一句。

略作考慮,劉承祐說:“朕將於瓊林苑宴請他們,給所有人都發一份請柬,他們對東京道路必然不熟,車馬接送也包了,此事還由你安排!”

“是!”

“另外!”劉承祐繼續吩咐着:“讓竇儀牽頭,會合薛居正,對這些南臣,分別進行考察,量才任用,分派諸位部司衙以及道州!”

“遵命!”

對江南臣子,算是有了個基本的安排,劉承祐能如此過問,已經算是對其重視了。想起一人,劉承祐問:“韓熙載呢?你當見到了吧,覺得此公如何?”

呂胤微感訝異地看了看劉承祐,回想了下,應道:“人雖年邁,卻精神煥發,頭腦清醒,臣觀之,尚有志趣!”

“這是自然!”劉承祐笑了笑。關於韓熙載的情況,金陵那邊早有所彙報,對其識時務,劉皇帝也感到滿意。

“陛下是否召見?”呂胤問道。

“暫時不用!”劉承祐搖了搖頭,道:“日後再說!”

“有無其他事?”看着呂胤,劉承祐又問。

“宿州上報,平海節度使陳洪進一家已然過境,用不了多久,將至東京!”呂胤答道。

因爲陳洪進是發動兵變上位,攫取漳、泉軍政權力,雖然此前劉承祐承認了,但心裡還是不喜的。不過,在大軍全取兩江之地後,陳洪進主動邀請劉光義派兵進駐漳泉,交出兵民籍策及軍政大權,並主動上表,請入開封。

對此,劉承祐自然沒有拒絕的道理,詔允之。實際上,陳洪進之所以如此主動,也在於,當初被劉承祐直接授予節度之職以及索要留紹鎡的舉動給震懾住了。

原本漳泉的政變,陳洪進雖然是推手,但他卻躲在幕後,扶張漢思上位。張漢思昏而老,陳洪進原本打算讓張漢思在上面先頂一頂,等局勢穩定了,再站到臺前。

結果,皇帝一封詔書,直接告訴他,你不用藏了,朕知道你,也知道漳泉政變的情況。當時,陳洪進就意識到了,雖然天高皇帝遠,但漢天子與朝廷着實不好欺瞞。

再加上,留從效主政後期,漳泉與朝廷的聯繫已經緊密了許多。經過一番綜合考慮,陳洪進也是徹底息了所有多餘的心思,直接上表歸服。

事實上,當時劉光義進駐劍州,收降服陳誨,隨時都可以進軍漳泉,形勢所迫於此,陳洪進也沒有更多其他的選擇。舉兵頑抗,北面是劉光義,西面是慕容承泰,他可不昏。

至於拖延什麼的,與其等到朝廷動作,還不如佔據一個主動,討一個印象分,左右漳、泉的結局是註定的,不可能獨立於朝廷之外。

陳洪進的這等考量,倒是與當年的留從效相似。因此,此番陳洪進進京,是乾脆而徹底,窮盡傢俬財產,舉家浮海北上,沒有再回漳泉的意思。

就衝着陳洪進這番誠意主動,劉承祐心中的芥蒂也就基本消散了,他固然曾有梟雄野心之舉,但還是看得清大勢,能識時務。

因此,對於陳洪進之來,還是表示歡迎,吩咐道:“對其接待,讓禮部也早作安排,也不要怠慢陳洪進!”

“是!”

“吳越王呢?”提及錢弘俶,劉承祐的心情好了幾分。錢弘俶應詔北上的消息,也早已傳來,並且,從陶谷給的密奏來看,錢弘俶此番獻土之心已然堅決了。

相比於漳泉那一畝三分地,顯然,還是吳越所控制的兩浙、江南一部、閩地一部,更加值得重視些。並且,劉皇帝之所以能以包容的心態對待陳洪進,也因爲他用實際行動給錢弘俶做了個榜樣,從側面促動了錢弘俶的北上。

“吳越王一行所走路線,由江入淮,再走運河,因爲所攜頗多,因而路程還要慢上不少。不過,根據前報,如今也當過江了!”

“好!”劉承祐眉頭舒展,神情之間,皆是喜色,對呂胤道:“王全斌上報,播州楊氏,遣人聯絡,也有意復歸朝廷,天下將定啊!”

“恭喜陛下!”呂胤拱手道賀。

不過平靜下來,劉皇帝又忍不住嘀咕了句:“只可惜,金甌仍舊有缺......”

第5章 春闈第165章 回鶻使者第263 史彥超的結局第102章 事分南北第70章 唐主忙亂急點兵第321章 合理避稅第106章 東京朝堂的反應第1741章 壓力轉移第206章 癥結難以解決第350章 分封之始第2103章 太宗篇50 代天巡狩第352章 隔代嗣君再起微瀾第347章 談話仁宗篇8 罷相“疑雲”第70章 大禮第422章 安東國的第一個冬季第41章 西域戰況第75章 西北邊報第105章 盧多遜急了第223章 南北海軍第11章 大典日第238章 南口大戰7第286章 進兵方略第441章 劉皇帝的財產第156章 朝廷新局面第190章 榮寵無過於高氏第2080章 太宗篇27 忠臣賢紳,手段頻出第71章 北齊鎮第267章 親赴雲州第344章 打個賭第97章 再臨井陘第2067章 太宗篇14 向左向右第83章 太子的作用第268章 西縣第376章 對策第356章 磨礪與考驗第21章 禍從口出第88章 童謠第99章 全面對抗的兩司第242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136章 趙都帥第175章 在滑州第344章 王師已過大江來第74章 契丹高麗之事第107章 深思熟慮第323章 黨侯的智慧第8章 楊蘇還京第2194章 仁宗篇11 大上海第2131章 世宗篇6 先下一臣第121章 招降納叛第24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1729章 太子之問第368章 宰相們的異見第96章 壽春城內第122章 連鎖反應第428章 用心第256章 打仗打的還是後勤第240章 城塌了第364章 過韓府第235章 難以樂觀第36章 奉宸營第142章 着郭威鞫問第464章 難產的封禪第322章 針鋒相對第77章 安陽之殤第3章 不宜擴大第125章 周家有女呼娥皇第84章 夏州降第31章 邊公在任第59章 不知死第217章 李國舅治政第120章 折家第42章 嶺南在望第248章 兩戰破寨第97章 擴*整頓第107章 盧多遜:趙普也該倒了第144章 堂審第275章 當與衆樂第214章 股肱之臣、肺腑之言第6章 進士樓第305章 太子在遼東的最後時間第292章 趙普覆命第364章 皇子戍邊第1759章 生財之道第140章 崇政殿聽政2第241章 “戲言”第189章 燕王南來第266章 斷雲嶺大捷第63章 開寶十三年下半年第460章 劉皇帝最大的問題第144章 堂審第251章 壽國公第311章 爲太子劉皇帝也是操碎了心第69章 禍事了第22章 慈父的關懷第474章 補漏匠第55章 拉開序幕第1685章 一穩到底第177章 同榻臥談
第5章 春闈第165章 回鶻使者第263 史彥超的結局第102章 事分南北第70章 唐主忙亂急點兵第321章 合理避稅第106章 東京朝堂的反應第1741章 壓力轉移第206章 癥結難以解決第350章 分封之始第2103章 太宗篇50 代天巡狩第352章 隔代嗣君再起微瀾第347章 談話仁宗篇8 罷相“疑雲”第70章 大禮第422章 安東國的第一個冬季第41章 西域戰況第75章 西北邊報第105章 盧多遜急了第223章 南北海軍第11章 大典日第238章 南口大戰7第286章 進兵方略第441章 劉皇帝的財產第156章 朝廷新局面第190章 榮寵無過於高氏第2080章 太宗篇27 忠臣賢紳,手段頻出第71章 北齊鎮第267章 親赴雲州第344章 打個賭第97章 再臨井陘第2067章 太宗篇14 向左向右第83章 太子的作用第268章 西縣第376章 對策第356章 磨礪與考驗第21章 禍從口出第88章 童謠第99章 全面對抗的兩司第242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136章 趙都帥第175章 在滑州第344章 王師已過大江來第74章 契丹高麗之事第107章 深思熟慮第323章 黨侯的智慧第8章 楊蘇還京第2194章 仁宗篇11 大上海第2131章 世宗篇6 先下一臣第121章 招降納叛第24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1729章 太子之問第368章 宰相們的異見第96章 壽春城內第122章 連鎖反應第428章 用心第256章 打仗打的還是後勤第240章 城塌了第364章 過韓府第235章 難以樂觀第36章 奉宸營第142章 着郭威鞫問第464章 難產的封禪第322章 針鋒相對第77章 安陽之殤第3章 不宜擴大第125章 周家有女呼娥皇第84章 夏州降第31章 邊公在任第59章 不知死第217章 李國舅治政第120章 折家第42章 嶺南在望第248章 兩戰破寨第97章 擴*整頓第107章 盧多遜:趙普也該倒了第144章 堂審第275章 當與衆樂第214章 股肱之臣、肺腑之言第6章 進士樓第305章 太子在遼東的最後時間第292章 趙普覆命第364章 皇子戍邊第1759章 生財之道第140章 崇政殿聽政2第241章 “戲言”第189章 燕王南來第266章 斷雲嶺大捷第63章 開寶十三年下半年第460章 劉皇帝最大的問題第144章 堂審第251章 壽國公第311章 爲太子劉皇帝也是操碎了心第69章 禍事了第22章 慈父的關懷第474章 補漏匠第55章 拉開序幕第1685章 一穩到底第177章 同榻臥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