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劉皇帝還是那個劉皇帝

bookmark

“二郎,你知道你最讓人敬佩的是什麼嗎?”大符的目光變得十分溫柔,輕聲道:“在我看來,不是那些爲世人景仰、永載史冊的豐功偉績,而是永遠能夠保持清醒,雖不乏操之過急、一意孤行的情況,但要緊時刻,總是睿智冷靜。

二十餘年下來,朝野上下,對你大唱讚歌,奉若神明,但並未醉心於那些誇耀與奉承之中,反而時時回顧,不忘自省,對於一個像你這樣的帝王來說,這太難得了......”

“你這難道不是在奉承我嗎?”聽其言,劉皇帝呵呵笑道。

“固然有恭維之意,卻也言如其實!”大符道。

“不是我冷靜理智,而是我這個人多疑!”劉皇帝自嘲道,毫不避忌地在符後面前道出心裡話:“疑人,也疑己!旁人保守時,我激進,旁人興奮時,我恐懼!

三省吾身,那是先聖賢哲才做得到的事,我褪去龍袍,也只是個凡人,這麼多年了,犯的錯不少,後悔的事也多,眼下,有些茫然罷了......”

“你可不能迷惘!否則,國家朝廷、江山社稷、天下萬民,如何依存?”大符勸道。

“江山社稷我擔其責,但天下萬民,可不是爲了我而活着的!”劉皇帝搖了搖頭。

同大符一番交談,劉皇帝的心情也明顯好轉許多,來了些精神,坐起身來,拿個靠枕依着,示意大符上榻。

夫妻倆依偎着,劉皇帝悠悠然地說道:“自乾祐元年算起來,我已經在位二十三年了,這麼長的時間,或許已經讓人感到厭煩了!”

聽此言,大符倏地一下坐起身來,偏頭看着劉皇帝:“何出此言?”

“換個弱勢些的皇帝,於那些貴族、將帥、大臣,就是伺候的宮人而言,都會舒服自在得多,家國天下,也不會有這般多的折騰!”劉皇帝輕笑着道:“黎民百姓,姑且不論,倒是朝廷裡的公卿大臣們,天天見我,時時請安,他們,難道就不會感到厭煩?”

“你這話,若是傳出去,讓宮城內外、朝廷上下,如何自安?”大符輕輕搖頭,注視着劉皇帝說道。

“我也就同你說說,你可不能傳出去了!”劉皇帝。

“二郎,今歲以來,你是負擔太重了,以致心疲神乏!”輕輕靠在劉皇帝身上,大符溫聲道。

“可能是真的累了吧!”劉皇帝的語氣中帶有少許悵惘:“過去,我常諭羣臣,欲效貞觀之事,也曾自比唐太宗!唐太宗在位,也就二十三載......”

見劉皇帝意興闌珊,大符道:“你還說過,要功蓋漢武,漢武帝可是在位五十餘年的,二郎在位,可還未及其半呢!”

劉皇帝當即道:“我可無意同誰比在位年長,劉徹在位五十餘年又如何,老來昏聵,陷國家於危亡之境,唐玄宗在位時間不短吧,一場安史之亂,盛唐繁華,化作飛灰。這兩年,我確是大感精力不濟,有力不從心之感,你也曾勸過我,但這懈怠之心,總是難免啊......”

這樣的話,也只有在皇后面前,劉皇帝纔會掏心掏肺地說出來了,而大符聽其言,臉色變了變,卻終究沒就此與之深談,只是用她的溫柔與賢惠撫慰他......

夫妻二十多年,大符太瞭解劉皇帝了,雖然往年大符屢屢表現出她的強勢,但也是分事情的,實際上,大部分時候,大符還是小心逢迎着劉皇帝的。

劉皇帝終究是帝王,天下之君,一家之主,哪怕尊重他,寵愛她,她也從不敢恃寵生驕,夫妻之間有讓步,也是皇后居多。

而隨着劉皇帝年紀越長,大符也不似從前那般,什麼話都敢說,什麼意見都要進諫,更多的,還是要順從他的脾氣。

就像今夜這般,夫妻之間大吐肺腑之言,也是許久方纔有這麼一回了。而對於劉皇帝所述類似身心俱疲,皇帝當久了懈怠了的話,她更不會當真。

這些,也只是劉皇帝今年以來,承受的壓力多了,心中積攢了大量的負面情緒,只是吐吐苦水,發泄一般罷了。

“對了,趙匡胤家的小娘子,你見過了嗎?”劉皇帝訴說了一番,心情已然好轉過來,問道。

“前兩日召進宮見過了,人雖非傾城絕色,但家教很好,知書達禮,會是個賢惠娘子!”大符聞之,面容間也露出點滿意的神色:“我同太子妃也談過了,她態度很誠懇,欣然接納......”

這就是大符周到之處了,像劉皇帝,就不會去顧念一個太子的感情與想法,他的意思,還能有違背的餘地,連劉暘的意見都不在考慮當中。

“賢不賢淑,短時間內,是看不出來的!”劉皇帝淡淡道:“不過,劉暘若是連一個小家都治不了,何以治天下?”

劉皇帝的強勢總是在不經意間顯露出來:“人你既然已經見過了,此事就徹底定下了,待接下來這段時間忙過了,選個日子,把婚事操辦了,另外,劉昀的婚事,也同賢妃那邊商量商量,一起定了!”

“嗯!此事我會親自操持着的!”大符應道,皇子的婚嫁事宜,也是她這個皇后的分內之事。

......

皇帝還京後的連番活動,並未消耗完西京士民的熱情,時辰還早,洛陽城中,已然炊煙滾滾,爆竹聲聲,風雲跌宕的開寶八年,算是徹底過去了。

宮中也是一般,籠罩在喜慶的氛圍之中,宮燈遍佈,綵緞飄飄,無處不透着豔麗。宮人們,仍舊入場清掃着宮室,只不過多了幾分喜悅,新年之際,所有當差的人,都依等級,賞賜以一定的錢糧。

若依往常,朝廷上下,基本也都處於假期休沐狀態了,除了少數當值之人外,大部分人都是開開心心,回府過年,走親訪友。

對於大漢的官僚們,自開寶年後,劉皇帝實則已經給了不小恩遇了,完全不像早期那邊,當牛馬使,少有假期,甚至可能全年無休。但隨着休沐制度的完善,後來也不斷地在增加休沐時間,尤其在每年正月開始至元宵前後,更是寬鬆。

但今年顯然不同,經歷了轟轟烈烈的開寶北伐,善後事宜,乃是亟需處置,不容拖延,需要及時安排到位的,事情太多了。

因此,雖是新年,但一夜的慶典過後,翌日大多數人,仍舊得拖着疲憊的身體,返回衙署,處置公務,尤其似政事堂、樞密院、財政司、兵部這幾個要緊部司的職吏們了。

而就如符後所理解的一般,劉皇帝的不對勁,也僅僅是一時心情不爽,找了個傾聽者訴說之後,發泄一番,翌日,就像沒那事一樣,面帶笑容,精神復振,不見霾色。

“臣等參見陛下!”雖然滿身疲憊,但參拜皇帝時,一干政事堂大臣還是展現出十分精神的面貌。

“都免禮吧!”劉皇帝揚揚手,衝一干保持着敬畏姿態的臣僚們道。

作爲大漢的權力中樞,對劉皇帝而言,沒有絲毫的神秘感可言,四下看了看,進入內室,掀袍落座,伸手衝趙普、宋琪、李業道:“都坐!坐下說!”

“謝陛下!”

“這才初二,朕看政事堂僚屬俱在,過節期間,何必如此操勞!”劉皇帝有點言不由衷地道。

趙普應道:“如今朝廷上下,事務繁重,當急國事,因而上下臣工,皆不欲離任!若是國事沒有操持好,臣等縱是過節,也難以心安!”

劉皇帝笑了笑,對趙普的態度,還是十分滿意的,並且,都不用調查便可知,趙普定然給下屬的官吏們施了些威壓。

“辛苦諸位了!等忙過這陣子,給你們放個大假!”劉皇帝道:“朕已命宮中,準備了一些財貨,屆時送到諸位府上,算是朕的一番心意吧!”

“多謝陛下關懷!”聞言,趙普幾人頓時拜謝。

見劉皇帝這番隨和親切的表現,趙普的心情也稍微放鬆了些,昨日宴上,對劉皇帝心情之變化,他自然是有所察覺的。

第144章 兩個選擇第271章 青年驍將第139章 銀州叛亂第329章 遊市第464章 甘州楊氏第124章 海外擴張第436章 真實而殘酷第505章 最後的旅途5第153章 削藩第353章 楚蠻歸化的標誌性人物第26章 要堅持做大漢的忠臣第193章 遼國上層的憂患意識第144章 東宮家事,接連凋零第176章 接風洗塵第298章 王著罷相第167章彈冠相慶第324章 交代第419章 離宮、噩耗第68章 心寒不心寒?第1816章 一個勳貴家族的進化第166章 太子與大將第224章 摧枯拉朽第195章 楊邠案(3)第62章 禍福之間第284章 影響第80章 一意孤行第68章 心寒不心寒?第306章 爲了統治需要第2131章 世宗篇6 先下一臣第54章 臨陣指揮,盡委諸君第1791章 將來事將來做第184章 張德鈞的彙報第166章 石熙載的施政理念第77章 間策第316章 狀元、探花兩條路第4章 君臣同心第62章 二代勳貴第246章 遼軍又何去何從?第60章 狠狠敲打第3章 取士不公第14章 乾祐二十四功臣世宗篇終 駕崩第290章 燕王在京,軍制改革第226章 令人窒息的攻城之法世宗篇36 不一樣的完顏部第1741章 壓力轉移第453章 注水的開寶功臣第27章 謀算無用,危第444章 揣測者第266章 放賑遼東第416章 面試第8章 楊蘇還京第132章 盧南與袁恪第386章 蕭卿,起來吧第51章 以鎰稱銖第431章 吐蕃之亂 可安心乎第368章 吳越結局註定第45章 同樣的選擇仁宗篇7 官僚新貴,倒範集團第415章 皇孫歸來第449章 皇帝對太子第111章 歷史的偶然與必然第115章 瀛州第145章 策勳御宴第1746章 需要個說得過去的理由第131章 幹強枝弱第32章 太子的安排第181章 東河村之戰第476章 趙匡義留臺喪龍鍾響第250章 大軍會於威武城第54章 臨陣指揮,盡委諸君第359章 這個太子不簡單第140章 兩個皇叔第367章 還是穩着來第68章 撤了第112章 夏收屯田事第507章 一縷嘆息第228章 形勢危急第2058章 太宗篇5 雍熙第73章 安東大開發4第43章 “梳理”、“優化”第43章 劉皇帝訓子第73章 趙大已在軍中第2091章 太宗篇38 新時代下的大漢(下)第18章 詔議國策第354章 貴妃母子第390章 減丁政策,翻過那座山第370章 公府家事第36章 李業告狀第1764章 禁轎第171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2第168章 金陵主臣第265章 謀劃高麗第417章 輕狂第322章 真正引以爲豪之處第122章 相互誅心第341章 實在是敵軍不中用第218章 進兵第95章 效果已顯第1750章 《桃蘭賦》
第144章 兩個選擇第271章 青年驍將第139章 銀州叛亂第329章 遊市第464章 甘州楊氏第124章 海外擴張第436章 真實而殘酷第505章 最後的旅途5第153章 削藩第353章 楚蠻歸化的標誌性人物第26章 要堅持做大漢的忠臣第193章 遼國上層的憂患意識第144章 東宮家事,接連凋零第176章 接風洗塵第298章 王著罷相第167章彈冠相慶第324章 交代第419章 離宮、噩耗第68章 心寒不心寒?第1816章 一個勳貴家族的進化第166章 太子與大將第224章 摧枯拉朽第195章 楊邠案(3)第62章 禍福之間第284章 影響第80章 一意孤行第68章 心寒不心寒?第306章 爲了統治需要第2131章 世宗篇6 先下一臣第54章 臨陣指揮,盡委諸君第1791章 將來事將來做第184章 張德鈞的彙報第166章 石熙載的施政理念第77章 間策第316章 狀元、探花兩條路第4章 君臣同心第62章 二代勳貴第246章 遼軍又何去何從?第60章 狠狠敲打第3章 取士不公第14章 乾祐二十四功臣世宗篇終 駕崩第290章 燕王在京,軍制改革第226章 令人窒息的攻城之法世宗篇36 不一樣的完顏部第1741章 壓力轉移第453章 注水的開寶功臣第27章 謀算無用,危第444章 揣測者第266章 放賑遼東第416章 面試第8章 楊蘇還京第132章 盧南與袁恪第386章 蕭卿,起來吧第51章 以鎰稱銖第431章 吐蕃之亂 可安心乎第368章 吳越結局註定第45章 同樣的選擇仁宗篇7 官僚新貴,倒範集團第415章 皇孫歸來第449章 皇帝對太子第111章 歷史的偶然與必然第115章 瀛州第145章 策勳御宴第1746章 需要個說得過去的理由第131章 幹強枝弱第32章 太子的安排第181章 東河村之戰第476章 趙匡義留臺喪龍鍾響第250章 大軍會於威武城第54章 臨陣指揮,盡委諸君第359章 這個太子不簡單第140章 兩個皇叔第367章 還是穩着來第68章 撤了第112章 夏收屯田事第507章 一縷嘆息第228章 形勢危急第2058章 太宗篇5 雍熙第73章 安東大開發4第43章 “梳理”、“優化”第43章 劉皇帝訓子第73章 趙大已在軍中第2091章 太宗篇38 新時代下的大漢(下)第18章 詔議國策第354章 貴妃母子第390章 減丁政策,翻過那座山第370章 公府家事第36章 李業告狀第1764章 禁轎第171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2第168章 金陵主臣第265章 謀劃高麗第417章 輕狂第322章 真正引以爲豪之處第122章 相互誅心第341章 實在是敵軍不中用第218章 進兵第95章 效果已顯第1750章 《桃蘭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