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橐相

王右可不是尋常人,成名很早,若論資歷,還要在趙普這個權相之上。不過,其仕途真正啓航,還得在仕漢之後,從縣官吏做起,到京職歷練,在外放爲官,一步步穩穩當當成爲封疆大吏。

當然,王右和很多臣僚一樣,雖然在乾右時期便有所建樹,但進入開寶年之後,纔是真正平步青雲之時,乾右年終究是那些開國功勳、元從宿臣的時代。

並且,王右是繼盧多遜之後,又一位西北官僚兼士林領袖。當然,王右不似盧多遜那樣強勢驕橫,性情上更爲人所接受,有盧多遜前車之鑑在,這幾年王右爲政處事都很剋制,顯得比較低調。

不過,從邠州任上始,王右在西北爲官二十多年,州長官以上的各級職位基本都擔任過,西北四道也基本都待過,不論是從時間還是履歷上,王右都是要蓋過盧多遜的,只是在內容上不像盧多遜那般引人注目。

不過,到了王右這樣的地位,有些事情也是身不由己的,隨着盧多遜的倒臺,王右也不得不接過西北派這面大旗,成爲一個重要政治勢力的領軍人物。

西北這個地方有些奇怪,雖然經濟上已經不再是大漢重心,但政治軍事上,依舊享有一定的特殊地位。過去的二十年,朝廷的邊防重心,始終在東北、漠南、西北,但在過去十年,已完全轉移到西北了。

毫不諱言地說,西北安定與否,關乎到天下安危。而西北,似乎特別適合出現政治強人或領袖,西北的官僚們也習慣於有一個能夠提供庇護並帶領他們前行的人,從盧多遜到王右,再到如今的河西布政使王明,乃至榆林的那顆政治明星張齊賢。

對於西北的官僚們而言,王右的死,實在是莫大的損失,這意味着最高層又一次失去了代言人。這些年,受盧桉、使團桉以及榆林叛亂的影響,西北上上下下被朝廷反覆整飭,元氣大傷,西北的官僚們日子過得“很苦”。

去年劉皇帝調王右入京,接替王着擔任財政使,其中未嘗沒有安撫西北官場的意思,畢竟打擊得已經夠狠了。

而對朝廷而言,王右的死同樣影響巨大,這可是計相,在稅改大政之中,財政司顯然是中樞最繁忙也最要害的部司,王右更是執行改革的關鍵人物。他的死,難免會對改革造成一些負面影響。

當然,在大漢當下的成熟體制下,基本不會因任何一人的去留而影響運轉,廢朝三日,各項事務依舊有條不紊地安排着。那畢竟只是個形式,即便劉皇帝重新拾起政務,也是很少舉行正式朝會。

而最關鍵的地方在於,王右之後,誰能繼任財政使。在大漢中樞的諸多部司中,財政司是僅次於吏部的實權部門,因而地位一向崇高。

吏部雖然有天官之稱,歷來是諸部之首,但因爲掌握着人事組織之權,水深且濁,常爲政事堂所制,各方勢力交錯,天官並不好做。

反倒是財政司,漸漸自成一系,行政上的自主性也逐漸加強,而不論朝廷政局如何變化,財政使始終是政事堂排名前三的宰相。

而隨着稅改的展開,財政司藉着改革這陣風,財政司的權威進一步得到強化,財政使的地位自然也是蒸蒸日上,有成爲朝廷繼政事堂、樞密院之外第三駕馬車的趨勢。

這樣一個權勢名利兼具,又如此要害的部司,其主官的位置,自然引得大漢的高層們競相追逐,凡是有資格的人,都行動起來了。

而要成爲財政使,至少需要具備三點素質。其一,資歷威望足夠,沒有這兩樣,其他都是白搭;其二,能力足夠,這是智者見智;其三,年富力強,精力充足,財政司在一年出頭的時間內,連續發生三名高官變動,沉義倫老,王着罷,王右卒,新任的計相需要提供一定的穩定保障,保證財政司在足夠時間內的持續穩定。

數來數去,人選限制在一定範圍之內了,而其中,最具競爭力的,自然是中書侍郎趙匡義了。自趙普復相,再加上一些隱諱的緣由,趙匡義這短時間的日子很不好過,可以用鬱鬱寡歡來形容。

同時,沒有了趙匡胤的託底庇護,趙匡義也不得不小心謹慎了些,這一年來,十分低調。不過,這份韜光養晦,在財政使出缺後,被打破了。

王右的病故,讓趙匡義看到了朝局變動,財政使的位置,則被他視爲破局的良機。一旦拿下這個位置,不僅重新掌握實權,還能進一步奠定他在朝中的地位。

因此,在對財政使的爭奪上,趙匡義十分積極主動,一方面引太子爲援,另一方面甚至不惜向趙普低頭,希望能得到他的支持。

不過,在如此重要的職位上,太子劉暘同樣是十分謹慎的,肯定趙匡義才幹與爲朝廷辦事的熱枕,但並不輕易表態。

至於趙普這個老狐狸,對趙匡義的用心目的一眼就能看出,但態度依舊是模棱兩可。事實上,對於趙普而言,誰當財政使,都不重要,都難以影響到他的地位,即便是趙匡義,也一樣,在政事堂能壓制此人,到財政司,亦然。

而從稅制改革的角度出發,以趙匡義的精明強幹,有他主持財稅工作,還是有利的。自京畿道一行過後,趙匡義已經給自己身上打上了“改革派”的標籤,並且從趙家開始積極配合新制施行,甚至毫無保留,沒有任何避稅的想法與動作,所有土地據實登記造冊。

不過,即便如此,趙普也沒有爲趙匡義說話的意思,他對趙匡義無所求,趙匡義能給趙普提供的東西價值也有限。因此,財政使之職的討論,最終還是把候選名單上呈給劉皇帝,交由御批。

而趙匡義的積極主動,劉皇帝是洞若觀火,當然不會如其願,上呈的名單,一一批駁,對趙匡義的理由是,說他沒有財計工作的經驗,還是待在政事堂協理政務更適合。

這自然是個託辭,趙匡義可是從地方上一步步升上來的,各項事務都十分熟稔,其中自然包括財計工作。說到底,只是劉皇帝不願把財政使交給趙匡義罷了。

而經由劉皇帝選定的人選,則是一個有些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的人,鹽鐵使韓徽。

韓徽是河內公韓通的兒子,出身自不必多論,還是二代勳貴中第一名進士,乾右年間便已入仕,但真正入劉皇帝之眼,還是在乾右北伐之時,作爲幽州行營糧料轉運使,爲軍前供饋軍需,南口漢遼惡戰之時,還組織人手進行支援,表現不可謂不突出。

從那以後,韓徽的前途便一發不可收拾,在中樞擔任過兵部尚書,在地方擔任過佈政、按察、轉運三使,暗地裡是被劉皇帝當作宰相的後備人才看待的。

如今,五十多歲的韓徽,正當政治生涯的黃金時期,各方面也早已成熟,提拔上位是理所當然的事,熬了這麼久,也該輪到他了。

事實上,當初劉皇帝讓韓通致仕,其中很重要的一點考量,就在於要用韓徽了,父子同朝不是潛規則,但父子同爲部司之首,就是規則所不許的了。

而在韓通卸任之後不久,韓徽便奉調入京,擔任財政副使兼鹽鐵使,這種鋪墊的做法,是很明顯了。這一點,其實很多人都看得出來,包括一直積極爭取的趙匡義。

因此,當最終結果出來之時,朝中的反應並不強烈,韓徽擔任財政使,沒有任何值得攻擊的地方。只是,某些算盤落了空的人,難免失落罷了。

於是,在這開寶二十五年年初,大漢迎來了新一任的計相,由韓徽背駝,又被戲稱爲“橐相”。

第88章 皇長孫出世第134章 班師還朝第215章 手忍不住顫抖第46章 契丹異動,後顧之憂第85章 郭榮給的驚喜第22章 “鄭州站”第274章 厚葬之第254章 難得嘮叨的劉皇帝第500章 老皇帝又“犯病”了第140章 兩個皇叔第56章 彌月之喜第1818章 慈母敗兒第117章 一圖一冊第477章 三月初十第34章 驚陶谷第147章 中下層的機會第350章 分封之始第1786章 面目可憎第124章 目標大理第131章 幹強枝弱第40章 荒唐太子第7章 恩賞問題第162章 兵事第510章 最後的旅途9第231章 全國大水第502章 最後的旅途2第1746章 需要個說得過去的理由第48章 劉承祐的決心與疑惑第95章 玩陰謀第259章 遼東初定第149章 鄴都城下第90章 安東國王?第148章 養殘的顧慮第178章 會獵第338章 澄心堂內心惶惶第96章 第四次出巡第92章 定州事第29章 老九渾人一個第91章 作別西行第110章 議取淮南第440章 惶恐難已第279章 中路軍之失第281章 全軍覆沒?第161章 蜀人填湘第1782章 數百年後的問候第114章 大朝會第193章 楊邠案(1)第151章 開寶七年第241章 至此戰罷第1778章 大漢不再需要什麼異姓王第16章 先安排着第143章 許州將吏爲之一空第99章 北使南歸第334章 交待第129章 漢師伐蜀第296章 缺人了第6章 告一段落第1757章 勳貴子弟第2章 皇帝不好做第307章 南國風雨第506章 最後的旅途6第284章 虛了第125章 周家有女呼娥皇第86章 活下來,就是名將第199章 出宮第213章 雨雪冰霖第200章 天子的態度第168章 塞上風光第133章 捷報第216章 初夏第78章 召還二郎?第464章 甘州楊氏第262章 趙普議蜀第124章 定難軍事第204章 事態擴大第185章 賜宴第151章 開寶七年第158章 朝官實用第79章 “撫遠之戰”第2065章 太宗篇12 雍熙皇帝第28章 皇子戍邊第16章 諸般滋味在心頭第440章 又借錢?不借!第188章 邊將離京,再獲一子第358章 手執硃筆第159章 禮尚往來第263章 縱論天下第43章 事畢第185章 賜宴第345章 治世之道第1745章 東京大爆炸第16章 態度迥異第95章 大洗牌第2128章 世宗篇3 氣質不同第55章 拉開序幕第367章 下面的聲音第104章 來點日常第2056章 太宗篇3 皇帝的遺產第74章 燥熱的遼帝第265章 謀劃高麗
第88章 皇長孫出世第134章 班師還朝第215章 手忍不住顫抖第46章 契丹異動,後顧之憂第85章 郭榮給的驚喜第22章 “鄭州站”第274章 厚葬之第254章 難得嘮叨的劉皇帝第500章 老皇帝又“犯病”了第140章 兩個皇叔第56章 彌月之喜第1818章 慈母敗兒第117章 一圖一冊第477章 三月初十第34章 驚陶谷第147章 中下層的機會第350章 分封之始第1786章 面目可憎第124章 目標大理第131章 幹強枝弱第40章 荒唐太子第7章 恩賞問題第162章 兵事第510章 最後的旅途9第231章 全國大水第502章 最後的旅途2第1746章 需要個說得過去的理由第48章 劉承祐的決心與疑惑第95章 玩陰謀第259章 遼東初定第149章 鄴都城下第90章 安東國王?第148章 養殘的顧慮第178章 會獵第338章 澄心堂內心惶惶第96章 第四次出巡第92章 定州事第29章 老九渾人一個第91章 作別西行第110章 議取淮南第440章 惶恐難已第279章 中路軍之失第281章 全軍覆沒?第161章 蜀人填湘第1782章 數百年後的問候第114章 大朝會第193章 楊邠案(1)第151章 開寶七年第241章 至此戰罷第1778章 大漢不再需要什麼異姓王第16章 先安排着第143章 許州將吏爲之一空第99章 北使南歸第334章 交待第129章 漢師伐蜀第296章 缺人了第6章 告一段落第1757章 勳貴子弟第2章 皇帝不好做第307章 南國風雨第506章 最後的旅途6第284章 虛了第125章 周家有女呼娥皇第86章 活下來,就是名將第199章 出宮第213章 雨雪冰霖第200章 天子的態度第168章 塞上風光第133章 捷報第216章 初夏第78章 召還二郎?第464章 甘州楊氏第262章 趙普議蜀第124章 定難軍事第204章 事態擴大第185章 賜宴第151章 開寶七年第158章 朝官實用第79章 “撫遠之戰”第2065章 太宗篇12 雍熙皇帝第28章 皇子戍邊第16章 諸般滋味在心頭第440章 又借錢?不借!第188章 邊將離京,再獲一子第358章 手執硃筆第159章 禮尚往來第263章 縱論天下第43章 事畢第185章 賜宴第345章 治世之道第1745章 東京大爆炸第16章 態度迥異第95章 大洗牌第2128章 世宗篇3 氣質不同第55章 拉開序幕第367章 下面的聲音第104章 來點日常第2056章 太宗篇3 皇帝的遺產第74章 燥熱的遼帝第265章 謀劃高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