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孟昶的覺悟

“父親,爲今之計,嘆也無用。我朝已處在最危險的境地,如欲保衛家國宗廟,還需採取有效措施,以抗大軍!”

開口的乃是孟昶長子,秦王孟玄喆,人繼承了其父的基因,很是俊俏,歲不過二十,人聰明,有悟性,舉止嫺雅,素受孟昶喜愛,若後蜀的國祚能綿長些,必是太子之屬。因家國危難的緣故,年輕的面龐間,也顯得十分凝沉。

聽其言,孟昶對愛子還是慈祥的,但是面帶悵然,語氣中盡顯頹然:“北面強兵險關,都不能擋住漢軍,以如今成都的情況,如之奈何?”

見孟昶的表現,孟玄喆神宇間也不禁閃過一抹黯然晦色,沉聲道:“兒以爲,當此之時,或聚兵北上援護,或收攏兵卒、糧秣,堅守成都,以待佗變。若毫無作爲,成都軍民必將自潰,漢軍可卷甲入城了!”

“趙將軍,成都還有多少兵馬?”孟玄喆問立在御前的一名將領。

“回殿下,成都的禁軍加上末將帶回的平獠軍隊以及自各州調集的軍隊,尚有三萬餘衆......”趙季文想了想,給了個大概的數字。

受迫於漢軍的強勁兵鋒,後蜀朝廷這邊,同陵、榮二州叛亂的獠人達成“共識”,乾脆將二州封給他們,由此將趙季文麾下的八千餘卒,全部調回成都,加強守備。

而隨着北面將帥,或死,或俘,或降,成都這邊,趙季文倒一躍成爲了數一數二的護國大將,頂樑干城。當然,趙季文願不願意在這種情況下,當這擎天保駕的將臣,就不爲他人所知了。

目前,成都的軍隊中,也就趙季文的“平獠軍”有些戰力了,畢竟有與陵、榮兩州獠人長達九個月的作戰經驗。

“有此三萬軍,若能再將北面諸州的兵馬錢糧全數調回,再自成都及周遭徵召青壯入軍,漢軍總計不過六萬餘,千里而來,連戰之下,師老兵疲,我們未必不能堅守成都而退之!”孟玄喆道。

不過對於他的建議,孟昶顯得有些無動於衷,也是,當初王昭遠給他勾畫了何等美好宏大的藍圖,又是何等完備的御漢大計,結果呢,兵敗被俘,喪師失地。這區區豎子,嘴上無毛,其言豈能當真?

沉思幾許,孟昶繼續問歐陽炯:“東面的防禦情況呢?”

聞問,歐陽炯的聲音愈低了,說道:“自夔州失陷,雲安大敗後,再無新的戰情傳來。但可以料想,川東兵力薄弱,諸州將陸續失陷,漢軍當在溯江之途......”

聽其言,孟昶的表情間,更添加一層灰敗之色,沉吟良久,有些艱難地擡起頭,看向李昊與毋昭裔兩名宰臣:“社稷已至危亡境地,二卿,爲何不開言呢?”

聞問,二者對視了一眼,毋昭裔佝着他老邁的身體,輕聲說:“陛下,自北漢興兵以來,我朝連戰連敗,精銳盡喪,險要頓失,糧草兵甲,損失無算。成都之內,人心浮動,成都以外,亂象頻發。都邑雖固,境內雖仍有數萬兵馬,但皆敗其志,不堪其用......”

毋昭裔說了一大通話,顯得甚是嘮叨,將在座之人基本都通曉的情況給複述了一遍,毫無價值,突出一個圓滑。落入孟昶耳中,就像一隻蒼蠅,嗡嗡直叫,心生厭煩。看着毋昭裔,冬烘老朽,哪有當初的識略之明,諫言進策,突然對這些臣子,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事實上,此時的毋昭裔,心中充滿的後悔,後悔沒有早點辭官回鄉,頤養天年,安享晚年。以致如今,國勢危殆,卻有不好貿然請辭,壞了一世“清”名,只能陪着效忠了幾十年的後蜀王朝,走完最後一段路......

孟昶又看向李昊,此公微低頭,一副愧疚的模樣,說道:“陛下,老臣不知兵事,這御漢之事,還當聽取趙將軍的意見!”

嗯,把皮球踢給趙季文這個“擎天臂助”。就李昊心裡而言,是覺得可以投了,但是不願說出口,要保“晚節”,也是皇帝該做的決定。另外,以他對孟昶的瞭解,是不會選擇頑抗到底了。等孟昶開口,他纔好遵詔而行......

目光落到趙季文身上。趙季文似乎有幾分豪情,直言道:“陛下,漢軍若全師而來,臣不敢保證野戰退之,但如秦王殿下之言,集中力量,據城而守,或可當之。但能否擋住漢軍,臣不敢保證!”

聽其言,孟昶卻有些動容,對趙季文道:“趙卿所言,盡顯其誠。朕拜你爲京城防禦使,成都內外,所有軍隊都歸你調度指揮,全權負責御漢事宜!”

這是將所有的軍權,都交給趙季文了,足顯信任。趙季文也是一呆,但還是拜倒,既感動,又鄭重地道:“多謝陛下信任!臣必定竭力!”

“國家能否延續,宗廟能否保全,皆仰仗趙卿了!”孟昶恢復了一些精神,語氣動情,對趙季文拱手道。

類似的話,孟昶曾經講過,對北上之前的王昭遠說的。

趙季文感之,嚴肅道:“是!”

不過,等走出宮殿後,被清冷的秋風一吹,上涌的熱血不禁涼了下來,不禁自哂:“沒曾想到,我趙季文竟然也有今日,擎天保駕,大權在握......”

只是,此時此境,要這權力何用?

不過認真思之,還真有用!至少手握成都兵權,漢軍如來,是戰是降,都是一份資本。至於扶助孟氏抗漢,趙季文縱然有其心,力也不逮!

這樣的話,就不能讓伊審徵回成都了,否則,讓那皇親國戚帶兵回來,做主的可就不一定是自己了......

在趙季文思緒複雜之時,後殿內,孟昶父子猶對坐,宮殿中的燭火顯得昏黃晦暗,照在孟昶臉上,更看不到任何希望之色。

“父親,你把軍權都交給趙季文,趙季文能擔當此大任嗎?要知道,他連陵、榮二州獠蠻都平定不了,怎會是漢軍的對手?”孟玄喆對孟昶道。

見愛子憂慮的表情,孟昶卻流露出少許的釋然,身體整個以放棄的姿態靠在御座上,對孟玄喆道:“但除了趙季文之外,成都之中,可還有誰堪領軍?成都的兵馬,還有多少人願意爲孟氏披掛上陣,張弓發矢?不管如何,趙季文手下那支‘平獠軍’,還有一定戰力,也有足夠的勢力,彈壓其他兵馬。”

“你若是再年長几歲,爲父倒可將軍隊交給你!”看着孟玄喆,孟昶悵然道,說着,又猛力地搖搖頭:“不,不能如此!你不能領兵!”

【收集免費好書】關注v.x【書友大本營】推薦你喜歡的小說,領現金紅包!

孟昶看起來略顯激動,臉漲的通紅,似乎一口氣沒喘上來。孟玄喆趕忙上前,撫其背,想幫他捋順氣息,嘴裡關心道:“父親不要太過焦急了......”

滿滿地緩過來,孟昶微紅的雙眼中,隱約帶着一絲悲哀的淚花,說道:“兒啊!爲父心裡實則清楚,大蜀的江山保不住了,你祖父所創基業將毀於我手。

自古以來,蜀地終非長保之國,縱使割據自立,中原強大,必引兵西來。當年我也曾振奮,意效武侯北伐,開拓疆土,延長國運,成就大業。但終究所託非人,以致大敗虧輸,徒損國力。

想我孟昶,治蜀二十餘載,不敢以雄主自稱,但自認對蜀中臣民,厚待禮遇。然讓我心悲神傷的是,危難之際,那麼多公卿大臣,竟無一人願爲大蜀盡忠。

祿祿諸公,一片寂然。他們以爲我看不出來嗎?他們已在坐等大蜀之亡,等待投入北漢的懷抱,甚至做好了迎接漢師入城的準備......”

孟昶一番話,越說越激動,越說越感傷。孟玄喆聞之,也不由哽咽,跪倒在孟昶面前,張了張嘴,卻不知道說些什麼好。

好不容易緩過來,孟昶摸了把臉上的眼淚與鼻涕,顧不得什麼形象,對孟玄喆道:“蜀或將亡,但孟氏還需存續下去,爲父實言相告,待漢師之來,如不能當,便奉表投降,以保性命!”

聽鄭重言語,孟玄喆起身,揉了揉發紅眼睛,問道:“父親決定了嗎?”

“你覺得以國家如今的情況,還能挽回大勢嗎?”孟昶反問。

孟玄喆嘆了口氣。

見狀,孟昶嚴肅地對他道:“我把宮中的禁衛,都交給你統領,保衛皇城,以免不測!兒啊,孟氏一族,你祖母、爲父,還有你的弟弟妹妹們,都靠你來守護了!”

深吸了一口氣,平復下哀傷的情緒,孟玄喆道:“是!”

中秋之夜剛過,北邊再度傳來噩耗,伊審徵再度兵敗於巴西,領殘兵退至羅江。漢軍至於德陽,伊審徵再也不跑了,乾脆地降了,至此,北面七萬餘蜀軍,全部喪盡,爲漢軍所虜。

漢軍至德陽,距離成都已不過150裡,漢騎一日可至。當然,更讓成都朝廷震動的是,一支來自東面的軍隊,一支抵達成都東郊的軍隊。

這是由趙匡胤親自率領,長途奔襲成都的東路漢軍,雖然只有數千人,但同樣起到神兵天降的效果,帶給成都的震盪也更強烈。

第105章 盧多遜急了第491章 區區九品,亦敢通天第16章 軍中俊才第40章 開拓之志第1761章 新問題第3章 不宜擴大第461章 癲狂?第260章 論婿第209章 各執己見第58章 回師第64章 朕要親征爲耿公復仇!第24章 人事調整第124章 目標大理第378章 父子交心第35章 東歸第223章 滑州河防第455章 鞠躬盡瘁趙相公第410章 剋制第440章 惶恐難已第37章 國舅劾郭榮第2143章 世宗篇18 皇帝意志第22章 荊南既定世宗篇46 北定漠北第226章 令人窒息的攻城之法第28章 澧陽之戰第191章 財制變動第441章 劉皇帝的財產第122章 連鎖反應第57章 揚州案有結果了第99章 又窮了第184章 張德鈞的彙報第139章 衆臣拾柴第168章 忠奸難辨第346章 天子的“憐憫”第133章 面聖第14章 腹黑之謀第177章 躬身入村野第34章 史卿,朕還有重任相托第334章 喜訊傳來第247章 視察第60章 “暴斃”第375章 郭樞密覲見第333章 勳貴的態度第83章 抉擇第435章 完美的宰相第39章 歸義軍有歸心第10章 如此處置第104章 餓狼相爭第19章 韓熙載都等急了第362章 新齊與新楚第115章 罪狀十五條第1726章 民何以安?第1711章 趙王履職第1740章 農民苦第110章 坦白第73章 解決第49章 求援第74章 東亞海盜的興起第352章 隔代嗣君再起微瀾第54章 病虎獠牙第51章 郭氏父子第238章 皇帝還是怕皇后第175章 蜀定,凱旋第225章 光靠水軍也不行第353章 楚蠻歸化的標誌性人物第103章 王昭遠的見解第238章 南口大戰7第170章 虎女焉能配犬子第1681章 陸海之爭第140章 惱火的趙匡胤第102章 盛怒之下第35章 唐將空談第2章 登聞鼓響第53章 交代後事第121章 最難啃的骨頭,最輕鬆地啃下了第60章 都安心了第381章 功臣閣第304章 過去的三年仁宗篇4 範公秉政,苦苦支撐第396章 外放成都府第364章 過韓府第317章 這山莊還是不建了第195章 遼帝第426章 仍在進步的太子第145章 蜀中之弊第116章 遼軍的異動第70章 同州之戰第1710章 趙普的辭呈第75章 按*不動第84章 滅佛伊始第129章 割地、稱臣、納貢第38章 賞第2102章 太宗篇49 魔都的誕生第376章 降臣紛來第171章 我能說,我看上的是符家二娘子嗎第9章 王峻歸來第317章 劉皇帝還是那個劉皇帝第33章 兩廣運動第75章 敖萊小城第492章 事發
第105章 盧多遜急了第491章 區區九品,亦敢通天第16章 軍中俊才第40章 開拓之志第1761章 新問題第3章 不宜擴大第461章 癲狂?第260章 論婿第209章 各執己見第58章 回師第64章 朕要親征爲耿公復仇!第24章 人事調整第124章 目標大理第378章 父子交心第35章 東歸第223章 滑州河防第455章 鞠躬盡瘁趙相公第410章 剋制第440章 惶恐難已第37章 國舅劾郭榮第2143章 世宗篇18 皇帝意志第22章 荊南既定世宗篇46 北定漠北第226章 令人窒息的攻城之法第28章 澧陽之戰第191章 財制變動第441章 劉皇帝的財產第122章 連鎖反應第57章 揚州案有結果了第99章 又窮了第184章 張德鈞的彙報第139章 衆臣拾柴第168章 忠奸難辨第346章 天子的“憐憫”第133章 面聖第14章 腹黑之謀第177章 躬身入村野第34章 史卿,朕還有重任相托第334章 喜訊傳來第247章 視察第60章 “暴斃”第375章 郭樞密覲見第333章 勳貴的態度第83章 抉擇第435章 完美的宰相第39章 歸義軍有歸心第10章 如此處置第104章 餓狼相爭第19章 韓熙載都等急了第362章 新齊與新楚第115章 罪狀十五條第1726章 民何以安?第1711章 趙王履職第1740章 農民苦第110章 坦白第73章 解決第49章 求援第74章 東亞海盜的興起第352章 隔代嗣君再起微瀾第54章 病虎獠牙第51章 郭氏父子第238章 皇帝還是怕皇后第175章 蜀定,凱旋第225章 光靠水軍也不行第353章 楚蠻歸化的標誌性人物第103章 王昭遠的見解第238章 南口大戰7第170章 虎女焉能配犬子第1681章 陸海之爭第140章 惱火的趙匡胤第102章 盛怒之下第35章 唐將空談第2章 登聞鼓響第53章 交代後事第121章 最難啃的骨頭,最輕鬆地啃下了第60章 都安心了第381章 功臣閣第304章 過去的三年仁宗篇4 範公秉政,苦苦支撐第396章 外放成都府第364章 過韓府第317章 這山莊還是不建了第195章 遼帝第426章 仍在進步的太子第145章 蜀中之弊第116章 遼軍的異動第70章 同州之戰第1710章 趙普的辭呈第75章 按*不動第84章 滅佛伊始第129章 割地、稱臣、納貢第38章 賞第2102章 太宗篇49 魔都的誕生第376章 降臣紛來第171章 我能說,我看上的是符家二娘子嗎第9章 王峻歸來第317章 劉皇帝還是那個劉皇帝第33章 兩廣運動第75章 敖萊小城第492章 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