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疑心是不是都快走到外朝了。
繞過一帶朱牆,她忽然看見一條長長的磚道,磚道盡頭是白玉高臺。臺基上的大殿面闊九間,金瓦鋪頂,雄奇壯闊。更奇的是全殿皆用磚石砌就,連一根木頭也沒有用,宛如千古巨碑。
下午的日光打在大殿的金瓦上,又灑落一地。田知惠眯起眼睛,微微仰頭,似有些陶醉於這清淨光彩之中:“這就是皇史宬。”
聽見這三個字,琴太微忽然有些傷感起來。當年父親爲她講京中掌故,曾特意提起這裡。
田知惠領着她尋到一間值房,教她先在外間稍候。房舍不大,卻甚雅潔,她揣度這大約是此間管事太監的居所。隔着簾子看見田知惠走到牀邊,倒頭就拜了下去,叫了聲“師父”。
牀上有人低聲問道:“人帶來了?”
聽見那人的聲音,琴太微略感奇怪。不及細想,田知惠已招手叫她入內。此時她纔看清,那人身形蒼老,竟是伏在牀上的。這情形再熟悉不過了,九月間她自己就這麼趴了十多天。這位老內官一定也是受了杖。
“這位是皇史宬管事鄭太監。”
田知惠介紹得十分鄭重,她忙斂衽欲拜。老內官卻道:“琴內人不必行禮。內人到此,我不能起身迎候,實在抱歉。”
鄭太監伏在牀上,姿勢雖不甚雅,卻
神色端然。琴太微入宮之後,各樣內官也見過一些,端莊謹嚴的、隨和世故的、樸陋直魯的。這位老內官意態蕭閒,言辭文雅,不似宮中之人,倒像是個尋常文士。她先時以爲他很老,其實只是鬢髮皆白,面容不過四五十歲。
琴太微正胡亂尋思着,又聽鄭太監說:“鄙司雖大,人手一直不夠,得用者更少。明年六月曬經之前,須得將全庫目錄整理出來。我因抱病,恐耽誤了工期,請內人過來幫忙做點抄寫工作——聽說內人寫得一手好字,鄙司何其有幸。”
琴太微忙謝過了,又聽他說:“此間沒有別的宮人,都是些內官。你不便和他們一處,暫且在我的後院安置下——也不要再穿宮人的衣裳。”
後院以夾道相接,僅開側門,院中有巨槐掩映,不留意的根本看不出另有房舍——果然是藏人的好地方。田知惠將她安置下,道還有事,便先行離去,又囑她安心在此,“別怕,我得空就來瞧瞧你。”他依然是笑,“那十斤窩絲糖,我可是記下了。”
房間極小。支了架子牀,牀帳潔淨如新。餘地只擺了一張舊漆桌子,桌上筆硯俱全,可讀書寫字。琴太微就着牀邊坐下,出了一會兒神。從安樂堂中撿回一條命之後,她在司禮監值房藏了一個多月。如今田知惠那裡大約藏不住了,又挪到此處來。只是這樣東躲西藏要到什麼時候,卻沒有人能告訴她。深如潦海的宮禁之中,她終究要飄向何處,亦無人解答。
她坐立難安,起身往前院走去。
鄭太監正捧了一卷書,見她過來,指了指牀頭的一張杌凳:“坐吧,琴小姐。”
久違的稱謂,令琴太微悚然。她並不敢坐,狐疑地瞪着鄭太監。鄭太監笑了笑,支起身來坐好,認真地看着她:“我叫鄭半山。在入宮之前,我用的名字是鄭出雲——你可曾聽說過?
”
她努力回想着,這名字似真聽見過,但記憶如海,不知沉在哪一塊礁石之下,只是想不起來。
“大約未聽說過,”他的笑容依然溫煦如春,“你是萬安二十八年出生的,今年十四了吧?而我在萬安二十六年,就已離開杭州。”
“鄭叔叔嗎?”她想起來了,幼年時在杭州,常聽父親提起某鄭姓故友從京中寄來信函,直到父親驟然去世才失去聯絡。她一直以爲“鄭叔叔”是父親的同僚,沒想到竟是一位內官。
“我與知惠他們這些孩子不同,並非自幼入宮。我是蕭山人,年輕時讀過書、中過舉,不料撞上科場舞弊案,把功名全廢了。一介落魄書生,幸得令尊青目,投在軍門下效力。萬安二十六年,我軍與海寇一場血戰,同袍捐軀無算,我亦身負重傷,便由令尊安排,入宮做了內侍。”他的聲音不似內臣那樣尖厲,原來是因爲這個。說起往事跌宕,語聲波瀾不驚,像是在講別人的履歷。
“令尊於我不僅有知遇之恩,更有金蘭之誼。我是畸零之人,不敢自居叔伯輩。只這皇宮大內,我已浸淫一二十年,略知其中門道。你在我這裡待着,儘可安心,不會有人害你。”
琴太微已是滿面淚水。半年以來,她從安樂仙鄉跌入修羅道場,並無一人伸出援手。那些辛酸委屈,原本壓在心裡一絲不敢表露,一身所受的傷痛羞辱,深陷刑獄的驚懼掙扎,病入膏肓的淒涼絕望,與親族的分割離棄,與祖母的訣別不捨,與表兄的別離牽念,乃至從前父親暴亡母親離世,那些生死暌違的瞬間,天人永隔的痛楚,一霎時間從丹田中涌出,化作漫天雨露霜雪,毫無顧忌地浸溼了眼前這位白髮故人的衣袖。她畢竟忍不住。
“好了,好了……”
鄭半山伸出枯枝似的手,輕拍了拍她抽搐的肩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