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遼事落幕

第146章 遼事落幕

【此役、太子河以北十七堡被拔,喪師一萬七千八百餘人,被奪走糧食七十二萬石,銀錢三十餘萬兩,甲冑輜重無數,並被焚八十餘萬畝耕地,被收割奉集等地四十餘萬畝青苗。】

【浙兵所部斬首真虜一千二百四十七級,折損八百九十七人。】

【瀋陽出城斬首真虜九百四十二級,折損六百二十一人。】

【總兵孫應元所部攻破孤山堡、鹹場堡,斬首真虜七百二十七級,自損一千六百二十一人。】

【清河關滿桂所部斬首真虜一百四十二級,自損三百八十一人。】

【總計斬首真虜三千零一十六級,三部兵馬共計折損三千五百二十人,廣寧無斬首……】

天啓元年六月十二日,伴隨着瀋陽之圍解開,明軍也停下了進攻的腳步。

這份奏疏、便是熊廷弼抵達瀋陽,確認努爾哈赤撤退後寫給皇帝的,而眼下、它被朱由校遞給了朱由檢。

“遼事暫時解圍,弟弟準備怎麼應對之後的遼事安排?”

養心殿內、朱由校看着自己又長高不少的弟弟,心中有些欣慰。

目前穩住遼東纔是第一,銀子沒有就去賺,以他的身份和兵馬,操作得當嗯話,不可能沒有銀子。

最後則是再想,怎麼困住努爾哈赤,不讓他明年再進犯遼東,或者說不讓明年他進犯後,可以獲得這一戰那麼豐厚的戰利品。

畢竟川兵和浙兵,以及瀋陽遼兵、七衛軍等部加起來殺了真虜三千多人。

“這確實是,不過朝中田畝多,便是百姓倍之也能養活。”朱由校很樂觀,但朱由檢卻沒有。

想到這裡、朱由檢便繼續道:

如滿桂所開墾的遼河中下游平原,三年才能開始收穫糧食,五年才能讓土地產量和遼南一帶的比擬。

將原本每年四百八十多萬的遼餉,裁撤整理到三百五十萬兩,這是未來三年裡,朱由檢除整頓山西三鎮外最重要的事情。

過了許久、朱由校才尷尬道:“此計雖好,但內帑眼下只有一百二十多萬兩銀子了。”

“哥哥不用擔心。”朱由檢聽到是這個原因,他便安慰道:

“我已經讓化淳前往燕山大營,押運一百萬兩運往內帑。”

哪怕不花銀子買,但只要解決近九千萬畝軍屯田,哪怕按照七三分,再交賦稅,一年也有四千多萬石。

現在朱由校想知道,自己弟弟要怎麼穩固遼東的局面。

這是什麼概念?大明目前一年的田賦,經過朱由檢麾下御馬監的交田賦,才勉強可以達到兩千八百多萬石田賦收入。

這件事情很重要,如果彈壓成功,那麼按照朱由檢之前的變革來看,北直隸和山西的軍屯一經裁撤,御馬監就會最少添收七八百萬石糧食,三四百萬兩賦稅。

目前的歐洲人口,不過六七千萬人,而眼下的大明,僅僅男丁便有六千萬,人口在一億至一點六億之間並不奇怪。

想了想,朱由檢才道:

“唉……”聽到自家弟弟的話,朱由校長嘆一口氣道:

“倒是讓弟弟爲了家事費心了。”

哪怕按照軍屯,與御馬監七三分,那也需要交二十年才能交足朝廷花出去的糧草。

總體來說、眼下東北的優點就是土地肥沃,十分平整,並且沒有西南那樣的過多瘴氣。

“這種兵馬,還是早早裁撤比較好,也不知道這熊廷弼縱容手下吃了多少空額。”朱由校緊皺眉頭訓斥。

如果是一個腦子正常的封建王朝官員,都不會覺得這是一個划算的買賣。

首先努爾哈赤撤退後,東路孫應元所部沒有繼續前進,而是留下五百餘人駐守修復鹹場堡、孤山堡,再留火藥六千斤,糧食三千石,將孤山堡、鹹場堡弄成寬甸的第一道防線。

“眼下已經六月,熊廷弼和戚金、孫應元三部兵馬,只需要駐紮到九月,老奴就不會再襲擾。”

畢竟這是二十年,相當於正常封建王朝十五分之一的壽命了。

“再從永平府調已經募了三個月的永平九千兵卒前往瀋陽,交由賀世賢、尤世功二人統轄。”

“到時候再調一部分衛軍前往遼西,就可以一舉查出空額,裁撤空額,追查空餉了。”

“三百五十萬……僅僅遼東一地……”

“十萬兵馬,能彈壓北直隸和山西嗎?”朱由校緊皺着眉頭。

這樣的天災下,僅憑這個時代的科技是生產是無法養活大明一億多人的。

“不過遷移的事情,還需要哥哥設鎮江爲州,不然這麼多人口,以堡來治理,難以管轄。”

“只要七衛軍回防,秋收之後便可以動刀!”

“再調秦邦翰爲金州總兵,領瀋陽三千川兵南下,六月底前往金州修繕旅順等水鄔。”

“弟弟不是說先穩住遼東當地的將領和兵馬嗎?”朱由校不解,但朱由檢卻道:

“只要遼東有十四萬兵馬,再加上調動十六衛軍,到時候就可以先把遼東長城收復,北上鐵嶺開原後,打下科爾沁部!”

因此他對皇兄解釋起了東北的優點,以及缺點。

只要皇兄支持他的計劃,大明可以在裁撤天下衛所後,天啓七年以前,維持每年長城以外三四百萬的開墾人數。

“鎮江州的事情,哥哥儘管放心,隨後我會讓戚金先領浙兵,護送百姓前往鎮江。”

移民!開墾!

反正養濟院那羣懶人留在養濟院也是浪費糧食,還有北直隸的犯人也是一樣,倒不如發配大寧三衛,爲大明開開疆拓土做出貢獻。

“科爾沁部?”朱由校不解道:“那地方一年有四五個月都是積雪,有什麼好的?”

但如果失敗、那麼有可能引起的就是山西三鎮反叛!

儘管朱由檢保證了山西三鎮眼下可戰之兵不足三萬,但沒有人敢保證事情不會出現意外。

面對詢問、坐在朱由校旁邊的朱由檢看着奏疏,細細想了想這幾天的變化。

等於說、每年需要拿出三十五分之一的財政收入,才能在三年後得到五六十萬畝田地。

“因此、我還頭疼怎麼發遼鎮的軍餉呢,欠餉和今歲軍餉,馬價銀,輜重一同,需要三百二十三萬兩,還缺額四十二萬兩。”

“勝在平整!”朱由檢笑着迴應道:

“從裁撤衛所開始,難道皇兄沒有發現,我大明的隱戶太多了嗎?”

眼下這個時代,大明的人口絕對是世界最多的。

“哼!”聽到遼西和遼南的軍餉,朱由校冷哼了一聲。

“若是伱覺得可以,那行吧。”朱由校見狀,也不強求,對站在養心殿門口的魏忠賢招呼道:

“忠賢、叫王體幹去起草聖旨,將北直隸養濟院手腳健全之人,犯事之人,紛紛送往大寧三衛。”

“這算什麼話?再說、弟弟也要入新帳了。”朱由檢笑着開口,讓皇兄面露驚詫:

“你的意思是……”

“此外、孫應元所部七營的順天府兵馬,就地駐紮在鳳凰城三營,寬甸三營,鎮江一營。”

不過他也知道、這種事情不是熊廷弼一個人可以縱容的,他也是受害者之一。

不讓他們叛亂,只有賑災,既然要賑災,就要養他們十幾年。

因此、現在擺在自己面前的,首先是爲這一戰中,損兵折將的各部補充兵馬,其次是救濟瀋陽百姓,給他們找一條活路。

他着實沒有耐心繼續等下去了,時間根本不夠他將自己所想的事情在天啓七年以前做出來,因此他必須加速。

如果說之前朱由檢還擔心無法開墾導致白費錢糧,那眼下得到了滿桂等人的肯定後,便重重下了決心。

如果朝廷救濟不利,恐怕他們會轉而投靠建虜和北虜。

“目前要做的,便是先開墾出大寧三衛!”

“可以、雖然有些費力氣,但目前眼下大寧三衛那裡有三千多頭耕牛,到時候在與土蠻互市,應該能有上萬頭耕牛。”朱由檢商量道:

“臣弟想的是,將北直隸的所有養濟院手腳健全之人,以及北直隸犯事之人全部送往大寧三衛。”

“這麼一來、應該能堅持到明歲五月,到時候御馬監再運六十萬石糧前往鎮江,應該能讓百姓堅持到秋收。”

他御馬監是有錢不錯,但御馬監的軍餉也是一個月一個月發的,雖然有盧劍星續命,但眼下秋收還沒有到,便是還沒有徵收秋稅,因此在給皇兄運了百萬兩銀子後,也只剩下九十八萬兩了。

“哥哥相信我!”朱由檢看着皇兄,一臉嚴肅。

“年初剛剛裁撤二府數十衛,眼下又動手、是否操之過急了?”

“我……唉……算了、弟弟給我一段時間考慮考慮吧。”朱由校還是有些擔心,因此需要一些時間考慮。

至於滿桂、在莽古爾泰回防鐵嶺後,便主動撤回了大寧,繼續準備在大寧三衛築城。

換做平常,朱由檢也不願意去做這種買賣,但架不住朱由檢知道一件事,那就是陝西會連續十幾年大旱,其他地方也會遭遇。

“依臣弟所見,可以提拔秦良玉爲石柱、酉陽兩司宣慰使,發銀三十萬兩,糧十五萬石,甲冑一萬,令其再募兵一萬。”

“隨後朝廷對遼西、遼南的欠餉,加上今年一整年的餉銀,一共是一百三十六萬八千兩。”

不過朱由檢也沒有逼他,而是微微頷首,隨後道:

“大寧三衛……”聽到朱由檢的這句話,朱由校心不在焉的拿起了一顆荔枝吃道:

“那裡可以屯墾嗎?”

“奴婢領旨……”魏忠賢聽到皇帝叫自己,便在回禮後,離開去通知王體幹了。

“這……”聽到這話,朱由檢也語塞了。

一省之地、除了靠近水源的田地或許可以收穫到糧食,其他田地只能可憐的乾裂。

“我算了算,加上秦良玉所部的兵馬開拔銀,永平新卒開拔銀,還有遼瀋兩地兵馬的下半年軍餉,一共是三十萬兩銀子。”

要做的就是南開北拓、西進東出!

東出爲海洋貿易,南拓爲收復交趾,緬甸。

“這件事不難,只是他們前往鎮江民屯後,所需要的糧食……”朱由校面露難色。

可問題是、大明朝不僅要面對天災,還要面對十幾年的天災!

“我看過北直隸養濟各院的名錄,大概有七萬多人,加上犯人最少有十萬,你確定大寧養得活那麼多人?”

如果熊廷弼遷移了遼西百姓,那麼就可以將遼西的人口密度降下來。

“此前募兵的一萬人馬,命其九月調兵北上援遼,駐守瀋陽,歸秦邦屏統轄。。”

戚金、熊廷弼都抵達了瀋陽,尤其是熊廷弼運送了十三萬石糧食,大大緩解了瀋陽的危局。

這麼多人口,在生產力底下的這個年代,一旦人口密度過高,再遇到天災人禍便是死路一條。

既然如此、還不如直接遷移去外地,發糧食給他們開墾新田畝。

等他完全撤離回到寬甸,便交接了寬甸三營、鳳凰城三營的兵馬,帶領七衛軍撤回到了鎮江。

除去七衛軍,遼瀋兩地兵馬,一年才一整年也不過三十六七萬兩的軍餉,而遼西遼南七萬六千兵馬,斬首沒有幾個,卻僅僅就軍餉便要吃去一百三十六萬八千兩。

在這個生產力底下的年代,哪怕配上足夠的耕牛和農具,刀具,十萬百姓一年最多也就開荒二三十萬畝。

而這二三十萬畝的代價,便是每三個月最少二石糧。

“哥哥放心、只需要讓熊廷弼遷移遼西百姓去耕種便可。”朱由檢迴應,並在心中盤算。

如果加上每年的補給,馬價銀,最少得拿兩百五十萬兩銀子。

這筆銀子、便能解決遼東的問題。

必要時刻、就可以將山西百姓前往北直隸,將北直隸百姓前往遼西。

眼下和宰賽互換了草場之後,這塊地方相當於後世的新民、檯安、遼中等地,可開墾數足足有數百萬畝。

或許如朱由校所說、兩京十三省的紙面人口便是倍之,也能養活,甚至三倍,也能勉強養活。

這麼一來、今年太子河以北的這三十多萬百姓,就需要朝廷接濟了。

迴應的同時、朱由檢也不免在心中嘀咕着十萬人算什麼。

對此、朱由檢只能無奈的說道:

“眼下還不是裁撤遼鎮的機會,等山西援遼兵馬入駐瀋陽,再等明年川兵和浙兵抵達遼瀋,到時候再調五衛軍入駐,應該就能裁撤遼東了。”

“遼東不比遼西,尤其是金州至鎮江一代,大部分是丘陵和平原,口數不過二三十萬,要是仔細開墾,應該能有五六百萬畝耕地。”

“調戚元功爲鳳凰城總兵,戚元輔爲寬甸總兵,秦民屏爲鎮江總兵。”

艱難的瀋陽之圍被解開,雖然太子河十七堡被焚燬,各部加起來陣亡了一萬七千多人,但遼東的局勢總算暫時穩定了。

苦三年、總比苦十幾年,甚至亡了天下要好!

況且、眼下是大明唯一向外遷移百姓的機會,這機會可以說只有五年。

天啓七年開始陝西便要大旱,而後陸續擴散,糧價飛漲,而眼下陝西糧食不過四文一斤。

“嗯?”朱由校一愣,隨後道:“那樣人數可不少。”

倒是在他離開後,朱由校又道:

“說完了補充兵馬的事情,那瀋陽的三十餘萬百姓又該如何?”

“另外,內帑發銀三十萬兩、糧二十萬石,甲冑一萬二,命戚元弼南下浙江,在全浙募兵,着其十一月北上遼陽。”

朱由檢說完了自己的第一個補充兵馬的想法,但他越說、朱由校的臉色越發尷尬。

在他看來、自己弟弟要養十萬大軍,就御馬監那點賦稅,怎麼能一口氣拿出一百萬兩銀子?

只是面對他的話,朱由檢卻笑道:“哥哥難不成忘了我命錦衣衛南下販賣糧食的事情?”

開拓還有一線生機,哪怕要耗費錢糧無數,朱由檢也必須狠下決心。

“你哪來這麼多銀子?”朱由校聞言錯愕開口。

“安心拿着便是,到時候發銀給瀋陽和遼陽,我會派宛平營士兵護送,哥哥派傳旨太監,宣揚聖恩。”

對此、朱由檢也解釋道:

“到時候,遼東的兵馬應該能穩定在十四萬人左右,軍餉每歲二百一十萬兩,糧草等耗銀一百二十萬兩,合計不會超過三百五十萬兩。”

“自然!”朱由檢笑着迴應道:“御馬監的糧食,養他們開墾綽綽有餘。”

十萬人,五千耕牛,三年頂多開墾五六十萬畝田地,但需要吃去二百四十萬石糧,六千石鹽,平均每年吃八十萬石糧,二千石鹽。

“如此一來、即便浙兵和遼西兵撤回,算上原來的兵馬,瀋陽也有三萬一千人馬,不至於如此戰一般窘迫。”

撤離之後,他在孤山堡撤往寬甸的六十里道路中,再設堡三座,留兵三百到一千不等。

“這倒成了你掏銀子,然後軍心都在我這了。”朱由校苦笑,顯然對於讓朱由檢拿銀子有些過意不去。

以大明的田地數量,每年所耕耘的糧食是十數億石的數量。

朱由檢倒也不在乎這些,畢竟眼下他的私鹽場馬上就要開始曬鹽了,只要私鹽走得通,他就不會缺銀子。

“哪怕再出關襲擾,也是明歲二三月了,因此現在需要做的,首要是補充瀋陽、川兵、浙兵三部的兵力。”

“瀋陽的三十餘萬百姓,依臣弟所見,應該將城中二十五萬百姓全部遷往鎮江,將鎮江至金州一帶的二十七個堡裁撤,命七衛軍清查田地,發給這二十五萬百姓。”

朱由校緊皺着眉頭,顯然對於小小遼東要養軍十四萬十分不滿。

“補充川兵、浙兵、瀋陽賀世賢所部,加上鎮江三城的七個營,遼東便有客軍七萬五千人了,加上山西三鎮的援遼兵馬,一共便是十萬二千人。”

這麼多銀子,難免他會生氣。

眼下瀋陽城內,有百姓三十萬左右,兵馬五萬不到,城外秋收的糧食被焚燬,收割,奉集堡等地的也是一樣。

“另外此次斬首真虜三千零一十六級,需要發三十萬一千六百兩,合計六十萬一千六百兩。”

他的心思、朱由檢也明白,因此安撫道:

“哥哥不用擔心、這十四萬兵馬並非全部駐紮遼東,更重要的是向北開拓。”

“眼下、鎮江一帶還有大量丘陵沒有開墾,加上軍屯的五六十萬畝軍屯田,因此臣弟纔敢說遷移這些百姓前往鎮江一帶。”

不過他沒有說出來,因爲這事情太早,目前最重要的還是讓大明的財政恢復正數。

不得不說、清朝開拓的秋葉海棠疆域,可謂是十分完美,如果再加上大明的在西南的三宣六慰和交趾,以及馬六甲的舊港宣慰司,那可以說就是最爲完美的疆域了。

這些糧食、除去運送損耗,能運到北方的也有三千萬石。

但這一切的前提,是建立在沒有天災人禍上。

如果是一百萬人開墾,三年後也才能得到五六百萬畝耕地罷了,但卻要在三年消耗兩千四百萬石糧。

對他的詢問,朱由校只能以一個兄長的姿態無奈說道:

“若是加在一起,不過四百六十餘萬石米麥,二百八十多萬兩銀子罷了。”

西進則是西域和烏思藏,北開則是東北爲主,塞北爲輔。

缺點就是草甸厚實、密林叢生,開墾需要花時間和大代價。

時間不等人,朱由檢等不了那麼多,因此在簡單的盤算後,他便道:

“關外的事情,哥哥不用擔心,我會解決的。”

“瀋陽的百萬畝耕地,若是遷移走了這麼多百姓,僅憑剩下的數萬百姓,如何耕種?”

“臣弟準備對北直隸的河間六府二州,山西全境動手了!”朱由檢目光熾盛。

忽的、原本着急解決山西三鎮的朱由校卻猶豫了起來,而朱由檢則是道:

“時不我待,若是老奴明歲再入侵遼東,加上明歲遼東增加的兵馬,朝廷的賦稅是難以負擔的。”

“哥哥和我交個底吧,眼下太倉和內帑,六部、太僕寺等一同還有多少錢糧?”朱由檢無奈苦笑,他沒想到這纔剛步入六月,大明就陷入財政危機了。

“嗯、你但且去做,百官們不會爲難,不過有一點……”朱由校頓了頓道:

想要這裡、朱由檢只能咬牙道:

“御馬監尚有一百二十餘萬石糧,臣弟先命人運六十萬石糧前往鎮江,請皇兄讓太倉運八十萬石糧前往鎮江,再運四十萬石糧前往瀋陽。”

只要大明的財政正常,那麼很多問題就都不是問題了。

至於怎麼解決財政的問題,衛所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一方面,還是要靠一樣東西。

私鹽……

因爲要去醫院複診,所以今天只有一更

(本章完)

第201章 發展迅猛的市舶司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296章 南征北討內安民生第326章 小日子的好日子第243章 自取其辱的土默特第339章 巡撫天下孫傳庭第541章 擔子漸重第184章 遼東設省第251章 平定土默特第427章 四下無人第146章 遼事落幕第585章 收復西域第171章 戰爭泥潭第319章 平安南之役第494章 喜訊不喜第666章 番外篇(十四)第六案第4章 一年換三帝第648章 新人勝舊人第423章 英勇的賤民第165章 強藩反應第151章 西南風緊第408章 大慈大悲楊文嶽第629章 調教家兄第118章 局勢大好第553章 藏民致富第368章 暹羅求救第342章 亂國之人第374章 火燒倭豬第427章 四下無人第475章 兩門三侯四伯爵第277章 開誠佈公第156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633章 世代更迭第610章 海外態度第7章 可罰不可殺第594章 滿朝蟲豸第290章 膨脹的野心第500章 古來白骨無人收第605章 碎葉城西第340章 官吏定祿,風雨欲來第381章 朱由校站臺第235章 籌備南洋第154章 內部矛盾第535章 欣欣向榮第509章 興亡又如何第594章 滿朝蟲豸第636章 攻陷坎大哈第426章 帝位不穩第480章 戰後疾苦第41章 巡視盔甲廠第277章 開誠佈公第574章 萬事不留人第463章 大明都指揮使郭桑岱第152章 佈局朝鮮第331章 抄家流放第433章 殘暴嗜殺第117章 閱兵準備第625章 兄弟同遊第661章 番外(九) 天啓三十八年第313章 諸藩分地第605章 碎葉城西第99章 爭鋒相對第69章 滿桂到來第492章 直布羅陀第485章 大勢所趨第128章 錦衣衛革新第701章 後記(終章)太陽照常升起第95章 藩王質問第406章 有弟必坑朱由校第483章 反向輸出第352章 直諫第157章 羣臣逼宮第429章 大婚籌備第175章 兵權纔是道理第679章 番外(二十七)天乾盛世第641章 守成之主第399章 官學開辦第238章 罷黜百官第80章 少年縱馬第538章 欲言又止第170章 時不我待第245章 黃龍的野望第12章 伸手錦衣衛第230章 謀求開疆拓土第645章 國際局勢第300章 三娘子案爆發第7章 可罰不可殺第625章 兄弟同遊第334章 試探建虜第280章 貪心的魏忠賢第329章 風雨欲來第383章 總歸得殺人第366章 諸藩戰爭開打第363章 《平緬事宜》第412章 開發東北第606章 一牆之隔第109章 五黨讓利第553章 藏民致富第150章 大小曹第43章 好皇兄的登基大典
第201章 發展迅猛的市舶司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296章 南征北討內安民生第326章 小日子的好日子第243章 自取其辱的土默特第339章 巡撫天下孫傳庭第541章 擔子漸重第184章 遼東設省第251章 平定土默特第427章 四下無人第146章 遼事落幕第585章 收復西域第171章 戰爭泥潭第319章 平安南之役第494章 喜訊不喜第666章 番外篇(十四)第六案第4章 一年換三帝第648章 新人勝舊人第423章 英勇的賤民第165章 強藩反應第151章 西南風緊第408章 大慈大悲楊文嶽第629章 調教家兄第118章 局勢大好第553章 藏民致富第368章 暹羅求救第342章 亂國之人第374章 火燒倭豬第427章 四下無人第475章 兩門三侯四伯爵第277章 開誠佈公第156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633章 世代更迭第610章 海外態度第7章 可罰不可殺第594章 滿朝蟲豸第290章 膨脹的野心第500章 古來白骨無人收第605章 碎葉城西第340章 官吏定祿,風雨欲來第381章 朱由校站臺第235章 籌備南洋第154章 內部矛盾第535章 欣欣向榮第509章 興亡又如何第594章 滿朝蟲豸第636章 攻陷坎大哈第426章 帝位不穩第480章 戰後疾苦第41章 巡視盔甲廠第277章 開誠佈公第574章 萬事不留人第463章 大明都指揮使郭桑岱第152章 佈局朝鮮第331章 抄家流放第433章 殘暴嗜殺第117章 閱兵準備第625章 兄弟同遊第661章 番外(九) 天啓三十八年第313章 諸藩分地第605章 碎葉城西第99章 爭鋒相對第69章 滿桂到來第492章 直布羅陀第485章 大勢所趨第128章 錦衣衛革新第701章 後記(終章)太陽照常升起第95章 藩王質問第406章 有弟必坑朱由校第483章 反向輸出第352章 直諫第157章 羣臣逼宮第429章 大婚籌備第175章 兵權纔是道理第679章 番外(二十七)天乾盛世第641章 守成之主第399章 官學開辦第238章 罷黜百官第80章 少年縱馬第538章 欲言又止第170章 時不我待第245章 黃龍的野望第12章 伸手錦衣衛第230章 謀求開疆拓土第645章 國際局勢第300章 三娘子案爆發第7章 可罰不可殺第625章 兄弟同遊第334章 試探建虜第280章 貪心的魏忠賢第329章 風雨欲來第383章 總歸得殺人第366章 諸藩戰爭開打第363章 《平緬事宜》第412章 開發東北第606章 一牆之隔第109章 五黨讓利第553章 藏民致富第150章 大小曹第43章 好皇兄的登基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