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節 外儒內法

這時,馬週五十八歲,還有兩個兒子都已經到了十四歲。

初唐律令規定,男二十爲成年人,女十五爲成年人,必需結婚。後來規定,男十八女十五必需結婚,再後來,男十六女十三就可以結婚。結婚以後,必需與父母分開住,成爲單獨的一戶。大唐的稅收是按戶收稅,一家人分成兩家人,稅收就多出來一份。

千千萬萬個這樣的家庭分化成兩個家庭,大唐的稅收是越來越多。

按大唐的律令來說,馬周兒子這樣的年齡還不適宜結婚。可是,李世民生下許多女兒,其中有的女兒已經到了結婚的年齡。當女兒多到一定程度以後,李世民已經不像對待李承乾和李泰以及李治那麼傾心用情。

可畢竟還是李世民的親生女兒,萬一嫁的人家不合適,丟人現眼也給他李世民臉上抹黑不是?而且,前面的公主已經證明了這些,比如嫁給杜如晦的兒子杜荷的新城公主,就做出許多讓人難堪的事。

據說,這位公主倚仗着是公主的身份,對杜家的人十分傲慢無理。杜荷生病了,李世民關心女婿的安危,派太監前去查看。結果,只遇到了杜家的人,卻沒見到公主的身影。太監向杜家的人打聽了一下,問公主幹嗎去了。杜家的人說,公主去寺院看百人戲去了。太監心裡知道這樣做不妥當,因爲李世民和公主身份高貴,他卻也不敢說什麼。

回到宮裡以後,李世民向太監打聽女婿的病情,太監一一據實回稟。說來說去,太監竟然沒有提到公主的情況。李世民就起了疑心,問太監公主在幹嗎。太監支支吾吾不敢回說。

李世民大怒,嚇唬太監,不得已的情況下,太監才把情況如實告訴了李世民。

李世民一聽怒不可扼!

你的夫婿得了病,皇帝還派人前去看望。她自己卻不管家人生死,沒有起到一個女兒一個娘子的本份,竟然跑到寺裡看戲!

李世民派人去檢察,發現公主和寺裡的和尚竟然還有一腿!更讓李世民難以下臺的是。公主和一個女道士還保持着不乾不淨的關係!天皇貴胄,血脈高人一等,竟然做出這等低三下四,傷門破俗的醜聞來!

公主被李世民叫到宮裡好一陣的狠批,大罵一頓。還不解氣,趕出宮去,永遠不許再踏進皇宮一步!這意味着什麼?意味着李世民不再認她這個女兒!

經歷此事,李世民看清了女兒們的教育疏忽到何種程度,因此,當時許多大臣都不願意與皇家結爲親家。魏徵、房玄齡等人,寧願與那些一般的貴族結成親家,也不願意與李世民爲親。

爲了嫁女兒李世民可謂是費了很大的精力。

現在,馬周威望很高,在朝中的名聲如日中天。輔佐李治更是盡心盡力,爲李家的江山也付出大量的心血。尤其是馬周把兒子們教育得非常聽話,非常守規矩,從來沒有聽說,馬周的兒子犯了什麼錯,搗了什麼亂子出來。

李世民便把銀城公主嫁給馬周的小兒子爲妻,希望借馬周的名聲和教導,培養出一個合格的公主,給他李世民撈回一些臉面。不致於被滿朝文武們議論紛紛,而使公主們的名聲受損。

在朝堂之上。馬周是普通士大夫們的領袖,當然瞭解到公主們的刁蠻脾性和一些不太好聽的風聞醜事。也知道,自己的兒子娶這樣的娘子,無疑於在馬家種下一顆隱形炸彈。

可是。馬周沒有拒絕的資格!皇家主動向你的兒子求婚,這是高看你一層,根本沒有拒絕的理由!難道看不起皇家麼?既然看不起皇家,皇糧也不要領了,回你的博州老家繼續做交椅去吧。

等把公主娶到家,馬周既是公公。又是老師,還要承擔起教育的責任!畢竟公主才十四歲,還十分青澀,對很多事都是一知半解。這樣的女兒怎麼能是一個合格的媳婦呢?

爲了不使家裡鬧出一些醜事來,馬周不得不分出一部分精力,教導兒子和媳婦,如何守禮節,如何孝敬公婆,孝敬父母,如何做一個合格的女兒,媳婦和公主。

公主在宮裡受到的教育是高強度的,限制人身自由的,壓抑天性的教育。而馬周的教育,是從二十一世紀挪移過去的,相對寬鬆的教育,是解放個性的一種教育方式。

公主覺得十分好奇,十分好玩,無形間就把馬周的話當成了趣聞,記在心裡,潛移默化之中,並沒有做出出格的事,相反的,還越來越守規矩。

一段時間之後,李世民召公主進宮,發現公主與在皇宮裡的時候大不一樣!變得更加懂禮節,更加疼人愛人,猶如一隻聽話的小貓那樣討人喜歡。

李世民大喜!這馬周果然有一套!不僅治理朝政手段頻出,足智多謀,處理起家務來,也是當仁不讓!

李世民把馬周叫到宮裡,當面問話,極力讚賞馬周有一套。

馬周十分客氣,稱說:“儒者,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修身何以齊家?一家不治,何以治天下?”

李世民更加讚賞了!好一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不過,李世民又問道:“除了儒家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好辦法,使家與車融成一體,不分家國天下,而使四海昇平,天下大治?”

馬周根據百家爭鳴的思想,細細分析給李世民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天下百姓千千萬萬,沒有一定的律令,善良的人以及其財產,無以得到保障。兇惡之人,侵犯別人的財權怎麼辦?必需有一定的法律規定,獎與罰同在。這是外儒內法的治理方法。

但是,法家只講律令,律令是死的,冷冰冰的沒有一絲的人情味。而大唐是講究人情的社會,不孝不悌不恤不同情之人,也就失去了做人的最基本條件。法與情衝突之時,應該考慮到法與情的雙重標準,而不能一味的按法來治理。

正如商鞅死在自己建立的律法之下,這就是自繭自縛,又能怪罪誰呢?

李世民恍有所悟,示意馬周繼續講下去。(。)xh118

第182節 萬萬沒想到第106節 李代桃僵第36節 冰火兩重天第109節 宇文士及第68節 真假倆騙子第162節 刺探第82節 地包天第143節 打抱不平的太子第146節 新龍椅第12節 詭異的約會第3節 真相第144節 考較第27節 夜半怪異聲第25節 一種手段第19節 強人所難第37節 鼠狼霸道第126節 枯木盤根第105節 英雄落淚第109節 宇文士及第85節 見鬼說鬼話第96節 短兵相接第65節 榮歸故里第129節 滿城風雨第31節 橫刀奪愛第64節 爬升第75節 美人計第137節 不爭之爭第103節 恍惚如夢第34節 走馬燈第82節 地包天第58節 啼笑皆非第153節 祛疾第121節 兩尊門神第95節 別開生面第138節 赤誠相見第163節 十八學士第122節 喝酒撒潑第152節 大明宮第58節 啼笑皆非第147節 地下水工程第159節 天機第178節 焦點第66節 交椅之變第24節 一雙繡花鞋第74節 暗中調動第141節 審查魏徵第56節 誰下的手第152節 大明宮第54節 倉猝之事第83節 風雲變幻大王旗第166節 刺殺第55節 要命的酒席第142節 護犢子第16節 第一桶金第45節 咄咄怪事第181節 陰謀第52節 搭戲臺賣線頭第163節 十八學士第186節 事了拂衣去第150節 竹躺椅的象徵第90節 絕妙之計第80節 意外的戰鬥第164節 武才人第8節 奇怪小娘子第166節 刺殺第51節 新四大發明第157節 告御狀第54節 倉猝之事第145節 重操舊業第6節 借刀殺人第119節 皇宮鬧鬼第94節 風滿樓第22節 刺探第43節 讀天書第187節 深藏功與名第158節 道士攔路第82節 地包天第47節 雙料忽悠第36節 冰火兩重天第58節 啼笑皆非第107節 四請聖賢第99節 惡戰第189節 歸位第101節 一字之差第161節 佈局第84節 淮安王第49節 陽謀第11節 竹林約會第167開藥第97節 火爆混戰第51節 新四大發明第134節 滿載而歸第99節 惡戰第55節 要命的酒席第184節 誅心殺第61節 意外補償第53節 不信你不笑第139節 奉旨完婚第156節 皇帝賜婚
第182節 萬萬沒想到第106節 李代桃僵第36節 冰火兩重天第109節 宇文士及第68節 真假倆騙子第162節 刺探第82節 地包天第143節 打抱不平的太子第146節 新龍椅第12節 詭異的約會第3節 真相第144節 考較第27節 夜半怪異聲第25節 一種手段第19節 強人所難第37節 鼠狼霸道第126節 枯木盤根第105節 英雄落淚第109節 宇文士及第85節 見鬼說鬼話第96節 短兵相接第65節 榮歸故里第129節 滿城風雨第31節 橫刀奪愛第64節 爬升第75節 美人計第137節 不爭之爭第103節 恍惚如夢第34節 走馬燈第82節 地包天第58節 啼笑皆非第153節 祛疾第121節 兩尊門神第95節 別開生面第138節 赤誠相見第163節 十八學士第122節 喝酒撒潑第152節 大明宮第58節 啼笑皆非第147節 地下水工程第159節 天機第178節 焦點第66節 交椅之變第24節 一雙繡花鞋第74節 暗中調動第141節 審查魏徵第56節 誰下的手第152節 大明宮第54節 倉猝之事第83節 風雲變幻大王旗第166節 刺殺第55節 要命的酒席第142節 護犢子第16節 第一桶金第45節 咄咄怪事第181節 陰謀第52節 搭戲臺賣線頭第163節 十八學士第186節 事了拂衣去第150節 竹躺椅的象徵第90節 絕妙之計第80節 意外的戰鬥第164節 武才人第8節 奇怪小娘子第166節 刺殺第51節 新四大發明第157節 告御狀第54節 倉猝之事第145節 重操舊業第6節 借刀殺人第119節 皇宮鬧鬼第94節 風滿樓第22節 刺探第43節 讀天書第187節 深藏功與名第158節 道士攔路第82節 地包天第47節 雙料忽悠第36節 冰火兩重天第58節 啼笑皆非第107節 四請聖賢第99節 惡戰第189節 歸位第101節 一字之差第161節 佈局第84節 淮安王第49節 陽謀第11節 竹林約會第167開藥第97節 火爆混戰第51節 新四大發明第134節 滿載而歸第99節 惡戰第55節 要命的酒席第184節 誅心殺第61節 意外補償第53節 不信你不笑第139節 奉旨完婚第156節 皇帝賜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