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節 虛僞的儒家

馬周說道:法令是由人制定的,不管制訂法令的人如何聰明,如何有學識,如何懂得人情變故,制訂下來的法令隨着制訂人的經歷、學識、背景……等等不同,而有着千千萬萬個細微的變化。

這些小小的變化在制訂之初,也許短時間內不會產生較大的疑問和矛盾,但是,這些法律一旦制訂下來,以條文的形式分佈下去,就已經落後於人情人心世風世俗。

可以想像得到,貞觀年間頒佈的律令,到五十年以後還能適應社會發展麼?一百年以後呢?一千年以後呢?固守不變的律令豈能適合不斷變化中的社會,以及人們的心理需求和社會規則?

又因爲執行法律的人的不同,以及地域、種族、甚至氣候、年齡問題,都會對律令規定產生較大的歧義。比如有的條文規定,輕則罰俸,重則罷免,更重則流放。

臣想請教陛下,何爲輕,何爲重,何爲更重?還不是憑着執法人員的一念之差?這就給了一些不法之徒的空子可鑽。

更不能想像的是,一些善良之輩,受到心腸歹毒之人的誘騙,懵懵懂懂的掉進別人精心設置的圈套裡,這樣的情況,誰是主犯,誰是從犯,誰又該負主要責任?

法爲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交往的一個準則,必然不能固守不變,而是隨着社會不斷的變化而不斷的修改完善。又因爲大唐是一個講究人情的社會。而法條卻是死命令,沒有人情味,因此。臣建議,陛下要揣摩法令,必需條文中規定,執行時要有人情味!

李世民十分感嘆:“還是馬週考慮得周到啊!朕以爲,人情是要講的,也不能過分的講。法就是法,情就是情。違法不講情,講情不*。總體來說。法大於情,而情必需順從於法。”

“可法不容情啊!”馬周反駁到。

李世民還很不習慣被馬周頂撞,但是考慮到,現在制訂條文有可能要適用於百年之後。現在稍一疏忽就會爆發想像不到的大矛盾,不得不虛心向馬周請教討論。

馬周說:漢代之所以能昌盛不衰,威加四海,四夷臣服,就是因爲漢代施行了外儒內法。儒者,仁義禮智信,孝悌廉倡。要求所有的讀書人,必需按照這個標準去對待他人,對待君主。

可是。自漢代以來,真正能夠讀書的人,又有多少?天下八成的人。都目不識丁,聽不懂儒士講的那一套究竟是什麼意思,更不懂他們做的那一套,天天之乎者是爲什麼。放着好好一句話不說,偏偏烏呼哀哉,感嘆一通。何必呢?

在儒者眼中,普通百姓只不過是目不識丁的賤民。在百姓眼中,儒者也不過是一些迂腐而無實用的書生而已。真讓儒者做事,書生造反,三年不成。百無一用是書生!

尤其是,儒者在儒家教條的規定下,消磨了本性,壓抑了內心熊熊之火,變得既不能上馬安天下,又不能下馬治天下,全部變成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玩偶。因此上,這些人倒是比不了,目不識丁的人有膽識有魅力。甚至更比不上粗識文字的人更讓人敬佩。

一句話,儒束縛了人性,使人變得不像人,倒像是一個懂禮節的豬!

所以,唐不能只發展儒,也不能一味的執行法,而是要兼顧百家之長,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兵家是保障家車的長城,兵家必不能參與到其中來。只要兵家不亂,則百家不亂!

李世民一時沒有直接回答馬周的話,站起身來,在立政殿內緩緩地走着,思考着,沉默着。過了很久,李世民才說:“百家爭鳴只不過是一個混亂時期,人人都想在那亂世之中創派立說,其實,真正對家國有益的,是那些掌管着大唐數不勝數的底層權力的那些小吏。只要小吏清明,則百姓自安。所以,我們若想治理儒、墨、法、兵、陰陽等流派之說,必需先抓緊底層小吏的吏治。”

“吏治一清,則百律暢通!”

馬週一時信服,也沒表示不同的意見。

李世民又說:“隨後,馬中書與房玄齡等人商量一下,先從吏治開始抓起。不過,也要講究人情味,不能一味的*!”

於是,馬周和房玄齡大理寺丞孫伏伽等人,制訂一款清明吏治的條款來。

此法一經頒佈,立即引起小吏以及百姓們的熱議。馬周派一部分人,到民間採風,瞭解他們的心聲。通過了解,發現支持的人佔大多數,而反對的聲音也不是沒有。

通過不斷的修改完善,一段時間以後,議論之聲慢慢平息,開始化成規定在各地執行。

第一年,犯死罪的人有二百九十人,三年以後,犯死罪之人降到不到三十人。這說明各地執行的情況相當不錯!李世民非常高興,天下安定到這各程度,夫復何求?便擺下酒宴大宴羣臣。

第三年結束時,李世民放這犯死罪的二十九名犯人全部回家,與家人團聚半年,處理以下後事,比如欠人家的帳還沒有還啊,欠人家的人情債還懸着,或是娶媳婦沒來得及生下一男半女的,回家和妻子團圓。等九月份必需返回長安,到刑部,到大理寺受刑罰。

這一個決定一出,滿朝文武大臣吃驚非同小可。死刑犯若是逃掉了,對普通百姓來說,危害豈不是更大?

李世民說:“我相信他們不會做壞事,恰恰相反的是,他們一定遵守律令,而且還會在九月份的時候回到長安受罰。”

滿朝大臣,除了馬周和房玄齡等人之外,全都不以爲然。

到了九月份,二十九名犯人果然全部返回,一個也沒有再犯罪,也沒有逃跑。有些人在臨死的時候,痛哭流涕,遇到這樣一位開明的君王,爲何自己就這麼不是東西偏偏要去犯法呢?若是有來生的話,還希望在陛下的治御之下,做臣民,下輩子,說什麼也不再觸犯大唐的律令了。

別人都不知道爲什麼,來請教馬周,馬周長嘆一聲,給他們分析一遍。()

...??

第64節 爬升第175節 虛僞的儒家第184節 誅心殺第181節 陰謀第102節 道袍飄飄第96節 短兵相接第111節 血雨腥風第9節 敵我不分第82節 地包天第17節 出氣筒第11節 竹林約會第86節 佛祖叫你回家吃飯第130節 移花借木第91節 暗室密謀第25節 一種手段第116節 馬踏飛燕第126節 枯木盤根第25節 一種手段第40節 痛打落水狗第74節 暗中調動第15節 約法三章第45節 咄咄怪事第159節 天機第85節 見鬼說鬼話第17節 出氣筒第53節 不信你不笑第168節 用藥如用兵第2節 虎跳崖第187節 深藏功與名第38節 文人決鬥第46節 送子觀音第45節 咄咄怪事第167開藥第11節 竹林約會第90節 絕妙之計第25節 一種手段第82節 地包天第57節 重口味第161節 佈局第107節 四請聖賢第160節 往事並不如煙第97節 火爆混戰第112節 縮頭烏龜第52節 搭戲臺賣線頭第137節 不爭之爭第188節 艱難修道第45節 咄咄怪事第142節 護犢子第17節 出氣筒第20節 原來如此第6節 借刀殺人第106節 李代桃僵第188節 艱難修道第9節 敵我不分第169節 木牛流馬的啓示第113節 六親不認第149節 開發礦山第104節 棒槌娘子第60節 一口濃痰第188節 艱難修道第39節 一敗塗地第142節 護犢子第36節 冰火兩重天第146節 新龍椅第122節 喝酒撒潑第43節 讀天書第57節 重口味第92節 佈下天羅網第145節 重操舊業第170節 馬拉火車第128節 製造聲勢第4節 堂兄的陰謀第75節 美人計第168節 用藥如用兵第161節 佈局第63節 誰告秘第30節 活潑的玫瑰第5節 族長的面子第155節 金童玉女第108節 一鳴驚人第48節 一波三折第66節 交椅之變第45節 咄咄怪事第9節 敵我不分第126節 枯木盤根第189節 歸位第13節 原來是她第82節 地包天第46節 送子觀音第126節 枯木盤根第5節 族長的面子第171節 道德經第104節 棒槌娘子第45節 咄咄怪事第34節 走馬燈第12節 詭異的約會第64節 爬升第63節 誰告秘第60節 一口濃痰第33節 殺人不見血
第64節 爬升第175節 虛僞的儒家第184節 誅心殺第181節 陰謀第102節 道袍飄飄第96節 短兵相接第111節 血雨腥風第9節 敵我不分第82節 地包天第17節 出氣筒第11節 竹林約會第86節 佛祖叫你回家吃飯第130節 移花借木第91節 暗室密謀第25節 一種手段第116節 馬踏飛燕第126節 枯木盤根第25節 一種手段第40節 痛打落水狗第74節 暗中調動第15節 約法三章第45節 咄咄怪事第159節 天機第85節 見鬼說鬼話第17節 出氣筒第53節 不信你不笑第168節 用藥如用兵第2節 虎跳崖第187節 深藏功與名第38節 文人決鬥第46節 送子觀音第45節 咄咄怪事第167開藥第11節 竹林約會第90節 絕妙之計第25節 一種手段第82節 地包天第57節 重口味第161節 佈局第107節 四請聖賢第160節 往事並不如煙第97節 火爆混戰第112節 縮頭烏龜第52節 搭戲臺賣線頭第137節 不爭之爭第188節 艱難修道第45節 咄咄怪事第142節 護犢子第17節 出氣筒第20節 原來如此第6節 借刀殺人第106節 李代桃僵第188節 艱難修道第9節 敵我不分第169節 木牛流馬的啓示第113節 六親不認第149節 開發礦山第104節 棒槌娘子第60節 一口濃痰第188節 艱難修道第39節 一敗塗地第142節 護犢子第36節 冰火兩重天第146節 新龍椅第122節 喝酒撒潑第43節 讀天書第57節 重口味第92節 佈下天羅網第145節 重操舊業第170節 馬拉火車第128節 製造聲勢第4節 堂兄的陰謀第75節 美人計第168節 用藥如用兵第161節 佈局第63節 誰告秘第30節 活潑的玫瑰第5節 族長的面子第155節 金童玉女第108節 一鳴驚人第48節 一波三折第66節 交椅之變第45節 咄咄怪事第9節 敵我不分第126節 枯木盤根第189節 歸位第13節 原來是她第82節 地包天第46節 送子觀音第126節 枯木盤根第5節 族長的面子第171節 道德經第104節 棒槌娘子第45節 咄咄怪事第34節 走馬燈第12節 詭異的約會第64節 爬升第63節 誰告秘第60節 一口濃痰第33節 殺人不見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