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二章 各級封賞

高嶽對嵇雲舒點點頭,又見司馬妙菱怯生生地站着,雙手不安絞在一處,微垂螓首,一雙如水秀目,間或擡起,飛快地瞥一眼高嶽,又像受驚的小鹿兒般,慌忙將眼光移開。聽聞高嶽說賜婚之事,司馬妙菱雖然仍垂首默立,但白皙面上立時飛起兩朵紅雲。

“自今以後,臣妾便當侍奉大王,謹守婦德,但若有疏漏之處,定是無意冒犯,還請大王體諒寬恕。”

“無妨,孤說過不用這般拘謹。孤還有要事待處置,午飯便不用等孤來了,儘管自用。這幾日定然是要各種忙碌,你們三人,便自己聊着,或者四處走走,散一散心,不過太極殿龐大,連孤也不甚熟悉,你們可別走迷路了。”

高嶽叮囑兩句,起身便就要走,又示意姚、嵇二人,無事可多勸解勸解司馬妙菱。三女忙也起身,口稱恭送大王。但聽聞他最後這番說話,姚嵇都立時笑出聲來,反嬌嗔打趣道說若是當真迷路,便叫大王親自打燈籠來找。司馬妙菱躲在二人身後,也不禁莞爾淺笑,雖然仍未做聲,但不停眨動的一雙秀目中晶光閃閃,閃出幾分好奇的神色,似乎這裡的情形,與她曾經的設想,很有些不同。

過得三日,便是秦王即位典禮。國內外各藩鎮、州牧、將領等齊聚長安,西京城內一時萬人空巷,齊來觀摩參禮。欽差作爲皇帝的特使,當衆恭敬地呈上王爵的璽印及冠服,並全場陪同,引導禮成。至此秦公國正式升格爲秦王國,所有禮儀制度,僅次皇帝一級。隨後,乃是冊封后妃禮儀。高嶽當衆宣佈,冊封嵇雲舒爲秦王后,姚池、司馬妙菱爲王妃。

此前,爲王妃之選,高嶽曾有過猶豫。三女之中,首先司馬妙菱是肯定不成的。雖然她是皇族,但卻是毫無後臺之人,朝廷只完全將她當做示好高嶽的政治砝碼,並不算是政治聯姻。所以司馬睿並沒有依照禮制,直接降旨封其王妃,卻默不作聲地將她送到長安,聽憑高嶽自己處理。說直白些,司馬睿暗示的非常明顯:給司馬妙菱什麼地位什麼待遇,完全是高嶽說了算,朝廷並不介意,更不會橫加干涉,強怫人意。

所以剩下的便是姚、嵇二人。對此,衆文武也有自己的態度。支持姚池的,是從前相識於微末的舊部,比如李虎、何成、馮亮、曹莫等人,皆是和姚池一樣,出身貧賤庶民之家。而支持立嵇雲舒的,乃是胡崧、裴詵、萬宏、楊韜等從前朝廷臣子,還有楊軻、謝艾、苗覽、鮑衝、汪楷等深受儒家思想教育和影響之人,重視禮儀法度,極言嵇雲舒本就是出身忠烈名門,又且爲人莊重溫婉,寬宏大度,有母儀天下之風,

可堪立後。

於是再詢問韓雍,韓雍卻言道此乃大王家事,臣下怎可妄議。樊勝、雷七指、吳夏等數人,也或明或暗表達了不敢與聞的中立立場。高嶽本也屬意嵇雲舒,於是斟酌良久,高嶽還是立了嵇雲舒爲王后。

冊立后妃禮畢,高嶽再冊封長子高全爲王世子,別居東宮。隨後大封羣臣,這纔是重中之重。

以楊軻爲秦國左丞相,秦王左長史,加領軍將軍銜,任尚書左僕射,封爵天水郡公;以韓雍爲秦國右丞相,秦王右長史,任尚書右僕射,進位徵北大將軍,封爵靈武郡公,並從朔州內調回長安,領雍州刺史。

命胡崧爲秦州刺史,進位鎮軍大將軍,升散騎常侍,封爵臨涇縣公,假節。餘外原雍州刺史部文武衆臣,皆官升一級,移鎮秦州襄武。其中,吳夏留任雍州,升爲左將軍,轉任潼關守將,把守秦國最東方的門戶。又因李鳳戰功卓著大放異彩,高嶽予以特別嘉獎,晉其後將軍,領天水太守,升任秦州副都護。這讓李鳳及一衆川兵大喜過望,愈發覺得投效秦國乃是棄暗投明,走對了路。

樊勝仍爲夏州刺史,進位鎮東將軍,封爵慶陽縣公,何成升任前將軍,爲夏州都護。謝艾仍爲梁州刺史,進位安南將軍,封爵漢中郡候,鄧恆升任右將軍,爲梁州都護。楊韜調任朔州刺史,晉升平北將軍,封爵五原郡候,李虎升任左將軍,爲朔州都護。

餘外文武,皆有封賞,量功酬勞,不一而足,總教羣情歡愉,人皆喜悅。封賞既畢,高嶽大宴羣臣,長安盡興多日。待人心稍定後,高嶽便即召開廷議,將當前各項軍事,當衆商討部署。

“衆卿。如今我軍與劉趙的在關中的爭戰,暫告段落。但孤正欲一鼓作氣收復洛都,無奈南方又亂,皇帝叫孤勤王。衆所周知,荊州的大將軍王敦,對朝廷素有怨望,此前就已反了。朝廷已經下詔,斥責他的逆行,並號召天下勤王。陛下降密旨於孤,要求孤從梁州等地出兵,襄助朝廷共平王敦。彼時天使離開建康城的時候,王敦已經兵出武昌,現如今恐怕將要抵達京西的石頭城了,江東局勢恐不樂觀。不過劉曜深恨石勒,必欲要集全力而與他死鬥,這正好給了孤休養緩睱的時機,北方戰事便可以先放一放。你們都說說吧。”

這個話題,要說最有優先發言權的,羣臣之中非梁州刺史謝艾莫屬。所有眼睛都看過來,謝艾立時出班躬身施禮:“臣啓大王。王敦謀反之事,確鑿無疑,且從前便早有種種跡象。自從與成國戰爭結束後,近兩年來,臣的注意力,幾乎都集中在荊州之地,雖然與王敦

曾多次友好往來互通書信,但實際上,臣在魏興及巴東二郡,皆部署有精兵。正是爲預防他一朝作亂,我軍可以及時的做出相對反應。”

長期以來,謝艾確實是一直在暗中盯着王敦的一舉一動。正因王敦自身有不再甘於臣服司馬睿的野心,有篡權自立的強烈主觀性,謝艾便依着主簿趙募的策劃,順水推舟,多次派遣精幹斥候前往荊州,甚至深入建康,極盡挑撥煽動之事,爲王敦及朝廷雙方的怒火,再添上最後一把柴火。

司馬睿雖然貴爲皇帝,但他於內聽命於丞相王導,於外受挾與大將軍王敦,琅琊王氏等江東豪門大族的聲望及權勢,達到頂峰。司馬睿平日裡幾乎就是張張口、蓋蓋章的傀儡一個,這樣大權旁落,自然讓皇帝極爲惱火,於是有意識地開始疏遠王導,並不顧王敦的勸告甚至警告,而重用家族勢力不強的親信,任命劉隗爲鎮北將軍、青州刺史,移鎮淮陰;任命戴淵爲徵西將軍、司州刺史,移鎮合肥,明爲防禦胡人南侵,實際上就是專門針對荊州的王敦,並與建康形成掎角之勢,互爲援助。

皇帝這樣做,對王敦的猜忌防範之心,路人皆知。隨後,湘州刺史部出缺,司馬睿又不顧王敦的堅決反對,而將宗室譙郡王司馬承任命去牧守湘州,意圖在荊州的腹地打下楔子,從而牽制王敦。

到了這個地步,王敦如何還能再忍耐,於是在永昌元年正月,便就揚旗擊鼓,秣馬厲兵,悍然造反。他以誅劉隗、清君側爲名,率主力精銳三萬,從武昌進發,一路順江而下,連克要地。同時派部將魏乂統兵兩萬進攻湘州,將州治長沙城,圍得水泄不通。

其實王敦的心中,一直覺得腹心之患尚小,唯獨西方強鄰,不可忽視。他有把握擊潰朝廷的王師,但對於打敗高嶽的秦軍,實在是心中無底。數年間,他屢次主動投書示好,兼做探測,高嶽本人,和作爲高嶽在南方的軍事代表梁州刺史謝艾,都給他禮貌而客氣的回了信,甚至對他將要推翻朝廷的暗示,也是採取了比較曖昧的態度,並沒有直接反對,王敦於是便自然而然的將高嶽劃做了自己的同類人,繼而放心大膽的出兵東向。

但王敦即爲梟雄,又久掌兵事,怎可能當真什麼防備手段都不做?他在準備起兵前,在臨近梁州巴東郡的秭歸城,留駐精兵一萬人,並以鐵索橫江,阻斷水路;又在上庸郡的竹山紮下精兵一萬人,將魏興郡東進的必經陸路堵死。雖然是號稱防備成國,但就是成帝李雄都啼笑皆非毫不放在心上,因爲傻子也知道王敦其實是對秦軍抱有十分警惕之心。

(本章完)

第一百八十六章 閒庭信步第兩百二十三章 疑竇叢生第二十九章 當街翻臉第兩百四十四章 前後受敵第一百九十四章 全面敵襲第一百六十七章 死間失敗第三百九十七章 人人自危第一百五十二章 論功行賞第一百二十二章 又獻一計第兩百五十章 皇帝遺旨第兩百八十五章 塞北狼煙第四百二十一章 奔走串聯第四章 少年驕狂第四百零五章 當面告發第三百六十八章 以勇對勇第四十章 三人密談第兩百九十九章 秦軍蹤跡第兩百八十二章 既定計劃第一百三十二章 遊子之心第三百二十七章 約秦之議第四十九章 郅平殞命第兩百五十五章 難言隱患第兩百七十章 戰事又起第三百四十二章 前趙崩塌第一百八十五章 奉旨相送第兩百二十四章 美人反間第一百零五章 潔身自好第兩百五十九章 靈魂出竅第八十九章 下辯來援第一百五十一章 換個思路第三百四十九章 一夜密談第兩百六十四章 實在難料第三百三十四章 大逆當前第七十一章 人事任免第三百一十八章 神卜妙算第兩百四十五章 同生共死第二十九章 當街翻臉第一百七十九章 是有難處第一章 前世今生第三百八十九章 失之躁怒第兩百一十章 攻勢再起第一百六十四章 痛定思痛第一百四十九章 狹路相逢第三百三十八章 隨意處置第四百一十八章 藏身之處第一百七十二章 霸王再世第一百六十四章 痛定思痛第兩百八十章 平陽之亂第七十九章 靈機一動第四百一十四章 層層分析第三百四十二章 前趙崩塌第四百零一章 遺臣之情第一百五十八章 國事日艱特殊情況說明第一百三十四章 陳安之名第十八章 我是靠山第兩百二十一章 小小要求第四百零七章 當庭處死第三百四十一章 天道好還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春犯忌第兩百四十四章 前後受敵第一百三十七章 心有所動第八十九章 下辯來援第一百一十七章 李虎求婚第七十九章 靈機一動第四百二十章 想象不到第兩百零九章 不行就走第兩百零七章 敗軍責任第一百四十八章 奉令離城第一百九十四章 全面敵襲第一百一十四章 心有惡魔第三百一十三章 意欲撤軍第六十四章 真知灼見第一百七十三章 暫退敵軍第三百七十九章 總不服氣第一百一十章 情悽意切第三十一章 內室智囊第四百零三章 不速之客第三百三十一章 進爵爲王第三百三十一章 進爵爲王第兩百九十章 什麼王法第一百二十二章 又獻一計第三百七十五章 救難解危第兩百二十七章 氣鬱心間第兩百九十章 什麼王法第三百七十八章 遣使赴京第二十七章 諄諄以教第兩百七十四章 公私混雜第四百一十六章 動情曉禮第三百九十六章 法外之恩第兩百二十七章 氣鬱心間第一百三十章 運回好馬第三百二十章 貴何如之第四百一十六章 動情曉禮第三百七十三章 身陷絕境第一百零二章 和議達成第十三章 首陽主官第兩百一十四章 豈當兒戲第六十六章 難遂所願第五章 馬匪之首
第一百八十六章 閒庭信步第兩百二十三章 疑竇叢生第二十九章 當街翻臉第兩百四十四章 前後受敵第一百九十四章 全面敵襲第一百六十七章 死間失敗第三百九十七章 人人自危第一百五十二章 論功行賞第一百二十二章 又獻一計第兩百五十章 皇帝遺旨第兩百八十五章 塞北狼煙第四百二十一章 奔走串聯第四章 少年驕狂第四百零五章 當面告發第三百六十八章 以勇對勇第四十章 三人密談第兩百九十九章 秦軍蹤跡第兩百八十二章 既定計劃第一百三十二章 遊子之心第三百二十七章 約秦之議第四十九章 郅平殞命第兩百五十五章 難言隱患第兩百七十章 戰事又起第三百四十二章 前趙崩塌第一百八十五章 奉旨相送第兩百二十四章 美人反間第一百零五章 潔身自好第兩百五十九章 靈魂出竅第八十九章 下辯來援第一百五十一章 換個思路第三百四十九章 一夜密談第兩百六十四章 實在難料第三百三十四章 大逆當前第七十一章 人事任免第三百一十八章 神卜妙算第兩百四十五章 同生共死第二十九章 當街翻臉第一百七十九章 是有難處第一章 前世今生第三百八十九章 失之躁怒第兩百一十章 攻勢再起第一百六十四章 痛定思痛第一百四十九章 狹路相逢第三百三十八章 隨意處置第四百一十八章 藏身之處第一百七十二章 霸王再世第一百六十四章 痛定思痛第兩百八十章 平陽之亂第七十九章 靈機一動第四百一十四章 層層分析第三百四十二章 前趙崩塌第四百零一章 遺臣之情第一百五十八章 國事日艱特殊情況說明第一百三十四章 陳安之名第十八章 我是靠山第兩百二十一章 小小要求第四百零七章 當庭處死第三百四十一章 天道好還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春犯忌第兩百四十四章 前後受敵第一百三十七章 心有所動第八十九章 下辯來援第一百一十七章 李虎求婚第七十九章 靈機一動第四百二十章 想象不到第兩百零九章 不行就走第兩百零七章 敗軍責任第一百四十八章 奉令離城第一百九十四章 全面敵襲第一百一十四章 心有惡魔第三百一十三章 意欲撤軍第六十四章 真知灼見第一百七十三章 暫退敵軍第三百七十九章 總不服氣第一百一十章 情悽意切第三十一章 內室智囊第四百零三章 不速之客第三百三十一章 進爵爲王第三百三十一章 進爵爲王第兩百九十章 什麼王法第一百二十二章 又獻一計第三百七十五章 救難解危第兩百二十七章 氣鬱心間第兩百九十章 什麼王法第三百七十八章 遣使赴京第二十七章 諄諄以教第兩百七十四章 公私混雜第四百一十六章 動情曉禮第三百九十六章 法外之恩第兩百二十七章 氣鬱心間第一百三十章 運回好馬第三百二十章 貴何如之第四百一十六章 動情曉禮第三百七十三章 身陷絕境第一百零二章 和議達成第十三章 首陽主官第兩百一十四章 豈當兒戲第六十六章 難遂所願第五章 馬匪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