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夷陵

第385章 夷陵

諸葛亮不但放歸李嚴,甚至就連其門下功曹、主簿、賊曹等人也一併放走,着實氣魄驚人,縱然自矜如李嚴,亦對諸葛亮深感佩服。換成他,未必敢如此。

當然,李嚴也確實是真心歸附,他年紀輕輕,就已成爲夷道縣長,看似前途無量,可事實卻非如此。未來五年,即而立之年前,他的極限就是轉任萬戶大縣,做個千石縣令,想要跨入兩千石門檻,卻是難如登天。

這是因爲劉表乃是依靠南郡士族的鼎力支持,才成爲荊州之主,作爲回報,十餘年來南郡士族遍佈內外,掌握要職,權傾荊楚。而劉表本人,也不是一個能夠破格提拔人才的英主。李嚴一個南陽人,不熬個十年八年,根本別想企及兩千石之位。

不是李嚴詛咒故主,面對強勢崛起的劉景,劉表疲於招架,頹勢盡顯,莫說十年八年,兩三年內覆滅,都不是什麼意外事。

劉景這邊則不同,作爲新興勢力,充滿機遇,荊南的兩千石太守,算上劉景本人在內,皆在三十歲以下,無一人超過而立。

劉景英才蓋世,有鞭笞天下之志,總攬英雄,求賢若渴,李嚴相信憑藉自己的才能,必會受到劉景的器重,遠比在劉表手下,要有前途得多。夷道,就是李嚴爲劉景準備的見面禮之一。

李嚴帶着門下諸吏匆匆趕回夷道縣城,此時夷道城中已然得知劉景大軍來襲,城門緊閉,大小吏士蜂擁城頭,嚴陣以待。

遠遠望見李嚴一行人,城頭立刻有人高呼道:“是明廷,明廷回來了……”

“還有綱紀……”

“快開門……”

李嚴性情嚴刻,號爲“李鱗甲”,夷道上下,無不畏之,主持城防的縣丞尚未發話,守門吏就自顧自打開城門,恭迎李嚴,由此可知李嚴往日積威之深。

李嚴面容威嚴的步入城中,第一時間便讓賊曹接管城防,又詢問門下吏,得知其母尚不知他外出被俘,李嚴心下大安,乃召縣丞、廷掾等人入縣寺議事。

李嚴坐於正堂主位,直接開門見山道:“安遠將軍之名,想必諸君皆有耳聞。昔周文王不忍白骨暴露於荒野,周武王不以天下易一人之命,故能獲天地之應,克商如林之旅。今安遠將軍奉天子之命,將荊南之軍,跨江北來,所過之處,秋毫無犯,民皆感化,真乃仁義之師也。我有意舉城歸順,諸君以爲如何?”

堂下之人,無一反對,從李嚴回到夷道的那一刻起,城中便再無其他聲音,就算是同爲命官的縣丞,也只有俯首聽命的份。

李嚴滿意地點了點頭,隨後率領諸吏,出城北迎接劉景軍。

夷道縣城建於夷水右岸的層巖之上,因此別名“巖邑”,劉景軍艦隊溯江而來,直抵城下。

諸葛亮在衆多甲士的護衛下登岸,行至李嚴面前。李嚴不等諸葛亮開口,先是深深一拜,繼而道:“軍師,在下幸不辱命,特率夷道吏民,恭迎義師。”

諸葛亮拉着李嚴的手,笑道:“正方果有馮異之風……”

諸葛亮的讚譽讓李嚴頗爲受用,雲臺二十八將中,得建方面之號者,也就馮異、岑彭二人而已。嗟呼,大丈夫,當如是也。

不過與馮異崇讓謙遜不同,李嚴爲人極有野心,他是先被俘,之後才獻城歸降,談不上有多大功勞,因此他打起了夷水上游佷山縣的主意,準備奪取佷山,以作爲自己的進身之階。

李嚴向諸葛亮進言道:“軍師,夷道以西,夷水上游,尚有佷山縣,南郡、巴郡蠻五大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鄭氏,皆出於佷山。其地羣山環繞,道路艱險,加之蠻夷不服王化,大軍西討,非一日之功。”

“哦?”諸葛亮心知李嚴這麼說,必有對策,虛心詢問道:“不知正方有何高見?”

一如諸葛亮所料,李嚴不疾不徐地道:“佷山地處偏遠,消息閉塞,必不知我軍消息。軍師可假我五百精兵,我佯裝戰敗,藉口尋求庇護,以騙開城門,如此便可兵不血刃奪取佷山。”

“善。”諸葛亮聽罷拊手道,“五百精兵足矣?”

“足矣。”李嚴用力一點頭,兵少才能顯示出他的不凡來。

諸葛亮又問道:“正方打算何時出發?”

李嚴回道:“此事宜早不宜遲,最好今日就出發。”

諸葛亮嘆道:“正方辛苦,功成之日,我必爲正方請功。”

爲僞裝成敗兵,劉景軍五百精銳皆棄重甲,僅持刀弩,跟隨李嚴,乘坐輕舟,逆夷水而上。

佷山雖西通巴蜀,南接武陵,然深處內陸,民少蠻多,說實話,對如今的劉景軍而言,無關痛癢,真正重要的,是夷陵。

諸葛亮自然不會捨本逐末,因佷山而停止進軍夷陵的腳步。次日,諸葛亮便讓甘寧率領三千人,北取夷陵,他則將千人坐鎮夷道,以爲甘寧、李嚴後援。

夷陵乃是南郡西部之中心,其西扼三峽,東控江陵,南有荊門(山)、虎牙(山)之險,由於二山隔江對峙,形成天然江關,地勢極其險要,歷史上這裡曾發生過無數次大戰,如秦、楚荊門之戰、公孫述浮橋拒漢等。

不過由於劉景軍來得實在太快,夷陵根本來不及反應,劉景軍毫無阻礙的通過了這處天險,一路長驅直入,殺至夷陵。

劉景軍突然兵臨城下,夷陵城中幾乎爲之大亂,所幸夷陵不僅有縣長主持大局,亦有屯兵將領,因此很快就穩定住了局面。

眼見夷陵一副據城死守的架勢,自甘寧以下,諸將皆面露喜色,因爲只有打仗,纔有建功的機會。劉景軍西行以來,所過諸縣皆降,尚未發生一戰,若是夷陵也降,他們上哪撈取戰功?

甘寧率軍登岸,在夷陵之南安營紮寨,修造戰具,準備攻城。

兩日後,李嚴成功奪取佷山,諸葛亮當即以其監二縣事,自將千人北上,與甘寧會合。

(本章完)

第307章 談判第523章 南下第161章 良法第483章 定議第431章 獻計第213章 女誡第485章 誓師第27章 皓月第500章 敗慈第216章 取名第234章 耀功第68章 俠客行第234章 耀功第304章 北上第318章 放歸第153章 龔氏第19章 桓階第342章 陷陣第449章 隱戶第194章 羌笛第285章 敗逃第126章 六禮第414章 託孤第23章 赴任第159章 退讓第531章 放歸第269章 地突第170章 斬首第62章 拔刃第423章 戰死第291章 召見第374章 圍攻第369章 出使第276章 張津第265章 再勝第174章 滅族第92章 先賢第103章 營壘第343章 斬將第264章 突襲第67章 掌權第110章 主簿第92章 先賢第335章 十哲第190章 三窟第13章 張羨第101章 招撫第6章 葛生第104章 軍法第85章 囚徒第334章 洗兵第137章 洞房第338章 烏滸第267章 比箭第399章 攻城(3)第135章 歸來第196章 招攬第108章 名望第53章 道歉第119章 內憂第467章 射策(中)第495章 鐵樓第337章 同符第206章 逃亡第129章 雙戟第109章 難題第280章 投靠第126章 六禮第492章 名士第178章 來接第543章 刺孫第145章 離開第122章 贈文第95章 別部司馬第191章 計議第24章 郡府第429章 逆轉第87章 請醫第458章 斬羽第140章 二年第475章 妹夫第395章 悲涼第421章 三英第105章 八陣第401章 城塌第397章 攻城(1)第171章 結束第321章 瀏陽第432章 獻計 (2)第278章 射中第404章 赴死第158章 上架感言!第286章 軍令第239章 嚴法第465章 出使第135章 歸來第74章 變化第371章 慰問第218章 樓船第535章 人望
第307章 談判第523章 南下第161章 良法第483章 定議第431章 獻計第213章 女誡第485章 誓師第27章 皓月第500章 敗慈第216章 取名第234章 耀功第68章 俠客行第234章 耀功第304章 北上第318章 放歸第153章 龔氏第19章 桓階第342章 陷陣第449章 隱戶第194章 羌笛第285章 敗逃第126章 六禮第414章 託孤第23章 赴任第159章 退讓第531章 放歸第269章 地突第170章 斬首第62章 拔刃第423章 戰死第291章 召見第374章 圍攻第369章 出使第276章 張津第265章 再勝第174章 滅族第92章 先賢第103章 營壘第343章 斬將第264章 突襲第67章 掌權第110章 主簿第92章 先賢第335章 十哲第190章 三窟第13章 張羨第101章 招撫第6章 葛生第104章 軍法第85章 囚徒第334章 洗兵第137章 洞房第338章 烏滸第267章 比箭第399章 攻城(3)第135章 歸來第196章 招攬第108章 名望第53章 道歉第119章 內憂第467章 射策(中)第495章 鐵樓第337章 同符第206章 逃亡第129章 雙戟第109章 難題第280章 投靠第126章 六禮第492章 名士第178章 來接第543章 刺孫第145章 離開第122章 贈文第95章 別部司馬第191章 計議第24章 郡府第429章 逆轉第87章 請醫第458章 斬羽第140章 二年第475章 妹夫第395章 悲涼第421章 三英第105章 八陣第401章 城塌第397章 攻城(1)第171章 結束第321章 瀏陽第432章 獻計 (2)第278章 射中第404章 赴死第158章 上架感言!第286章 軍令第239章 嚴法第465章 出使第135章 歸來第74章 變化第371章 慰問第218章 樓船第535章 人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