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解土

bookmark

第163章 解土

開始那些自帶茅竹、材木,無償爲市井修建屋舍的百姓,全是劉景讓褚方私下找來的“託”。

不過隨着劉景“探訪賢德之人四十餘,皆免徭役”的消息在酃縣傳揚開來,結果真的有人來市井義務幫忙,雖然不拿分毫,卻幹得比“託們”還要起勁。

起初來的都是被劉景免徭役的賢德之人。要知道,酃縣每年皆要修築牆垣、堤壩等工事,徭役非常繁重,百姓苦不堪言,他們得以從中解脫出來,發自內心感激劉景,因此願意無償幫忙。

這些人皆是閭巷、鄉里的名人,德行素著,備受尊敬,影響力非常大,足以輻射千百人,很多人受到他們的影響,亦自發前來市井,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不過數日,市井便煥然一新,屋舍連棟櫛比,甚是齊整,總算不再是之前那副寒酸簡陋的樣子。

完工之日,劉景率主簿褚方、功曹龔英、廷掾谷瑁等縣中大吏,親赴市井,爲之“解土”。

後世常言“犯太歲”、“太歲頭上動土”,所謂的“犯太歲”即是指“動土”,在漢代,修房掘地是一件非常犯忌諱的事情,需要“解土”,以避災禍。

王充在其著作《論衡》中記載:“世間繕治宅舍,鑿地掘土,功成作畢,解謝土神,名曰解土。爲土偶人以像鬼形,令巫祝延以解土神。已祭之後,心快意喜,謂鬼神解謝,殃禍除去。”

這是比較“正統”的方法,劉景作爲一個無神論者,對此自然是嗤之以鼻。

然而身在一個迷信巫祝的時代,太過特立獨行絕非好事,解土儀式,哪怕僅僅是象徵性,也要舉辦,否則百姓無以心安。

當日天氣晴爽,風亦止歇,數以千計的百姓早早就聚集於市樓前,皆目向北方,翹首以盼。

等待中,百姓私下議論紛紛:“前任張廷君年紀稍長,可性格嚴苛,爲政剛猛,過於激烈。相比之下,劉廷君年紀稍輕,卻敦厚仁愛,爲政寬和,這纔是一縣之君該有的樣子。”

“沒錯。諺雲:‘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黽。’劉君既是高門,又舉孝廉,卻是一位真正有德有才的君子。他昔日曾爲市吏,所以最知我等市民之苦,乃以自俸爲市作屋。”

“只是……”有人半喜半憂地道:“只是聽說‘銅鬥鐵尺’之法,便是由劉君所創。”

市樓重新鑄造了銅鬥鐵尺,置於各門,並且一改昔日軟弱之相,凡是試圖破壞者,不管有何身份背景,無一例外都遭到了嚴厲的懲處,一市爲之震撼。要說這背後沒有劉景的授意,誰信?

此法一經實行,市井之中,不管是小商小販,抑或豪商大賈,或多或少都會受到一些影響。

…………

“來了……”

“明廷……”

“劉君……”

劉景及諸大吏的車駕一至市中,數以千計的百姓頓時爆發出震天的歡呼聲。

“爲市作屋”是達不到這種效果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劉景免除了那些賢德之人的徭役,而通過這些人或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劉景輕易就獲得了酃縣士民的歡心。

龔英看着山呼海嘯的人羣,心中頓時一驚,他久爲功曹,聲名顯著,自詡“深得漢、蠻信服”,可也沒有得到過如此擁護。其實問題主要出在他自己的身上,他爲人素來“重威不重德”,這樣做的好處是人人皆畏其威,壞處便是士民人心不附。

當然了,他也有自己的苦衷,畢竟他不是長吏,處於功曹這個位置,最重要的就是威信,否則何以統御內外,大權獨攬?

龔英心下嘆息,從此以後,他們龔家,算是徹底失去了和劉景分庭抗禮的資格。

不過龔英對自家的未來倒是並未太過擔憂,任何人想要動龔家,都要做好魚死網破的準備。

而魚死網破,對雙方都沒有絲毫好處,相信這個道理,劉景心裡應該十分清楚。

龔英已經打定主意,只要雙方能夠相安無事,他甘願爲此蟄伏,劉景不可能在酃縣待一輩子,總會有離開的一天,到時候,龔家仍舊可以捲土重來。

市掾率市樓諸吏迎接,待劉景一下車,立刻狂拍馬屁:“明廷得民心至此,日後爲政,無有不諧。”

劉景笑着搖了搖頭,對方馬屁功夫了得,且觀其近來舉措,也算有些才能,放在市井確實有些屈才了。

漢代巫祝的費用歷來不菲,劉景以不勞財傷民爲由,只舉行了一個極爲簡單解土儀式,拜後祝道:“興工役者,百姓無事。如有禍祟,我自當之。”

百姓聽聞劉景之言,無不心悅誠服,紛紛感嘆劉景之仁德,這樣一心爲民,不顧己身的好官,可謂世間少有。

解土完成後,劉景並沒有同諸大吏一起返回縣寺,而是乘車出東郭門,來到耒水河畔,登上自家大艦。

劉祝、王彊、單日磾皆在甲板上相迎。

他們來到酃縣後,並沒有跟隨劉景進城,而是受其指派,私下調查去年王彊船隊遭到荊蠻伏擊一事。經過多日調查,如今總算水落石出,是以密報劉景。

“劉君……”才進入尾樓,王彊便迫不及待地道:“小人之前的猜測果然沒錯,酃縣確有與荊蠻勾結者。”

“是誰?”劉景心裡其實已經隱隱有所猜測。

王彊一臉陰鷙道:“通蠻者不是別人,正是龔家老三,守津吏龔浮。”

“果然是龔家……”劉景面不改色地問道:“消息準確嗎?”

這時一旁的劉祝開口道:“準確。我們之前在船上私設博戲,誘使酃縣之內的輕薄少年、浮浪子弟玩樂,從他們口中收集線索,順藤摸瓜,最後查到龔浮身上。隨後我們找機會擒住龔浮的一名親信,費了一些手段,成功敲開了他的嘴。

在此期間,我們還偶然抓了一個山蠻的間諜,翁叔已經審問過了。兩相對照,絕對不會出錯。”

單日磾衝劉景點點頭。

(本章完)

第269章 地突第495章 鐵樓第502章 選將第539章 所求第368章 江東第9章 躬耕養客第370章 同州第56章 謝良 (三千字)第483章 定議第450章 官學第239章 嚴法第241章 蔣琬第330章 封拜第71章 洗手第328章 許都第249章 聞訊第419章 猛將第10章 劉伯嗣第495章 鐵樓第211章 計劃第21章 未婚妻第535章 人望第264章 突襲第242章 三爵第484章 丹陽第101章 招撫第532章 用意第498章 城破第482章 預言第70章 攤牌第269章 地突第455章 投降第490章 盡出第267章 比箭第238章 求援第82章 圍攻第424章 入陣第225章 勇悍第496章 鐵壁第334章 洗兵第205章 失望第153章 龔氏第307章 談判第480章 買馬第199章 撤離第72章 偷長第287章 自刎第247章 病逝第103章 營壘第120章 茂才第137章 洞房第300章 召集第417章 柤中第203章 魄力第45章 弩第132章 同席第146章 劇縣 (感謝長老 儒者人之所需)第311章 吐血第479章 蒼梧第456章 房陵第290章 可惜第431章 獻計第324章 膝席第366章 歎服第64章 擒獲第429章 逆轉第530章 仁義第525章 劉曄第200章 兵臨第212章 寫信第67章 掌權第96章 建安第369章 出使第364章 使者第517章 古樟第134章 流淚第65章 後續第143章 縣丞第437章 薨第247章 病逝第137章 洞房第440章 匕見第537章 茂才第182章 慈幼第105章 八陣第39章 自負第39章 自負第470章 策論第215章 南下第110章 主簿第261章第144章 褚方第324章 膝席第133章 鄧芝第374章 圍攻第451章 水鏡第501章 彭虎第350章 歸來第263章 水戰(下)第108章 名望
第269章 地突第495章 鐵樓第502章 選將第539章 所求第368章 江東第9章 躬耕養客第370章 同州第56章 謝良 (三千字)第483章 定議第450章 官學第239章 嚴法第241章 蔣琬第330章 封拜第71章 洗手第328章 許都第249章 聞訊第419章 猛將第10章 劉伯嗣第495章 鐵樓第211章 計劃第21章 未婚妻第535章 人望第264章 突襲第242章 三爵第484章 丹陽第101章 招撫第532章 用意第498章 城破第482章 預言第70章 攤牌第269章 地突第455章 投降第490章 盡出第267章 比箭第238章 求援第82章 圍攻第424章 入陣第225章 勇悍第496章 鐵壁第334章 洗兵第205章 失望第153章 龔氏第307章 談判第480章 買馬第199章 撤離第72章 偷長第287章 自刎第247章 病逝第103章 營壘第120章 茂才第137章 洞房第300章 召集第417章 柤中第203章 魄力第45章 弩第132章 同席第146章 劇縣 (感謝長老 儒者人之所需)第311章 吐血第479章 蒼梧第456章 房陵第290章 可惜第431章 獻計第324章 膝席第366章 歎服第64章 擒獲第429章 逆轉第530章 仁義第525章 劉曄第200章 兵臨第212章 寫信第67章 掌權第96章 建安第369章 出使第364章 使者第517章 古樟第134章 流淚第65章 後續第143章 縣丞第437章 薨第247章 病逝第137章 洞房第440章 匕見第537章 茂才第182章 慈幼第105章 八陣第39章 自負第39章 自負第470章 策論第215章 南下第110章 主簿第261章第144章 褚方第324章 膝席第133章 鄧芝第374章 圍攻第451章 水鏡第501章 彭虎第350章 歸來第263章 水戰(下)第108章 名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