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

政府下令疏散武漢居民與難民,工廠、軍政設備、學較,全部南移往貴州、四川去,重慶已正式成爲首都,逃難的人必須儘快沿湘桂路往西南走。

父親多方奔波設法,在湖南湘鄉永豐鎮找到一座祠堂,磺璧堂。地方人士答應他,祠堂裡可以收容一千個學生。

從漢口到湘潭縣的湘鄉,又是五百多里路吧。學生、老師從漢口出發,有車搭車,無車走路,大約跋涉一個月纔到永豐鎮。

父親找了一輛車,載着我母親,另一位老師的母親,還有一位太太,我和剩下的兩個妹妹,也往湖南去。半路上,趕上學校的隊伍,我哥哥在隊伍後面走,舅舅叫我哥哥上車,在司機座位旁邊擠出個位子。

第二天到一個站上,父親從後面趕來了,他問我哥哥爲什麼坐車?舅舅說:“車上有空位,你只有這麼一個兒子,就讓他坐車吧!”父親說:“我們帶出來的這些學生,很多都是獨子,他們家裡把獨子交給我們,要保留一個種,爲什麼他們走路,我的獨子就該坐車?”就令車子趕上隊伍,叫我哥哥下去,跟着隊伍走。

這遷移的隊伍白天趕路,晚上停在一個站。一路上,我們住了無數住店。學生都被安排住在各處學校的禮堂、教室或操場,當地駐軍會分給一點稻草和米,大家都睡在稻草上,每餐還能有一些煮蘿蔔或白菜。

哥哥被趕下車跟隊伍走後,我整天鬧着也要跟着走:“爲什麼哥哥可以走,我就不可以走?我爲什麼要坐車?”他們只好讓我跟着隊伍走。

我走了不到一天,夜裡在稻草上睡到半夜就發高燒,第二天一早被送回我母親那兒,從此以後我也不敢再提。

農曆年前,我們到了湘鄉,發現光是一個湖南就有很多不同的方言,而湘鄉跟湖南其他縣市又不一樣。

湘鄉是齊白石的故鄉,非常具有地方色彩。環璧堂距湘鄉又有幾十里路。在永豐鎮,是明朝一支皇族的祠堂。這祠堂大到居然能有近百間房舍。不但住得下學生,而且能夠上課。我們家則跟家眷一起搬進另一處祠堂:扶稼堂。

這是逃出南京後第一次有個家的樣子,這時我們纔敢告訴媽媽靜媛妹妹已死的真相——在漢口時,爸爸謊稱已託韓伯母帶着隨第一批師生疏散到湖南去了。至此,也才告訴她裴連舉表哥和張大飛從軍的事。她知道後大爲悲慟,病又復發,臥牀許久才康復。

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3節 哺育着戈福江先生第14節 戰爭結束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1節 生命之初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楔子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2節 七七事變第2節 七七事變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1節 生命之初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8節 築夢成真第1節 臺北印象前言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1節 溯江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10節 永別母校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10節 雷、馬、屏、峨第7節 開花的城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11節 大學聯考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2節 鐵嶺齊家第1節 臺中一中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楔子第7節 開花的城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10節 永別母校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1節 生命之初楔子第8節 築夢成真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3節 哺育着戈福江先生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8節 英雄的墓碑楔子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
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3節 哺育着戈福江先生第14節 戰爭結束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1節 生命之初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楔子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2節 七七事變第2節 七七事變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1節 生命之初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8節 築夢成真第1節 臺北印象前言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1節 溯江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10節 永別母校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10節 雷、馬、屏、峨第7節 開花的城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11節 大學聯考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2節 鐵嶺齊家第1節 臺中一中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楔子第7節 開花的城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10節 永別母校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1節 生命之初楔子第8節 築夢成真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3節 哺育着戈福江先生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8節 英雄的墓碑楔子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