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

世界上會有這麼好的事情!由於樂山和重慶沒有直達車,我提着小小的行囊跟他們上車時,興奮得頭昏眼花,差點掉到路邊的土坑裡。車上有四位南開學長,所以很“安全”。原是打算在午夜前開到成都。第二天直駛重慶。誰知開出九十里左右到眉山郊外車子就拋錨了,全車的工程“專家”也修不好,只好分批找店過夜。

我和八位男生待在一間最好的旅舍,其實是一家大茶館,裡間有一些牀鋪,給公路上經常拋錨的行旅過夜。冬天的夜晚,沒有路燈,屋子大而深,有一股陰森森的寒冷。老闆安排我住在他們夫妻的外間,剛要收拾牀鋪時。突然外面傳來呼喊說,“來了,來了,快收拾起!”

他驚慌地告訴我們,最近年關難過,山裡有些股匪夜裡出來到處搶劫,已經來過幾次了,給點錢大約可以應付應付,但是這個女學生可不大方便,怎麼辦呢?

老闆娘急中生智,從櫃檯下面拖出一個很大的、古色古香的長方形木櫃對我說,“你就藏在我們的錢櫃吧…”叫我立刻進去躺平,蓋上巨大的木蓋,再請一位矮胖的學長打開鋪蓋睡在上面。——我們那時的青年人皆營養不夠,大多數都瘦,所以我記得他,他性情開朗,也很英俊。

幸好錢櫃把手下面各有一孔,我躺在裡面不致窒息。外面呼喊槽雜的聲音,桌椅推翻的聲音令我恐懼得心臟幾乎停止跳動,來不及想睡在棺材裡的恐怖。終於漸漸靜了下來,聽得出關上木大門沉重的聲音,那位餘學長掀開錢櫃的蓋子說,“過去了,可以出來了。”

我出來的時候,發現所有躺着的同學頭下都有幾本書。因爲他們知道四川強盜都不搶書,“書”、“輸”同音,而且據說四川文風鼎盛,即使盜匪也尊敬讀書人。

他們之中有人一年多前曾和我同船由重慶到樂山,看我從長江哭到眠江,這一晚遇到這麼可怕的事,居然沒哭,還問他們有沒有受傷,頗感驚訝。實際上,我成年後,在遇到危險或受到威脅時是不哭的。

第二天天亮即開車,不經成都,採近路,直開重慶,有人去沙坪壩,可帶我到家門。車子駛出眉山縣界的時候我頭腦才清楚,眉山,眉山…這不是蘇東坡的故鄉嗎!不就是他悼亡詞《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眉山!昨天晚上,在那樣戲劇性的情境,我曾落腳在蘇東坡詩詞中鄉愁所繫之鄉,但全然不知是否是明月夜,更夢不到短松岡,連三蘇祠堂都無緣一瞥。那時也想,既在岷峨區域上學,再去不難。在當年,這其實是很難的事,年經女子想望旅行都是奢侈的。

意外地回家度了一個寒假,真是福分啊!父母關切,幼妹逗趣,每天豐衣足食,睡在溫暖的厚褥子上,常是充滿着感恩之心。這是我在父母家中過的最後一個年,再能團聚已是到臺灣之後了。

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3節 哺育着戈福江先生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3節 哺育着戈福江先生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7節 開花的城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8節 周南女中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8節 大轟炸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1節 臺北印象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1節 生命之初第1節 生命之初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4節 辭鄉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1節 溯江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13節 六一慘案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4節 辭鄉第8節 築夢成真第10節 永別母校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2節 鐵嶺齊家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1節 溯江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13節 六一慘案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14節 戰爭結束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8節 周南女中第1節 臺北印象第1節 生命之初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1節 溯江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1節 臺中一中第15節 渡海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
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3節 哺育着戈福江先生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3節 哺育着戈福江先生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7節 開花的城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8節 周南女中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8節 大轟炸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1節 臺北印象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1節 生命之初第1節 生命之初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4節 辭鄉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1節 溯江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13節 六一慘案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4節 辭鄉第8節 築夢成真第10節 永別母校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2節 鐵嶺齊家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1節 溯江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13節 六一慘案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14節 戰爭結束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8節 周南女中第1節 臺北印象第1節 生命之初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1節 溯江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1節 臺中一中第15節 渡海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