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 生命之初

我生於一九二四年元宵節,在家鄉遼寧,這時經常是攝氏零下二、三十甚至四十度的天氣。我母親在懷孕期間生病,所以我是個先天不足的嬰兒。出生後體弱多病,快滿週歲時,有一天發燒,高燒不退,氣若游絲,馬上就要斷氣的樣子。我母親坐在東北引用竈火餘溫的炕上,抱着我不肯放。一位來家裡過節的親戚對她說:“這個ㄚ頭已經死了,差不多沒氣了,你抱着她幹什麼?把她放開吧!”我母親就是不放,一直哭。那時已過了午夜,我祖母說:“好,叫一個長工,騎馬到鎮上,找個能騎馬的大夫,看能不能救回這ㄚ頭的命?”這個長工到了大概是十華里外的鎮上,居然找到一位醫生,能騎馬,也肯在零下二、三十度的深夜到我們村莊裡來。他進了莊院,我這條命就揀回來了。母親抱着不肯鬆手的死孩子,變成一個活孩子,一生充滿了生命力。

在那個時代,初生嬰兒的死亡率據統計是百分之四十左右,我那樣的生命很像風中的一盞小油燈,母親的呵護,還有命中這些“貴人”圍成燈罩似地爲它擋風,使它不致熄滅。

不久,這位醫生又到我們村莊來醫病。母親抱我去看他,說:“這孩子是您救回來的,她爸爸在德國唸書,還沒有給她取名字,您給她取個名字,紀念這個緣分吧!”這位醫生爲我取名“邦媛”,在我生命之初,給了我雙重的祝福。

我長大後知道此名源出《詩經》〈君子偕老〉:“子之清揚,揚且之顏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前幾年有位讀者寄給我一頁影印自宋朝范成大《明湖文集》的文章,居然有一段:“齊邦媛,賢德女子……。”我竟然與數百年前的賢德女子同名同姓,何等榮幸又惶恐!在新世界的家庭與事業間掙扎奮鬥半生的我,時常想起山村故鄉的那位醫生,真希望他知道,我曾努力,不辜負他在那個女子命如草芥的時代所給我的慷慨祝福。

第8節 大轟炸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3節 哺育着戈福江先生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1節 生命之初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15節 渡海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2節 憶恩師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14節 戰爭結束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2節 憶恩師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3節 哺育着戈福江先生第7節 開花的城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11節 大學聯考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10節 永別母校第11節 大學聯考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8節 周南女中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4節 辭鄉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1節 臺中一中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10節 永別母校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第10節 雷、馬、屏、峨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2節 憶恩師第11節 大學聯考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1節 溯江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2節 憶恩師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1節 臺中一中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前言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1節 生命之初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9節 千人大合唱
第8節 大轟炸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3節 哺育着戈福江先生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1節 生命之初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15節 渡海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2節 憶恩師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14節 戰爭結束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2節 憶恩師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3節 哺育着戈福江先生第7節 開花的城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11節 大學聯考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10節 永別母校第11節 大學聯考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8節 周南女中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4節 辭鄉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1節 臺中一中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10節 永別母校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第10節 雷、馬、屏、峨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2節 憶恩師第11節 大學聯考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1節 溯江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2節 憶恩師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1節 臺中一中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前言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1節 生命之初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9節 千人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