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

到上海俞家的時候,天已經黑了。

俞伯母看到女兒和兒子突然回家來了——那時沒有任何人家有長途電話,所有的事都是“突然發生”的,上海和四川更沒有聯絡之路還帶了一個土土的女孩子,歡喜了一陣子。把我安頓在俞君的妹妹房裡,他們全家再去客廳詳細述說別後。

俞君的妹妹比我小一歲,是我進入上海生活的關鍵人物。第二天早上,我在她對面的牀上醒來,趕快穿上我那件比較好的布旗袍和比較新的車胎底圓頭皮鞋,看到她正以詫異的眼光看着我。生長在上海上流社會的她,即使在日軍佔領的八年中,父親也去世了,卻沒有吃過什麼物質的苦。勝利一年之後,上海已漸漸恢復了國際都市歌舞昇平的生活。她是五兄妹中的老麼,生性雖然善良卻很率性,有話直說,倒也縮短了我摸索適應的時間。在全家早餐的時候,她說下午要帶我出去買些衣裳——事前她並未與我商量,事後我才漸漸全然瞭解,走在上海街上,我那些“重慶衣裳”使她難堪;沒有腰身的布旗袍,車胎底的皮鞋,在六月的上海街上行走,說一口沒有人懂的話八年艱辛的戰時生活中,人人如此,學校的男同學說,“藍旗袍也有幾百種穿法”,從來沒有人覺得我“土”。

下午出門之前,她半強迫地要我換上一雙她的淺色涼鞋。我拿了大飛哥由美國受訓回國時送給媽媽的白色塑料皮包,那時後方尚未見過,我上大學時她送給了我,到樂山後,根本未從箱中拿出來,不久在全宿舍爆發的大竊案中被偷走,失物又全部在一個女同學牀下“發現”,找回來發還。幸好那書形的皮包是好的舶來品,尤其好的是裡面裝着回重慶的船票錢和足夠的盤纏,還有一筆“惜別費”第一次去武大時,臨行爸爸在家中即告誡我說,“如果有男生請吃飯應設法還請。不可以佔小便宜。”所以我自信可以付治裝費用。

記得在那間服裝店的鏡子裡看到的,真是一個我所不知道的自己。雖然只是米色

短袖襯衫,緒色裙子。卻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買的時髦衣服。初中的童軍制服是學校發的,升高中後穿的長袍。從冬到夏都是媽媽按學校規定到鎮上小裁縫店做的。到了大學只是多了兩、三種顏色的素面長袍而已。我們所有女同學都沒有胸罩,內衣內褲也全是手工縫製的,高中以後,在上衣縫了幾條“公主線”,形成兩個小小的凹形渦渦罷了。換裝後的我,有好幾天連走路都不知手腳怎麼放。俞家妹妹對於我“現代化”的結果大爲讚賞,竟然更進一步坦白地說。“我二姐昨天帶你進門的時候。我真

不明白Peter是怎麼回事,剛纔看你笑的樣子,我才知道他爲什麼喜歡你。”

回到上海家中,俞君的名字恢復作Peter。似乎除了我之外,沒有人叫他中文名字。他的母親叫我齊小姐。那些天裡他是我唯一的依靠,兩人一起由遙遠的四川來,臨行曾在深山將自己心中最大的痛苦和隱密相告。形成一種Closeness。由於他的緣故,我對那巨大、陌生,處處以冷眼看人的上海也有了初識之美的印象。

白天,他帶着我四處走走,看許多種了法國梧桐的街道,他讀過的學校,教他聲樂的老師家和從外灘的揚子江口到長江入海之處。晚上飯後在客廳唱歌、禱告,他帶我到閣樓他父親藏書之處也是他的房間,給我看案上開卷未合的吉卜齡小說《消失的光芒》,那一頁是他父親逝世前正在讀的。然後我們在窗下的長椅坐着,悄悄地說些心裡的話。

到上海的第四天是星期一,早餐之後,由俞君帶路去找我父親。

未逢亂世,無法瞭解我那時的心情。末經世事艱難的我,泰然來到上海那樣的世界,才明白自己與家人的聯絡鏈子是多麼脆弱。我只知道自從勝利之後,爸爸多半的時間在南京,準備政府復員“還都”。他回重慶時曾告訴媽媽,他去上海會住在丁家,有事寫信請他多年老友吳開先轉交(他的兒子也讀南開中學)。吳伯伯最早回到上海故鄉,任社會局長,負責由日本人手中收回英、法祖界及日本人強佔的一切資產,重新安頓百姓等地方工作。我見到吳伯伯,說要找我爸爸,他嚇了一跳說,“你這小囡本領倒不小,戰區各級學校剛剛放假,長江船由四川到漢口和上海的,一艘接着一艘,還沒有輪到學生呢,你怎麼就跑到上海來了呢?正好,這幾天你爸爸就要由南京來了,我給他一個驚喜吧!”就這樣,幾日之內我父親來到俞家,找到他的女兒,感謝了俞家對我的照顧。三天後,乘京滬鐵路夜快車,我隨他去南京。

第8節 大轟炸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2節 七七事變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7節 開花的城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3節 哺育着戈福江先生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10節 永別母校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10節 雷、馬、屏、峨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4節 國破家亡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2節 鐵嶺齊家第10節 雷、馬、屏、峨第1節 臺北印象第1節 臺北印象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8節 築夢成真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10節 永別母校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2節 憶恩師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10節 永別母校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4節 學潮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8節 大轟炸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8節 周南女中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4節 辭鄉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4節 姻緣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10節 雷、馬、屏、峨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1節 臺中一中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1節 生命之初第3節 哺育着戈福江先生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
第8節 大轟炸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2節 七七事變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7節 開花的城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3節 哺育着戈福江先生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10節 永別母校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10節 雷、馬、屏、峨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4節 國破家亡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2節 鐵嶺齊家第10節 雷、馬、屏、峨第1節 臺北印象第1節 臺北印象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8節 築夢成真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10節 永別母校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2節 憶恩師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10節 永別母校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4節 學潮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8節 大轟炸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8節 周南女中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4節 辭鄉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4節 姻緣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10節 雷、馬、屏、峨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1節 臺中一中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1節 生命之初第3節 哺育着戈福江先生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