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

我在初中三年最快樂的記憶是童子軍訓練。戰時的少年比較勇敢,因爲是真正的天真,愛國更絕不落後。

那年重慶被炸得最兇的一次大火後,我們選了一隊童子軍代表走路進城去共赴國難。走了大半程,只見士兵從未熄的火中擡出無數焦黑屍體由軍隊運出城,指揮者間帶隊老師:“這些娃兒(四川話)來做什麼?趕快帶他們回去!”

我們站在路邊拚命哭,一面唱:“我們,我們是中華民族的少年兵,年紀雖小,

志氣高……”據說回校後,老師被記了大過。但是那一具具焦黑的屍體,綿延十里,是我半生的噩夢。

我至今仍記得有次到歌樂山麓去練旗語的情形。我認真地傳遞敵情,覺得自己有用得不得了。又因爲童子軍必須日行一善,每次經沙坪壩鎮上回家的路上,總希望能幫助路旁需要救助的人。但那時的沙坪壩已有中央大學、重慶大學、南開中學等師生數萬人,已是有名的文化鎮,輪不到童子軍去日行一善,頗令我們感到無用武之地。初三開學不久,有外國貴賓來訪,南開是首站,我和另一個同學被派去大門口站崗。那時我剛升爲小隊長。童軍服(即制服)肩上釘了一卷繩子之類的標示,紮上鮮

明的紫白二色南開領巾,手持童軍棍,自以爲是在做很重要的事。那天,恰好張大飛由重慶丟我家——他已開始飛驅逐機與日機作戰,經過南開門口,到家後對我母親說,“我剛纔看到邦媛在校門口站崗,她的胳臂和童子軍棍一樣粗。”

我聽了不以爲意,所有的人都說我太瘦,我反而說胖的人俗氣。那時的我,對外表美醜毫無自覺。剪個男發,從不照鏡子,甚至對男女有別的種種也很不注意。我的堂姐保岡恰好相反,人長得漂亮,在中山中學讀高二,據說是校花。暑假回家。整天照鏡子,很看不上我的不修邊幅,對我說:“你的童年怎麼這麼長?”

整個初中時期確實似童年的延長,但從小到處轉學的我,從此進入穩定的成長期,在南開優良的讀書風氣中,得師長之春風化雨,打下了一生讀書爲人的基礎。

那年開學前,媽媽在鎮上給我訂做了幾件淺藍的和陰丹士林布(洗一輩子也不褪色,到臺灣後幾乎沒看到過)的制服長衫,因爲我要上高中了,不能再穿童軍服了。

有一天早上我穿了一件淺藍短祖的制服,從家門口小坡走上田梗,走那種長滿了草的窄田梗需要靈活的平衡,兩旁的稻用在大雨後積滿了水,在一低頭之際,我看到了稻田水裡一個女孩的倒影,那是穿了長衫的我啊!我正伸着雙手保持平衡,滿臉的快樂與專注。頭上的天那麼高,那麼藍,變化不已的白雲飛馳過去。十六歲的我,第一次在天地之間,照了那麼大的鏡子。

烽火燒得熾熱,炸彈聲伴着我們的讀書聲。不跑警報的時候,埋首用功;跑警報時,課本仍然帶着,準備明天的考試。在這種環境長大的孩子,跟今天在幸福環境成長的孩子比起來。較具憂患意識,懂事得早,心靈卻也衰老得快一些。在那麼艱難的環境,我們每天吃得不好,穿得不好,晚上被臭蟲咬,白天要跑警報,連有月亮的夜裡也不放過。正因如此,剩下的一點時間就變得無比珍貴,老師說:“不好好做人,就會被淘汰。”就像不好好躲起來就會被炸死那樣地戒慎恐懼。每天早上升旗典禮,老師們總會說些鼓勵的話,南開給我們的這種“敲打的教育”,深深影響我們。在戰火延燒的歲月,師長們連手守護這一方學習的淨土,堅毅、勤勉,把我們從稚氣孩童拉拔成懂事少年,在惡劣的環境裡端正地成長,就像張伯苓校長說過:“你不戴校徽出去,也要讓人看出你是南開的。”

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8節 築夢成真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1節 臺中一中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2節 鐵嶺齊家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4節 姻緣第14節 戰爭結束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1節 臺中一中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1節 臺中一中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8節 大轟炸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1節 臺北印象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2節 鐵嶺齊家第15節 渡海第4節 國破家亡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1節 溯江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8節 築夢成真楔子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1節 生命之初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1節 戰雲密佈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3節 哺育着戈福江先生第4節 國破家亡第1節 戰雲密佈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1節 戰雲密佈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2節 鐵嶺齊家第8節 大轟炸第8節 周南女中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1節 臺中一中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2節 七七事變第4節 辭鄉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
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2節 文化交流之始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8節 築夢成真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1節 臺中一中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2節 鐵嶺齊家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4節 姻緣第14節 戰爭結束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1節 臺中一中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1節 臺中一中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8節 大轟炸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1節 臺北印象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2節 鐵嶺齊家第15節 渡海第4節 國破家亡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1節 溯江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8節 築夢成真楔子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1節 生命之初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1節 戰雲密佈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3節 奏錯了的樂曲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3節 哺育着戈福江先生第4節 國破家亡第1節 戰雲密佈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1節 戰雲密佈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2節 鐵嶺齊家第8節 大轟炸第8節 周南女中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1節 臺中一中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2節 七七事變第4節 辭鄉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