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八節 廷爭(一)

陶青歸家後,激動的有些坐不住。他覺得應該做些事情出來,坐等很有可能會錯失機會。誰是盟友,誰是敵人,需要在今晚做個定論。

爲了不站錯隊,也爲了將來順利收取勝利果實,當夜,他暗自派人給晁錯送去了一句話:早朝,丞相將以開宗廟牆垣爲由彈劾晁公,萬不可大意。

聞得這句話,晁錯慌了,他清楚“破壞宗廟”是個什麼罪名。現在的他有些懊惱,“修路”時怎麼沒想到這一層?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一樣繞着院子跑了幾圈後,他決定進宮,現在能幫他的也只有皇帝了。

事不宜遲。晁錯提着兩腿就向宮裡邊跑。

當他大汗淋漓地跑到宮門口時,又一個難題出現了——進不去。

都尉大手一攔:有事明早再奏吧,兄弟們當差不容易,放你進去,我腦袋恐怕不保。

這是情理中的事情,半夜三更,皇帝早鑽進被窩了,哪有閒情等你串門?更何況皇宮大內,哪允許你半夜三更進進出出的?

晁錯急得團團轉,把好話說了一籮筐,可就是進不去。可謂他不能坐等啊,時不我待,今晚見不到皇帝,明早就會倒黴。

無論如何也得把話遞進去。

晁錯在宮門口悠轉一會後,突然爬在門縫上開始朝裡邊喊話。性命攸關,他現在顧不上什麼臉面。有意思的是,真讓他喊出了成效,因爲他靠人託人的辦法真請來了一個皇帝身邊的太監。做爲皇帝的近臣,的確是有一些優待的。

太監到來後,搖了搖腦袋,兩手一攤:“我也沒權讓你進來。”他的確沒這個權力,關閉大門是朝廷規矩,他一個太監根本沒資格壞這個規矩。

晁錯急了,跺着腳衝裡邊喊:“沒讓你開門,通報一聲總可以吧?”

太監尷尬地咧咧嘴:“皇帝就寢了,若無急事,我可不敢造次。”

晁錯突然靈機一動,他想到了一個辦法——飛章,也就是報告急變或急事的奏章。通常這種奏章,接收人是不敢有絲毫耽擱的,必須在第一時間送呈皇帝,就算皇帝已經睡下也得把喊起來。

爲了保命,豁出去了。晁錯當即找了根竹籤寫上幾個字:事急,求面見皇上。然後隔着門縫給塞了進去。

太監捧着這根竹簡送進了劉啓的寢宮。

就在晁錯焦急地踱步時,宮門“吱吱呀呀”打開了,太監鑽了出來,捏着嗓子唱道:“皇上召內史晁錯進殿”。

沒等太監喊完,晁錯早擡腿而入。

失魂落魄地跑到劉啓面前,“撲通”一聲跪在地上,把自己修門打洞的事情以及陶青送給他的那句話,一股腦地全部彙報給了劉啓。然後頓首道:“請聖上治罪。”

這明顯是一句口是心非的話,既然讓人家治罪,何必半夜三更千方百計地跑進來?說謊話不打草稿的傢伙。

劉啓看着他,多少有些慍怒。這傢伙不吭不哈嚇折騰,還半夜三更吵人好夢,有些不太像話。因此質問了一句:“行事爲何如此乖張?”

晁錯徒然冷汗一身,他開始恐懼了,這是以往所沒有過的,“伴君如伴虎”,他今天是有所體會了。他重重磕了幾下頭,答道:“臣最該萬死。”

劉啓看着他,沉默了一會,“你打穿了宗廟內牆?”

晁錯跪直身子答道:“不,是外牆。”

聽他這麼一說,劉啓沒有搭話,反而默默地看了他一會,微微一笑,向他擺擺手,“你回去吧。”

西漢時,宗廟修內外兩重牆垣,兩牆之間有有夾道,窄的地方相隔也有幾十米。這種建築形式,一是氣派;二是確保宗廟肅靜,好讓老祖宗們能在享受安靜祥和氛圍中長眠。

內牆是宗廟正牆,要是在這上邊打洞,一時三刻就能和劉邦的牌位會面;外牆是輔牆,延伸很長,和生活區域多少有些交叉。

內史府就處在這個交叉點上。晁錯也正是在這個活動區域開的洞。但不管怎麼說,晁錯這次是闖禍了。

聽皇帝下逐客令,晁錯有些絕望,如果老大不幫忙說話,自己可真要玩完了。可沒辦法,畢竟是自己理虧。就在他顫顫巍巍準備起身時,劉啓又開口了,“以後行事,不可大意。”

聽了這句話,晁錯心裡有譜了。他是個聰明人,曉得劉啓這句話含義。懸在心中的大石頭,終於落地了。他磕個頭,行了禮,輕輕地退了出來。

出的宮門,重重地喘了一口氣:申屠嘉,早朝上見吧!

時過五更,天未大亮,羣臣已陸續涌進了承明殿。隨着一聲“皇帝駕到”,百官參拜,早朝開始了。

先是幾個人向皇帝彙報了幾件不疼不癢的事情。要在以往,晁錯是比較熱心的,說不定早開口說話了。可今天些心不在焉,根本沒聽清楚別人都說了些什麼話,而是盯着申屠嘉,緊張地等他站出來發飆。可申屠嘉卻出奇的平靜,似乎今天根本就沒什麼舉動。

大家彙報的差不多了,大殿裡出現一個短暫的寂靜。而晁錯的心卻高高地懸了起來,冷汗直冒。

而就在此時,御史大夫陶青也有點站不住了,他急不可耐地看着申屠嘉,暗想:你再不站出來參晁錯一本,那我成翻閒話的“小人”了,偷雞不成蝕把米,我可就虧大了;難道給晁錯帶的話走漏了風聲,讓這老頭改主意了?

劉啓也很納悶,晁錯昨天半夜三更跑來向自己求救,不應該是空穴來風,何以會如此平靜?況且申屠嘉今天也表現反常,以往唾沫橫飛、高談闊論的,今天竟然閉着嘴半天不說話,耐性如此好,有點出人意料。他把身體前傾,扶着案角,看了一眼申屠嘉,然後開口了,“諸臣若無事,退朝吧。”

皇帝剛說完,就突然傳出一個聲音:“臣有本要奏!”申屠嘉應聲而出,站到了大殿的中央。

陶青微微一笑,懸着的心終於可以放下了:只要你開口,我的機會就臨近了。

而晁錯卻更加緊張起來,深深地吸了一口氣:該來的,還是來了。

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九節 改正朔(六)第3章 亂世紛爭—(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節 國喪(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二節好一根攪屎棍八第19章 爭儲——第十八節 對症下藥(二)第12章 覆滅—第十三節 呂氏敗亡(六)第3章 亂世紛爭—(十)第5章 楚漢爭鋒—(十)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第20章 拔刺——第二節 廢太子的結局(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六節最後的日子一第7章 烽煙再起—(十五)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一節劉恆進京(二)第19章 爭儲——第十九節 對症下藥(三)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二節劉恆進京(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四節 頑強的人第12章 覆滅—第十節 呂氏敗亡(三)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二節天才隕落(六)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第8章 紅霞萬里—(十一)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八節 羣臣定主(五)第9章 日落長河—(十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節 蕭規曹隨(一)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九)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二節 劉盈收場(二)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一節新一輪博弈(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節 戚姬的結局(四)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五節 羣臣定主(二)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二節 走上前臺(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九節 改正朔(六)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五)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九節 劉肥避險(二)第9章 日落長河—(十二)第7章 烽煙再起—(十六)第9章 日落長河—(六)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二節 走上前臺(二)第19章 爭儲——第二節 慄姬的運氣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二節 劉盈收場(二)第12章 覆滅—第七節 呂雉駕崩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九節 廷爭(二)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三節 查案第8章 紅霞萬里—(八)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九節審食其的尷尬四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七節 曹參拜相(四)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九節最後的日子四第9章 日落長河—(十四)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七節 改正朔(四)第12章 覆滅—第十節 呂氏敗亡(三)第19章 爭儲——第十節 過招(三)第8章 紅霞萬里—(五)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八節 劉濞收場(一)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一節劉恆進京(二)第2章 大澤鄉起義—(五)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六節 密謀(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七節 斷糧(二)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第11章 臨朝稱制—第四節 諸呂封王(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節好一根攪屎棍(六)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七節 諸呂封王(四)第7章 烽煙再起—(十)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節 敗亡(二)第8章 紅霞萬里—(四十一)第8章 紅霞萬里—(十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九節 劉濞的敗筆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五節 諸呂封王(二)第7章 烽煙再起—(十六)第8章 紅霞萬里—(六)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一節 衝動(二)第9章 日落長河—(九)第5章 楚漢爭鋒—(十三)第12章 覆滅—第二節陳平的動作(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六節薄昭的結局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節 串謀(一)第7章 烽煙再起—(十五)第2章 大澤鄉起義——(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五節薄昭的結局二第3章 亂世紛爭—(七)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三)第9章 日落長河—(十一)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七)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五節 抓人(二)第19章 爭儲——第二節 慄姬的運氣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五節 曹參拜相(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四節薄昭的結局一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九)第12章 覆滅—第五節 陳平的動作(五)第4章 軍挺咸陽—(一)第4章 軍挺咸陽—(四)第5章 楚漢爭鋒—(三十一)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二節 衝動(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四節 明爭暗鬥(四)第2章 大澤鄉起義—(四)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九節 諸呂封王(六)第5章 楚漢爭鋒—(八)第7章 烽煙再起—(六)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節 國喪(三)第5章 楚漢爭鋒—(十一)第3章 亂世紛爭—(十)
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九節 改正朔(六)第3章 亂世紛爭—(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節 國喪(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二節好一根攪屎棍八第19章 爭儲——第十八節 對症下藥(二)第12章 覆滅—第十三節 呂氏敗亡(六)第3章 亂世紛爭—(十)第5章 楚漢爭鋒—(十)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第20章 拔刺——第二節 廢太子的結局(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六節最後的日子一第7章 烽煙再起—(十五)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一節劉恆進京(二)第19章 爭儲——第十九節 對症下藥(三)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二節劉恆進京(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四節 頑強的人第12章 覆滅—第十節 呂氏敗亡(三)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二節天才隕落(六)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第8章 紅霞萬里—(十一)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八節 羣臣定主(五)第9章 日落長河—(十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節 蕭規曹隨(一)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九)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二節 劉盈收場(二)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一節新一輪博弈(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節 戚姬的結局(四)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五節 羣臣定主(二)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二節 走上前臺(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九節 改正朔(六)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五)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九節 劉肥避險(二)第9章 日落長河—(十二)第7章 烽煙再起—(十六)第9章 日落長河—(六)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二節 走上前臺(二)第19章 爭儲——第二節 慄姬的運氣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二節 劉盈收場(二)第12章 覆滅—第七節 呂雉駕崩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九節 廷爭(二)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三節 查案第8章 紅霞萬里—(八)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九節審食其的尷尬四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七節 曹參拜相(四)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九節最後的日子四第9章 日落長河—(十四)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七節 改正朔(四)第12章 覆滅—第十節 呂氏敗亡(三)第19章 爭儲——第十節 過招(三)第8章 紅霞萬里—(五)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八節 劉濞收場(一)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一節劉恆進京(二)第2章 大澤鄉起義—(五)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六節 密謀(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七節 斷糧(二)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第11章 臨朝稱制—第四節 諸呂封王(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節好一根攪屎棍(六)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七節 諸呂封王(四)第7章 烽煙再起—(十)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節 敗亡(二)第8章 紅霞萬里—(四十一)第8章 紅霞萬里—(十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九節 劉濞的敗筆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五節 諸呂封王(二)第7章 烽煙再起—(十六)第8章 紅霞萬里—(六)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一節 衝動(二)第9章 日落長河—(九)第5章 楚漢爭鋒—(十三)第12章 覆滅—第二節陳平的動作(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六節薄昭的結局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節 串謀(一)第7章 烽煙再起—(十五)第2章 大澤鄉起義——(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五節薄昭的結局二第3章 亂世紛爭—(七)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三)第9章 日落長河—(十一)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七)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五節 抓人(二)第19章 爭儲——第二節 慄姬的運氣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五節 曹參拜相(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四節薄昭的結局一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九)第12章 覆滅—第五節 陳平的動作(五)第4章 軍挺咸陽—(一)第4章 軍挺咸陽—(四)第5章 楚漢爭鋒—(三十一)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二節 衝動(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四節 明爭暗鬥(四)第2章 大澤鄉起義—(四)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九節 諸呂封王(六)第5章 楚漢爭鋒—(八)第7章 烽煙再起—(六)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節 國喪(三)第5章 楚漢爭鋒—(十一)第3章 亂世紛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