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楚漢爭鋒—(十三)

俘虜了魏豹,平定了魏地,韓信得到了劉邦的認可,最終登臺拜將,成爲漢軍唯一的大將軍。

幹完這些事,劉邦在韓信的建議下準備再去收拾一個人——陳餘。收拾了這個人,將立於楚軍上游,再去彭城轉一圈似乎不無可行。更爲關鍵的是還有兩個人正在項羽腹地鬧騰,項羽還顧不上太多雜七雜八的事情。

一個是黥布。事實上,韓信定趙是在黥布敗退之前發生的事情,筆者只是爲了能全面展現韓信的功績,纔在這裡加以介紹。黥布現在還沒被打敗,仍賴在九江和項羽對壘。另一個是彭越。這個遊擊高手仍在樑地四處鬧騰,牽制着項羽軍力,破壞着楚軍輜重。這兩個人的鬧騰,讓項羽很是頭疼。

項羽很頭疼,而劉邦卻很快樂。因爲此時的劉邦正忙着滅敵、收降和掠地。下一個目標就是陳餘。嚴格來說應該是兩個人,另外一個人名字叫趙歇,但這個人只是被稱呼爲趙王,事實上只是個擺設。

要說陳餘這個人很有意思。和張耳稱兄道弟那一陣,提的建議都還很能拿出檯面,可自從和張耳翻了臉,腦子就開始不斷髮熱,國運和私仇完全聯繫到了一起,成了十足的愣頭青。只要是張耳的朋友,那就是我陳餘的敵人。在這一辦事宗旨下,開始了他和劉邦的對話。但事實證明,他和劉邦不是一個重量級的人物,對話的結果最能證明這一問題。

劉邦在進攻彭城前期,派使者通知陳餘,準備和趙國聯合攻楚。當使者站在趙歇和陳餘的面前唾沫橫飛地說完後,只得到陳餘一句冷冷的回答,“殺掉張耳,我就出兵。”

張耳現在是劉邦跟前的紅人,陳餘的要求明顯超出了使者掌控範圍之外,最終使者無奈地離開了趙國,把陳餘的話原封不動地轉告給了劉邦。

如果陳餘一句話,劉邦就砍掉張耳的腦袋,則難以服衆,其他小弟們也會戰戰兢兢,因爲整天殺人放火,哪個人外邊沒幾個仇人呀?這也不是劉邦的辦事風格,他要這麼搞,沒幾天漢軍大營也只剩下劉邦一個光桿了。

陳餘的要求似乎是個不能完成的課題。但對這一課題,劉邦輕鬆應對,根本不算個事。

當聽完使者的複述,劉邦哈哈一笑,“這還不簡單?找個假的給他就是。”

於是找了個容貌很像張耳的人,割下首級,送給了陳餘。幾百里路程,又是大夏天,等首級送來,已腐臭不堪,只能看個大概輪廓而已。陳餘研究了半天,也沒辨出個真假,最終出兵助漢,進攻項羽。

等到劉邦彭城大敗四處奔逃之時,陳餘又得到了一個消息——張耳沒死。這個消息差點把陳餘氣的吐血,一怒之下背叛劉邦,與楚聯合。

公元前205年九月,韓信、張耳率軍東進,一陣很追猛打,全速推進,一舉滅掉代國,在閼與俘虜代國丞相夏說。兩人本想一舉滅趙,可不想滎陽吃緊,劉邦派人調回韓信精銳,開赴滎陽抵禦楚軍,這讓趙歇和陳餘又得以消停一年。

也許你會問怎麼不抓住代王,而只抓了個丞相啊?爲能把故事講的儘量清楚,在這裡做個簡單的補充。當初項羽封張耳爲趙王,讓趙歇去當代王;後來陳餘趕走張耳,迎接趙歇回來當趙王;再後來趙歇爲了表示感謝,封陳餘當代王;由於趙歇軟弱,陳餘爲保其不受項羽欺負,也爲抓住趙地大權,因此久久留在趙歇身邊,一爲保護,二爲監視,但又捨不得代國,因此就讓夏說去做了丞相。雖然這段話有些繞口,可事實情況就是這麼複雜。也就是說韓信攻代時,代國最大的領導就是這位姓夏的仁兄。俘虜了他,也等於滅掉了代國。

公元前204年十月,滎陽戰局逐漸穩定,回過了神的劉邦,再一次想起了陳餘,準備收拾他。

陳餘這一年過的也不好受。雖然給項羽送了幾封投降信,交流了感情,抹了把眼淚,可項羽還是不信任他,時不時會來刺激刺激他。而西邊的韓信也時不時會過來湊湊熱鬧,這讓陳餘腹背受敵,痛苦不堪。想收復代地,又沒那個精力。不得已,只好龜縮趙地,膽戰心驚地防守了一年。

漢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韓信率先打破了這個僵局。滎陽戰局穩定後,韓信、張耳率幾萬新招募的漢軍越過太行山,向東挺進,直指趙地。

趙歇、陳餘聽聞消息,立馬聚集大軍,號稱二十萬,在井陘關(今河北井陘東),佔據有利地形,擺開架勢準備與韓信決戰。

就在陳餘忙活之時,一個厲害的角色說話了。這個人叫李左車,趙國名將李牧之孫。這個人文武全才,深謀遠慮,其智力足可和張良、范增、陳平之流一決雌雄,並還著了一部兵書《廣武君略》,可惜沒能流傳下來,但有一句話非常有名,只要上過幾天學的小朋友幾乎都聽過——“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李左車屬於趙歇嫡系,當初輔佐趙歇,立下赫赫戰功,被封爲廣武君。當然他也是陳餘刻意打壓、排擠之流,空有個稱號,摸不住兵權,只是有機會讓人很不待見地提提建議,發發牢騷罷了。

看着陳餘忙活,李左車也準備爲趙國貢獻一份薄力,因此他向陳餘提了個建議,“漢軍千里饋糧,士卒飢疲,且井陘谷狹窄溝長,車馬不能並行,宜守不宜攻,只要嚴守,則可萬無一失。”說完他的建議,還沒等陳餘回過神,他又接着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借我三萬精兵,從小路斷其後,斷絕漢軍糧草,韓信、張耳必被將軍所擒。”如果陳餘按李左車的辦法去搞,韓信也只能偃旗息鼓、打道回府了,可不幸的陳餘對李左車這個人很不屑,對他說的這段話更爲不屑。

陳餘聽完,不屑地看了他一眼,冷冷地說道,“李將軍可曉兵法?”

這種侮辱智商的話差點沒把李左車氣背過去,但陳餘沒考慮他的感受,也沒給他解釋和發怒的機會,一口氣說出了自己的觀點,“兵法雲:十則圍之、倍則戰。今韓信之兵雖號稱數萬,實則不過數千,能千里迢迢跑到趙地已然筋疲力盡。像他這樣的兵力我們都避而不擊,又用什麼方法戰勝他們呢?如果照你的說法做,讓各路諸侯恥笑,以後不將輕易來攻打我們?”

陳餘的言論發表完了,也把他的軟肋展現了出來。他只是個讀死書、死讀書的迂腐書生,發個言、表個態還可以,領兵打仗那就超出了他的學術範圍之外。陳老兄對打仗很有自己的想法,有一句話常掛在嘴邊——“義兵不用詐謀奇計”。也就是說,打仗不需要出什麼計策,只要雙方站好,拉開陣勢,喊一聲“開打”,雙方pk就行,不然則不是“義兵”。就這麼一個人,真不知他如何在紛亂複雜的時局中生存了下來,還混了一個王的稱號,讓人匪夷所思。這一次他拒絕了李左車的建議,也把自己推向了無底的深淵。

陳餘、李左車對話的內容和結果,很快被漢軍密探報告給了韓信。當得知陳餘沒有采納李左車的建議,興奮異常。於是率軍進入井陘狹道。陳餘的自以爲是減少了韓信的行軍阻力,使得他長驅直入,在離井陘口三十餘里地時停了下來,進行休整。

半夜,韓信挑選二千輕裝騎兵,每人拿一面紅旗,迂迴到趙軍大營側翼,隱伏待擊。並交代副將,“天亮後,兩軍對陣,如果趙軍看見我軍潰退一定會傾巢而出來,那時你們快速衝進趙軍營地,拔掉趙軍旗幟,立起漢軍的紅旗。”同時吩咐副將,“今日打敗趙軍後會餐。”韓信的話,讓副將莫名其妙,以爲大將軍拿他逗樂子。對方放出話來有二十萬人,縱然有些水分也該有十來萬,憑這兩千人就能打敗趙軍,簡直是個笑話。但人家畢竟是領導,也不好當面反駁,因此副將們只好假裝答應了一聲“遵命”,出去準備了。

副將出去後,韓信滿面凝重地看着留在身邊的將領們,眼光在每位將領的臉上慢慢移過。這一次他準備走一步險棋,這次戰法他已想了很久,無比奇妙,也無比兇險,不是大獲全勝,就是全軍覆沒。舉幾萬人之力硬拼佔據有利地形的二十萬大軍,別無他法。那就這樣吧,是生是死,一錘定音。這個戰法很有名,也很出彩,有個專業術語——背水一戰。當然,這種戰法的專利權應該屬於項羽,因爲“背水一戰”簡直是“破釜沉舟”的翻版。最終,韓信亮聲下發了自己此戰最後一道命令,“各位將軍,隨我渡河。”

當夜,韓信率軍渡河。事實上這次渡河,韓信並沒有遇見什麼阻力。韓信怕自己渡河時陳餘過來阻攔,因此特意安排在半夜,可他還是太不瞭解陳餘的爲人了,陳餘的君子戰法根本不屑於使用他人所認爲應該有的手段。什麼都想到了,可陳餘的爲人方式還是出乎了韓信的預料。

因爲就在韓信剛開始下水,消息就傳到了對岸陳餘的耳朵裡,因此有人建議趁漢軍泡在水裡的良機,用弓箭去招呼他們一頓。可陳餘很是不屑,還很鄙視的把提建議的人臭罵了一頓,他覺得這種方式侮辱了自己的人格。

最終,韓信輕鬆渡過綿河,很有創意地背水列下陣勢。高處的趙軍遠遠看見,都嘲笑韓信,連陳餘也樂的前仰後翻。

就在陳餘高興的檔口,韓信樹起大將旗幟,大吹大擂地開出井陘口,引誘趙軍出擊。陳餘非常配合,見韓信擺出如此無能陣勢,很是輕視,隨即率軍攻擊。而韓信在和陳餘硬拼一陣後,丟盔棄甲,假裝敗退,一路跑回河邊陣地。趙軍果然傾巢而出,追逐韓信。

綿河東岸,陳餘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背水而戰的漢軍,個個如同殺紅了眼的野獸,迎着趙軍衝了過來,在空闊的場地上進行了一場殊死之戰。

就在陳餘忙着應付眼前的韓信之時,埋伏側翼的二千漢軍舉着紅旗衝進了防守空虛的趙營,拔掉趙軍全部的旗幟,插起了兩千面紅旗。

前碰硬敵,後失老巢。趙軍瓦解了,隊伍大亂,士兵潰逃。最終結果是韓信大破趙軍,俘虜趙歇,斬殺陳餘。

韓信定趙之戰,亦稱井陘之戰,是又一次軍事史上的奇蹟,這次奇蹟的創造者,也得以躋身軍神的行列。此戰,對楚漢戰爭的整個進程具有重大的意義。漢軍的勝利,使得其在戰略全局上漸獲優勢,即消滅了北方戰場上強勁的敵手,爲下一步平定燕地創造了聲勢和前提,併爲東進擊齊鋪平了道路,從而造就了孤立項羽的有利態勢。

戰鬥已近收尾,不過還有一個人值得一提,這個人就是李左車。

大破趙軍後,韓信傳令軍中不準殺死李左車,必須抓活的,重賞千金。他給李左車標上了這麼個價碼後,廣大漢軍同志們徹底激動了,別的活先不幹,專找李左車,不要死的專要活的。在這一倡導下,東奔西逃的李左車沒能逃出韓信的手掌心,最終被捆成個糉子送到了韓大將軍的面前。

然而當李大糉子被送到韓信跟前時,奇蹟發生了,韓信慌忙親自過來爲其鬆綁,並禮讓上座,以師待之,讓身旁將領很是納悶,也讓李左車很是吃驚。在這裡,這個敗軍之將,才真正找到了發揮他價值的機會。

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六節 曹參拜相(三)第8章 紅霞萬里—(十五)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六節 改正朔(三)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節荒唐的謀反(一)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六節竇漪房的身世(一)第9章 日落長河—(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四節 頑強的人第19章 爭儲——第八節 過招(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一節戚姬的結局(五)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九節 劉濞的敗筆第8章 紅霞萬里—(七)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一節 衝動(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八節 戚姬的結局(二)第12章 覆滅—第七節 呂雉駕崩第8章 紅霞萬里—(十二)第2章 大澤鄉起義—(五)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一節天才隕落(五)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二節 明爭暗鬥(二)第3章 亂世紛爭—(四)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三節樑王進京(一)第6章 旭日東昇—(六)第12章 覆滅—第二節陳平的動作(二)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二)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九)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五節 籌備第7章 烽煙再起—(四)第6章 旭日東昇—(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五節 樑王的痛苦第3章 亂世紛爭—(七)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八節 諸侯興兵第9章 日落長河—(十二)第5章 楚漢爭鋒—(十四)第9章 日落長河—(十一)第19章 爭儲——第十節 過招(三)第3章 亂世紛爭—(十)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三節 串謀(二)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九節 諸呂封王(六)第19章 爭儲——第十一節 釋疑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九節 劉肥避險(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三節 劉盈收場(三)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二節 衝動(三)第19章 爭儲——第七節 定親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六節劉興居的抉擇(二)第3章 亂世紛爭—(五)第7章 烽煙再起—(七)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三節 串謀(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一節好一根攪屎棍七第8章 紅霞萬里—(十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八節 戚姬的結局(二)第5章 楚漢爭鋒—(三)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五節荒唐的謀反(六)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節 改正朔(七)第8章 紅霞萬里—(十二)第2章 大澤鄉起義—(四)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三節荒唐的謀反(四)第12章 覆滅—第十三節 呂氏敗亡(六)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六節竇漪房的身世(一)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節 劉恆進京(一)第8章 紅霞萬里—(十七)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三節 掌控朝局(三)第5章 楚漢爭鋒—(十二)第3章 亂世紛爭—(十)第12章 覆滅—第二節陳平的動作(二)第7章 烽煙再起—(六)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六節劉興居的抉擇(二)第19章 爭儲——第十四節 設局第11章 臨朝稱制—第六節 諸呂封王(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節好一根攪屎棍(六)第9章 日落長河—(十七)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三節改正朔(十)第5章 楚漢爭鋒—(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節 戚姬的結局(四)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一節 開始吧第6章 旭日東昇—(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一節蕭規曹隨(二)第9章 日落長河—(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節 戚姬的結局(四)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十節周勃的短板(二)第12章 覆滅—第十節 呂氏敗亡(三)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二節劉恆進京(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三節 醫之聖手(三)第6章 旭日東昇—(六)第8章 紅霞萬里—(十五)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三節蕭何辭世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八節好一根攪屎棍(四)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節 天才隕落(四)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一節新一輪博弈(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節 國喪(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八節 廷爭(一)第12章 覆滅—第十四節 呂氏敗亡(七)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八節 劉肥避險(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節 串謀(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一節 賈誼論政(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節 最能鬧的人第19章 爭儲——第四節 王娡其人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九節 劉肥避險(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三節 醫之聖手(三)第9章 日落長河—(六)第3章 亂世紛爭—(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一節 賈誼論政(一)
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六節 曹參拜相(三)第8章 紅霞萬里—(十五)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六節 改正朔(三)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節荒唐的謀反(一)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六節竇漪房的身世(一)第9章 日落長河—(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四節 頑強的人第19章 爭儲——第八節 過招(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一節戚姬的結局(五)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九節 劉濞的敗筆第8章 紅霞萬里—(七)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一節 衝動(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八節 戚姬的結局(二)第12章 覆滅—第七節 呂雉駕崩第8章 紅霞萬里—(十二)第2章 大澤鄉起義—(五)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一節天才隕落(五)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二節 明爭暗鬥(二)第3章 亂世紛爭—(四)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三節樑王進京(一)第6章 旭日東昇—(六)第12章 覆滅—第二節陳平的動作(二)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二)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九)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五節 籌備第7章 烽煙再起—(四)第6章 旭日東昇—(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五節 樑王的痛苦第3章 亂世紛爭—(七)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八節 諸侯興兵第9章 日落長河—(十二)第5章 楚漢爭鋒—(十四)第9章 日落長河—(十一)第19章 爭儲——第十節 過招(三)第3章 亂世紛爭—(十)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三節 串謀(二)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九節 諸呂封王(六)第19章 爭儲——第十一節 釋疑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九節 劉肥避險(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三節 劉盈收場(三)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二節 衝動(三)第19章 爭儲——第七節 定親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六節劉興居的抉擇(二)第3章 亂世紛爭—(五)第7章 烽煙再起—(七)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三節 串謀(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一節好一根攪屎棍七第8章 紅霞萬里—(十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八節 戚姬的結局(二)第5章 楚漢爭鋒—(三)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五節荒唐的謀反(六)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節 改正朔(七)第8章 紅霞萬里—(十二)第2章 大澤鄉起義—(四)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三節荒唐的謀反(四)第12章 覆滅—第十三節 呂氏敗亡(六)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六節竇漪房的身世(一)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節 劉恆進京(一)第8章 紅霞萬里—(十七)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三節 掌控朝局(三)第5章 楚漢爭鋒—(十二)第3章 亂世紛爭—(十)第12章 覆滅—第二節陳平的動作(二)第7章 烽煙再起—(六)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六節劉興居的抉擇(二)第19章 爭儲——第十四節 設局第11章 臨朝稱制—第六節 諸呂封王(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節好一根攪屎棍(六)第9章 日落長河—(十七)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三節改正朔(十)第5章 楚漢爭鋒—(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節 戚姬的結局(四)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一節 開始吧第6章 旭日東昇—(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一節蕭規曹隨(二)第9章 日落長河—(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節 戚姬的結局(四)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十節周勃的短板(二)第12章 覆滅—第十節 呂氏敗亡(三)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二節劉恆進京(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三節 醫之聖手(三)第6章 旭日東昇—(六)第8章 紅霞萬里—(十五)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三節蕭何辭世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八節好一根攪屎棍(四)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節 天才隕落(四)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一節新一輪博弈(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節 國喪(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八節 廷爭(一)第12章 覆滅—第十四節 呂氏敗亡(七)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八節 劉肥避險(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節 串謀(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一節 賈誼論政(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節 最能鬧的人第19章 爭儲——第四節 王娡其人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九節 劉肥避險(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三節 醫之聖手(三)第9章 日落長河—(六)第3章 亂世紛爭—(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一節 賈誼論政(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