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五節 諸呂封王(二)

上節提到過,“祖制”成了擺置呂雉面前最大的障礙,影響了她的表演。

在小民百姓的觀念中,似乎老大無所不能,只要高興,想怎麼搞就怎麼搞,沒人敢說個“不”字。

但事實絕非如此。很多事情,老大們也是無能爲力的,或者說是困難重重的。其中的一個困難是“祖制”,就是我們經常講的傳統。

無論地位再高,都高不過“祖宗”;權勢再大,也大不過“祖制”。歷代帝王,在這一方面,通常是不敢造次的。

但“祖制”這東西也不絕對,活人絕不會被尿憋死。雖然“祖制”比較死板,但只要善於開動腦筋,總會找到一些變通的方法,讓一些絕不可能的事情,變得合情合理。

呂雉就開動着自己比較發達的大腦,準備在“祖制”兩個字上做些文章。她留下王陵三人,就是她這個論文的開篇。

也許有人會問,這三個人有資格在第一時間站到呂雉的面前,難道都是呂雉的嫡系?

事實上,這三個人和“嫡系”兩個字根本不沾邊。雖然他們的地位比較高,但在呂雉的心目中只不過是些幹活的人罷了。

他們之所以有資格被留下來,關鍵原因還在於他們的身份比較特殊。不用我介紹,相信大家就很清楚丞相、太尉都是些什麼樣的角色。說白了,他們是羣臣的領班,在某種意義上講,他們的態度可以代表很大一部分官員的想法。

呂雉找他們談話,只是想探探大家的口風,試試水的深度。應該說,這是她實現自己目標第一步。

磕過頭、行過禮,呂雉讓人設座,給三個人一些優待。畢竟都是老熟人了嘛,私下裡的談話,沒那麼嚴肅。

噓寒問暖,拉了一會家常。打了半天太極後,呂雉似乎是很無意地問道:“我欲封呂臺爲王,不知幾位愛卿意下如何?”

聽完這句話,王陵“噌”地站了起來,兩眼瞪的滾圓。陳平和周勃見此,也連忙站起。

三個人都是老江湖,呂雉雖然是徵求的語氣,可明顯表明了自己的態度。這讓三人都吃了一驚。

這是一件大事。

呂雉突然說出這句話,相信不是在信口開河、胡說八道。對三人而言,這無疑是一次挑戰。

三人急忙思索,暗中盤算自己的答案。

王陵思考的時間比較短,因爲他的位置擺在那,丞相嘛,好事壞事自然由他第一個面對。更關鍵的是,這個老頭比較古板耿直,聽完呂雉的話,吃驚之中帶了一些憤怒,根本沒準備用一些委婉的詞語來回答呂雉的提問。

呂雉的目光投向了他。

王陵不暇思索地答道:“高祖殺白馬爲盟: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今呂氏封王,有悖此約!”

王陵的話,氣的呂雉細牙緊咬,面帶寒霜,一抹殺意撫過眼角。

她把目光投向了陳平。

而與此同時,王陵也把目光投了過來,他認爲陳平的答案不會比自己高明多少。

該表態了,這只是一個“行”和“不行”的問題,立場很明確,打馬虎眼肯定是矇混不過去的。

陳平乾咳了一聲,說道:“高祖平天下,封劉氏子弟爲王;今太后臨朝稱制,封呂氏子弟爲王,沒什麼不可以的。”說白了,陳平是在和稀泥。別說封呂臺稱王,就算封驢臺稱王也無所謂,反正你當家,隨便折騰。

聽完他的話,呂雉笑了,而王陵怒了,老頭瞪着兩眼,把牙齒咬的“咯吱”響。

陳平表了態,那就輪到周勃了。這一次,每個人都得發言,誰也跑不了。

周勃和陳平比起來,花花腸子要少很多。但他畢竟在朝廷裡混了幾十年,也不是個省油的燈。更重要的是,這些年來,他每走一步,都先要看看陳平的套路。能有這麼個結果,還完全拜樊噲所賜。當年逮樊噲,因陳平的一句話,救了倆人的命,這讓周勃在內心深處極爲佩服。因此,他和陳平之間的關係也比較密切。

但在朝堂上,兩個人還是刻意拉開了些距離,甚至還會找一些不太關鍵的話題爭論一番。日常生活中,僅會迎面打個招呼而已,讓外人看來只是泛泛之交,並不出格。

他們這麼做,實際是很有道理的。一個是丞相,一個是太尉;一個掌政,一個掌軍,這兩個人說白了應該是相互制約的關係。如果這兩個人搞得太密切,通常情況下,“皇帝”的日子不會太好過。當然,皇帝日子不好過的話,他們倆人自然也得陪着難受。

周勃擡頭看了一下呂雉,答道:“臣複議。”

周勃真不愧是個老油條,只用三個字就矇混過關。王陵第一個表態,陳平第二個發言,周勃直接來了個“複議”。

這三個字和場景聯繫起來,明顯是在支持陳平,但認真體味,卻寓意很深。說白了,他既支持王陵,也不反對陳平,你不管怎麼深究,他都是四平八穩。

呂雉並沒探究周勃的話中之意,因爲她很高興。留下三人,有兩人贊成,如果舉手表決,自己的這個提案無疑是通過了。

呂雉伸了伸懶腰,“你們下去吧。”

磕完頭,王陵甩袖而去,陳平、周勃勾着腦袋隨後而行。

出的宮門,王陵猛然轉身,怒目圓睜,狠狠地問道:“阿諛奉承、背棄盟誓,有何面目見高祖於地下?”

陳平微微一笑,“當面廷爭,臣等不如君;保全社稷,安定劉氏,君不如臣等。”說完,扭頭而去。

周勃向王陵拱了拱手,道聲“告辭”,大步走開。

王陵愣在了當場,茫然地望着兩個人離去的背影……

兩個月後,呂雉接連下詔:王陵遷爲太傅,陳平遷爲右丞相,審食其爲左丞相,任敖爲御史大夫。周勃仍就原職——太尉。

“太傅”是什麼角色,大家很清楚,說白了是太子的老師。可現在皇帝劉恭的年齡又是幾何?答案是“四個月”。皇帝都還是個小鱉娃,更別指望有什麼太子了。

王陵現在背上了這麼個職務,他要想找點事幹,最少還的等十幾年。

呂雉這是要幹什麼,王陵很清楚。王老頭很生氣,老臉一拉:他孃的,老子不幹了。

當即,王陵託病辭官,撂了挑子。

王老頭雖然說話不好聽,但依然得了個善終。直至高後八年(公元前180年),病逝故里,諡號“武侯”。

值得一提的是,王陵之所以能夠善終,還是沾了審食其的光。王陵前腳剛走,審食其就在呂雉面前替他說了半天好話,讓老寡婦消了氣,沒再去找王老頭的麻煩。由此看來,人際關係複雜點還是比較好的,要不然,只能吃啞巴虧。

王陵說句狠話,撂了挑子,雖然心裡不怎麼舒坦,但日子過的還算愜意。陳平和周勃雖然周旋得當,卻時時都面臨挑戰。

不過在介紹他們所面臨的挑戰前,還有很多人、很多事需要介紹,那就讓我們一層層緩緩解開吧。。.。

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三節樑王進京(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節 最能鬧的人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四節 匈奴叩邊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九節 天才隕落(三)第8章 紅霞萬里—(四十一)第5章 楚漢爭鋒—(十九)第7章 烽煙再起—(五)第9章 日落長河—(十一)第12章 覆滅—第十七節 呂氏敗亡(十)第8章 紅霞萬里—(五)第8章 紅霞萬里—(十)第7章 烽煙再起—(十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六節好一根攪屎棍(三)第3章 亂世紛爭—(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一節戚姬的結局(五)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四節戲弄佞幸(一)第4章 軍挺咸陽—(五)第8章 紅霞萬里—(十四)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六)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四節 醫之聖手(四)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三節新一輪博弈(三)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五節薄昭的結局二第8章 紅霞萬里—(十八)第19章 爭儲——第十七節 對症下藥(一)第8章 紅霞萬里—(十)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四節 頑強的人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八節 羣臣定主(五)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三節 劉卬的結局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一節 掌控朝局(一)第5章 楚漢爭鋒—(五)第9章 日落長河—(九)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六節荒唐的謀反(七)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六節劉邦的遺產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四節荒唐的謀反(五)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七節 斷糧(二)第9章 日落長河—(十七)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二)第8章 紅霞萬里—(十六)第8章 紅霞萬里—(五)第7章 烽煙再起—(八)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四節 廢除“連坐”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節 最能鬧的人第4章 軍挺咸陽—(二)第19章 爭儲——第十八節 對症下藥(二)第12章 覆滅—第一節陳平的動作(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三節 劉盈收場(三)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一節 賈誼論政(一)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三節新一輪博弈(三)第12章 覆滅—第十五節 呂氏敗亡(八)第7章 烽煙再起—(十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四節戲弄佞幸(一)第9章 日落長河—(十七)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二節劉恆進京(三)第11章 臨朝稱制—第十節 三王殞命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二節戚姬的結局(六)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六節劉邦的遺產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三節 串謀(二)第3章 亂世紛爭—(九)第7章 烽煙再起—(八)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一節 衝動(二)第12章 覆滅—第十一節 呂氏敗亡(四)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六節 明爭暗鬥(六)第20章 拔刺——第二節 廢太子的結局(二)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九節 周勃的短板(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六節 密謀(二)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七)第12章 覆滅—第九節 呂氏敗亡(二)第2章 大澤鄉起義—(六)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六節 改正朔(三)第2章 大澤鄉起義—(五)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六節 斷糧第12章 覆滅—第十三節 呂氏敗亡(六)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一節荒唐的謀反(二)第19章 爭儲——第六節 焦急的等待第9章 日落長河—(十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二節改正朔(九)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九節 改正朔(六)第19章 爭儲——第二十四節 抓人(一)第5章 楚漢爭鋒—(一)第5章 楚漢爭鋒—(十五)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二節劉恆進京(三)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三節劉恆進京(四)第9章 日落長河—(十)第5章 楚漢爭鋒—(九)第8章 紅霞萬里—(十五)第12章 覆滅—第四節 陳平的動作(四)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五節 明爭暗鬥(五)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二節劉恆進京(三)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一節 衝動(二)第5章 楚漢爭鋒—(三十)第8章 紅霞萬里—(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六節 明爭暗鬥(六)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五節 密謀(一)第12章 覆滅—第九節 呂氏敗亡(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二節戚姬的結局(六)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六節劉邦的遺產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二節 張釋之的恐慌第19章 爭儲——第二節 慄姬的運氣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九節 劉濞收場(二)第4章 軍挺咸陽—(六)
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三節樑王進京(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節 最能鬧的人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四節 匈奴叩邊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九節 天才隕落(三)第8章 紅霞萬里—(四十一)第5章 楚漢爭鋒—(十九)第7章 烽煙再起—(五)第9章 日落長河—(十一)第12章 覆滅—第十七節 呂氏敗亡(十)第8章 紅霞萬里—(五)第8章 紅霞萬里—(十)第7章 烽煙再起—(十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六節好一根攪屎棍(三)第3章 亂世紛爭—(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一節戚姬的結局(五)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四節戲弄佞幸(一)第4章 軍挺咸陽—(五)第8章 紅霞萬里—(十四)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六)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四節 醫之聖手(四)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三節新一輪博弈(三)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五節薄昭的結局二第8章 紅霞萬里—(十八)第19章 爭儲——第十七節 對症下藥(一)第8章 紅霞萬里—(十)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四節 頑強的人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八節 羣臣定主(五)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三節 劉卬的結局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一節 掌控朝局(一)第5章 楚漢爭鋒—(五)第9章 日落長河—(九)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六節荒唐的謀反(七)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六節劉邦的遺產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四節荒唐的謀反(五)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七節 斷糧(二)第9章 日落長河—(十七)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二)第8章 紅霞萬里—(十六)第8章 紅霞萬里—(五)第7章 烽煙再起—(八)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四節 廢除“連坐”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節 最能鬧的人第4章 軍挺咸陽—(二)第19章 爭儲——第十八節 對症下藥(二)第12章 覆滅—第一節陳平的動作(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三節 劉盈收場(三)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一節 賈誼論政(一)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三節新一輪博弈(三)第12章 覆滅—第十五節 呂氏敗亡(八)第7章 烽煙再起—(十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四節戲弄佞幸(一)第9章 日落長河—(十七)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二節劉恆進京(三)第11章 臨朝稱制—第十節 三王殞命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二節戚姬的結局(六)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六節劉邦的遺產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三節 串謀(二)第3章 亂世紛爭—(九)第7章 烽煙再起—(八)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一節 衝動(二)第12章 覆滅—第十一節 呂氏敗亡(四)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六節 明爭暗鬥(六)第20章 拔刺——第二節 廢太子的結局(二)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九節 周勃的短板(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六節 密謀(二)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七)第12章 覆滅—第九節 呂氏敗亡(二)第2章 大澤鄉起義—(六)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六節 改正朔(三)第2章 大澤鄉起義—(五)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六節 斷糧第12章 覆滅—第十三節 呂氏敗亡(六)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一節荒唐的謀反(二)第19章 爭儲——第六節 焦急的等待第9章 日落長河—(十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二節改正朔(九)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九節 改正朔(六)第19章 爭儲——第二十四節 抓人(一)第5章 楚漢爭鋒—(一)第5章 楚漢爭鋒—(十五)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二節劉恆進京(三)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三節劉恆進京(四)第9章 日落長河—(十)第5章 楚漢爭鋒—(九)第8章 紅霞萬里—(十五)第12章 覆滅—第四節 陳平的動作(四)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五節 明爭暗鬥(五)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二節劉恆進京(三)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一節 衝動(二)第5章 楚漢爭鋒—(三十)第8章 紅霞萬里—(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六節 明爭暗鬥(六)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五節 密謀(一)第12章 覆滅—第九節 呂氏敗亡(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二節戚姬的結局(六)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六節劉邦的遺產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二節 張釋之的恐慌第19章 爭儲——第二節 慄姬的運氣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九節 劉濞收場(二)第4章 軍挺咸陽—(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