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章 徽宗禪位 (6)

太上皇趙佶離開汴京前,童貫從晉陽趕了回來。在太上皇眼裡,滿朝文武中,能打仗的,還得數童貫童樞密。童貫童樞密車馬勞頓趕入汴京,連府邸都沒顧得回,就直接入宮,覲見太上皇趙佶去了。

趙佶聞聽童貫求見,大喜,忙令傳將進來。童貫急入宮中,來到寧壽宮中。童貫跪伏在地,放聲大哭道:“聖上啊!臣等無能,讓聖上受驚擾了。”趙佶也哭着從座椅上下來,攙扶着童貫道:“俺等候卿久矣,卿終於回來了。好,好,卿回來了就好,卿快快調集精兵三千,隨俺南下,去亳州上香。”

童貫道:“臣在晉陽,無時不在擔憂着聖上安危。臣要從晉陽趕回汴京,勤王護駕,譚稹、張孝純等晉陽官員極力阻止,不想讓臣返回京師,要讓臣在晉陽主持防務。聖上的安危乃天大的事,臣力排衆議,返回京師,保衛聖上來了。”

“好!好!”趙佶連聲說道:“晉陽防務乃小事,京師防務纔是頭等大事。目今,俺已禪位於太子,竟是防務由新帝主持,你只管護送着俺亳州進香便是。”

童貫叩頭道:“臣心中只有太上皇,臣唯太上皇之令是從。”

“好!好!好!”趙佶心中甚是滿意,連道三聲好,然後又說道:“待卿與朕南下後,南方兵馬藉由卿統率節制,要確保南方安寧。”

童貫道:“臣謹遵太上皇旨令。”

童貫隨即出宮,準備兵馬去了。

新帝趙桓聞報,童貫童樞密自晉陽返回京師,覲見太上皇后,又調集精兵三千,護送太上皇前往亳州進香。

趙桓聞報,大驚、此時太上皇離京,必然動搖京師軍民信心,造成更大混亂,不利於京師防衛。趙桓急忙趕往寧壽宮,去覲見太上皇趙佶。

這時候,趙佶正在童貫等人擁簇下,往寧壽宮外走。趙桓見狀,忙衝趙佶一拜,問道:“太上皇將欲何往?”趙佶道:“童樞密從晉陽返京,爲父同童樞密一道,前往亳州進香。”趙桓見說,急道:“太皇,目今汴京防務最爲吃緊的時候,太皇此時離開汴京,將動搖汴京軍民信心,兒皇懇請太皇留在汴京,鼓舞汴京軍民保衛京師之決心和意志。”

徽宗心想,俺禪位於你,就是爲了讓你承擔京師防衛之責;與其我留在京師,冒着身家性命,擔此天大的責任,還禪位於你作甚?!該你承擔的責任,你就要義無反顧、責無旁貸地承擔起來,我一個退了位的太上皇,你留俺呆在京師作甚?!如此想着,趙佶對趙桓說道:“有兒皇在,我一百個放心。我去亳州進香,保佑俺大宋江山社稷萬年長青。你退下吧!”

說畢,不待趙桓再說什麼,趙佶便在童貫等人的擁簇下向宮外急走。趙桓見狀,急了,急忙追趕幾步,追趕上了太皇趙佶,伸手拉住了趙佶的衣袖,懇求道:“太皇將大位禪讓於兒臣,兒臣還需太皇扶持,至此危急之時,太皇你不能走!”

趙佶見狀,勃然發怒道:“成何體統?!你乃當今□聖上,只管管你的事便是,強留我作甚?!還不退下!”說畢,強行甩開趙桓拉扯他衣襟的手,在童貫等人擁簇下,向宮外走去。

趙桓愣了一下,忙衝童貫喊道:“童貫!你乃朝廷樞密使,你待往哪裡去?你作爲朝廷首席軍事大臣,貽誤了軍事大事,朕唯你是問!”

童貫回首道:“臣保護太上皇進香,此乃最大的事。待臣護送太上皇至亳州後,隨即返京,主持汴京防務。”

說畢,童貫等人擁簇着趙佶走了。

寧壽宮中,趙桓煢煢孑立地站着,無奈地嘆了口氣。

汴京城中,聞聽到金軍已經渡過黃河,正在向汴京進發,整個汴京城裡就亂成一套。隨即,又有太上皇離京,前往亳州進香的消息傳出,大戶人家便都知曉了,眼看着汴京不保了,連太上皇都南方避難去了,我們還留在汴京作甚?等着金人屠殺呀?故此,汴京城中大戶人家,也都收拾了細軟,向汴京城外逃去。

汴京城中普通軍民百姓聞聽太上皇趙佶亳州進香,也蜂擁而出,欲隨太上皇南去。汴京南門,擁擠得水泄不通。一時間,跟隨太上皇出城的百姓有數萬人之多。

皇宮紫宸殿中,欽宗趙桓高坐於龍椅上,下面站着耿南仲、張邦昌、吳敏、唐恪、張叔夜、李綱、秦檜等大臣。耿南仲乃欽宗趙桓的老師,時任左丞相。張邦昌、吳敏、唐恪皆朝中太宰、太傅,位高權重,無奈皆是些主和派,主張與金人講和。張叔夜、李綱、秦檜是當時的主戰派,強烈主張抵禦金國入侵,將金國兵馬驅逐出國境。

當時,趙桓將他們召入大殿,商議對金計策。主和派與主戰派吵得一塌糊塗。

耿南仲是欽宗老師,一直陪了欽宗十多年,欽宗對其甚是信任。欽宗希望耿南仲給出最符合實際的建議。耿南仲提議,放棄汴京,移駕南移,以時間換空間,召集天下兵馬,逐漸集結於長江流域,形成強大的軍力,與金兵大戰,並驅逐金兵北去。耿南仲道:“啓奏聖上,暫棄汴京,移駕南行,這是最可行的做法。汴京無險峻天塹,北面除了黃河之外,皆平川闊地,無險可據,難守易攻,無以阻擋金寇鐵騎南下。目今,金寇鐵騎已渡過黃河,正在向汴京急進,而朝廷此時難以組織起強大兵馬,此情形下,暫棄汴京,移駕江南,以時間換空間,待天下兵馬集結完畢時,聖上御駕親征,揮師北伐,驅逐金寇於北疆之外,此乃萬全之策。”

欽宗趙桓聞言,大喜,忙道:“老師所言極是。”

左司諫秦檜見狀,邁前一步,望欽宗一拜,高聲奏道:“啓奏聖上,左丞相所言乃誤國之言。汴京城牆堅固,城內有百萬百姓,駐紮有十餘萬禁軍,足以抵得上險峻天塹。打仗打的是意志,是勇氣。目今,聖上穩居城中,百姓軍民團結一心,區區十餘萬金兵,如何撼動得了汴京?假若聖上此時移駕南行,必然造成京師混亂,汴京不保也!假若京師不保,金兵鐵騎,隨時可追上移駕南行的聖上,那時候,何以拒敵?以臣之見,聖上萬不可輕移大駕,以免後患無窮。”

秦檜此言,把欽宗趙桓給嚇住了。趙桓心想,呆在京師,尚有堅固城牆,有十餘萬禁軍守衛,真要離了京師,那金兵追趕了上來,何人來保駕護航?豈不是要丟了性命!如此一想,欽宗又不敢移駕離京了。

見欽宗皇帝猶豫不決,尚書右丞、少宰張邦昌出列稟道:“啓奏聖上,固守汴京,固然沒有問題;問題是,假若汴京不保,那時候該當如何?”奏畢,張邦昌轉首怒視着秦檜道:“秦大人說話行事,甚是孟浪!你莫要拿聖上萬尊之軀做賭注。俺問秦大人,你敢保證京師萬無一失?你敢保證聖上萬無一失?”

秦檜見狀,說道:“張少宰,就事說事,莫要拿聖上來壓人。目今,聖上留在京師乃最安全之做法,你提議聖上移駕南行,俺且問你,你能否保證聖上萬尊之軀安然無恙?你若能保證,請留下字據,任由你護衛着聖上,移駕南行。”

張邦昌乃何等精明之人,這個保證他怎麼能作?這個字據他怎麼能留?故此,張邦昌辯解道:“俺非是一定主張聖上移駕南行,俺的意思是當與金國講和,讓他們退兵。”

太常少卿李綱見狀,邁前一步,奏道:“啓奏聖上。移駕南行,萬萬不可!與金國講和,也不是不可,但前提是能重創並阻止金軍。假如不能給金軍於重創和阻止,與金國講和就是一句空話。那金國若那番仁慈,怎麼可能進攻俺大宋?!所以,對金軍必須一戰,否則無法實現所謂的講和。”

“你那是逼和!”張邦昌道:“假若能重創金軍,又講和作甚?直接把金軍打將出去就是了,咱大宋兵馬沒那個實力嘛!我說的講和是給金國金幣,甚至割讓邊關疆域,換取金國退兵,待朝廷養精蓄銳後,再奪將回來,以擺脫目前困境。”

假若能用金幣買來和平,欽宗也是願意去做的。欽宗現在最亟待的是接觸京師危急,給金國些金幣、土地,欽宗時可以接受的。

聽了張邦昌的話後,欽宗頻頻點頭。

開封牧張叔夜出班奏道:“啓奏聖上。輸給金國金幣,割讓土地給金國,以換取金國退兵,此舉萬萬不可。那金國貪得無厭,得隴望蜀,永遠沒有滿足之時,咱大宋豈能將江山社稷全給割讓給金國?臣贊同李少卿之見,目今朝廷唯有組織兵馬,與金軍大戰,逼和金國,方是上策。”

耿南仲嚷嚷道:“書生意氣!打仗雖說憑勇氣,但實力不能不講。任何時候,都要現實,莫要僅憑意氣。”

以耿南仲、張邦昌爲首的主和派和以李綱、秦檜爲首的主戰派當殿大吵,互不相讓,鬧得欽宗無所適從。欽宗正焦頭爛額之時,宮外傳報進來,開封府尹徐策聞聽府牧張叔夜在宮中議事,因有緊急情況,特來彙報。

張叔夜望欽宗一拜,高聲說道:“啓奏聖上。既是臣屬下有事相報,臣就此告退。”

欽宗道:“傳開封府尹徐策入殿,朕也要聽聽究竟何事如此緊急。”

執殿官遂傳開封府尹徐策入殿。

徐策如殿後,跪伏於地,給欽宗叩首。

欽宗道:“徐府尹入宮尋找張府牧,乃是爲了何事?”

徐策起身,望欽宗一拜,奏道:“啓奏聖上。童樞密倍護太上皇出京,說是前往亳州進香。數萬名城中百姓軍民,皆隨同前往,蜂擁出城,下官特來稟報。”

欽宗聞奏,大吃一驚。童貫護送太上皇前往亳州進香他知道,但數萬百姓皆欲遂太上皇前往亳州,這個情況,欽宗不知道。欽宗心想,城中百姓皆南去了,汴京城誰保?故此,欽宗大驚。

第八十九章 三次罷相第一百五十九章 保媒拉縴 (2)第二百二〇三章 收復燕京 (17)第二百二〇一章 收復燕京 (15)第三十四章 完顏函普 (2)第九十四章 暗通梁山 (2)第二十八章 童貫得勢第一百七十一章 再見馬植 (1)第二十四章 三次任相第一百九十九章 二次伐遼 (2)第一百五十九章 保媒拉縴 (2)第十一章 算命先生 (1)第二十五章 哄惑徽宗第二百五十三章 追殺王黼第三十九章 奇人出世第二百四十一章 北郊之戰第一百八十八章 藥師投宋 (2)第一百二十四章 銀芝公主第二十五章 哄惑徽宗第一百六十八章 醞釀出兵 (3)第一百二十九章 聚仙樓上 (2)第七十六章 宋江通匪第二百五十七章 商議出兵第六十八章 章奴反叛第一百一十五章 柴進成婚第二百一十五章 收復燕京 (9)第一百二十六章 夜議國事第八十一章 宋江上位第一百八十一章 截擊童貫第一百六十四章 大禹山中 (5)第二百二〇五章 張覺降宋 (2)第五十章 結識世忠 (2)第一百〇八章 攪動江南第二百四十章 君臣議事第二十五章 哄惑徽宗第二百五十八章 夜劫金營第三十二章:兩族拼殺 (2)第一百四十三章 閣樓議事第一百二十八章 聚仙樓上 (1)第六十八章 章奴反叛第三十章 女真起源第二百五十章 良嗣斃命第一百一十八章 幫源峒中第三十章 女真起源第一百六十一章 大禹山中 (2)第二百一十五章 收復燕京 (9)第五十四章 海里叛亂第四十七章 馬植探營 (1)第二百一十八章 收復燕京 (12)第二百一十四章 收復燕京 (8)第一百四十七章 半夜求宿第十五章 榮升太尉第一百八十章 首次伐遼 (7)第一百四十九章 堂上寒暄第六十六章 達魯之戰 (2)第一百五十九章 保媒拉縴 (2)第一百七十八章 首次伐遼 (5)第十八章 二次罷相第二百一十四章 藥師叛宋 (4)第九十六章 海上之盟 (2)第一百三十八章 節外生枝第一百五十五章 故地重遊第二百二十九章 徽宗禪位 (5)第二百〇八章 收復燕京 (2)第二十一章 徽宗偷情第一百二十三章 凱旋途中第四十章 立業初期第一百六十三章 大禹山中 (4)第二百四十一章 北郊之戰第三十九章 奇人出世第三十五章 調停族爭 (1)第一百〇八章 攪動江南第一百五十章 月下比武第九十六章 海上之盟 (2)第二十章 一代名妓第一百六十章 大禹山中 (1)第二百三十四章 杏花樓中第二百三十四章 杏花樓中第一百七十五章 首次伐遼 (2)第一百九十四章 冤仇難解 (1)第一百二十九章 聚仙樓上 (2)第一百六十八章 醞釀出兵 (3)第八十二章 魔君排座第一百三十七章 比武招親 (3)第二百二〇三章 收復燕京 (17)第一百三十八章 節外生枝第二十二章 王黼其人第八十章 嘯聚梁山第一百〇八章 攪動江南第二百一十八章 收復燕京 (12)第二百二〇七章 張覺降宋 (4)第二百二〇九章 張覺降宋 (6)第一百四十八章 借宿莊院第一百七十五章 首次伐遼 (2)第九十五章 海上之盟 (1)第二百六十章 宮前情願 (2)第一百六十七章 醞釀出兵 (2)第一百八十七章 藥師投宋 (1)第一百章 方臘起義第一百三十一章 仇人相見
第八十九章 三次罷相第一百五十九章 保媒拉縴 (2)第二百二〇三章 收復燕京 (17)第二百二〇一章 收復燕京 (15)第三十四章 完顏函普 (2)第九十四章 暗通梁山 (2)第二十八章 童貫得勢第一百七十一章 再見馬植 (1)第二十四章 三次任相第一百九十九章 二次伐遼 (2)第一百五十九章 保媒拉縴 (2)第十一章 算命先生 (1)第二十五章 哄惑徽宗第二百五十三章 追殺王黼第三十九章 奇人出世第二百四十一章 北郊之戰第一百八十八章 藥師投宋 (2)第一百二十四章 銀芝公主第二十五章 哄惑徽宗第一百六十八章 醞釀出兵 (3)第一百二十九章 聚仙樓上 (2)第七十六章 宋江通匪第二百五十七章 商議出兵第六十八章 章奴反叛第一百一十五章 柴進成婚第二百一十五章 收復燕京 (9)第一百二十六章 夜議國事第八十一章 宋江上位第一百八十一章 截擊童貫第一百六十四章 大禹山中 (5)第二百二〇五章 張覺降宋 (2)第五十章 結識世忠 (2)第一百〇八章 攪動江南第二百四十章 君臣議事第二十五章 哄惑徽宗第二百五十八章 夜劫金營第三十二章:兩族拼殺 (2)第一百四十三章 閣樓議事第一百二十八章 聚仙樓上 (1)第六十八章 章奴反叛第三十章 女真起源第二百五十章 良嗣斃命第一百一十八章 幫源峒中第三十章 女真起源第一百六十一章 大禹山中 (2)第二百一十五章 收復燕京 (9)第五十四章 海里叛亂第四十七章 馬植探營 (1)第二百一十八章 收復燕京 (12)第二百一十四章 收復燕京 (8)第一百四十七章 半夜求宿第十五章 榮升太尉第一百八十章 首次伐遼 (7)第一百四十九章 堂上寒暄第六十六章 達魯之戰 (2)第一百五十九章 保媒拉縴 (2)第一百七十八章 首次伐遼 (5)第十八章 二次罷相第二百一十四章 藥師叛宋 (4)第九十六章 海上之盟 (2)第一百三十八章 節外生枝第一百五十五章 故地重遊第二百二十九章 徽宗禪位 (5)第二百〇八章 收復燕京 (2)第二十一章 徽宗偷情第一百二十三章 凱旋途中第四十章 立業初期第一百六十三章 大禹山中 (4)第二百四十一章 北郊之戰第三十九章 奇人出世第三十五章 調停族爭 (1)第一百〇八章 攪動江南第一百五十章 月下比武第九十六章 海上之盟 (2)第二十章 一代名妓第一百六十章 大禹山中 (1)第二百三十四章 杏花樓中第二百三十四章 杏花樓中第一百七十五章 首次伐遼 (2)第一百九十四章 冤仇難解 (1)第一百二十九章 聚仙樓上 (2)第一百六十八章 醞釀出兵 (3)第八十二章 魔君排座第一百三十七章 比武招親 (3)第二百二〇三章 收復燕京 (17)第一百三十八章 節外生枝第二十二章 王黼其人第八十章 嘯聚梁山第一百〇八章 攪動江南第二百一十八章 收復燕京 (12)第二百二〇七章 張覺降宋 (4)第二百二〇九章 張覺降宋 (6)第一百四十八章 借宿莊院第一百七十五章 首次伐遼 (2)第九十五章 海上之盟 (1)第二百六十章 宮前情願 (2)第一百六十七章 醞釀出兵 (2)第一百八十七章 藥師投宋 (1)第一百章 方臘起義第一百三十一章 仇人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