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夜議國事

是夜,燕青留宿在李師師處。

李師師和燕青乃老交情,當初,梁山泊欲改邪歸正,懇請朝廷招安,曾派燕青遂宋江進入東京,拜訪李師師,希望能得到招安。無奈李逵殺人放火,攪擾得這件事情未能順利進行。後來,燕青又多次混入東京,和李師師相會。兩人情投意合,結拜爲姐弟。李師師專門從徽宗皇帝那裡要了赦書,赦免了燕青的所有罪過。

李師師與燕青相互愛慕,名義上義結金蘭,是結拜姐弟,實際上是一對暗夫妻,早已有了一腿,而且做着將來退隱江湖的準備。

在私下裡的交往中,燕青不因李師師乃煙塵女子便低看李師師;李師師也不因燕青是落草賊寇就輕視燕青。

師師燕青,兩個人山盟海誓,相約未來,欲尋一山清水秀、清雅幽靜之處,終老一生。

爲了燕青有個好的歸宿,也爲了自己將來有個寄生之處,在與徽宗皇帝溫情之餘,李師師懇求宋徽宗,希望能給燕青一條出路,將來在任何情況下不再追究燕青以往的罪過。

因爲要討李師師的歡心,徽宗皇帝親筆寫了赦罪書,赦免了燕青的所有罪行,不再追究燕青以往的責任。

燕青感激於師師的情義,燕青暗中做着各種準備。

考慮到將來的生計,燕青利用各種機會,收羅了許多金銀財寶,藏在密處。

燕青原準備藉機離了梁山,帶師師遠走高飛。

誰知,人算不如天算,燕青的計劃尚未實施,朝廷一聲令下,梁山軍馬又開赴江南,去征討方臘。

燕青一時無法脫身,只得隨軍征討。

征討方臘途中,大官人柴進面見宋江,提議要打入方臘宮中去做奸細,好爲梁山軍馬做個內應。

此乃柴進爲避刀劍之險的權宜之計。

爲了實現這一計策,柴大官人想到了燕青,覺得和燕青同去,一來是因爲燕青爲人機靈,是個好隊友,二來也好遮人眼目。

燕青最擅長的恰是此道,在宋江詢問他是否願和柴大官人一同混入方臘老巢做奸細時,燕青心裡歡喜壞了,高興地對宋江說道:“咋纔是個願意不願意?是太願意了!再說,戰場之上 ,作爲部將,主帥指到哪裡,就打到哪裡!目今先鋒哥哥指派俺跟大官人混入方臘老巢做內應,小乙唯命是從便是。”

宋江聽了自然是高興,就派燕青與柴進一道,化名爲柯引雲壁,翻山越嶺,跨海涉江,來到了清溪縣方臘大內幫源峒,取得了方臘的信任,最終幫助宋江破了方臘,從而立了不朽之功勳。

幫源峒中,柴進憑着一表的人才和三寸不爛之舌,被方臘看中並招爲駙馬,燕青也跟着成了駙馬奉尉;令燕青沒想到的是,他因此而得罪了銀芝公主,與銀芝公主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被銀芝公主帶人追殺。

是夜,燕青師師重溫舊夢後,相依在一起,說着些別後思情的話語。

燕青道:“師師,此番梁山大軍開赴江南,討伐方臘,經過一番苦戰,目今戰事已告結束,萬事皆順,於刀光劍影中保全了性命,實屬大幸;只是與方臘二公主銀芝結了死仇,正在被銀芝公主追殺。俺此番來尋你,並無他意,就是請求你隨我遁入世外,逍遙自在,終老一生。”

師師聞言,嘴上高興地答道:“小乙,那敢情好啊!”心裡卻覺得奇怪。

李師師暗想,戰場廝殺,各謀其政,各爲其主,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只是你小乙乃是軍中大將,何以會得罪人家方臘的二公主?再說了,就算是梁山和方臘結怨,方臘的二公主追殺的也應該是作爲梁山統帥的宋江,那二公主何以不追殺作爲統帥的宋江,卻要追殺作爲大將的燕青?這不是捨本求末嘛。

師師心裡好奇,故此問道:“小乙,你們梁山大軍,兵強馬壯,聲勢浩大,此番大軍壓境,兵鋒直指江南,摧枯拉朽,剿滅方臘,大勢所趨,實乃自然的事情,那方臘的二公主何以不找宋先鋒公明尋仇,卻找你尋仇?這卻是何故?我覺得不甚合情理。”

燕青聽了,頓感言多有失,只好實話實說。

“師師,有些情況你不知道啊。”燕青道:“東南地方,人傑地靈,方臘起兵,人多勢衆,氣焰囂張,實力絕對在俺梁山之上。俺梁山兄弟佔據梁山,不曾損了一位兄弟,此番征剿方臘,損失慘重,最後僅剩下二十七人得返,你想方臘那廝有多厲害?”

李師師靜靜地聽着燕青說話,看他能說出一番什麼樣的道理來。

燕青不知李師師所思,繼續說道:“針對這個情況,智取也是必要的手段。因了這個原因,俺和大官人柴進哥哥,就是前年八月中秋也來過府上的那個柴大官人,師師你可記得?”

李師師點頭道:“大官人俺自然是記得,他乃是前朝龍子龍孫,太祖皇帝給他家頒了鐵卷丹書的;不曾想被高唐州知府高廉所害,故此上了梁山的。”

燕青道:“正是那個柴大官人!”

李師師點頭道:“知道,小乙你繼續說。”

“師師,”燕青繼續說道:“受先鋒哥哥指派,俺和那柴大官人,化名爲雲壁、柯引,混入方臘皇宮,查看地形,摸清情況,好裡應外合,內外夾擊,擒獲方臘。”

李師師一邊聽着,一邊點頭,

燕青繼續說着:“我和柴進哥哥入了幫源峒,就是方臘那廝的大內。那方臘因喜歡柴大官人的人才,將他招爲東牀駙馬,封都尉職,封我爲奉尉。俺和柴大官人潛伏方臘內部,最終殺了方臘侄子方傑,協助宋先鋒公明哥哥破了幫源峒,擒獲了方臘,立下了天大的功勞。”

“好呀!”李師師道:“只是與方臘二公主甚事了?她因何要追殺你?”

“唉!”燕青嘆了口氣,說道:“原本事情順順當當的,不曾想,那大公主金芝,因失身於柴大官人,一時羞憤,竟自縊而死。那二公主銀芝,便將此仇記在俺與柴大官人頭上了,視俺與柴大官人爲不共戴天的仇人,定要取俺和柴大官人性命而後快。”

李師師聽了,知曉了事情原委,遂笑道:“怪道呢!我就說嘛,無緣無故的,人家方臘的二公主會追殺你?定是你們做了讓人家追殺的事情。小乙,你說你和柴大官人,堂堂男子漢大丈夫,不光明正大地拼殺,而是行歪門邪道,爲了破方臘,愣是把人家的黃花姑娘給禍害掉了,人家的妹妹能不和你們着急?”

燕青道:“師師,不關我事,全是柴大官人做下的好事。他當駙馬呢,又不是俺當駙馬,俺是被柴大官人給拖累的。”

師師聞言,擔心地說道:“那現今該咋辦?人家在追殺你,你總的有個對策,以防不測,總不能就等着人家追殺吧!”

燕青聞言,答道:“師師,這個你放心,縱是被她們追殺,也不是什麼大事,以她們三腳貓的功力,還奈何不了我,我只是爲她們感到惋惜。唉,人在江湖,人不由己,實在是沒辦法的事情。”

說完事情緣由,燕青又對李師師說道:“師師,目今世道混亂,危機四伏,你這裡目標太大,將來萬一有事,難以脫身,不如早早隨了我,尋一安靜之處,在那山窪之中,朝陽坡面,植三五棵松樹,種兩三窠綠豆,熱即河中浴,涼便岸上歌,你彈琵琶,我吹簫,你唱詞,我起舞,兩耳不聞山外俗事,不也樂哉?!”

師師聞言笑道:“小乙,你要當神仙呢?我看你嘴上所言,並非心中所想。”

燕青道:“師師何故有如此之說?”

李師師道:“聞聽得戰鼓響,哪個熱血男兒不激情澎湃?當今時代,正是男兒立功之時,豈能潔身自好,退身世外,逃避責任?”

燕青聞言,自感羞愧,心裡暗道,一個風塵女子尚且關念國家安危,我一個堂堂大丈夫,倒打了退堂鼓?!然而,當今社會,奸佞當道,忠勇之士,難有立身之地,就算我燕青,赤膽忠心,朝廷中有了蔡京、童貫之流,哪裡又有俺立足之地?

燕青想到了阮小七,就因爲好奇,搞個笑,穿了方臘遺存的龍袍,就被王稟那廝痛罵,說是賊性不改。燕青心想,像我等做過賊寇的人,在朝廷眼裡,豈不是一日落草,終身爲賊嘛!哪裡還會給你建功立業,報效朝廷的機會?

燕青思之,心中黯然。

李師師道:“小乙,你也知道,道君皇帝待咱姐弟二人不薄,咱姐弟二人當思恩圖報纔是。”

燕青聞言,說道:“師師,此言不謬。然而,那道君皇帝,乃當今天子,生性聰慧,好善樂施,寬宏大量,身邊皆高官名士,豈用得到咱姐弟二人去思恩圖報?”

師師道:“小乙,有些情況,你不知道。當今朝政,皆被蔡京、童貫、王黼、楊戩、高俅、朱勔一幫奸相佞臣所把持,他們貪贓枉法,誤國誤民,致使國力虛弱,情態危在旦夕,急需英雄豪傑,挺身而出,效忠皇上,報效朝廷,救國於危難之時,挽民於苦難之中。”

燕青聞言,想到自己一身的本事,若是能光明正大,不被暗算地干將一番大事業,倒也是男兒本分,不免熱血沸騰起來。

師師繼續說道:“那蔡京、楊戩,貪贓枉法,賣官賣爵,非親不用,滿朝之內,皆是黨朋;那童貫、王黼,鼠目寸光,貪圖便宜,引誘着道君皇帝入了歧途,恐將來不得善果。”

燕青聞言,驚問道:“師師,此話又是怎講?”

李師師道:“北疆遼國,自真宗皇帝澶淵盟約,已與俺大宋百年和好,並無大的侵擾,雙方相安無事,倒也平安;誰知這幾年,東北女真崛起,遼國國力日衰,那童貫、王黼便打起了遼國的主意,要聯合金國,滅了遼國,好收回後晉石敬瑭割與遼國的燕雲十六州。”

燕青聞言道:“師師,那燕雲十六州原本就是俺中原王朝的,收復燕雲十六州乃是俺大宋的心病,若能收回,自然是再好不過了。”

師師道:“誰說不是!自太祖皇帝起,經太宗、真宗,皆爲燕雲十六州而寢食不安,念念不忘,幾場戰役,終因力不如人而失利。道君皇帝對燕雲十六州也心有獨鍾,急欲奪回,那童貫、王黼摸着了道君天子心病,慫恿着道君天子,要聯金滅遼。小乙,你想想,那金國遠在東北,中間隔了個遼國,俺大宋爲何要滅了遼國,而直接和金國接壤?這不是脣亡齒寒嘛!想那燕雲十六州,太祖、太宗朝時,正是大宋軍力最爲強盛之時,尚且收不回來,現今去收,不是輕啓戰事,惹火燒身嘛!”

雲壁聞言,心裡暗道,倒也是,畢竟遼國與大宋已是百年和好,相安無事,目今遠結金國,滅了遼朝,誰知道那金國是不是虎狼之師?若是那金人揮師南下,豈不是禍害了俺大宋朝!

看到燕青若有所思,師師接着道:“爲了和金人聯繫,童貫、王黼竟然派人從海上繞往,與金人結盟,真的是枉費心思,恐將來要招來災禍。”

燕青道:“事既如此,該當如何?”

李師師思量許久,對燕青說了自己的想法。

李師師道:“小乙,不是姐姐說你呢,你的想法實在是大錯、特錯。目今,兵荒馬亂,豈是興土立木的時候?你修好了高樓大廈,那金兵洪水般涌來,豈不是房倒屋塌?所以,當前情況下,抵禦外寇纔是上上之策,只有保得了大宋天下,保得了徽宗天子的江山社稷,纔有我等百姓的幸福安寧,切莫棄本求末,做無謂之事。”

燕青聞言道:“假若金兵的鐵騎,錚錚南下,豈是一個小乙所能抵擋的?師師,當爲則爲,需量力而行。”

李師師聞言,沉了臉面,怨怒地對燕青說道:“小乙,你一個男子漢大丈夫,渾身的功夫,不身赴沙場,衝鋒陷陣,難不成讓我一個弱女子去馳馬揚鞭、征戰沙場不成?”

見師師生氣,燕青急道:“師師,非是我不願,實乃獨木難支,力有不及。”

李師師道:“我大宋朝人才濟濟,願忠心報國者比比皆是,只要你願意,可去西北邊陲找种師道,或去太原找王稟,或去投太常少卿李剛,這些皆忠君愛國之士,你在那裡纔會有所作爲,到時候有了人馬,即可以防身,又可以禦敵於國門之外,救民於水深火熱之中,豈不是兩全其美,忠君盡孝之事? ”

第一百四十三章 閣樓議事第二百一十九章 徽宗禪位 (2)第三十四章 完顏函普 (2)第九十八章 海上之盟 (4)第一百〇六章 歸順朝廷第一百五十四章 又見宋江第八十五章 初次使金第八十二章 魔君排座第五十四章 海里叛亂第四十章 立業初期第一百一十四章 巧言令色第七十三章 楊志賣刀第一百三十章 醉仙樓上 (3)第九十六章 海上之盟 (2)第六十一章 首戰寧邊 (2)第九十三章 暗通梁山第一百六十一章 大禹山中 (2)第一百八十八章 藥師投宋 (2)第二百五十八章 夜劫金營第四十二章 出爾反爾第六十七章 金使喪命第一百四十一章 惺惺相惜第三十九章 奇人出世第六十一章 首戰寧邊 (2)第二百三十六章 拜見師師第三十二章:兩族拼殺 (2)第一百八十八章 藥師投宋 (2)第二百二十一章 三皇子趙楷第四十一章 討伐阿疏第二十五章 哄惑徽宗第二百〇三章 二次伐遼 (6)第一百七十〇章 醞釀出兵 (5)第二百一十一章 收復燕京 (5)第六十四章 太祖稱帝 (2)第六十一章 首戰寧邊 (2)第二百二〇三章 收復燕京 (17)第四十章 立業初期第十三章 徽宗皇帝第二百〇三章 二次伐遼 (6)第一百七十七章 首次伐遼 (4)第十三章 徽宗皇帝第一百三十一章 仇人相見第八十九章 三次罷相第六十五章 達魯之戰 (1)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禹山中 (3)第一百五十四章 又見宋江第一百五十章 月下比武第一百一十三章 前往睦州第二百四十二章 朝堂議事第一百七十六章 首次伐遼 (3)第二百六十一章 堅守幷州第一百七十七章 首次伐遼 (4)第五十一章 天祚繼位第九十五章 海上之盟 (1)第一百八十六章 宋江託夢 (2)第六十六章 達魯之戰 (2)第五十四章 海里叛亂第一百四十章 宋江釋疑第一百四十一章 惺惺相惜第一百六十五章 大禹山中 (6)第一百一十四章 巧言令色第一百九十五章 冤仇難解 (2)第一百一十八章 幫源峒中第一百〇九章 過江討賊第二百二十三章 晉陽城下(1)第九十七章 海上之盟 (3)第一百〇二章 征剿梁山 (1)第一章 引子第一百一十五章 柴進成婚第四十四章 暗中施計 (2)第三章 女皇碩貞第三十八章 吞併石顯第二百五十一章 朱勔伏誅第二百五十五章 開封府尹第四十五章 監視女真 (1)第二百四十二章 朝堂議事第一百九十七章 冤仇難解 (4)第一百一十二章 拼死奪關(2)第二百五十章 良嗣斃命第二百二〇八章 張覺降宋 (5)第二百二十章 太子趙桓第一百八十章 首次伐遼 (7)第一百五十一章 萌生情愫第三十章 女真起源第九十三章 暗通梁山第二百四十二章 朝堂議事第一百九十三章 藥師投宋(7)第一百九十八章 二次伐遼 (1)第一百九十章 藥師投宋(4)第三十章 女真起源第一百七十四章 首次伐遼 (1)第一百三十五章 比武招親 (1)第一百一十二章 拼死奪關(2)第一百五十四章 又見宋江第一百六十八章 醞釀出兵 (3)第一百四十九章 堂上寒暄第一百三十九章 雲壁救難第一百二十四章 銀芝公主第二十六章 大興土木第九十一章 二次使金
第一百四十三章 閣樓議事第二百一十九章 徽宗禪位 (2)第三十四章 完顏函普 (2)第九十八章 海上之盟 (4)第一百〇六章 歸順朝廷第一百五十四章 又見宋江第八十五章 初次使金第八十二章 魔君排座第五十四章 海里叛亂第四十章 立業初期第一百一十四章 巧言令色第七十三章 楊志賣刀第一百三十章 醉仙樓上 (3)第九十六章 海上之盟 (2)第六十一章 首戰寧邊 (2)第九十三章 暗通梁山第一百六十一章 大禹山中 (2)第一百八十八章 藥師投宋 (2)第二百五十八章 夜劫金營第四十二章 出爾反爾第六十七章 金使喪命第一百四十一章 惺惺相惜第三十九章 奇人出世第六十一章 首戰寧邊 (2)第二百三十六章 拜見師師第三十二章:兩族拼殺 (2)第一百八十八章 藥師投宋 (2)第二百二十一章 三皇子趙楷第四十一章 討伐阿疏第二十五章 哄惑徽宗第二百〇三章 二次伐遼 (6)第一百七十〇章 醞釀出兵 (5)第二百一十一章 收復燕京 (5)第六十四章 太祖稱帝 (2)第六十一章 首戰寧邊 (2)第二百二〇三章 收復燕京 (17)第四十章 立業初期第十三章 徽宗皇帝第二百〇三章 二次伐遼 (6)第一百七十七章 首次伐遼 (4)第十三章 徽宗皇帝第一百三十一章 仇人相見第八十九章 三次罷相第六十五章 達魯之戰 (1)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禹山中 (3)第一百五十四章 又見宋江第一百五十章 月下比武第一百一十三章 前往睦州第二百四十二章 朝堂議事第一百七十六章 首次伐遼 (3)第二百六十一章 堅守幷州第一百七十七章 首次伐遼 (4)第五十一章 天祚繼位第九十五章 海上之盟 (1)第一百八十六章 宋江託夢 (2)第六十六章 達魯之戰 (2)第五十四章 海里叛亂第一百四十章 宋江釋疑第一百四十一章 惺惺相惜第一百六十五章 大禹山中 (6)第一百一十四章 巧言令色第一百九十五章 冤仇難解 (2)第一百一十八章 幫源峒中第一百〇九章 過江討賊第二百二十三章 晉陽城下(1)第九十七章 海上之盟 (3)第一百〇二章 征剿梁山 (1)第一章 引子第一百一十五章 柴進成婚第四十四章 暗中施計 (2)第三章 女皇碩貞第三十八章 吞併石顯第二百五十一章 朱勔伏誅第二百五十五章 開封府尹第四十五章 監視女真 (1)第二百四十二章 朝堂議事第一百九十七章 冤仇難解 (4)第一百一十二章 拼死奪關(2)第二百五十章 良嗣斃命第二百二〇八章 張覺降宋 (5)第二百二十章 太子趙桓第一百八十章 首次伐遼 (7)第一百五十一章 萌生情愫第三十章 女真起源第九十三章 暗通梁山第二百四十二章 朝堂議事第一百九十三章 藥師投宋(7)第一百九十八章 二次伐遼 (1)第一百九十章 藥師投宋(4)第三十章 女真起源第一百七十四章 首次伐遼 (1)第一百三十五章 比武招親 (1)第一百一十二章 拼死奪關(2)第一百五十四章 又見宋江第一百六十八章 醞釀出兵 (3)第一百四十九章 堂上寒暄第一百三十九章 雲壁救難第一百二十四章 銀芝公主第二十六章 大興土木第九十一章 二次使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