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二次罷相

蔡卞受張懷素之事牽連,降職處分。蔡卞職務由張康國替代。張康國由尚書左丞升任樞密院事,和蔡京官品相當,兩個人互爭權勢,各不相讓,關係極爲緊張。

自升爲樞密院事後,每次上朝,或入竭徽宗皇帝時,張康國都免不了要詆譭蔡京一番。

經過細心觀察,徽宗皇帝也發現,蔡京自復相後,雖然對自己畢恭畢敬,極爲恭敬,但在朝廷中卻專權霸道,飛揚跋扈,結黨營私,搞團團夥夥的事情,順之則昌,逆之則亡,致使朝中大臣皆怨聲載道,多有不和,遂有意要壓壓蔡京,好叫他不要太張狂。於是,在張康國詆譭完蔡京後,徽宗皇帝便暗囑咐張康國道:“卿果盡力,當代京爲相。”

有了徽宗皇帝這個承諾,張康國焉有不欣喜若狂的?因此睜大了兩眼,整日裡竊視蔡京的行蹤,以期抓住蔡京結黨營私、擾亂朝廷的把柄。

蔡京復相後,雖然在徽宗皇帝面前小心翼翼,但蔡京終究是個奸人,凡事不日鬼上一番,那是不可能的;故此,揹着徽宗皇帝,蔡京常有一些不軌之舉,常被張康國竊視一二。

對蔡京的不軌之舉,張康國稍有耳聞,即行密報;因此,蔡京雖然在徽宗面前裝得非常謙卑,但蔡京的行蹤,均在徽宗皇帝掌握之中。

那蔡京也是個性敏之人,通過多方觀察,也察悉到了張康國的行徑,遂向徽宗皇帝推薦吳鄢陵爲中丞。徽宗皇帝不知蔡京用意,遂啓用吳鄢陵,任用其爲中承。

吳鄢陵受蔡京提攜,故此唯蔡京馬首是瞻。蔡京便暗中囑咐吳鄢陵,但有機會,不管有或沒有,只管彈劾張康國便是,若把張康國給扳倒了,吾推薦你擔任樞密院事。

吳鄢陵受此誘惑,豈有不盡心費力的?!因此對彈劾張康國之事,甚是起勁。

一日,蔡京與吳鄢陵密謀一番後,找了個理由,決計由吳鄢陵進宮,向徽宗皇帝彈劾張康國。

沒想到這一消息,被張康國先期獲知了。

張康國得到這一消息,知道隨後吳鄢陵就要進宮彈劾自己了,遂先於吳鄢陵進到宮中,噗通一下,跪於徽宗皇帝面前,聲淚俱下地說道:“聖上,臣深得天子眷顧,得以重任,專意反對奸佞,不期得罪了蔡京、吳鄢陵等人。那蔡京、吳鄢陵恨臣入骨,編造是非,必欲置臣於死地而後快。”

徽宗皇帝見說,問張康國道:“有這種事情?”

張康國扣着頭,哭泣地說道:“聖上,臣所言,句句屬實,絕無虛妄。據臣猜測,不一會兒,那吳鄢陵必然進殿,定要替京論臣。聖上,臣情願避位,告老還鄉,免受京怨,給聖上添惹麻煩。”

徽宗皇帝聞言道:“還會有這等事情?!卿且起身,也莫要害怕,更無需多慮,不必謙讓蔡京、吳鄢陵等人,凡事朕自有主張,難不成這大宋的朝廷成他蔡京、吳鄢陵的了?!真是咄咄怪事!”

張康國聞言,爬起身來,心中暗自得意,衝徽宗皇帝躬身再拜,告退出殿,躲於殿廬,專侯着吳鄢陵前來彈劾自己。

這番情況,蔡京、吳鄢陵並不知曉。那吳鄢陵在蔡京指使下,抱着必勝的信心,欲進宮中,覲見徽宗皇帝,彈劾張康國。

果然,張康國在躲入殿廬不多時間後,吳鄢陵便來宮中,覲見徽宗皇帝。

徽宗皇帝見吳鄢陵果然進宮覲見,心中大驚。

吳鄢陵跪地叩首。徽宗皇帝掩飾住心中的驚奇,讓吳鄢陵平身。

吳鄢陵平身後,衝徽宗皇帝一拜後,開始詆譭起張康國來,一二三四,甲乙丙丁,羅列諸事,直陳張康國過失。

至此,徽宗皇帝心裡清楚了,吳鄢陵的確是受蔡京指使,專門來和張康國過不去的。

徽宗皇帝心中大怒,不待吳鄢陵說畢,便大發雷霆,怒視着吳鄢陵說道:“吳鄢陵!你敢受他人教唆,來進讒言麼?!朕看你心術不正,結黨鑽營,黨同伐異,不配做中丞,你給我滾將出去吧!”

徽宗皇帝猛然發怒,着實嚇得吳鄢陵不輕。對徽宗皇帝猛然間的發怒,吳鄢陵感到莫名其妙,根本搞不明白徽宗皇帝何以會如此暴怒。

當場,吳鄢陵被徽宗罵了個狗頭淋血,羞得無地自容,忙趴在地上,連磕三個響頭,然後爬起身來,灰溜溜地出殿去了。

當天夜裡,徽宗皇帝餘怒未休,隨即便下了詔書,嚴厲譴責了吳鄢陵一番,撤了吳鄢陵中丞職務,趕出京師,到滁州任知府去了。

蔡京得知這個情況,知道是張康國從中搗鬼了,因此恨得咬牙切齒,心裡暗下決心,定要陷張康國於死地。

這件事情發生後,張康國心裡也清楚,他知道自己這回是徹底地得罪蔡京了,蔡京那廝乃睚眥必報之人,一定會和自己過不去的,一定會找機會給自己使壞的。因爲這個原因,張康國凡事便十分用心,處處提防,以免受到蔡京陷害。

一日,張康國入朝,一時無事,遂退趨殿廬,稍作歇息。殿廬裡,張康國因口渴之故,喝了杯茶。不一會兒,張康國肚子裡大痛起來,直痛得張康國狂叫不止。不出半個時辰,張康國呼聲漸小,人已經仰天吐舌,哮喘不止。

殿廬執役的人,見此情狀,慌了神,忙將張康國擡至侍漏院,甫經入室,張康國兩眼大睜,嗚呼哀哉,已大命告終。

張康國殿廬中暴亡的情況,隨即報入宮中。

徽宗皇帝聞報,心裡大大地吃了一驚。對張康國死因,徽宗皇帝滿是狐疑,懷疑乃蔡京所爲。然而,因沒有確鑿證據,徽宗皇帝一時不便流露出來,只好對張康國特別優待,算是了事。

張康國暴亡之事,讓徽宗皇帝對蔡京更加猜忌,爲限制打壓蔡京及同黨甚熾氣焰,徽宗便提升鄭居中代任張康國之職,執掌樞密院事。

鄭居中入居樞密院後,怨恨蔡京知恩不報,未給自己幫忙,便更起勁地與蔡京作對,常常暗使一些諫官,彈劾蔡京。

朝中一些諫官,一來是職責所在,二來也嫉妒於蔡京的得勢,痛恨蔡京的飛揚跋扈,既受鄭居中之託,便接連不斷地進本參奏,極盡蔡京驕橫狂妄,飛揚跋扈,黨同伐異,結黨營私之事,奏請罷免蔡京宰相職務。

只可惜,奏摺雪片般飛向徽宗皇帝,卻遲遲不見徽宗皇帝有所動靜。

徽宗皇帝之所以沒有準奏罷免蔡京宰相職務,乃是因爲在徽宗皇帝心目中,蔡京有才華,有能力,人雖然專橫霸道,黨同伐異,但還是能辦事的,特別是辦一些大事、外事。

罷免蔡京之事,就無動靜。鄭居中見此,心中甚急,整日裡琢磨着如何排擠掉蔡京,猛然間便想起了郭天信。鄭居中心中大喜,忙備厚禮,連夜去訪,私下裡運作郭天信,囑其暗中行事。

郭天信何許人也?

郭天信,字佑之,開封人,以技隸太史局,善陰陽,識天文。

話說徽宗皇帝還是端王時,有次退朝,恰遇郭天信。郭天信急趨至趙佶身邊,四下裡望望,神神秘秘地對趙佶說道:“端王,天機不可泄露,真君面前不敢隱瞞,下官有要事相告。”

趙佶見郭天信神神秘秘的樣子,心裡好奇,遂停住腳步,也悄聲問郭天信道:“大師有何事要告訴本王?”

郭天信將嘴巴伸過去,對準趙佶耳朵。趙佶略有反感,然要聽他相告的要事,遂也支着耳朵,沒有躲避。

郭天信對着趙佶耳朵說道:“端王啊,不久的將來,您將執有天下。”

趙佶大驚,忙訓斥郭天信不得胡說。

果然,沒過多久,哲宗皇帝歿了,端王趙佶承繼大位,成了宋徽宗。

成了徽宗皇帝的趙佶,想起前不久郭天信對他說的話,深感神奇,遂十分寵信郭天信,兩人私交甚密。

郭天信收了鄭居中厚禮,便照計行事,要將蔡京排擠出朝廷。

一日,郭天信入殿覲見徽宗,又神神道道地說道:“聖上,臣觀天象,日中有黑子,此乃宰輔欺君之兆,當早早提防。”

前次郭天信神神道道說徽宗將執有天下,後來果然就執有天下了,徽宗因此十分地信任郭天信。

這次,郭天信又神神道道地言說日中有黑子,乃宰輔欺君之兆,徽宗皇帝自然也是深信不疑。

郭天信所謂的宰輔自然非蔡京莫屬了。

次日,徽宗升殿,罷蔡京宰相,再次貶爲太乙宮使,改封楚國公,只准其初一和十五兩日入朝。

緊接着,連有大臣彈劾蔡京不軌不忠,羅列事項達數十項之多,徽宗皇帝因此再貶蔡京爲太子少保,黜居杭州。

此乃蔡京第二次被罷相。

第六十三章 太祖稱帝 (1)第二百五十九章 宮前情願 (1)第九十三章 暗通梁山第一章 引子第一百五十二章 挽留銀芝第一百一十六章 三娘死節第二百一十四章 藥師叛宋 (4)第二百五十三章 追殺王黼第一百〇九章 過江討賊第二百一十七章 收復燕京 (11)第四十一章 討伐阿疏第二百四十四章 與金議和第六十三章 太祖稱帝 (1)第一百三十三章 攔路打劫 (2)第五十四章 海里叛亂第一百四十八章 借宿莊院第四十七章 馬植探營 (1)第九十九章 君臣議事第二百二〇四章 張覺降宋 (1)第一百三十一章 仇人相見第九十二章 居中闖殿第二十六章 大興土木第二百二〇四章 張覺降宋 (1)第一百九十七章 冤仇難解 (4)第一百七十六章 首次伐遼 (3)第二百二十章 太子趙桓第一百九十九章 二次伐遼 (2)第十三章 徽宗皇帝第二百一十九章 徽宗禪位 (2)第二百三十三章 臨危受命第二百一十一章 收復燕京 (5)第二百二十九章 徽宗禪位 (5)第二百四十章 君臣議事第十七章 二次任相第八十四章 醞釀使金第一百一十一章 拼死奪關 (1)第二百章 二次伐遼 (3)第七十二章 馬植投宋第二百四十四章 與金議和第七十五章 逼上梁山第八十九章 三次罷相第一百四十九章 堂上寒暄第八十八章 冷落金使第一百三十三章 攔路打劫 (2)第一百九十章 藥師投宋(4)第二百一十一章 藥師叛宋 (1)第二十二章 王黼其人第一百一十二章 拼死奪關(2)第九十六章 海上之盟 (2)第二百五十三章 追殺王黼第七十一章 返朝途中第五十三章 馬植獻策第一百九十一章 藥師投宋(5)第十章 元祐黨碑第二百五十一章 朱勔伏誅第二百〇四章 二次伐遼 (7)第一百〇七章 江南民變第一百一十一章 拼死奪關 (1)第一百八十章 首次伐遼 (7)第二百二〇七章 張覺降宋 (4)第二百一十六章 收復燕京 (10)第四十三章 暗中施計 (1)第一百二十章 柴進稱雄第三十章 女真起源第四十三章 暗中施計 (1)第一百三十一章 仇人相見第二百三十六章 拜見師師第二百二十五章 藥師獻計第二百五十二章 蔡攸伏法第一百七十四章 首次伐遼 (1)第二百二〇一章 收復燕京 (15)第二百一十八章 徽宗禪位 (1)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禹山中 (3)第一百〇七章 江南民變第一百三十六章 比武招親 (2)第二百四十七章 保衛太原 (3)第一百八十章 首次伐遼 (7)第二百一十二章 藥師叛宋 (2)第二百二〇八章 張覺降宋 (5)第一百一十七章 攻取睦州第二百四十六章 保衛太原 (2)第六十四章 太祖稱帝 (2)第二百二一〇章 張覺降宋 (7)第七十二章 馬植投宋第二百二〇九章 張覺降宋 (6)第二百二十六章 世忠死節第二百一十章 收復燕京 (4)第一百一十四章 巧言令色第六十八章 章奴反叛第二百五十二章 蔡攸伏法第二十二章 王黼其人第六十六章 達魯之戰 (2)第三十三章 完顏函普 (1)第八章 奸賊蔡京 (2)第十一章 算命先生 (1)第二百二〇二章 收復燕京 (16)第一百六十八章 醞釀出兵 (3)第四十九章 結識世忠 (1)第二百五十七章 商議出兵第一百九十六章 冤仇難解 (3)
第六十三章 太祖稱帝 (1)第二百五十九章 宮前情願 (1)第九十三章 暗通梁山第一章 引子第一百五十二章 挽留銀芝第一百一十六章 三娘死節第二百一十四章 藥師叛宋 (4)第二百五十三章 追殺王黼第一百〇九章 過江討賊第二百一十七章 收復燕京 (11)第四十一章 討伐阿疏第二百四十四章 與金議和第六十三章 太祖稱帝 (1)第一百三十三章 攔路打劫 (2)第五十四章 海里叛亂第一百四十八章 借宿莊院第四十七章 馬植探營 (1)第九十九章 君臣議事第二百二〇四章 張覺降宋 (1)第一百三十一章 仇人相見第九十二章 居中闖殿第二十六章 大興土木第二百二〇四章 張覺降宋 (1)第一百九十七章 冤仇難解 (4)第一百七十六章 首次伐遼 (3)第二百二十章 太子趙桓第一百九十九章 二次伐遼 (2)第十三章 徽宗皇帝第二百一十九章 徽宗禪位 (2)第二百三十三章 臨危受命第二百一十一章 收復燕京 (5)第二百二十九章 徽宗禪位 (5)第二百四十章 君臣議事第十七章 二次任相第八十四章 醞釀使金第一百一十一章 拼死奪關 (1)第二百章 二次伐遼 (3)第七十二章 馬植投宋第二百四十四章 與金議和第七十五章 逼上梁山第八十九章 三次罷相第一百四十九章 堂上寒暄第八十八章 冷落金使第一百三十三章 攔路打劫 (2)第一百九十章 藥師投宋(4)第二百一十一章 藥師叛宋 (1)第二十二章 王黼其人第一百一十二章 拼死奪關(2)第九十六章 海上之盟 (2)第二百五十三章 追殺王黼第七十一章 返朝途中第五十三章 馬植獻策第一百九十一章 藥師投宋(5)第十章 元祐黨碑第二百五十一章 朱勔伏誅第二百〇四章 二次伐遼 (7)第一百〇七章 江南民變第一百一十一章 拼死奪關 (1)第一百八十章 首次伐遼 (7)第二百二〇七章 張覺降宋 (4)第二百一十六章 收復燕京 (10)第四十三章 暗中施計 (1)第一百二十章 柴進稱雄第三十章 女真起源第四十三章 暗中施計 (1)第一百三十一章 仇人相見第二百三十六章 拜見師師第二百二十五章 藥師獻計第二百五十二章 蔡攸伏法第一百七十四章 首次伐遼 (1)第二百二〇一章 收復燕京 (15)第二百一十八章 徽宗禪位 (1)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禹山中 (3)第一百〇七章 江南民變第一百三十六章 比武招親 (2)第二百四十七章 保衛太原 (3)第一百八十章 首次伐遼 (7)第二百一十二章 藥師叛宋 (2)第二百二〇八章 張覺降宋 (5)第一百一十七章 攻取睦州第二百四十六章 保衛太原 (2)第六十四章 太祖稱帝 (2)第二百二一〇章 張覺降宋 (7)第七十二章 馬植投宋第二百二〇九章 張覺降宋 (6)第二百二十六章 世忠死節第二百一十章 收復燕京 (4)第一百一十四章 巧言令色第六十八章 章奴反叛第二百五十二章 蔡攸伏法第二十二章 王黼其人第六十六章 達魯之戰 (2)第三十三章 完顏函普 (1)第八章 奸賊蔡京 (2)第十一章 算命先生 (1)第二百二〇二章 收復燕京 (16)第一百六十八章 醞釀出兵 (3)第四十九章 結識世忠 (1)第二百五十七章 商議出兵第一百九十六章 冤仇難解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