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〇三章 收復燕京 (17)

因爲能收回燕京六州十二縣故土了,朝廷上下無不歡欣鼓舞;然而,令宋朝君臣都沒有想到的是,金國因要將燕京交割給宋朝之故,提前在燕京大肆剽掠洗劫,鼓動燕京居民逃匿,以致燕京十室九空,整座城池蕭條凋敝,冷冷落落,幾如廢墟。

金軍臨走時,又將不願意離開燕京的富民、金帛、子女捆載而去。居住於燕京南郊的賈世忠,因駐紮有準備接管燕京的宋軍之故,倖免於難。

過了半月有餘,按照約定的時間,童貫、蔡攸、趙良嗣等人騎着高頭大馬,馬頭上皆扎着紅花,馬脖子上吊着鈴鐺,率領着十萬餘兵馬排列成的浩大方陣,在都統制兼先鋒使劉延慶、副先鋒使王稟、郭藥師、大將楊可世、劉光世等將領的陪同下,威風凜凜,氣勢雄壯地望燕京而來。

宋朝兵馬鞭敲金鐙,高唱凱歌,鑼鼓喧天,意氣風發地進入到燕京城中。

城中的金兵已經撤離,街道上冷冷清清,鮮見有人,兩邊房屋,十有九空,整個燕京城池,幾近廢墟。童貫等人見狀,雖爲沒有大軍北定燕京,百姓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的場景而感到遺憾,旋即便被成功收復燕京的巨大勝利而激奮起來。

安撫使王安中受令接管被改名爲燕山府的燕京,由郭藥師等人同知,待朝廷聖上賜令任用。

張令徽、劉瞬仁、趙鶴壽、甄五臣等人率兵馬分別接收薊、景、檀、順四州,所遇情況與燕京大致相似。

至此,大宋王朝一百多年來致力收復的燕雲十六州,除了燕京六州中琢易二州是主動降宋的外,其他四州皆殘破不堪的空城,而云州等十州則被金國無理霸佔着。儘管如此,對大宋朝來講,也是史無前例的輝煌勝利,對徽宗皇帝來講,無疑是後晉以來收復燕雲作爲最大的一位帝王。

基於此,朝廷大爲慶賀,專門從北方前線召來了童貫、蔡攸、趙良嗣、郭藥師、王稟、劉延慶、楊可世、劉光世等一班大臣大將,予以封官獎勵。

遵照神宗皇帝遺訓,童貫因收復燕京故地被封爲廣陽郡王。王黼因復燕有功被加封大學士。蔡攸晉升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與王黼同領相權。趙良嗣加授光祿大夫。作爲武將的劉延慶被加封元帥。王稟升任晉陽節度使,統領雲朔地區軍政事務,負責雲、朔等十州的收復工作。楊可世、劉光世等將領皆升爲大將,隨王稟駐紮晉陽,伺機收復雲朔州故地。

在所有被封官加爵有功人員中,郭藥師尤其受徽宗皇帝擡舉和厚愛,除與安撫使王安中同知燕山府外,還加授武泰軍節度使、檢校太傅,其任遼國琢易二州留守及常勝軍統制時的手下將領張令徽、劉瞬仁、趙鶴壽、甄闊海、甄五臣等仍隨其鎮守燕京六州,至此,郭藥師官位升至於朝廷二品大員,且手握兵權,權勢熏天,以至於後來尾大不掉,連作爲正知府的王安中等一衆朝中大員,都節制不了郭藥師。

蔡京在此次復燕行動中,態度暖味,公開場合大力支持,私下裡卻說一些消極的話語,讓徽宗皇帝不高興,因此還罷了他的宰相,由王黼接任。

在復燕慶功中,蔡京未得到任何獎勵,心裡有怨氣不說,還被徽宗皇帝旨令撰寫《復燕雲碑》,以對復燕之壯舉歌功頌德。此時的蔡京,已老態龍鍾,心裡雖然不悅,面上卻不敢表露出來,仍裝作是歡欣鼓舞之態。

當時,徽宗對蔡京說道:“復燕之壯舉,乃一百多年來朝廷不懈努力之結果,其雄其壯不僅僅侷限於一百餘年,上推至三百餘年來,都是可歌可泣,氣壯山河的。蔡太師學富五車,才高八斗,思如泉涌,大筆如椽,復燕之功績,非太師捉筆,他人皆難勝任。朕有勞太師了。”

蔡京被小兒子蔡眥攙扶出列,顫抖着身子對徽宗皇帝一拜,拼盡全力說道:“聖上委臣如此要事,臣不甚榮幸,當全力爲之。”

徽宗喜形於色地說道:“甚好!甚好!也當多注意身體,莫要過於勞累。”

蔡京又彎腰一揖,高聲答道:“臣謝聖上隆恩。”

安頓完讓蔡京撰寫《復燕雲碑》之事後,徽宗皇帝對殿中參拜的郭藥師大加褒獎,其熱烈程度,遠超於被授予廣陽郡王的童貫、光祿大夫的趙良嗣、大學士蔡攸等人。

徽宗皇帝當殿賜給郭藥師府邸、姬妾,還下令蔡京、王黼等朝中貴戚大臣,相互設宴,款待郭藥師。

wωω ⊙тtkan ⊙¢O

郭藥師感到了天大的隆恩,這是他不遇到徽宗皇帝就絕無可能得到的待遇。郭藥師太清楚自己的情況了,自己是個啥呀?!自己就是遼國不受待見的漢人將領而已,就是個降將而已,如今,趙皇不將自己看做外人,委於重任不說,還將自己當做是親戚,賜給府邸、姬妾,讓貴戚大臣設宴款待,這是何等的榮耀啊!就算是爲趙皇去死,又有何惜?!激動中的郭藥師噗通一下跪伏在地上,泣淚橫流。

趙佶見狀說道:“沒事沒事,郭卿快快平身。”

郭藥師哭泣地說道:“聖上啊!藥師此生,誓死效忠朝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快快平身!”趙佶道:“郭卿之功績,秉勳千古,褒獎是必須的;將來他人若有如此之功績,也將大加褒獎。”

徽宗趙佶之所以如此高看及厚待郭藥師,是因爲在徽宗的眼裡,郭藥師不僅獻上了琢、易二州,拉開了收復燕京的大幕,而且身先士卒,冒死進入燕京,以致燕京幾近被武力收復。

和郭藥師獻琢、易二州及冒死進入燕京相比,朝廷兵馬的作戰能力讓徽宗趙佶感到失望。徽宗之所以授予童貫廣陽郡王,並非是肯定童貫的功勞,而是基於神宗皇帝的遺訓。在徽宗眼裡,收復燕京的功勞,郭藥師當屬第一,其次乃是多次進入金國交涉的趙良嗣。

對趙良嗣,徽宗皇帝已經大加褒獎了,加之趙良嗣乃朝廷老人了,並非此次褒獎的重點,此次褒獎的重點當放在郭藥師身上,好讓郭藥師好好把守燕京六州,同時也給在金國擔任要職的漢人傳遞一個信息,只要棄金投宋,特別是獻城投宋,都能夠得到朝廷褒獎,高官任做,駿馬任騎,府邸姬妾,應有盡有,人家富貴,享之不盡。

趙佶對郭藥師的褒獎,朝中大員多有看法;特別是趙良嗣,肚中的埋怨尤甚。聯金滅遼,乃是趙良嗣進獻上的計策;海上盟約乃是趙良嗣多次入金而簽署的;在燕京六州十二縣的具體收復上,也是趙良嗣多次談判談來的;故此,趙良嗣看來,在論復燕之功績上,他的功績要遠大於郭藥師。

趙良嗣肚中的埋怨,除了覺得自己功績比郭藥師的大卻沒得到郭藥師那麼多的褒獎,有一種先長的眉毛不如後長的鬍子的怨氣外,更重要的是趙良嗣感到了一種危險的傾向,那就是朝廷借大力褒獎郭藥師的舉措,動機不純,乃是要通過對郭藥師的褒獎,傳遞給外界一種信息,就是要誘惑金國官員及將領,招降納叛他們,獲得燕雲其它失地的收復。

在與金國的談判中,金國方面曾明確告知郭藥師,燕京六州十二縣交付以後,凡事按約定的來辦,雙方都不得招降納叛,侵蝕對方的地盤;假如發生類似的事情,則視作兩國聯盟的失效。

這個情況,趙良嗣給徽宗皇帝報告過,但徽宗皇帝未當回事。在徽宗趙佶看來,金國就是個偏僻貧瘠荒蠻小邦,乃蠻夷,尚未開化,不足以與大宋相提並論;朝廷之所以和金國聯盟,並非是因爲金國多麼強大、富饒,而是爲了借金國的力量收復燕雲十六州之疆域而已。

到了後來,金國打敗了遼國,攻佔了燕雲十六州,大宋也是從金國的手裡贖買回了燕京六州十二縣,但徽宗仍未將金國當做是一個強大的國家,仍視金國爲荒蠻之國,尚未開化,不足以和大宋相提並論,大宋遠遠高於或強大於金國,在今後的運籌帷幄中,大宋不僅要收回雲、朔等十州,而且要收回自山海關以內所有的漢地。

所以,徽宗對郭藥師恩隆甚重,就是爲了吸引山海關及遼東一代金國官員大將來降,而且後來還將童貫派至晉陽,與王稟一道,伺機收回雲朔十州。

這就是趙良嗣之所以幽怨滿腹的原因所在。

後來形勢的發展,也的確如徽宗預料的那樣,金國南京留守事、同平章門下事張觳獻平州來降,大宋因此又收復了營平灤三州,這個成果超乎宋朝朝廷的意料。

徽宗大爲振奮,催促童貫、王稟加速收復雲朔等十州故地。後來,金國催要趙良嗣曾答應了的二十萬兩犒軍費,晉陽地方官員答覆道:“不知道有二十萬兩犒軍費的事情。”金國道是你國趙良嗣親口答應的。晉陽地方官員直接答覆道:“既是趙良嗣答應的,你們管趙良嗣要去便是,我這裡一兩沒有。”

這一連串的事情,引發了接下來的靖康之亂。

第二百一十六章 藥師叛宋 (6)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禹山中 (3)第二百六十一章 堅守幷州第五十四章 海里叛亂第二百六十章 宮前情願 (2)第一百四十一章 惺惺相惜第一百七十九章 首次伐遼 (6)第二百一十八章 收復燕京 (12)第二百五十章 良嗣斃命第四章 奇花異草第五十一章 天祚繼位第四十六章 監視女真 (2)第六十六章 達魯之戰 (2)第六十六章 達魯之戰 (2)第二百三十四章 杏花樓中第二百五十八章 夜劫金營第一百四十五章 逃離汴京第一百〇六章 歸順朝廷第十五章 榮升太尉第二百〇六章 二次伐遼 (9)第二百〇一章 二次伐遼 (4)第九十九章 君臣議事第一百九十七章 冤仇難解 (4)第八十章 嘯聚梁山第一百一十九章 大戰清溪第二百一十九章 徽宗禪位 (2)第二十八章 童貫得勢第一百五十四章 又見宋江第三十二章:兩族拼殺 (2)第三十八章 吞併石顯第二百一十七章 大爲驚慌第一百二十三章 凱旋途中第一百九十四章 冤仇難解 (1)第三十二章:兩族拼殺 (2)第七十章 叛賊下場第一百二十六章 夜議國事第一百六十四章 大禹山中 (5)第一百一十八章 幫源峒中第二百一十八章 徽宗禪位 (1)第一百六十七章 醞釀出兵 (2)第二百五十七章 商議出兵第一百八十二章 童貫返京第一百〇三章 征剿梁山 (2)第三十一章:兩族拼殺 (1)第二百六十章 宮前情願 (2)第二百四十七章 保衛太原 (3)第一百二十八章 聚仙樓上 (1)第一百五十章 月下比武第一百二十九章 聚仙樓上 (2)第二十九章 童貫出使第二百二〇四章 張覺降宋 (1)第五十章 結識世忠 (2)第四十三章 暗中施計 (1)第十八章 二次罷相第九十六章 海上之盟 (2)第十一章 算命先生 (1)第一百二十七章 雙林幽谷第一百七十七章 首次伐遼 (4)第一章 引子第一百八十九章 藥師投宋 (3)第九十五章 海上之盟 (1)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禹山中 (3)第二百三十九章 陳東上書第二十三章 曹輔勸諫第八十一章 宋江上位第九十八章 海上之盟 (4)第二章 陳年往事第二百五十九章 宮前情願 (1)第八章 奸賊蔡京 (2)第二百一十二章 收復燕京 (6)第一百四十七章 半夜求宿第五十八章 密謀反遼第七十四章 林沖遭禍第十五章 榮升太尉第二百四十三章 初次議和第四十章 立業初期第二十三章 曹輔勸諫第二百一十六章 收復燕京 (10)第八十九章 三次罷相第二十一章 徽宗偷情第一百四十八章 借宿莊院第二十六章 大興土木第五章 橫生災禍第六十四章 太祖稱帝 (2)第一百〇一章 運籌帷幄第二百五十八章 夜劫金營第一百五十四章 又見宋江第四十九章 結識世忠 (1)第一百八十四章 鴆殺宋江 (2)第四十一章 討伐阿疏第一百五十六章 石碣村中第八十八章 冷落金使第一百四十七章 半夜求宿第二十九章 童貫出使第一百八十九章 藥師投宋 (3)第二百二〇四章 張覺降宋 (1)第一百四十三章 閣樓議事第二百一十二章 藥師叛宋 (2)第二百六十章 宮前情願 (2)第二十四章 三次任相
第二百一十六章 藥師叛宋 (6)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禹山中 (3)第二百六十一章 堅守幷州第五十四章 海里叛亂第二百六十章 宮前情願 (2)第一百四十一章 惺惺相惜第一百七十九章 首次伐遼 (6)第二百一十八章 收復燕京 (12)第二百五十章 良嗣斃命第四章 奇花異草第五十一章 天祚繼位第四十六章 監視女真 (2)第六十六章 達魯之戰 (2)第六十六章 達魯之戰 (2)第二百三十四章 杏花樓中第二百五十八章 夜劫金營第一百四十五章 逃離汴京第一百〇六章 歸順朝廷第十五章 榮升太尉第二百〇六章 二次伐遼 (9)第二百〇一章 二次伐遼 (4)第九十九章 君臣議事第一百九十七章 冤仇難解 (4)第八十章 嘯聚梁山第一百一十九章 大戰清溪第二百一十九章 徽宗禪位 (2)第二十八章 童貫得勢第一百五十四章 又見宋江第三十二章:兩族拼殺 (2)第三十八章 吞併石顯第二百一十七章 大爲驚慌第一百二十三章 凱旋途中第一百九十四章 冤仇難解 (1)第三十二章:兩族拼殺 (2)第七十章 叛賊下場第一百二十六章 夜議國事第一百六十四章 大禹山中 (5)第一百一十八章 幫源峒中第二百一十八章 徽宗禪位 (1)第一百六十七章 醞釀出兵 (2)第二百五十七章 商議出兵第一百八十二章 童貫返京第一百〇三章 征剿梁山 (2)第三十一章:兩族拼殺 (1)第二百六十章 宮前情願 (2)第二百四十七章 保衛太原 (3)第一百二十八章 聚仙樓上 (1)第一百五十章 月下比武第一百二十九章 聚仙樓上 (2)第二十九章 童貫出使第二百二〇四章 張覺降宋 (1)第五十章 結識世忠 (2)第四十三章 暗中施計 (1)第十八章 二次罷相第九十六章 海上之盟 (2)第十一章 算命先生 (1)第一百二十七章 雙林幽谷第一百七十七章 首次伐遼 (4)第一章 引子第一百八十九章 藥師投宋 (3)第九十五章 海上之盟 (1)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禹山中 (3)第二百三十九章 陳東上書第二十三章 曹輔勸諫第八十一章 宋江上位第九十八章 海上之盟 (4)第二章 陳年往事第二百五十九章 宮前情願 (1)第八章 奸賊蔡京 (2)第二百一十二章 收復燕京 (6)第一百四十七章 半夜求宿第五十八章 密謀反遼第七十四章 林沖遭禍第十五章 榮升太尉第二百四十三章 初次議和第四十章 立業初期第二十三章 曹輔勸諫第二百一十六章 收復燕京 (10)第八十九章 三次罷相第二十一章 徽宗偷情第一百四十八章 借宿莊院第二十六章 大興土木第五章 橫生災禍第六十四章 太祖稱帝 (2)第一百〇一章 運籌帷幄第二百五十八章 夜劫金營第一百五十四章 又見宋江第四十九章 結識世忠 (1)第一百八十四章 鴆殺宋江 (2)第四十一章 討伐阿疏第一百五十六章 石碣村中第八十八章 冷落金使第一百四十七章 半夜求宿第二十九章 童貫出使第一百八十九章 藥師投宋 (3)第二百二〇四章 張覺降宋 (1)第一百四十三章 閣樓議事第二百一十二章 藥師叛宋 (2)第二百六十章 宮前情願 (2)第二十四章 三次任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