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細數家珍

北宮瑞閣。

知薊王兼督四州,河北望風解印。其中不乏州牧、郡守、國相。甚至“舉州無長吏”。民情如火,不遏則燃。不等專開朝會,幕府已呈送繼任之選。

首當其衝。幽、冀、並,三州州牧之選。

宋貴人、士貴人,昨夜侍寢。今日遲醒。便由馬貴人,通報詳情:“幕府三丞,舉蒼海太守李進爲幽州牧;勃海國相徐璆爲冀州牧;安平王郎中令羊續爲幷州牧。”

薊王欣然應允:“可也。”三人皆有大才。治下三郡國,亦是薊國之外,名列前茅者。時,黃巾亂後,冀州諸國,吏治崩壞。洛陽自顧不暇,唯求薊國施以援手。爲免僭越之嫌,遂置郎中令,秩千石,暫理國政。

此後,冀州諸國,洛陽朝堂再未指派國相。如辛氏二傑,辛評、辛毗,亦爲中山王、河間王郎中令。守土有功,宜當封賞。

“傳命,諸王郎中令,皆升國相,秩二千石。(官)籍入幕府。”薊王之意,除封賞有功,還行正名出身。

言罷,薊王又道:“諸王郎中令,亦兼薊王宮謁者。宜酌情升宮職。二千石官,可爲舍人。”

“喏。”便有女學事史,書錄在案。查驗無誤。薊王親筆簽署、用璽,封函發出。

“州牧品秩,又當如何?”安貴人柔聲問道。

“州牧當高於郡守,暫定真二千石。”薊王亦有決斷。先前州刺史不過六百石官。今廢史立牧,已成大勢所趨。薊王亦當遵循,然亦有取捨:“州牧,主一州之吏治民生。卻不掌兵馬軍事。”

“如何服衆?”安貴人又問。軍、政分離,必遭人非議。

薊王笑道:“天子令爲夫,以輔漢大將軍,兼督四州。四州兵事,皆歸幕府。理所應當。”

“夫君明見。”安貴人歎服。

“李進、徐璆、羊續,升爲州牧,何人繼任,亦命文和,速速上報。”

“喏。”

幕府封國並立。封國治內,幕府御外。國中千五百衆,論吏治民生,遠非幕府可比。然自四州併入,幕府職權大增。單單南閣祭酒許攸,揚名天下。可見一斑。

諸如賈詡、荀攸、李儒三幕丞,更是門庭若市。今日薊王又將四州兵事,劃歸幕府。可想而知,幕府諸將,不可再屯國中。當散佈州境,扼雄關要津,護大河之北。如壺關、黎陽津等,皆需重兵拱衛。

所幸幕府人才輩出,文興武盛。四州郡兵營士,只需分批入薊國,令行禁止,嚴加訓練。足可一用。

四州之廣,諸事繁雜。大小朝會,累日專開,仍有未盡之事。

“各州編戶、人口幾何?”薊王又問。

“冀州計九十萬(909005)戶,近六百萬(5931919)口。幷州計十一萬(115011)戶,七十萬(703965)口。幽州計四十三萬(435263)戶,二百五十二萬(2522888)口。涼州計五十四萬(543955)戶,二百三十八(2386840)口。”馬貴人答曰:“四州共計:二百萬(2003234)戶,千一百五十四萬(11545612)口。”

“幷州竟困頓如斯。”薊王嘆道:“一州之地,尚不如一郡。”

“幷州乃南匈奴王庭之所在。邊郡諸胡雜居,皆未劃歸治下。”馬貴人言道。

“涼州羌氐諸胡,亦早歸幕府所轄。”薊王言道:“二者相加,涼州當有千萬之衆。”

“夫君所言極是。西涼諸(牢)城,已破八百萬衆。”便有女史,將幕府書錄呈遞安貴人。

“尚有諸屬國,未計其中。”馬貴人笑道:“四州之衆,可比一國。”

“幕府封國,並立之勢,成矣。”薊王一語中的。

安貴人又道:“軍司空田豐、軍正沮授、軍師祭酒戲志才,聯名上疏,求增築鄴城。”

“可。鄴城位處要衝,當爲河北雄城。以此爲基,可兼顧四州,並大河上下。”三人頗具慧眼。薊王亦心領神會。

馬貴人又報:“右國令、將作令、武庫令並大利令,聯名上疏,求重築廣宗。”

“可。”薊王亦無不可。廣宗內外,機關遍佈。先前皆毀於洪水並大火。然此城集墨門機關術之大成。戰後至今,墨門挖掘多年。料想,必有十足把握。

“墨門何意?”安素問道。

“墨門欲在此城,重立墨學乎?”馬貴人不無擔心。

“非也。”劉備笑道:“墨家機關,已入五學。何必再開。當效大利(城),爲匠人城。四州可於此地,求造民用機關器。”

“原來如此。”馬貴人這便安心。如前所說,薊王廢雜學,用雜技。將諸子百家,兼容幷蓄,融入大儒學。各家典籍,亦去僞存精,編入《薊國大百科全書》。薊王自不會將墨學,單獨列出。

“二位國相攜百官上疏,言,國境狹長,廣袤不足。求並諸縣,拓土安邦。”安貴人再接再厲。

“好一個‘拓土安邦’。”薊王笑道:“二位國相,欲並何地?”

“涿郡之良鄉縣,廣陽郡之薊北縣,漁陽郡之潞縣,右北平郡之無終縣。並遼東屬國。”安貴人,依次道來,亦不由暗自心驚。

“四縣,扼長城,據燕山。遼東屬國,更將安北、遼海二郡,陸路相連。”薊王焉能不知。

“夫君,意下如何?”馬貴人求問。

“茲事體大,需專開朝議。”薊王並未明言。

“喏。”

門下署,鸞棲館。

幕府高官齊聚,相約小酌。

“二位國相攜百官,求拓土安邦。”賈詡笑問:“子遠,以爲如何?”

“卑下,竊以爲。主公當欣然納之。”許攸言出驚人。

“何以知之?”賈詡眼中,別有深意。

“中丞既問,攸,知無不言。”許攸答曰:“兼督四州,乃出王太師之意。無非朝堂式微,力不能及。且心腹大害,乃叔侄二人。故爲安撫河北,而出此下策。若我主,恪守臣節,涇渭分明,四州之地,分毫不取。必遭人猜忌。唯有自污,吞併數縣,方可令天下安心。”

言罷,衆謀主皆笑。

戲志才撫掌道:“惜無人與子遠並列。否則,亦爲謀主矣。”

132 馬兒吃飽147 事大而急106 大徹大悟81 天下喉舌1.56 英雄末路176 巨人之志1.32 公孫二雄1.2 西邸驚變100 通明達照1.92 僅此足已51 以命填河158 常山之蛇1.79 字挾風霜1.246 弄劍踏杯1.48 權驅寰宇108 禮不可廢1.5 千家萬戶180 羅襪未染1.94 長城邊患1.97 玉色琉璃156 薊王子館1.29 強渡漢水142 投石問路1.9 麻姑獻壽148 三舉鄉黨1.64 聞薊色變1.86 精兵盡出135 喜得千金158 北面稱臣137 共飲此杯141 人間正道196 神智夫人1.248 毒蠍擺尾140 青雲之志143 七十二妃1.295 求仁得仁190 軍師節哀1.27 爲君離憂127 賊臣當道1.86 鼓角齊鳴1.42 唯有我等154 數年之期1.59 心悅誠服1.65 洛陽邸報171 鮮卑五姓1.39 王庭行蹤1.5 奉身以死1.32 上下求索180 嶄露崢嶸171 事出有因1.75 一錢太守1.226 七進七出145 寡人無情149 半壁江山100 通明達照1.277 賊臣授首1.67 窺其門徑171 鮮卑五姓1.68 清溪橋樓191 另立門戶161 空前絕後1.83 以綏四方186 福壽未央156 仁至義盡154 以享司寒1.47 甲子之約122 西園火併1.205 長安小聚1.35 三高三服1.82 年末大賞129 仁義之基168 英雄當出187 都護西域1.43 骨肉至親158 太后有疾1.202 多事之冬1.28 奇貨可居107 鑄造新幣114 養袁自重1.32 織蓆販履161 兵發關西162 繩之以法171 獨步天下16 山蠻甲冑1.56 風向突變1.68 以和爲貴1.285 共分天下1.22 天下機關31 綬帶密詔198 東歸洛陽107 無人可用1.60 權重秩卑1.75 金闕在望133 首遭彈劾174 以謝天地145 貴麟二子1.99 八賢共治102 避易就難187 西運東輸81 忠奸莫辨
132 馬兒吃飽147 事大而急106 大徹大悟81 天下喉舌1.56 英雄末路176 巨人之志1.32 公孫二雄1.2 西邸驚變100 通明達照1.92 僅此足已51 以命填河158 常山之蛇1.79 字挾風霜1.246 弄劍踏杯1.48 權驅寰宇108 禮不可廢1.5 千家萬戶180 羅襪未染1.94 長城邊患1.97 玉色琉璃156 薊王子館1.29 強渡漢水142 投石問路1.9 麻姑獻壽148 三舉鄉黨1.64 聞薊色變1.86 精兵盡出135 喜得千金158 北面稱臣137 共飲此杯141 人間正道196 神智夫人1.248 毒蠍擺尾140 青雲之志143 七十二妃1.295 求仁得仁190 軍師節哀1.27 爲君離憂127 賊臣當道1.86 鼓角齊鳴1.42 唯有我等154 數年之期1.59 心悅誠服1.65 洛陽邸報171 鮮卑五姓1.39 王庭行蹤1.5 奉身以死1.32 上下求索180 嶄露崢嶸171 事出有因1.75 一錢太守1.226 七進七出145 寡人無情149 半壁江山100 通明達照1.277 賊臣授首1.67 窺其門徑171 鮮卑五姓1.68 清溪橋樓191 另立門戶161 空前絕後1.83 以綏四方186 福壽未央156 仁至義盡154 以享司寒1.47 甲子之約122 西園火併1.205 長安小聚1.35 三高三服1.82 年末大賞129 仁義之基168 英雄當出187 都護西域1.43 骨肉至親158 太后有疾1.202 多事之冬1.28 奇貨可居107 鑄造新幣114 養袁自重1.32 織蓆販履161 兵發關西162 繩之以法171 獨步天下16 山蠻甲冑1.56 風向突變1.68 以和爲貴1.285 共分天下1.22 天下機關31 綬帶密詔198 東歸洛陽107 無人可用1.60 權重秩卑1.75 金闕在望133 首遭彈劾174 以謝天地145 貴麟二子1.99 八賢共治102 避易就難187 西運東輸81 忠奸莫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