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西園火併

“江南爲橘,江北爲枳。”荀攸言道:“傳聞合肥侯乃遺腹子。董太后尚在孕中,孝仁皇已病故。少時亦稱機敏。陛下母子進京,留守河間。陛下繼位後,封爲合肥侯,立合肥侯國。侯國地處要衝,‘施合於肥,故曰合肥’。民間素有‘淮右襟喉,江南脣齒’之稱。今漢初,光武封鑑譚爲合肥侯,改縣爲國,歷四世,因而得興。太史公贊曰:‘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也’。漕運便利,百業興盛。先時,境內常有水賊、山蠻出沒。自我主南下平亂,收周泰、蔣欽,及南蠻紛紛北遷。境內甚是太平。”

“國相何人?”賈詡又問。

“胡毋班。”荀攸答曰。

“與王芬,同爲八廚之一。”賈詡微微一笑。

“正是如此。”荀攸言道:“王芬等人慾立合肥侯爲帝,想必亦非只因‘兄終弟及’。合肥侯其人,究竟如何。王芬必從胡毋班處,知之甚多。相較陛下,合肥侯當有可取之處。”

“數年前,合肥頻發水患,合肥侯曾遣使入宮哭訴。恰逢勃海王劉悝,身死國除。董太后有意讓合肥侯繼任勃海王嗣。卻因故未能達成。傳聞,合肥侯頗有怨言。”賈詡意味深長:“陛下胞弟,封國不成,素有怨言。王芬假‘合肥侯’之名暗行不軌,自當水到渠成。陛下至死不疑。”

同爲謀主,智機高絕。聞此言,荀攸亦窺破天機:“文和也覺‘合肥侯’,另有其人。”

“王芬、張燕爲明,曹操、神宗爲暗。”賈詡一語道破天機:“若不出所料。王芬,乃平原方士襄楷,暗中牽線與神上宗師勾結。張燕與曹操,明暗呼應,將陛下車駕,引上沙丘平臺。再由暗藏此地的黃巾餘孽,行最後一擊。”

“何以知之。”荀攸打理函園事宜,對其中關竅,未及深思。

“以我觀之。河間解瀆舊宅,乃王芬精心謀劃,弒君之地。後因黃巾餘孽暗中介入,方纔臨時起意,改爲沙丘平臺。”

“黃巾賊人,爲何非要陛下崩在臺上。”荀攸再問。

“公達可記得,滅黃巾時,臺上孝仁皇乾屍,口出箴言。”賈詡提醒。

“慢藏誨盜,冶容誨淫。竊鉤竊國,盜嫂受金。惑世盜名,欺天罔上。竊鉤者誅,竊國者侯。”荀攸脫口而出。

“神上宗師,便是要陛下,以身證道。”賈詡一語中的:“三十二字箴言,皆言一事:‘盜竊’。陛下盛年而崩,天下皆拭目以待。誰,纔是竊取陛下身後萬里江山之國賊。”

事到如今,荀攸豈還不知:“黃巾餘孽,欲延禍我國。‘合肥侯’,乃我主也!”

“王芬欲廢立新帝,乃赤膽忠心,爲江山社稷計。豈料被黃巾餘孽暗中利用,將計就計。刺殺陛下,嫁禍我主。一石二鳥。只恨,無論我主如何得取天下,皆洗不清此三十二字箴言。”賈詡眸中慧深如海:“卻不知,曹操是否也早與太平道勾連。還是被矇在鼓裡,裹挾從賊。”

荀攸一聲長嘆:“好毒的心計。”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賈詡不以爲意:“我主奉王道,清白無鬼。待盡得天下時,新漢史書,便由我等秉筆記載。錄與不錄,毋需外人多言。”

“文和,言之有理。”

一言蔽之。贏不了你,也要噁心到你。

天下宵小,何其多也。

如何以對?斬草除根,永絕後患。

正說着,閻行登樓來報。言,主公有事相商。

賈詡、荀攸,遂前往中堡行宮。

“主公。”二人聯袂入殿。

劉備已披裝齊整:“大將軍與董驃騎,各領麾下人馬,護何後與董太后對峙西邸萬金堂前。”

“必爲銷金窟內海量錢財。”賈詡言道。

“人爲財死,鳥爲食亡。日防夜防,豈料二後不爲帝位,卻因銅錢反目。”劉備搖頭苦笑。天家貴胄,見利忘義。傳出去,必遭天下恥笑。

“只因利重。”電光石火,賈詡已想出大概:“必是何後,欲取銅錢爲己用。這才惹惱董太后。”

“速與孤,去西園勸和。”劉備言道。

“喏。”二人雙雙領命。

多事之秋,謹慎以待。便是文臣,亦披內甲。隨薊王車駕入西園。

西園,由西園衛駐守。三千江東健兒,北巡歸來,只餘八百。加上虎賁、羽林抽掉精銳,將滿千人。初見皇后儀仗,上軍校尉小黃門蹇碩,本想拒之門外。不料連吃大將軍何進數記耳光,噴血昏死。皇后強入西邸,卻被聞訊趕來的董太后擋在萬金堂前。

二後針鋒相對,互不相讓。言辭交鋒,越發激烈。何大將軍與董驃騎,各領麾下親衛,橫眉怒目,刀劍出鞘。火併在即。

神仙打架,殃及魚池。一衆內官早掩面逃竄不提。

危急關頭,忽聽趕去函園報信的黃門令左豐,一聲高唱:“薊王駕到——”

雙方人馬,這才稍得清醒。

“臣,劉備,見過太后,皇后。恕臣甲冑在身,不能全禮。”劉備人馬具裝,其外披喪。

“薊王來得正好。”董太后怒急而笑:“陛下尚未入土,皇后便要鳩佔鵲巢。視朕如無物,乃大不敬也。”

“妾入西邸爲陛下守喪,以盡婦道。何來大不敬。”何後反駁。

“強詞奪理。”董太后焉能相信:“若只爲守喪,又何須入西園。”

“陛下久居園內,臣妾睹物思君,有何不可。”何後不爲所動。

“皇后,太后。”劉備趁機進言:“陛下尚未入殮,何至於此。”

見二宮仍互不相讓。劉備這便高聲喝問:“張常侍何在。”

“老奴張讓,拜見王上。”張讓聞聲現身。陛下駕崩,羣龍無首。新帝究竟花落何人,有薊王在此,一衆中常侍,皆龜縮園中,不敢妄言。

“萬金堂內所積銅錢,乃陛下私財。依律,當如何劃分。”劉備問道。

“依律,夫死,以‘男(兒子)’爲後。毋男以父母,毋父母以妻,毋妻以‘子女(女兒)’爲後。”張讓竟然知曉。

“陛下有二子,當爲首承(第一順位繼承人)。”劉備便又進言道:“堂內錢貨,二位皇子,各取一半,如何?”

“薊王既搬漢律,朕,無話可說。”次子既由董太后撫養,錢財自當暫交永樂宮保管。

“敢問太后,妾可入堂否?”何後亦見好便收。

董太后更難撼動:“待喪禮畢,皇后再入堂不遲。”

“若妾執意如此,又當如何。”皇后笑問。

‘哼哼!’一路行來,高接抵擋,董太后又怕過誰來:“如此,朕便與皇后,同室守喪。”

“太后先請。”何後盈盈下拜。

董太后先入。何皇后跟入。何進、董重,再入。

爲防意外,劉備最後入堂。

1.29 迴光返照163 佛道先後1.79 快馬輕舟1.87 溫故知新128 虎狼之士191 陰圖異計106 甘之如飴141 唯利機關1.246 弄劍踏杯1.43 樓桑特產131 鳩佔鵲巢1.43 予取予求1.57 意欲何爲165 義而不罪1.7 小夥伴們1.95 白虹貫日118 吐剛茹柔144 田貴如馬113 七國聯盟1.83 以綏四方132 一脈相承1.88 母行子效165 片羽吉光14 興師動衆112 泰山捧日1.24 伏虎潛龍160 能者居之194 天下共疾174 生死交替1.82 逢凶化吉1.59 心悅誠服182 兩全其美165 片羽吉光1.84 早朝晏罷145 夢寐以求197 生命禮讚1.65 象耕鳥耘1.2 平羌之策1.95 西園八校1.97 板上釘釘15 退居其次159 蟬蛻龍變1.36 一金知心172 三日獵狩112 泰山捧日1.235 貌合心離231 潛龍勿用1.39 名臣歸京1.38 一日成鹽198 東歸洛陽1.53 望廬而還1.67 莫測禍福167 王化之基150 待我長成103 人力秧機177 人神不擾120 驕兵必敗132 一脈相承1.68 萬乘巡海101 如虎添翼192 言行若一12 再見恩師61 時不我待156 生死未卜187 奪舍續命197 運籌決算167 薄海從風1.32 織蓆販履1.69 張飛劫親147 事大而急121 怒海潮升199 半天一夜1.46 陣前示威71 一較長短1.38 兼督四州1.42 鑿路先鋒107 克堅平難1.57 借雞生蛋152 南下平亂153 下階之梯133 歸期已定1.3 全身而返1.250 天下之始1.87 年終臘賜1.26 循跡追兇127 三面合圍149 厲兵秣馬1.68 清溪橋樓1.22 薪盡火傳1.82 膂臂當車105 紅顏易老188 突發奇想112 虛席以待198 狗邪滅國31 春秋決獄122 誰與爭鋒170 意落心安1.45 權利覺醒129 心腹大害1.66 有女士異
1.29 迴光返照163 佛道先後1.79 快馬輕舟1.87 溫故知新128 虎狼之士191 陰圖異計106 甘之如飴141 唯利機關1.246 弄劍踏杯1.43 樓桑特產131 鳩佔鵲巢1.43 予取予求1.57 意欲何爲165 義而不罪1.7 小夥伴們1.95 白虹貫日118 吐剛茹柔144 田貴如馬113 七國聯盟1.83 以綏四方132 一脈相承1.88 母行子效165 片羽吉光14 興師動衆112 泰山捧日1.24 伏虎潛龍160 能者居之194 天下共疾174 生死交替1.82 逢凶化吉1.59 心悅誠服182 兩全其美165 片羽吉光1.84 早朝晏罷145 夢寐以求197 生命禮讚1.65 象耕鳥耘1.2 平羌之策1.95 西園八校1.97 板上釘釘15 退居其次159 蟬蛻龍變1.36 一金知心172 三日獵狩112 泰山捧日1.235 貌合心離231 潛龍勿用1.39 名臣歸京1.38 一日成鹽198 東歸洛陽1.53 望廬而還1.67 莫測禍福167 王化之基150 待我長成103 人力秧機177 人神不擾120 驕兵必敗132 一脈相承1.68 萬乘巡海101 如虎添翼192 言行若一12 再見恩師61 時不我待156 生死未卜187 奪舍續命197 運籌決算167 薄海從風1.32 織蓆販履1.69 張飛劫親147 事大而急121 怒海潮升199 半天一夜1.46 陣前示威71 一較長短1.38 兼督四州1.42 鑿路先鋒107 克堅平難1.57 借雞生蛋152 南下平亂153 下階之梯133 歸期已定1.3 全身而返1.250 天下之始1.87 年終臘賜1.26 循跡追兇127 三面合圍149 厲兵秣馬1.68 清溪橋樓1.22 薪盡火傳1.82 膂臂當車105 紅顏易老188 突發奇想112 虛席以待198 狗邪滅國31 春秋決獄122 誰與爭鋒170 意落心安1.45 權利覺醒129 心腹大害1.66 有女士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