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5 共分天下

因二日並天。天下十三州,洛陽並壽春二帝,皆有指派。

如北海相,時史侯併合肥侯,便分授二人。史侯授予孔融。合肥侯授予袁紹。袁紹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及天下。又先行先達。遣麾下私兵,剿滅東萊賊。名聲大振,受北海王禮遇,主持國政。待孔融抵達,袁紹命麾下,四門緊閉,不放入城。孔融無奈,唯有轉投時青州刺史劉岱。權且安身。

劉岱待之以上賓之禮。先前,遣使上洛貢獻,受封州牧並四方將軍,亦多納孔融諫言。

青州本爲富庶大州。然受兩漢之交大海侵所害。渤海灣並萊州灣,沿岸諸縣,今漢初悉數廢棄。後海水漸退,更加二百年休養生息。青州又見繁盛。

奈何,自桓靈以來,青州災異頻發。北海地震,黃縣海嘯。豪強大肆兼併,自耕農家破人亡。再加貪官污吏,橫徵暴斂。天災人禍,疊相侵凌,百姓苦不勘言。還有雪上加霜,“八州並舉”、“擁衆百萬”黃巾之亂。

史上,黃巾曾屯於青州,與朝廷抗衡二十餘年。兵禍綿延,生靈塗炭。青州百姓,萬民飢流,十室九空。千里無雞鳴。

萬幸。今有薊王橫空出世。討黃巾,滅海賊。青州諸侯衆多,漢室宗王因而大興。如平原王劉碩、濟南王劉康、齊王劉承,北海王劉某,皆國力大增。

青州諸王,因夾在幽冀諸王,並徐豫諸王間。故搖擺不定,多行騎牆。究竟心向何方,尚無定數。亦知抱團取暖。招募私兵,拼湊聯軍。自保有餘。

劉備竊以爲。如平原王劉碩,乃桓帝胞弟。建和二年,受封平原王,留博陵。因嗜酒,多過失,(桓)帝令馬貴人領王家事。桓帝崩後,劉碩就國。一改先前,嗜酒如命。平原國,因近冀州,耳濡目染,漸與薊國趨同。且對靈帝,頗多微詞。

畢竟。若論兄終弟及。桓帝崩後,二弟平原王劉碩,三弟渤海王劉悝,皆可繼承大位。劉悝曾出奪詔之風傳。後滿門被害。受此所激,平原王劉碩因而發奮。

然心中如何作想,外人又豈能盡知。故與青州諸王迥異。平原王心向薊王多矣。且平原扼大河兩岸。南岸高唐縣,北岸平原縣,皆坐擁航運之便。正因如此,青州牧劉岱,欲將州治,徙往平原,或入高唐,或入平原。二縣擇其一。

除去毗鄰冀州諸王,平原王心向薊國,亦是主因。薊王心向洛陽,劉岱治平原,足可自保。

“齊國,今又如何?”心念至此,薊王遂問。

“齊國,都臨菑(臨淄)。六城,戶六萬四千四百一十五,口四十九萬一千七百六十五……”得女史呈報,馬貴人將齊國國情,娓娓道來。

“黃巾亂後,有增無減。”薊王言道:“足有五十萬衆。”

“夫君明見。”

“國中兵丁幾何?”

“只說三千之衆。”馬貴人言道:“當不下數萬之衆。”

“青州諸王,可組聯軍幾何?”此纔是重點。

“若破釜沉舟,可足十萬大軍。”馬貴人所答,亦不出薊王所料。

黃巾亂後,薊王大漢一藩。宗王亦隨之興起。尤其黃金臺上羣仙會。“代漢者,宗王也”,解語廣爲流傳。更助漢室宗王,圖謀天下之氣焰。

淮泗諸王,皆以陳王寵,馬首是瞻。先前,陳王寵與薊國頗多往來,互通有無,日漸強盛。更加寵“有勇,善弩射”。“十發十中,中皆同處”。國相駱俊亦有賢名。黃巾亂時,擁衆十萬。今,皆披樓桑兵甲,薊國武裝。乃淮泗第一強藩。號“關東藩首”。

誠然。“關東藩首”自無從與“大漢一藩”,相提並論。然足可爲淮泗諸王所擁。徐州牧陶謙,左支右絀,捉襟見肘,亦因境內宗王,陽奉陰違。不尊號令。

是故。此一時,彼一時。陳王自立之聲,時有風傳。只因合肥侯遷都壽春,近在咫尺,虎踞於腹。故陳王寵,不敢恣意妄爲。名義上,仍尊合肥侯爲帝。

關於合肥侯,京師洛陽,已有人暗稱其爲“淮南帝”,或“南帝”。便是朝中百官,私下亦不稱合肥侯,而尊“壽春王”。換言之,合肥侯所立關東朝堂,於公於私,正被變相認可。

畢竟,廢帝詔書存疑,且兄終弟及,亦是先帝所立。禮法道義,終歸說得過去。

見薊王無語。宋貴人忽言道:“稱皇可乎?”

“貴人何意?”薊王尚未會意。

“稱皇不稱帝。”宋貴人言道:“本朝亦有先例。如靈帝繼位,追尊其父爲孝仁皇。又如桓帝郭貴人薨,有司奏請追尊其爲‘桓後’,亦是‘稱後不稱皇后’。靈帝以‘郭姬相譖嫡氏’罷議。”

薊王這便醒悟:“貴人之意,合肥侯‘稱皇不稱帝’。”

宋貴人言道:“靈帝,建寧元年,尊先父爲孝仁皇。卻不知‘孝仁皇’位,可否父死子繼。”

“追尊,皆死後追之。焉能傳位活人。”薊王搖頭。

宋貴人似有所指:“然,時至今日,禮樂崩壞,朝政日非。更加兩漢之交,更始帝所立玄漢,與光武所立今漢,可比今日之時局乎?”

薊王問道:“莫非,此乃合肥侯所欲。”

“正是。”宋貴人兄,宋奇,今爲魯相。與淮泗諸王,頗多往來。宋貴人,既有此言,必出宋奇授意。

略作思量,薊王言道:“無論董卓,亦或是王允,斷不會令合肥侯如願。”

宋貴人又進良言:“洛陽不允,許另有他人允之。”

閣中諸貴人,如何能不醒悟。

“弘農王。”

“唉……”薊王一聲嘆息。本以爲,董卓授首,復興在望。奈何“樹欲靜而風不止”。前後二廢帝,竟私下勾結。仿兩漢之交,二漢並立。欲亂天下。

弘農王宮。

待合肥侯使,上呈禮單。弘農王遂問道:“不知叔父,何所求。”

使者伏地答曰:“欲與王上,共分天下。”

“願聞其詳。”弘農王眼中,一閃精光。

18 如芒在背81 忠奸莫辨1.63 釘接榫合128 魚遊燋釜1.75 真相大白1.67 窺其門徑116 引藥歸經71 窮厄之寇219 西林少年1.29 得失參半128 魚遊燋釜180 烏程白虎100 大象無形1.4 大禍滔天135 借兵剿匪194 利令智昏129 心腹大害1.63 擊鞠大賽1.86 學壇祭酒173 飲鴆止渴1.9 三危既宅21 御風而行1.73 何須殺人15 平輩相交139 八日之幸132 人心難琢174 以謝天地112 幼獸初生162 難言之隱113 單耳陶杯1.225 斜趨漢津112 幼獸初生196 百年大計1.85 佩韋佩弦170 列城豪俠1.20 來去相宜118 前覆後戒1.55 安得猛士1.99 進身之階第2073章 1.262 飛天遁地152 涓滴成海111 隴右鮮卑1.22 其道大美152 南下平亂1.227 主客之爭134 玩於股掌155 拳拳之心1.296 可甘人下1.258 搶佔先機1.57 指點迷津1.30 以僞亂真109 吾道不孤122 亦是豪傑112 分戶析產112 分戶析產1.82 逢凶化吉198 千帆競發1.35 苦後回甘1.53 寸步不讓1.62 陰陽連環104 北上販馬169 頂級名產1.62 兵不厭詐1.22 東西合璧139 空谷傳聲166 白衣飛將1.38 兼督四州166 落子無悔1.29 浮屠佛祠1.70 虎嘯山林191 魚梁血濺170 血矛之約112 不辱君命170 乞伏來投1.200 兼顧利弊51 誰言廢立143 以食爲天1.93 自取其禍1.48 微觀天下130 民情如火127 無詔不離129 棋逢對手1.75 大漢一藩1.76 洛陽來使123 勇冠三軍1.92 輕身爲國1 羣雄上洛112 泰山捧日1.78 怦然心動133 侵掠如火1.44 閉門造車143 七十二妃1.99 黃雀伺蟬21 三人成虎122 養虎成患10 入九龍門1.249 幸有一子182 兩全其美140 祓禊之會1.94 人情冷暖
18 如芒在背81 忠奸莫辨1.63 釘接榫合128 魚遊燋釜1.75 真相大白1.67 窺其門徑116 引藥歸經71 窮厄之寇219 西林少年1.29 得失參半128 魚遊燋釜180 烏程白虎100 大象無形1.4 大禍滔天135 借兵剿匪194 利令智昏129 心腹大害1.63 擊鞠大賽1.86 學壇祭酒173 飲鴆止渴1.9 三危既宅21 御風而行1.73 何須殺人15 平輩相交139 八日之幸132 人心難琢174 以謝天地112 幼獸初生162 難言之隱113 單耳陶杯1.225 斜趨漢津112 幼獸初生196 百年大計1.85 佩韋佩弦170 列城豪俠1.20 來去相宜118 前覆後戒1.55 安得猛士1.99 進身之階第2073章 1.262 飛天遁地152 涓滴成海111 隴右鮮卑1.22 其道大美152 南下平亂1.227 主客之爭134 玩於股掌155 拳拳之心1.296 可甘人下1.258 搶佔先機1.57 指點迷津1.30 以僞亂真109 吾道不孤122 亦是豪傑112 分戶析產112 分戶析產1.82 逢凶化吉198 千帆競發1.35 苦後回甘1.53 寸步不讓1.62 陰陽連環104 北上販馬169 頂級名產1.62 兵不厭詐1.22 東西合璧139 空谷傳聲166 白衣飛將1.38 兼督四州166 落子無悔1.29 浮屠佛祠1.70 虎嘯山林191 魚梁血濺170 血矛之約112 不辱君命170 乞伏來投1.200 兼顧利弊51 誰言廢立143 以食爲天1.93 自取其禍1.48 微觀天下130 民情如火127 無詔不離129 棋逢對手1.75 大漢一藩1.76 洛陽來使123 勇冠三軍1.92 輕身爲國1 羣雄上洛112 泰山捧日1.78 怦然心動133 侵掠如火1.44 閉門造車143 七十二妃1.99 黃雀伺蟬21 三人成虎122 養虎成患10 入九龍門1.249 幸有一子182 兩全其美140 祓禊之會1.94 人情冷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