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 太后有疾

“然也。”得董卓重金賄賂,史夫人遂代爲進言。

“何故之有?”少帝追問。果然薊王無小事。

“只因太師欲求青牛師,爲大將軍療傷……”史夫人遂將前後諸情,娓娓道來。

“原來如此。”少帝不禁慨嘆:“太師漸露權臣之姿也。”

史夫人又言道:“妾,竊以爲,此亦是朝堂之福。”

“何以見得?”少帝反問。

“權臣遠甚賊臣。”史夫人一語中的。

少帝幡然醒悟:“阿母,言之有理。”

史夫人又道:“賜婚薊王,斷不可失禮。”

“當循舊例。先封華妁爲縣主,再賜婚薊王。”少帝言道:“安貴人湯沐邑毀於南陽大水。今再擇一縣補之,正當適宜。”

“陛下明見。”史夫人嘆道:“如此,薊王當渙然冰釋。”以己度人,一縣湯沐盡毀。薊王焉能不怒。息事寧人,共克時艱,亦是明智之選。

“阿母所言極是。”少帝亦覺心安。

史夫人再進言道:“陛下封薊王爲尚父,故賜婚之事,當請太后代勞。”

少帝心領神會:“阿母所慮周全。”

“妾,不敢居功。”史夫人百萬薊鈔入手,何須邀功。

少帝微微一笑,並未說破。俗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史門細作,亦需打點。史夫人斂財有術,生財有道。亦是少帝樂見。

這便命黃門令左豐,入西園通稟太后。

左豐不敢怠慢,輕車入園,登千秋殿,於軒下傳語長樂太僕趙忠。

趙忠亦是一愣:“敢問少令,陛下何意?”論名聲,華妁遠不及其父華佗。其人如何,二宮一無所知。且久侍薊王身側,如前左國令士異,收入宮闈,何其易耳。何必多此一舉。其中必有緣由。

入殿通稟前,趙忠自當問個明白。

左豐便將前後諸情,和盤托出。

“原來如此。”趙忠慨嘆:“太師竟能有此舉,令老奴始料不及。”

“奴婢亦有此感。”左豐亦嘆。

“少令稍待。”趙忠遂入殿通稟。左豐只需殿前靜候便可。

趙忠趨步近前,將陛下所託,娓娓道來。

“嗯?”簾內何後,頗覺意外:“董卓身旁,必有高人指點。”

“莫非是尚書令許攸。”趙忠想起一人。

“尚不得而知。”何後眸生異彩:“董卓若如此行事,當爲權臣也。”

略作思量,趙忠已會其意:“先前皆言,太師一介賊臣耳。若爲權臣,乃社稷之福也。”

何後輕輕頷首:“我兒遠不及元服,便急於親政。故朝野頗多非議。董卓高居上公之首,若能爲權臣,當可令百官肅然,羣臣禁口。只可惜……”

何後話鋒一轉:“且回陛下,賜婚之事,朕應下便是。”

“喏。”趙忠並未多言,自去傳話不提。

賜婚非同小可。事關薊王,斷不可等閒視之。且事必先有因,後有果。無緣無故,爲何賜華妁如此大婚。

不日西宮便有消息傳出。太后自入園守喪,積鬱成疾。先前得王母並神女降入園中,充盈仙氣,故無大礙。今忽聞大將軍何苗,身受重創,恐至絕嗣。急血攻心,遂一病不起。

太醫束手無策。眼看朝不保夕。長樂太僕輕車入函園,求救函陵令魯肅當面。

魯肅不敢怠慢。遂將太后病症,六百里發回。

薊王遂召二位太醫令,華佗並華妁父女,入殿會診。

華大夫觀後,面露疑色:“聞洛陽太醫令張奉,能剖腹取子,足稱良醫。奈何太后小疾,竟久治不愈。”

“太后何疾?”薊王問道。

“女子‘帶下瘕聚’之症。”由華妁答曰:“帶下,乃指赤白帶。瘕聚則與《黃帝內經·靈樞·水脹篇》所說‘石瘕’,爲同一病證。病機乃‘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衃以留止’而成。其治法爲‘可導而下’。藥謂『坐導藥』,其病在胞(子宮)中,故用坐藥以導下之。”

白帶異常,月經不暢。

華佗又補充道:“然太后完璧產子,與一般婦人稍有不同。可以‘針刺’,導而下之。”

幕府中丞賈詡,微微一笑,起身奏曰:“因患婦人雜病,太后恐爲避嫌,不欲太醫令近身施術。且宮中又缺女醫,故久成頑疾。主公何不命左令,親赴洛陽,入宮爲太后施術。”

薊王言道:“如此,左令可願赴洛陽一行。”

華妁起身奏曰:“遵命。”

事不宜遲。薊王命人備下快船。由橫海艦隊,一路護送抵京。

華妁收拾藥箱行囊,奔赴南港。中書令趙娥親自送行。叮囑道,去去便回。

華妁言,少則三五日,多則半月,當可痊癒。

華夏婦科,源遠流長。

中醫開山鼻祖之《黃帝內經》,對婦科論述,亦有開創之功。

如《素問·上古天真論》:“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陰陽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將女子一生,記述完備。

張仲景《金匱要略》載有“婦人妊娠”、“婦人產後”、“婦人雜病”三篇,內含論二首、脈證三十一條,方三十一首。其中三分之二以上方劑,沿用至今。如膠艾湯、桂枝茯苓丸、枳實芍藥散、半夏厚朴湯、溫經湯等,均爲婦科習用之名方。

只恨《青囊經》未能留存。張仲景既有此術,華佗又豈居其下。

更恨五胡亂華。多少諸夏奇技,就此消亡,十不存一。後世只聞其名,不得其法。

得薊王麒麟降世,何其幸也。

洛陽東郭馬市,胡姬酒肆。

李肅便服入內,信步登臨三樓春暉包房。

推門視之,正主已恭候多時。

“子遠,別來無恙乎?”李肅含笑行禮。

房內東主,正是新任尚書令。

150 洛陽上計1.53 吾道東流180 身有所長119 萬全之策1.62 一日破膽1.98 水火相濟71 一較長短135 爲主捉刀196 家門之爭1.68 斬旗奪船1.95 崔烈買官139 不爭正妻139 空谷傳聲171 朝令夕改13 虛實失度1.86 鼓角齊鳴1.70 青徐流民1.25 人艱不拆1.35 九流學派1.44 螽斯衍慶1.53 吾道東流1.58 萬般皆好1.88 皆有所屬144 遷都壽春1.2 圈地爲邑1.33 天助我主1.68 爲而不爭1.57 意欲何爲1.67 黑夜女王1.230 列宿歸位195 青史留名1.49 世平赴約104 有生之年1.255 突施冷箭第2102章 1.291 帝國雄心138 一席之地180 身有所長188 風聞奏事123 坐觀風雲1.202 多事之冬128 孤很欣慰134 添光增益1.33 同舟共渡141 父子十祿136 鴉雀無聲1.72 百害不侵1.234 四大氐王135 抱火寢薪1.54 漢風不滅1.64 自降身份137 我有三策91 不脛而走145 機關殺陣102 載滿而還193 少不言愁138 王親國戚138 戰爭紅利31 直搗敵巢1.64 自降身份1.27 路中捍鬼145 寡人無情1.22 我記下了17 爲瓽所轠1.94 此生足矣159 衆星拱辰177 困龍之地1.238 一里之回187 都護西域1.30 一書在手1.37 人主之風1.60 廣而告之1.59 各有歸宿11 恨意叢生1.63 釘接榫合1.8 神都洛陽1.60 接風洗塵1.90 貴不可言1.250 天下之始1.54 五齊之甘113 七國聯盟128 勢不兩立215 班姑蔡女197 因時而化1.49 以道御術1.20 嶄露頭角155 六神無主1.73 謠言四起1.85 學而實習17 猛虎搏兔126 甲騎具裝1.67 畫地爲牢139 不爭正妻1.26 塢堡治所138 盡如人意18 滅國之危122 溫室藥圃12 縑車載禍31 垂綏琬琰183 悉聽君便172 三日獵狩
150 洛陽上計1.53 吾道東流180 身有所長119 萬全之策1.62 一日破膽1.98 水火相濟71 一較長短135 爲主捉刀196 家門之爭1.68 斬旗奪船1.95 崔烈買官139 不爭正妻139 空谷傳聲171 朝令夕改13 虛實失度1.86 鼓角齊鳴1.70 青徐流民1.25 人艱不拆1.35 九流學派1.44 螽斯衍慶1.53 吾道東流1.58 萬般皆好1.88 皆有所屬144 遷都壽春1.2 圈地爲邑1.33 天助我主1.68 爲而不爭1.57 意欲何爲1.67 黑夜女王1.230 列宿歸位195 青史留名1.49 世平赴約104 有生之年1.255 突施冷箭第2102章 1.291 帝國雄心138 一席之地180 身有所長188 風聞奏事123 坐觀風雲1.202 多事之冬128 孤很欣慰134 添光增益1.33 同舟共渡141 父子十祿136 鴉雀無聲1.72 百害不侵1.234 四大氐王135 抱火寢薪1.54 漢風不滅1.64 自降身份137 我有三策91 不脛而走145 機關殺陣102 載滿而還193 少不言愁138 王親國戚138 戰爭紅利31 直搗敵巢1.64 自降身份1.27 路中捍鬼145 寡人無情1.22 我記下了17 爲瓽所轠1.94 此生足矣159 衆星拱辰177 困龍之地1.238 一里之回187 都護西域1.30 一書在手1.37 人主之風1.60 廣而告之1.59 各有歸宿11 恨意叢生1.63 釘接榫合1.8 神都洛陽1.60 接風洗塵1.90 貴不可言1.250 天下之始1.54 五齊之甘113 七國聯盟128 勢不兩立215 班姑蔡女197 因時而化1.49 以道御術1.20 嶄露頭角155 六神無主1.73 謠言四起1.85 學而實習17 猛虎搏兔126 甲騎具裝1.67 畫地爲牢139 不爭正妻1.26 塢堡治所138 盡如人意18 滅國之危122 溫室藥圃12 縑車載禍31 垂綏琬琰183 悉聽君便172 三日獵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