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 以綏四方

大江大河,皆爲天塹。

少時夜課。恩師言,大漢十三州,西高東低。邊緣凸而中間平。大河分南北,高山阻巴蜀。不料一語成讖。天下三分,各據險阻。先有董侯東遷甄都,再有史侯逆入漢中。今合肥侯被逐江東,東吳立國。

隔江對峙,遂成日常。

水軍之利,越發凸顯。

三家合縱連橫,暗中積蓄力量。一時,四海無戰事,天下無閒人。關東大地,《抑兼併令》如火如荼。兗州牧曹操、豫州牧丁原,揚州牧劉繇,大刀闊斧,革除弊政。境內塢堡破壁,重建閭里鄉亭。良田失而復得,自耕農漸復元氣。

料想。不出三五載,當可飽食。

唯有荊州牧劉表,倚仗州中豪強大姓,行事溫和。並未強抑兼併。所幸境內陂澤星羅棋佈,皆可圩成良田。更加黃巾亂時,南下百姓衆多。劉表效仿薊國,築路通渠,造堤圩田。荊州七郡,沃土千里。遷州治襄陽。扼漢水兩岸。據鄧、樊二城。疏通水道,修繕夏路。舉州大治。

叔侄三帝,董侯最強。合肥侯並史侯皆弱。

唯一變數,便是薊王。大漢一藩,兼督四州,並掌天下雄兵。凡屬國、歸義國,皆尊薊王號令。四方都護,爲四輔將軍兼任。如今漢重用長史。四方都護府,皆由將兵長史坐鎮。效仿西域都護府,置戊己校尉、穿渠校尉、宜禾都尉、農都尉、關都尉等。如有功勳,酌情升遷。

如西域都護府,長史杜畿、它乾令韋端等,皆擢升官秩,兼領宮職,秩雙真二千石。

程普、徐榮,戊己二校尉,擢升爲左右綏邊將軍,兼領宮職,亦秩真二千石。統帥五萬西域聯軍。餘下段煨、張猛,皆升爲中郎將,秩二千石。軍司馬臧霸爲綏邊護軍,同秩二千石,統帥中壘,拱衛它乾城。

未雨綢繆。薊王擴綏邊將軍,爲“四綏將軍”:綏東、綏南、綏西、綏北。

《詩·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以綏四方。”綏(suí),乃安撫、平定之意。四綏,位同四平。位在四輔將軍下。隸屬於四方都護府。正如河北四州牧,只管治政安民,統由幕府統帥兵馬。治政、統兵,二權分立。將兵長史,遂改稱:都護(府)長史。不再將兵。

參考西域都護府,制霸綠洲,無畏生長。都護百城,六百萬衆。它乾一城,足納百萬。穿渠引水,革膜暖棚。再加石炭大興。採暖保溫,水洗水淋,漸於薊國比同。五十五國,五十六王都,皆以薊國營城術重造。內外煥然一新,不可同日而語。

奴隸貿易,由盛轉衰。只因沿線小國皆滅,無人可捕。大國攻伐,損兵折將,得不償失。故各方皆約束兵馬,彼此剋制,不輕啓戰端。不料貿易往來,反而更盛。

數百萬綠洲自由民,皆來自域外。風俗各異,喜好不同。匯聚綠洲熔爐。更加漢風淬鍊,向化使然。作用於生產生活,方方面面。機關術更助絲路流金。試想,汲水罐車、營房駝車、列肆篷車、板楯列車等,各式機關車,匯聚成龐大車隊。便有大漠馬賊,乘夜偷襲。又能如何。

西域大使館,歷經擴建,人滿爲患。

共同利益之大,斷難割捨。

西域都護府,功不可沒。待漠北、嶺南、東瀛,三大都護府,相繼建立。薊王遂抽掉西域都護府大量屬吏,奔赴漠北、嶺南、東瀛。充填吏治。

國中備吏,亦紛紛北上、東渡、南下。薊吏乃國之名產。便在不知不覺間,四大都護府,正根深葉茂,無畏生長。

參考西域都護府,廣有百城,足納六百萬衆。餘下三都護府,任重道遠。若能打通冰原南下通道,東西水陸交匯。西域都護府,可經海上絲路,往來嶺南,北上薊國,分赴東瀛,繞行半島,續接漠北,再經居延外道,重返西域。

薊王稱之爲“四方環路”。

那時,身毒半島,皆爲通途。

仲夏月初大朝會,百官列席。

“東瀛列島,征伐幾何?”薊王居高下問。

“已取地過半。”右丞荀攸持芴跽奏。

幕府三丞,右丞荀攸,掌四方都護;左丞李儒,掌四方護尉;中丞賈詡,獨掌治粟、水衡二都尉,並隴右牢城。

“以港擴城,以城護港。廣造船舶,逆入枝津故瀆。擇要津,再造城港,支渠四通,築堤圩田,四面進取,分割內陸。”薊王言道:“東瀛列國主,長居泉州。不願歸國,亦無需勉強。”

“喏。”荀攸領命。話說,薊國因水而興。機關術並造船術,冠絕宇內。如前所說,軌路無法大行天下前,水運乃第一便利。

凡島嶼,必然中央山脈而四周平原。故河流,皆由內而外,四面散流入海。且凡大河入海口,多有泥沙積成港灣。乃絕佳避風良港。於河口處,立港造城,就地取材,督造大舡。向化島夷,充填勞力。人力、物力齊備。待船成,沿河道逆進。尋要津沃土,再造新港。

如薊王所言。四面進取,分割內陸:城、邑、鄉、亭、裡。

凡立新港,皆如舊港。築路通渠,築堤圩田。向化島夷,督造新船。不出數代,皆爲漢土。

東瀛列島,之所以迅捷如斯。只因王國初立。文明程度,強於部落。類比三韓。只需國主俯首稱臣,國民多順從之。薊國鹽府牢城,皆如此般。

列國主,自入薊土。貪慕薊國上邦風華,坐享其成,樂不思歸。薊王亦聽之任之。列國王宮,亦陸續修建中。待王城築畢,隨時可東渡歸國。

“頓遜海渠,又如何?”薊王再問。

“亦鑿過半。”將作令蘇伯持芴奏對。

“待鑿穿海渠,當如約出兵,討平扶南篡位王。”

“喏。”蘇伯領命。

“冰原南下之路如何?”薊王三問。

“都尉玄,已率隊出征。”中丞賈詡,持芴跽奏。歷年開拓路線,薊王已銘記在心。料想,當爲期不遠。

“若出冰原,當下身毒。”薊王七海雄心,百官皆知。

1.23 真骨舍利108 日新月異188 二日並天1.26 敦煌六姓110 因何馬貴144 無雙后妃1.58 任重道遠182 兩全其美106 重症猛藥133 歸期已定190 並驅中原1.50 無中生有157 類同相召148 三舉鄉黨163 女亞馬遜!1.20 五供九賓1.225 斜趨漢津61 肉袒牽羊19 與生俱來1.52 漢越親和1.63 築城爲先123 無人祭奠151 王者之心16 嫁禍江東144 計斷九月166 猛獸鬥場114 百里之命1.42 兵行險着1.45 入園面後21 兵符將令136 遣子入侍1.287 悉誅涼人180 羅襪未染1.2 圈地爲邑1.244 徒有虛名153 志存高遠185 天經地義129 垂簾理政221 非人臣也145 機關殺陣1.33 無雙割草1.75 後會有期1.34 庸人自擾132 謹遵醫囑175 漢世之傑185 王都擴建105 胡口奪食1.47 甲子之約1.47 難覓仙蹤115 耕三餘一1.34 牽招賣馬51 藏龍臥虎51 以尹天下165 動則滅國125 除舊迎新1.9 修繕祖宅1.66 海賊中計103 撲朔迷離122 破而後立1.36 寒光耀雪10 義結金蘭1.99 北疆來人139 開枝散葉109 素首雪女1.59 熟視無睹1.90 多錢善賈31 清忠五宦176 隔岸觀火51 流民來附115 帝王心聲111 神國之謀131 再造新莽193 西域使館1.93 共襄盛舉125 急流勇退1.57 戰意正濃152 善刀而藏1.30 鐵臂神弓1.67 大明輪船1.97 霞樓仙居1.37 投石卜路163 雙料博士165 片羽吉光1.83 古羌遺規15 各有算計1.86 枕山跨海1.74 青虹下墜127 無詔不離145 夢寐以求141 唯利機關156 討董聯盟1.76 牽繮執轡168 暫費永寧1.29 扶搖直上41 波橘雲詭198 東歸洛陽81 夜入太倉109 寧有種乎140 祓禊之會125 伏路把關
1.23 真骨舍利108 日新月異188 二日並天1.26 敦煌六姓110 因何馬貴144 無雙后妃1.58 任重道遠182 兩全其美106 重症猛藥133 歸期已定190 並驅中原1.50 無中生有157 類同相召148 三舉鄉黨163 女亞馬遜!1.20 五供九賓1.225 斜趨漢津61 肉袒牽羊19 與生俱來1.52 漢越親和1.63 築城爲先123 無人祭奠151 王者之心16 嫁禍江東144 計斷九月166 猛獸鬥場114 百里之命1.42 兵行險着1.45 入園面後21 兵符將令136 遣子入侍1.287 悉誅涼人180 羅襪未染1.2 圈地爲邑1.244 徒有虛名153 志存高遠185 天經地義129 垂簾理政221 非人臣也145 機關殺陣1.33 無雙割草1.75 後會有期1.34 庸人自擾132 謹遵醫囑175 漢世之傑185 王都擴建105 胡口奪食1.47 甲子之約1.47 難覓仙蹤115 耕三餘一1.34 牽招賣馬51 藏龍臥虎51 以尹天下165 動則滅國125 除舊迎新1.9 修繕祖宅1.66 海賊中計103 撲朔迷離122 破而後立1.36 寒光耀雪10 義結金蘭1.99 北疆來人139 開枝散葉109 素首雪女1.59 熟視無睹1.90 多錢善賈31 清忠五宦176 隔岸觀火51 流民來附115 帝王心聲111 神國之謀131 再造新莽193 西域使館1.93 共襄盛舉125 急流勇退1.57 戰意正濃152 善刀而藏1.30 鐵臂神弓1.67 大明輪船1.97 霞樓仙居1.37 投石卜路163 雙料博士165 片羽吉光1.83 古羌遺規15 各有算計1.86 枕山跨海1.74 青虹下墜127 無詔不離145 夢寐以求141 唯利機關156 討董聯盟1.76 牽繮執轡168 暫費永寧1.29 扶搖直上41 波橘雲詭198 東歸洛陽81 夜入太倉109 寧有種乎140 祓禊之會125 伏路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