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 洛陽邸報

三月末,朝堂有六百里加急送到樓桑。

函中還夾着一份邸報。“邸報”又稱“邸抄”(亦作邸鈔),並有“朝報”“條報”“雜報”之稱。上錄朝廷內外諸情。乃是專門用於朝廷傳知朝政文書,及政事軍情的文抄。

邸報中,詳細記錄了劉備返回樓桑後的諸多軍情。

大閼氏返回部落。高車十二大部,暗中聯合。趁副伏羅氏宴請鮮卑大單于時,舉兵發難。當場斬殺檀石槐一衆親信,並將數千顆硝制好的首級送到白檀城下。

夏育等人已校驗,確認檀石槐全家在列!

大單于果然難逃一死。

高車十二大部又聯名上書。請求南下歸附。副伏羅氏更是舉族南遷,穿越大漠,立王庭於白海之濱,與漢軍接洽,以示心誠。

傳言聖心大悅。已詔封副伏羅氏爲歸義王。並將白檀城下數千鮮卑俘虜並部族,交給副伏羅氏統領。

鮮卑覆滅,高車又來。

劉備嘆了口氣,不知是喜是憂。

副伏羅氏竟敢立王庭於白海之濱,此時,東西皆有鮮卑殘部,南面又是三路漢軍駐守的白檀城。如此膽色,非同尋常。

繼檀石槐之後,草原又要出雄主?

劉備微微頓了頓,再往後看。皇帝廷議,問政羣臣。左右皆說可行驅虎吞狼之計。高車在北,三郡烏桓和南匈奴在南。若上下包夾鮮卑,草原可定。

唯有蔡邕上書言道:示好高車,不啻養虎爲患。鮮卑戰敗,已成弱勢。高車若並鮮卑,不正如當年鮮卑南下納十萬北匈奴部族一般無二?待高車勢大,必定如匈奴、鮮卑故事。南下抄掠邊郡。那時,狼災未免,又生虎患。邊疆形勢更加糜爛,邊民苦不堪言。

因此次兵發北上,蔡邕亦上書阻止,爲陛下不喜。故而不納其言。

劉備猜測。陛下心中,或已許高車南下。又說要行和親之策。卻不知這次要把那位宗室女子嫁給新鮮出爐的歸義王。

除了高車諸事,邸報還對北伐封賞略說一二。

三路主帥,護烏桓校尉夏育,破鮮卑中郎將田晏、匈奴中郎將臧旻,皆封將軍號。賜爵縣侯。北伐將士亦多有賞賜。我家陛下雖視財如命,卻也算出手闊綽。能賺錢,亦能花錢。甚好。

朝廷命三人繼續駐紮白檀城,整修城垣,守備待命。

看完邸報,劉備又看崔廷尉手書。信中說,朝廷已準備擇周邊鄉亭併入臨鄉,擢升劉備爲縣侯,亦封將軍號。諸如此類。

官位、爵位,皆有榮升。陛下待少君侯不薄。

只不過,崔廷尉雖位列九卿,卻不是三公。消息普遍不太精準。當然,朝堂與內廷的角力,亦不是他能夠知曉。如今一切皆無定論。當以最後下發的詔書爲準。

比起安之若素,頗多淡然的劉備。兩位家丞卻喜形於色。這便取圖來看。

臨鄉北十里,便是涿縣。涿縣乃是涿郡治所,不可能分給劉備。西邊是逎侯國,不可輕動。故而只能向東、向南。

臨鄉東南,有益昌。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元帝永光三年(公元前41年)封廣陽頃王子嬰爲侯國,置益昌候國,屬幽州涿郡,到今漢初即廢,併入安次縣。

臨鄉西南,有范陽縣。秦時初設,因在範水之北而得名,治所故城。景帝中元三年(公元前147年),封匈奴降將代爲范陽侯,置范陽侯國。元光元年(前134),代去世,子德繼位。元光四年(公元前131年),“侯德薨,無後,范陽侯國除”。復爲范陽縣。

范陽縣乃是大縣。陛下估計捨不得。益昌今漢已除縣,併入安次縣。故而將原先的益昌候國劃歸臨鄉的可能性較大。

劉備聽聽便罷,心中並無多少期待。

臨鄉尚有餘力。三百萬畝水澤,只闢出六分之一。貪多嚼不爛。先把到手的一畝三分地打理好再說。

況且,前些天他已收到黃門令左豐密信。言,朝廷已定下軍功。劉備排在第二。第一乃是護烏桓校尉夏育,破鮮卑中郎將田晏、匈奴中郎將臧旻,三人並列。劉備居中,遼西太守趙苞居末。

原因很簡單。劉備歸心似箭,勝後便走。三路漢軍卻仍在不遺餘力,追擊潰逃的鮮卑散兵遊勇。如此日積月累。犄角旮旯,雜七雜八,東拼西湊累積起的軍功,三人分潤後,竟比劉備還多!故而殺敵兩萬有餘的劉備,只排到了第二。斃敵數千的遼西太守趙苞自當居於末席。別說,收攏軍功這件事,也算是一門很高級的學問。

劉備看過,亦笑笑而已。

護烏桓校尉夏育,破鮮卑中郎將田晏、匈奴中郎將臧旻,皆是宿將。累積軍功,擢升將軍。對炎漢來說,亦是好事一樁。劉備聲名鵲起,若再位列首功,難免被人惦記。誣告居功自傲,亦或是暗行不軌,豈非不美。

有道是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是時候宅在家中,好好種田養士,以備不虞了。

朝堂的事,只有朝堂諸公去操持。

再說,縣侯的封賞,已經不錯了。

還有將軍號?

聽起來,似乎很拉風。

春分剛過,整個臨鄉,備耕、通渠,開始了新一年的稻作。圩田還在繼續。圍繞督亢,環環建起的圩堤,縱橫分割,猶如棋盤。冰雪消融,春江水暖。水路通暢無比。舟船往來,接送農人。船頭田間,還有山歌對唱。雖多是蠻語,卻勝在曲韻悠揚。

好一幅盛世美景。

管寧說,今年可再圩田數十萬畝。

剩下水澤,督亢便力有不逮。尤其是臨鄉南部,仍是一片無人問津的野澤。血戰一場,除北疆禍患。劉備難得空閒。這便準備着手督造大利城和臨鄉城。

大利城居南。到幽州南界督亢陌的大片野澤,便歸大利城圩田。

臨鄉城居東。東南部水澤,自劃歸臨鄉下轄。

酈城大建接近尾聲。督亢城早已立滿樁柱,大別山蠻隨到隨建。今春至夏,再圩田五十萬畝後,劉備這便要着手督造大利、臨鄉二城。

最先得知消息的樓桑學壇,又舉壇轟動。

大利、臨鄉二城的城長之位,必出自樓桑學子。

放眼望去,芊芊學子中,誰又堪稱治世良才?

臨鄉上下,皆拭目以待。

1.22 其道大美219 西林少年1.7 披喪送親140 孤家寡人1.37 魚目混珠192 言行若一1.72 血染清溪1.43 樓桑特產1.42 撐犁孤塗第2089章 1.278 拱手言和135 爲主捉刀124 絕境弄險1.27 託妻寄子1.20 五供九賓124 大器免成136 天下共主15 正視己心1.206 饔飧不濟1.75 蔡邕來了1.82 遼東婢女124 國士待之1.292 威制天下108 同舟共販1.80 關羽得子128 孤很欣慰10 桃園結義1.96 防患未燃139 開枝散葉152 烏蓮白卓1.63 犬牙相錯154 數年之期187 良平之奇134 大利匠城1.252 長城自毀174 爾虞我詐1.34 大難不死123 文無第一17 尊王攘夷151 天作之合1.97 鐘鳴漏盡1.33 代父上疏1.63 熔金入庫217 背水一戰188 封大將軍214 亂中求存180 烏程白虎127 萬法歸宗1.79 十里樓桑第2072章 1.261 物有所值1.8 馬桶廁籌14 步步生蓮1.26 以直報怨100 取之有道1.243 斬將搴旗1.248 毒蠍擺尾126 向死而生159 蟬蛻龍變1.44 螽斯衍慶1.75 粗中有細122 破而後立114 闢禍樓桑1.48 立冬兵發163 百夷來朝1.39 一棒成名152 南橘北枳241 錐處囊中109 麴氏先登1.96 海賊圍城1.92 多子多福281 過猶不及1 末路之難178 天下表率1.84 海賊寶藏159 無當飛軍1.8 北面而事1.85 興兵討賊1.85 得隴望蜀104 見字如面1.23 百騎踏營41 河洛羣英192 共赴巫山190 一較高下1.98 水火相濟1.5 唯利是圖107 九河之地1.37 鰲頭獨佔1.72 涉海鑿河第2099章 1.288 毋庸置疑138 漏奪附黨1.48 浴室水塔1.20 言稱必效1.2 經商有道10 坐井觀天145 有軌騾車155 寤寐思服218 贈刀之義18 滅國之危91 不脛而走195 避無可避184 心有羈絆
1.22 其道大美219 西林少年1.7 披喪送親140 孤家寡人1.37 魚目混珠192 言行若一1.72 血染清溪1.43 樓桑特產1.42 撐犁孤塗第2089章 1.278 拱手言和135 爲主捉刀124 絕境弄險1.27 託妻寄子1.20 五供九賓124 大器免成136 天下共主15 正視己心1.206 饔飧不濟1.75 蔡邕來了1.82 遼東婢女124 國士待之1.292 威制天下108 同舟共販1.80 關羽得子128 孤很欣慰10 桃園結義1.96 防患未燃139 開枝散葉152 烏蓮白卓1.63 犬牙相錯154 數年之期187 良平之奇134 大利匠城1.252 長城自毀174 爾虞我詐1.34 大難不死123 文無第一17 尊王攘夷151 天作之合1.97 鐘鳴漏盡1.33 代父上疏1.63 熔金入庫217 背水一戰188 封大將軍214 亂中求存180 烏程白虎127 萬法歸宗1.79 十里樓桑第2072章 1.261 物有所值1.8 馬桶廁籌14 步步生蓮1.26 以直報怨100 取之有道1.243 斬將搴旗1.248 毒蠍擺尾126 向死而生159 蟬蛻龍變1.44 螽斯衍慶1.75 粗中有細122 破而後立114 闢禍樓桑1.48 立冬兵發163 百夷來朝1.39 一棒成名152 南橘北枳241 錐處囊中109 麴氏先登1.96 海賊圍城1.92 多子多福281 過猶不及1 末路之難178 天下表率1.84 海賊寶藏159 無當飛軍1.8 北面而事1.85 興兵討賊1.85 得隴望蜀104 見字如面1.23 百騎踏營41 河洛羣英192 共赴巫山190 一較高下1.98 水火相濟1.5 唯利是圖107 九河之地1.37 鰲頭獨佔1.72 涉海鑿河第2099章 1.288 毋庸置疑138 漏奪附黨1.48 浴室水塔1.20 言稱必效1.2 經商有道10 坐井觀天145 有軌騾車155 寤寐思服218 贈刀之義18 滅國之危91 不脛而走195 避無可避184 心有羈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