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 夫子之牆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塞北草原,八月飛雪。薊國雖在關內,十月已落大雪。更有“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薊國橫亙幽冀,燕山便在國界之北。可想而知,“地僻寒來早,高山月上遲”。

腳下凍土,堅如磐石,不利鑿渠。冬季施工,多築堤鎖水,營造樓宇。九橫十縱,臨鄉渠不急施工。先分街衢,再造樓宇。城外多有框架立起。一夜風雪,素裹銀裝,望之白皚。內中匠人,按部就班,營造不歇。待來年春暖花開,冰雪消融。一座座高樓廣廈,已拔地而起。而後再掘環渠,立水門,只等水到渠成。

薊國營城術,集墨門之大成,其中許多獨具匠心之特殊構造,如:柱礎浮擱、榫卯連接、斗栱樑柱等,皆我華夏獨創。據後世測試,十級地震,大殿仍可屹立不倒。尤其磚木結構,木質框架,輔以空心磚牆,硬質瓦當。堅固耐用。空心磚內填充之物,亦歷經數代。最初多爲白堊灰漿。中期又填充銅鐵礦渣,最近悉數改爲珍珠釉漿。堅固、保暖二相宜。

漢時樓閣高聳,除去漢人以高爲貴,以高爲極。亦因林多巨木。木質堅韌,足可支撐。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平地”乃高樓之基。老子云:“九層之臺,起於累土。”自春秋,“殿基高巨之風”,日益興盛。及兩漢,高臺之風鼎盛。除“仙人好樓居”,引人遐想。更有“置酒高會”。一語道盡,漢家風尚。

奈何時過境遷。漢時樓臺皆焚燬,片瓦無存。唯剩臺基,千年猶在。

元人李好問,曾述親眼所見:“予至長安,親見漢宮故址,皆因高爲基,突兀峻峙,崒然山出,如未央,神明,井榦之基皆然,望之使人神志不覺森竦。使當時樓觀在上,又當何如?”

僅仰望臺基,便使人“神志森竦”。可想而知,於其上再建百尺危樓,可仰摘星辰乎?

大衍之都,九十街衢。然薊王宮,不過一衢。九十衢一,何來僭越。

比照王都,五尹聯名上疏,國中雄城,可擴橫豎九里乎?

薊國雄城,多橫豎七裡。於城郭之外,再四面各擴一里。不建城牆,只鑿郭渠。立郭門(橋頭堡)守備。如此,足有九九八十一衢。足納編戶五萬餘,近四十萬口。再加客庸,足有五十萬衆。

五尹之意,薊王如何能不知。只需鑿穿環渠,郭外一里,瀕渠之地,即可闢爲港、市。客庸就近棲身,不必居於城內。如此薊人與客庸,涇渭分明。諸多便利。

一道高牆分內外。如同隴山隔斷華夷。心中若起高牆,薊國兼容幷包,和合之風,終將散盡。

於是薊王將五尹上疏,束之高閣。王曰:再議。待客庸皆爲薊人。城內無法容納,再外擴不遲。如今東境民人稀少。大通分戶遠未足夠。尤其大小遼澤,不毛之地,處處皆需人手。國中不宜大興土木,分散勞力。故薊王御筆硃批,再議。

五尹相約,鸞棲館小酌。

恰逢南閤祭酒許攸,並報館丞陳琳亦在。諺曰:“相請不如偶遇”。衆人並席共飲。

席間,五尹求問,王上何意?

許攸笑答,諸君所請,時機未至也。遂將前後諸情,細細道來。五尹這便醒悟。薊王所慮,乃是“一牆之隔”。

許攸言,一牆之隔,宛若春秋。我主所慮,人情冷暖。

五尹拜服。

許攸又道,諸君聯名上此疏,主公當可安心。

五尹又問,何出此言。

許攸答曰,諸君皆國之棟樑,才智高絕。之所以,未能窺破主公心中隱憂,只因心無此憂。

言下之意。五尹皆治政能臣。正因,愛民如子,一視同仁。心中無此高牆。如何能慮及“一牆之隔”,故才聯名上疏。

一言蔽之,心中無牆。

五尹,相視而笑,莫逆於心。

報館丞陳琳,有感而發。洋洋灑灑,書於報端。

取《論語·子張》:“子貢曰:‘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之句開篇。

論述無形高牆,引國人熱議。

“五尹無牆”,遂成典故。言指良臣治政,政均法平。

儒宗鄭玄,遂以“夫子之牆”命題。考太學諸生。

題末設問:“五尹無牆”,“主公有牆”乎?“經學有牆乎”?

薊國文風之盛,窺一斑而知全豹。

不出意外。太學四子,拔得頭籌。薊王觀後,一字不改,刊印日報。俗謂“燈不撥不亮,理不辯不明”。四子見仁見智,各抒己見。令國人茅塞頓開。

太學四子,由此成名。

天下才俊,皆奔薊國。稍後,薊王命國老,領司辰令龐德公,收四子入門牆。傳授安邦定國之奇術。

因四子居雲臺之上,四海仙館。故有傳聞,所學乃經天緯地,神鬼奇術。

三歲見老。四子當是薊王爲國儲才。又聞,待嫡長子封,二十及冠。薊王當傳王位於薊北城,萬載宮,登基爲王。及冠稱王,遂成薊國慣例。

空穴必有風,無風不起浪。嫡長子及冠,薊王年不過四十。春秋鼎盛,遠未稱老。即便不學歷代先王,薨後傳位,亦足可在位數十載,何以提前退位。

國人議論紛紛。

風聞既出薊王宮。後宮自然知曉。

公孫王后,私問薊王。

答曰,二十及冠,年富力強。且尚未玩物喪志,沉湎於酒色。正是意氣風發少年。得賢臣良將輔佐,相沿成習,必爲明主。如何能空耗年華,徒有虛名。人前人後,唯唯諾諾,膽戰心驚。唯恐舉止失儀,言語失禮,乃至痛失王位。

1.235 演武十器174 夜半十分149 刀山劍樹176 盜書續命1.70 孤芳自賞140 守土有功1.8 配享太廟1.77 女王駕臨1.60 廣而告之1.27 路中捍鬼1.36 一金知心127 朝堂半壁218 贈刀之義1.23 真骨舍利184 如約而娶1.4 越俎代庖150 勢如水火121 萬舟齊發128 廢史立牧1.33 劍器大宗1.73 謠言四起155 天下鼎沸1.39 一棒成名1.33 回馬箭術1.67 冬季攻略1.33 無雙割草135 豐年多禾171 飛槳木蘭191 另立門戶170 黃泉相見1.33 劍器大宗172 自掘墳墓152 涓滴成海18 士異出仕1.73 爲女聘師12 戰意橫生1.200 永安上壽1.9 策封爲王291 無能之輩164 盡數滅口111 義高於律1.58 歲不我與1.9 三英齊聚148 宮前之變132 爲君取食179 百廢初興144 遷都壽春1.92 姑息養奸155 瞞天過海180 身有所長1.39 驚弓之鳥113 對面而弈1.82 逢凶化吉1.77 蜩螗之鳴1.33 四郡亡胡31 經緯之道1.9 雄甲天下1.37 冰山露角118 幷州狼騎1.93 助紂爲虐1.275 天下正色第2071章 1.260 晨參暮省175 茱萸託思138 必有後報103 寡情薄義1.8 劍拔弩張1.80 賊兵來襲159 白波立寨1.290 春王正月118 亂臣賊子191 何必談錢1.62 赤麂皮尉1.229 鐵骨石心1.86 兵鋒所指1.233 寄豭之豬1.62 赤麂皮尉109 黑山飛燕1.90 沉月女校127 朝堂半壁1 實木地板1.7 雌雄莫辨1.29 得失參半1.87 三宮鼎立1.25 水到渠成1.49 三路大捷1.5 唯利是圖115 耕三餘一167 萬里征程182 馬齒徒增122 刀槍莫及1.93 少年長吏1.56 雨夜血染1.40 何懼偷生176 盜書續命149 白馬非馬1.59 班師凱旋145 有軌騾車198 東歸洛陽149 白駒過隙91 一人之外
1.235 演武十器174 夜半十分149 刀山劍樹176 盜書續命1.70 孤芳自賞140 守土有功1.8 配享太廟1.77 女王駕臨1.60 廣而告之1.27 路中捍鬼1.36 一金知心127 朝堂半壁218 贈刀之義1.23 真骨舍利184 如約而娶1.4 越俎代庖150 勢如水火121 萬舟齊發128 廢史立牧1.33 劍器大宗1.73 謠言四起155 天下鼎沸1.39 一棒成名1.33 回馬箭術1.67 冬季攻略1.33 無雙割草135 豐年多禾171 飛槳木蘭191 另立門戶170 黃泉相見1.33 劍器大宗172 自掘墳墓152 涓滴成海18 士異出仕1.73 爲女聘師12 戰意橫生1.200 永安上壽1.9 策封爲王291 無能之輩164 盡數滅口111 義高於律1.58 歲不我與1.9 三英齊聚148 宮前之變132 爲君取食179 百廢初興144 遷都壽春1.92 姑息養奸155 瞞天過海180 身有所長1.39 驚弓之鳥113 對面而弈1.82 逢凶化吉1.77 蜩螗之鳴1.33 四郡亡胡31 經緯之道1.9 雄甲天下1.37 冰山露角118 幷州狼騎1.93 助紂爲虐1.275 天下正色第2071章 1.260 晨參暮省175 茱萸託思138 必有後報103 寡情薄義1.8 劍拔弩張1.80 賊兵來襲159 白波立寨1.290 春王正月118 亂臣賊子191 何必談錢1.62 赤麂皮尉1.229 鐵骨石心1.86 兵鋒所指1.233 寄豭之豬1.62 赤麂皮尉109 黑山飛燕1.90 沉月女校127 朝堂半壁1 實木地板1.7 雌雄莫辨1.29 得失參半1.87 三宮鼎立1.25 水到渠成1.49 三路大捷1.5 唯利是圖115 耕三餘一167 萬里征程182 馬齒徒增122 刀槍莫及1.93 少年長吏1.56 雨夜血染1.40 何懼偷生176 盜書續命149 白馬非馬1.59 班師凱旋145 有軌騾車198 東歸洛陽149 白駒過隙91 一人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