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十里少年

元宵快樂。明日限免,有興趣,來起點看一下原版。

-------------------------------------------------

“臣(妾),叩見太后。”劉備攜二妃,入景福殿叩見太后。

“薊王免禮,賜座。”竇太后自簾後言道。今日乃太后三十五歲壽。身披華服,尤其隆重。

“謝太后。”劉備再拜起身。

“薊王所獻,皆爲珍寶,世間罕有。朕,心領了。”劉備所獻金玉步搖、簪珥、耳璫等全套帝后飾物,皆取絕品昆岡美玉,精雕細琢而成。曾在金水小市,陳列展出,遂成轟動。今日獻給太后,與先前獻寶陛下,有異曲同工之妙。

皇家自能引領帝都“昆岡美玉”風潮。金水小市,珍貴玉器凡有所出,便被搶購一空。何止日進斗金。

劉備對曰:“太后謬讚。”

“朕,確是喜歡。”太后又道。

“臣……”語將出口,劉備不由話鋒一轉:“太后,喜歡便好。”

“好。”見劉備不見外,太后亦頗多感觸。柔聲道:“所謂人情冷暖。朕,苦樂自知。竇氏一門,所剩無幾。還望薊王善待。”

“臣,遵命。”劉備敢不領命。二妃亦下拜。自幼清修,成婚後方知人間滋味的竇氏,感同身受,亦不禁垂淚。

“啓稟太后。”見場面略顯悲情,長樂少府程璜,尋機進言:“大將軍等人,已在殿外等候多時……”

待收拾心情,竇太后輕言道:“請薊王移步,稍後赴宴吧。”

“喏。”劉備三拜而出。便有程中大夫引去偏殿歇息。

未出軒下。便有另一女中大夫,趨步前來拜見:“稟薊王,陛下有請。”

“陛下何在?”劉備一愣。陛下竟也早來。

“陛下、皇后、王美人皆在侯臺。”女中大夫答道。

前蘭臺令史李尤,曾作《永安宮銘》,有“侯臺集道,俾司星辰。”之句。說的便是此臺。

“且引路。”劉備言道。

“喏。”

登臺入殿。果見陛下,皇后,及王美人儀仗。光鮮亮麗,涇渭分明。

劉備不敢怠慢。趨步入殿,伏地行禮:“臣(妾),叩見陛下,皇后,王美人。”

“薊王免禮。”陛下興致頗高:“賜座。”

“謝陛下。”劉備再拜就坐。

見身後二妃與劉備頗多默契共生,舉案齊眉。所謂家和萬事興。陛下不禁感嘆:“薊王果然一世人傑。”

劉備不解聖意,遂謹慎作答:“陛下謬讚。臣不過是十里樓桑,一少年耳。”

“好個十里樓桑一少年。”陛下亦感同身受:“朕,何嘗不是解瀆亭下一少年。”

劉備再拜:“臣,豈敢與陛下並列。”

“朕知你有禮有節。接人待物,不曾有失。然此乃家宴,殿中亦只有宗室家眷。你我又同出高皇一脈,年齡相仿,無需見外。”陛下笑道。

“臣,遵命。”劉備稍作放鬆。

“王太妃可好?”陛下問道。

“母親一切安好。”劉備答曰。

“國內一切如常否?”陛下再問。

“一切如常。”劉備再答。

“立冬之後,稻收伊始。今季薊國有良田幾何?”陛下三問。

“我國今季,編戶齊民當破五百萬口,良田五十萬頃。均產六石計,歲入新谷一億五千萬石。”劉備脫口而出。

見王美人不禁驚呼掩口。何後展顏一笑:“如此說來。明春上計,薊王當獻歲幣三億一千五百萬。”

“正是如此!”陛下欣然笑道:“皆是薊國上幣否?”

“然也。”劉備輕輕點頭。

“哈哈!”陛下大喜:“待開春,薊王當與朕同下銷金窟,共賞銅錢雨落。”

“臣,敢不從命。”

目視薊王一身金玉,何後眸生春水:“歲入新谷一億五千萬石,一石谷作價三百薊錢(大錢)。足可得四百五十億。”

劉備對曰:“此乃舉國所得。三十稅一,所剩無幾。”

一問一答間,何後竟已算出:“三十稅一,得錢十五億。”

陛下長袖一揮:“薊王當面,何必言錢。”

此不過田賦一項之收入。算賦、口賦、戶賦、更賦、市租、關賦……林林總總,再加薊王自家營生,獲利何止百億。

何後掩口而笑。眸中盡是深意。如何才能讓薊王,心甘情願,雙手奉上。

劉備早已見慣不怪。不去招惹她便是。

何後忽覺眼角刺痛。微擡螓首,只見薊王身後,何氏目光清洌。隨之收攏媚態,頓時母儀天下。

所幸宗正署一衆屬吏頗爲幹練。接來送往,井井有條。勳貴入右殿,百官入左殿。禮單呈上,賀禮清點封箱,送入庫房。待禮畢,自有心腹女中大夫,比對禮單,逐次清點。將賀禮按時令區分。鮮果、糕餅等不宜存放之物,或轉賜親眷,或賞賜內官。絲綢、錢幣、金餅等貴重物品,分門別類,入帳內府。存以後用。

皇太后壽,乃國禮。便是陛下亦有賀禮奉上。可想而知,宗室百官,又當如何。

永安宮新修庫房,一次裝滿。樂得長樂少府程璜,亦喜笑顏開。足見一斑。

忙忙碌碌,一日已逝。

華燈初上,宗正劉焉登臺拜見。言,百官齊聚,萬事皆備。

陛下欣然起身:“且去爲太后祝壽。”

《晉書·禮志》曰:元正上壽,謁者引王詣樽酌壽酒,跪授侍中,侍中跪置御坐前。王還,王自酌,置位前。謁者跪奏:“藩王臣某等奉觴再拜上千萬歲。”四箱樂作,百官再拜已,飲,又再拜。謁者引王等還本位。陛下者傳就席,羣臣皆跪諾。侍中、中書令、尚書令各於殿上上壽酒。登歌樂升,太官又行御酒。御酒升階,太官令(一作大官令。秦置。爲少府屬官,掌宮廷膳食、酒果等。漢、魏同。)跪授侍郎,侍郎跪進御坐前。乃行百官酒。太樂令跪奏“奏登歌”,三終乃降。太官令跪請具御飯,到階,羣臣皆起。太官令持羹跪授司徒,持飯跪授大司農,尚食持案並授持節,持節跪進御坐前。羣臣就席。太樂令跪奏“奏食舉樂”。太官行百官飯案遍。食畢,太樂令跪奏“請進樂”。樂以次作。鼓吹令又前跪奏“請以次進衆妓”。乃召諸郡計吏前,受敕戒於階下。宴樂畢,謁者一人跪奏“請罷退”。鐘鼓作,羣臣北面再拜,出。

儀程大致如此。

景福殿內,金碧輝煌,堆光如晝。

百官就位,陛下親臨。待竇太后步入簾後。

程璜高唱:“太后爲君興——”

陛下領羣臣行叩拜大禮。

竇太后自簾後言道:“賜酒。”

便有永安宮中謁者,“樽酌壽酒”。

178 中洲一郡1.296 可甘人下1.96 防患未燃1.89 未改初心1.7 無郭之都129 明日功成149 聖上好驢1.63 懸樓列肆第2073章 1.262 飛天遁地51 藏龍臥虎170 意落心安197 福莫大焉123 溫泉別館1.80 債臺高築160 孕大含深1.43 樓桑特產1.66 象軍初立1.8 北面而事1.74 畫地作餅第2093章 1.282 將神駒威12 再見恩師111 外臣凌主19 同胞兄弟187 九橫十縱154 火攻破敵1.36 籠中之鳥1.77 學富百車131 衣錦榮歸152 傳檄天下141 文昌武盛122 養虎成患185 天經地義150 勢如水火195 避無可避114 貪婪無饜132 吞光神鎧136 悲秋盡露101 明示萬里1.253 軍法從事170 黃泉相見71 如同吹灰196 服牛乘馬1.54 一國之主1.234 王允解懸31 垂綏琬琰1.5 黃門侍郎1.54 一國之主123 同憂相救1.73 謠言四起1.230 面目全非143 疏河注海1.246 假有天下1.233 寄豭之豬105 鳳闕龍樓111 無名之輩1.78 捧珠之恩182 共握權柄219 西林少年133 金針撥障91 娶七夫人91 車騎填巷184 羔羊之素1.95 平樂會盟131 綱舉目張81 投石問路188 二桃三士144 無雙后妃100 三郡烏桓1.229 吞光五鳳199 必有其子1.66 飛廉斬薙1.20 軟語溫言1.30 未琢璞玉1.249 唱罷登場197 生命禮讚194 心生瑕釁1 龍血玄黃151 便宜行事148 五帝之學81 初見端倪1.28 火燒長社1.62 赤麂皮尉1.84 王道治國112 分戶析產1.77 望洋興嘆1.57 借雞生蛋1.85 九九歸原106 偷天換日164 首尾呼應130 海內狂徒108 禮不可廢1.78 怦然心動199 失之交臂165 浮萍無根1.24 多多益善91 車騎填巷31 直搗敵巢1.9 伐毛洗髓1.6 網開一面1.82 逢凶化吉
178 中洲一郡1.296 可甘人下1.96 防患未燃1.89 未改初心1.7 無郭之都129 明日功成149 聖上好驢1.63 懸樓列肆第2073章 1.262 飛天遁地51 藏龍臥虎170 意落心安197 福莫大焉123 溫泉別館1.80 債臺高築160 孕大含深1.43 樓桑特產1.66 象軍初立1.8 北面而事1.74 畫地作餅第2093章 1.282 將神駒威12 再見恩師111 外臣凌主19 同胞兄弟187 九橫十縱154 火攻破敵1.36 籠中之鳥1.77 學富百車131 衣錦榮歸152 傳檄天下141 文昌武盛122 養虎成患185 天經地義150 勢如水火195 避無可避114 貪婪無饜132 吞光神鎧136 悲秋盡露101 明示萬里1.253 軍法從事170 黃泉相見71 如同吹灰196 服牛乘馬1.54 一國之主1.234 王允解懸31 垂綏琬琰1.5 黃門侍郎1.54 一國之主123 同憂相救1.73 謠言四起1.230 面目全非143 疏河注海1.246 假有天下1.233 寄豭之豬105 鳳闕龍樓111 無名之輩1.78 捧珠之恩182 共握權柄219 西林少年133 金針撥障91 娶七夫人91 車騎填巷184 羔羊之素1.95 平樂會盟131 綱舉目張81 投石問路188 二桃三士144 無雙后妃100 三郡烏桓1.229 吞光五鳳199 必有其子1.66 飛廉斬薙1.20 軟語溫言1.30 未琢璞玉1.249 唱罷登場197 生命禮讚194 心生瑕釁1 龍血玄黃151 便宜行事148 五帝之學81 初見端倪1.28 火燒長社1.62 赤麂皮尉1.84 王道治國112 分戶析產1.77 望洋興嘆1.57 借雞生蛋1.85 九九歸原106 偷天換日164 首尾呼應130 海內狂徒108 禮不可廢1.78 怦然心動199 失之交臂165 浮萍無根1.24 多多益善91 車騎填巷31 直搗敵巢1.9 伐毛洗髓1.6 網開一面1.82 逢凶化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