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 平樂會盟

十月十六,會盟之期。

平樂觀前,人上人海。洛陽百姓爭相欲睹,大秦皇后風姿。右丞賈詡,“從兄弟邦”說,已傳遍京畿。大秦天子乃白帝子,亦符合漢人對世界的認知。更加高祖斬白蛇,奮取天下。足可佐證,白帝子亦曾下凡之說。

白帝乃西方天帝。與極西之地的大秦,地緣上亦完全匹配。故由“君權天授”,推論出從兄弟之邦。

兄弟會盟,亦合乎情理。無可厚非。

再深思。既是兄弟邦國,危及大秦之事,大漢焉能坐視不理乎?

秦後若在西域募集人馬,西征復辟。薊王自當全力相助。

一言蔽之。大漢授印,暗藏玄機。二國會盟,意義深遠。

歷來異國番邦,皆受金印。獨大秦皇后,授予玉璽。從儀軌而言,大漢對大秦,亦非等閒視之。

不出一日,羅馬珠寶匠便呈上定稿。

內圓外方的玉琮印面正中,乃羅馬雙頭鷹徽。圍繞雄鷹,飾以綬帶。最外圈,還用羅馬文並漢字,刻有圓形文字:“受命於天,既壽且昌。”

薊王再呈報少帝。果又起非議。

焉能與傳國玉璽比同。

“‘天子受命於天,諸侯受命於天子,子受命於父,臣受命於君,妻受命於夫,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雖謂受命於天亦可’。”便有人引經據典:“昊天上帝既生五天帝。白帝子,亦當受命於天。何可辯哉?”

“先欲刻‘天圓璽印’,今又與傳國玉璽比同。秦後爭強好勝之風,斷不可長。”另有人起身反駁。

少帝無奈,又問計薊王。

薊王言道:“或刻‘天地同壽,日月同光’。”出自《屈原·九章》:“登崑崙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亦有國祚綿長之意。且點出大秦玉璽,乃昆岡美玉。與傳國玉璽,出和氏璧不同。

衆人紛紛點頭。別無異義。

趕在平樂會盟前,大秦玉璽,雕刻完畢。只需在會盟國書上,按下玉璽。並昭告天下,魯琪拉身份及權利,便可在大漢彰顯無疑。

若有一日,魯琪拉上呈國書,求漢廷出兵,助其西征復辟。

道義所向,少帝自當欣然應許。命都護西域輔漢大將軍劉備,出兵西征。亦是水到渠成之舉。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用後世的話說,儀式感很重要。

先授印,再結盟。而後昭告天下,水到渠成。薊王西顧之心,上下皆知。文武百官、三宮少帝,皆心領神會。

薊王只欲輔政二載。

想來。二載之中,薊王當酌情上表。請開漠北、嶺南、東瀛,三大都護府,或先立其一。二載之後,當揮軍西征,鑿穿兩漢四百年,漢史未曾到訪之海西。

論開拓精神,薊王當仁不讓,冠蓋宇內。

只需薊王離京。三宮少帝,何董二戚,穩居高位,再無壓力。

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

天光微亮,號角雄渾。

旌旗蔽日,鼓樂喧天。

左右中郎將,領帝國虎賁,車前開道。

陛下並二宮太皇車駕,列隊堡瑤光殿前。靜待大秦皇后車駕,自旅堡而來。相遇後,各自繞行,分二路下山。出東、西山門。駛入平樂觀。

客從西來。

故大秦皇后車駕,出西門。少帝並二宮太皇車駕,出東門。

車駕入平樂觀時,亦循此例。又在東門處,匯同西園上軍校尉並車騎將軍護送之太后車駕。數路人馬,迤迤邐邐,共入平樂觀。

先前主閱兵臺,已改造成會盟臺。上覆十重五彩華蓋,高十丈。三宮帝后及少帝,並羅馬皇后,及相關人員,皆登會盟臺。

對面小臺,也已改造成觀禮臺。上覆九重華蓋,高九丈。宗親諸劉、列侯封君、文武百官、番邦使節等,登臺觀禮。臺下禁衛,列隊齊整。四周圍滿百姓。

“盟,明也,告其事於神明也。”

古有“詛祝”,專作擬定盟書:“作盟詛之載辭,以敘國之信用,以質邦國之劑信。”《左傳·哀公二十六年》亦有:“使祝爲載書。”其中“載書”,便是盟書。今由薊王命尚書檯領銜,與公卿同擬定。

“載在盟府,大師職之。”另有“大師”收藏盟書於“盟府”。疏曰:“以勳受封,必有盟要,其辭當藏於司盟之府也。”“太史乃藏之於盟府,以爲歲典。”今改爲太史藏於靈臺。

“既盟,則貳之。”一式二份,必留副本。

關於盟誓,《說文解字》載:“《周禮》曰:國有疑則盟,諸侯再相與會,十二歲一盟。北面詔天之司慎、司命。盟,殺牲歃血,朱盤玉敦,以立牛耳。”

此足可說明,會盟必有天神參與。會盟諸方,故須“殺牲歃血,朱盤玉敦,以立牛耳”,“北面詔天之司慎”,上告天神。請上天監督會盟各方,對違約者予以嚴懲。“凡我同盟:毋蘊年,毋壅利,毋保奸,毋留慝,救災患,恤禍亂,同好惡,獎王室。或間茲命,司慎、司盟,名山、名川,羣神羣祀,先王、先公,七姓十二國之祖,明神殛之。俾失其民,隊命亡氏,踣其國家。”

儀程大體如下。

築宮建壇:先築宮牆,周長三百步,四方各有一門,在宮中心築壇,壇上設堂,堂上置繪有上下及四方神明之像。

排定朝位:各國會盟使,在宮內依同姓異姓、爵位高低順序,置國君之旗。

歃血盟誓:割牛耳取血,歃血爲盟。

祭祀:盟約各方共祭日、月、四瀆、山川丘陵等。

饗燕:盟主烹太牢以宴飲會盟各方,有時還行“賓射之禮(注①)”。

少帝自東,秦後自西,升壇會面。“盟之爲法,先鑿地爲方坎(坑),殺牲於坎上,割牲左耳,盛以珠盤,又取血,盛以玉敦(盛血器),用血爲盟,書成,乃歃血而讀書。”少帝年幼,薊王代主行事,爲“執牛耳者”。

盟書曰:“漢與秦,共承天命,永爲兄弟之邦。”

盟畢,薊王請秦後就壇之西南隅,帷幄中焚香爲誓。誓畢,復升壇飲酒。獻酬之禮(互相敬酒),各用其物,以將厚意而歸。

百姓三呼萬歲。

史稱《平樂會盟》。

178 萇孝仁皇1.63 築城爲先1.27 天下瞠目172 自掘墳墓1.70 價低者得1.62 風月常新150 待我長成167 王化之基132 吞光神鎧193 置酒高會125 除舊迎新41 黃驃產子1.43 切莫辜負1.33 天助我主173 戰團威力145 夢寐以求91 一人之外167 薄海從風131 衣錦榮歸1.34 望文生義168 英雄當出1.37 人主之風15 督亢新城137 如左右手1.22 百死莫贖116 孟嘗遺風182 地大如礪1.35 三高三服134 天下初平116 日黑水溢113 單耳陶杯1.35 南宮一遊189 江淮孤生165 動則滅國215 按兵不動1.52 契約精神1.68 燕人來也129 各方博弈1.75 一錢太守11 誰主浮沉171 鮮卑五姓1.72 百害不侵176 百越諸賢1.42 劉備四友10 寡義廉恥109 黑山飛燕194 先聲奪人1.64 萬夫莫敵156 仁至義盡146 何須十年125 急流勇退21 三人成虎160 改造它乾163 拈花摘葉191 另立門戶91 龍有逆鱗1.75 蔡邕來了1.78 麟不當見129 欺君太甚1.37 投石卜路147 藥到病除1.48 八方旅人17 忽左忽右1.34 望文生義1.222 神器更易1.204 猶樂思沛137 如左右手1.6 王侯之樂1.200 窮兇奇虣1.80 喜訊傳來154 無從科舉150 幻痛未滅1.59 亂我心曲1.86 兵鋒所指1.49 世平赴約1.63 福禍相依1.32 銅錢雨落1.53 寸步不讓1.39 驚弓之鳥第2073章 1.262 飛天遁地143 雜羌兵諫201 南北俱全1.33 天助我主1.38 溯谷而行1.3 貢金補全173 能者多勞1.60 衆國津徑51 以命填河1.45 初次遠行261 寄神免禍1.205 長安小聚1.200 窮兇奇虣1.76 難分良泰1.85 女海賊王1.46 鷹擊長空109 密詔鋤奸61 時不我待1.6 沐猴冠帶167 綠洲公社106 百般不利
178 萇孝仁皇1.63 築城爲先1.27 天下瞠目172 自掘墳墓1.70 價低者得1.62 風月常新150 待我長成167 王化之基132 吞光神鎧193 置酒高會125 除舊迎新41 黃驃產子1.43 切莫辜負1.33 天助我主173 戰團威力145 夢寐以求91 一人之外167 薄海從風131 衣錦榮歸1.34 望文生義168 英雄當出1.37 人主之風15 督亢新城137 如左右手1.22 百死莫贖116 孟嘗遺風182 地大如礪1.35 三高三服134 天下初平116 日黑水溢113 單耳陶杯1.35 南宮一遊189 江淮孤生165 動則滅國215 按兵不動1.52 契約精神1.68 燕人來也129 各方博弈1.75 一錢太守11 誰主浮沉171 鮮卑五姓1.72 百害不侵176 百越諸賢1.42 劉備四友10 寡義廉恥109 黑山飛燕194 先聲奪人1.64 萬夫莫敵156 仁至義盡146 何須十年125 急流勇退21 三人成虎160 改造它乾163 拈花摘葉191 另立門戶91 龍有逆鱗1.75 蔡邕來了1.78 麟不當見129 欺君太甚1.37 投石卜路147 藥到病除1.48 八方旅人17 忽左忽右1.34 望文生義1.222 神器更易1.204 猶樂思沛137 如左右手1.6 王侯之樂1.200 窮兇奇虣1.80 喜訊傳來154 無從科舉150 幻痛未滅1.59 亂我心曲1.86 兵鋒所指1.49 世平赴約1.63 福禍相依1.32 銅錢雨落1.53 寸步不讓1.39 驚弓之鳥第2073章 1.262 飛天遁地143 雜羌兵諫201 南北俱全1.33 天助我主1.38 溯谷而行1.3 貢金補全173 能者多勞1.60 衆國津徑51 以命填河1.45 初次遠行261 寄神免禍1.205 長安小聚1.200 窮兇奇虣1.76 難分良泰1.85 女海賊王1.46 鷹擊長空109 密詔鋤奸61 時不我待1.6 沐猴冠帶167 綠洲公社106 百般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