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 海內狂徒

“下臣,拜見後將軍。”劉平不卑不亢。

“某爲守丞引薦。”薊王族兄大駕光臨,千載難逢之機,焉能錯過。董卓不由分說,執其手,引薦與會諸人。

皆是二千石高官。劉平依次見禮。面色如常,表情自若。

見其頗多長者之風,袁紹等人,亦不敢託大,更不敢輕慢。薊王族兄,行走禁中。位卑而權重,莫過如此。

少頃,少府張儉出席。

類似高會,歷來爲名士所喜。史稱孔融“好士,喜誘益後進(引導後輩)。及退閒職,賓客日盈其門。常嘆曰:‘坐上客恆滿,尊中酒不空,吾無憂矣。’”兩漢好士之風,足見一斑。

《荀子·議兵篇》:“好士者強,不好士者弱;愛民者強,不愛民者弱。”便連荀子,亦不能免俗。

黨魁張儉,蜚聲海內。逢休沐,於館中置酒高會。能爲座上賓,何其幸也。正臘假期,更是夜夜笙歌,通宵達旦。香飄十里。引洛陽權貴,趨之若鶩。稱“平樂會”。與《平樂會盟》,一字之差。細品,頗有意味。

好事者,將黨魁酒會,與大漢與羅馬會盟,相提並論。可見在時人心中,黨人地位之崇高。

“(盧植)少與鄭玄俱事馬融”,“融外戚豪家,多列女倡歌舞於前。植侍講積年,未嘗轉眄(miàn 目不斜視),融以是敬之”。

“多列女倡歌舞於前”,乃士大夫情趣。便是黨魁,亦無例外。

吟詩作賦,擊節而歌。更有名士,舞劍助興。觥籌交錯,推杯換盞。故交新知,把酒言歡。

席間。敬酒、更衣,暗自結交。更有遊學名士,陰懷名刺,趁機送出不提。終歸各有目的。絕非只來赴會,飲美酒一杯。

正因與會人等,別有所求。故類似酒會,薊王少有出席。宴無好宴,亦是指此。

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

薊王陵,地宮耳室。

記室掾已將遊繳一日密報彙總:“守丞並左中郎將,赴平樂會。與董卓、袁紹等相識。更衣時,又與黨魁密語。”

“守丞必是‘受人之託,忠人之事’。”賈詡言道:“何後自知衣帶密詔,乃爲除何董二戚。心憂黨人加害,遂請守丞尋機面見黨魁,暗說阿斗身世。守丞,素與左中郎將交善,於是由其代爲引薦。達成太后所託。”

記室掾答曰:“想來,便是如此。”

略作思量,賈詡遂言道:“當細觀之,切莫驚動各方。”

“喏。”

“隴右可有書信傳來。”賈詡又問。

“並無書信。”記室掾又答。

“四海館長左慈,似有所隱瞞。”略作思量,賈詡又道:“且六百里去信張魯,詢問入雲臺山前後詳情。事無鉅細,不可疏漏。”

“隴右之事,多由慧妃掌管。中丞代主行事,似有僭越之嫌。”記室掾諫道:“今,慧妃便在船宮,何不先上稟主公,再依令行事不遲。”

“襄楷入蜀,劉惇上洛。兩代平原方士,乃‘三方勢力’,圖謀不軌,所求乃大。茲事體大,然四海館長,隻言片語,且又語焉不詳。居心何在,不可不防。”賈詡言道。

記室掾會其意:“中丞憂心,四海館,亦牽扯其中。如,右國令舊事。”

“然也。”賈詡眼中精光一閃:“化外方士,海內狂徒。‘喜怒無處,言談日易’。行事隨心所欲,每每出人意表。斷不可,以常理度(duó)之。”

“遵命。”記室掾躬身領命。

西園長樂宮,長秋殿。

“下臣,拜見太后。”守丞劉平,簾前行禮。

“守丞免禮,賜座。”何後隔簾相應。

“謝太后。”劉平再拜入座。

“如何?”何後遂問。

“幸不辱命。”劉平答曰:“昨日平樂高會,下臣已將太后之意,悉數告知。”

“黨魁如何應答。”何後又問。

劉平答曰:“黨魁嘆曰:‘天行有常,不爲堯存,不爲桀亡。’”

“語出《荀子·天論》。”何後博覽蘭臺藏書,知行倍增。已不可等閒視之。

“正是。”劉平答曰。

“莫非黨魁不信天人感應,麒麟送子。”何後三問。

“下臣實不知也。”劉平三答。

“有勞守丞。”如此答覆,何後豈能安心。

“下臣,告退。”

目視劉平出殿,何後喃喃自語:“好一個‘天行有常’。”

須臾,忽聽一聲清喝:“來人。”

“妾在。”便有宮妃入殿。

“速傳何車騎來見。”

“喏。”

薊國公車出西園。車內劉平,長出一口濁氣。

阿斗身世,諱莫如深。時薊王就國,何後西園守孝。二人相距數千裡之遙。珠胎暗結,必有神助。時天降流火,麒麟送子。洛陽百姓,禁中宮人,皆親眼所見,焉能作假。料想,京中亦有黨人。換言之,對阿斗出身,黨魁必早有耳聞。

何後之所以託劉平,暗中告知,行多此一舉。正因其乃薊王族兄。語出劉平之口,便等同於暗示:薊王亦認可,阿斗之出身。

一言蔽之。阿斗是何處出身,固然重要。然薊王認與不認,尤其重要。

知阿斗出身。便是黨魁,亦不敢擅越雷池一步,惹薊王降雷霆之怒。劉平身後,乃是薊王。秩卑權重,便是此因。

待劉平重返薊國邸。何苗車駕亦入西園。

“臣苗,叩見天后。”

“二兄請起。”簾內太后細雨和風:“一家人,何須見外。”

“臣,惶恐。”何苗愈發謙卑。

“先前,守丞來報。已借平樂高會,將阿斗身世密語相告。”

“黨魁如何說?”何苗忙問。

“黨魁未置可否。”何後話鋒一轉:“故,需行萬全之策。”

“請太后明示。”

“命御史,暫勿劾奏董嫗。”何後已有對策:“改上疏,遷班回朝。”

“太后之意。乃將朝堂,遷回南北二宮。”何苗未能領會其中深意。

“然也。函園乃薊王陵,我兒不宜久居。且南北二宮,已修繕畢。理應遷回。”何後言道:“如此,三宮就位。同甘共苦,同舟共濟。”

太后語透殺氣。何苗如何能不,心領神會:“一牆之隔,毗鄰而居。‘欲投鼠而忌器’。”遷出瑤光殿,再無薊王庇護。且有何後虎踞再側,二宮太皇行事,必有所收斂。

“速去。”何後言盡於此。

“喏。”何苗自去不提。

1.36 計中之計1.239 雪落無聲1.75 愁雲散盡108 與王共治1.78 顧全大局181 羣雄無首1.93 再築新城1.70 孤芳自賞150 機關算盡1.97 板上釘釘1.70 王道如砥117 盜亦有道1.69 塞向堇戶126 向死而生41 波橘雲詭51 以尹天下125 局中一子189 開立幕府156 開卷有益51 以命填河117 嫁禍安國1.42 唯有我等1.49 上表回國109 多管齊下146 心中有愛142 萬物生輝1.24 舉不避親146 何須十年17 猛虎搏兔1.7 三家解兵178 天下表率107 忍辱偷生11 禍起宮牆1.89 一騎絕塵1.42 變置社稷1.49 覆水難收1.287 悉誅涼人1.44 降集氐羌1.32 潔身守道1.56 靜觀其變104 北上販馬1.49 上表回國1.30 洛陽小市41 雲開見日123 溫泉別館111 鬥智鬥勇1.66 海賊中計171 朝令夕改11 大器已成1.256 全勝立威14 一龍仕主1.94 百官缺席14 各奔東西175 茱萸託思16 五日京兆1.203 引狼入室21 兵符將令187 良平之奇1.200 矇混過關162 繩之以法1.80 十萬樓臺31 形勢大好1.52 母子相見121 書生意氣179 蠢蠢欲動1.4 安漢興劉108 浮生若夢1.73 大行天下1.3 摔杯居首1.80 十萬樓臺1.233 一步之先1.23 三千珠履144 攻堅克難1 分兵入關155 寤寐思服1.243 十有八九115 耕三餘一148 如期而至291 無能之輩1.59 飽虎飢鷹111 隴右鮮卑1.279 危國之道14 萬象更新113 求開黨錮127 因時而變198 一夜易主193 西域使館105 足可稱道1.32 無心插柳1.2 圈地爲邑1.26 塢堡治所1.257 珠璣深藏126 價高者得1.57 意欲何爲136 天下共主1.36 天地干支1.85 推己及人1.35 苦後回甘146 鑄軌直道124 絕境弄險
1.36 計中之計1.239 雪落無聲1.75 愁雲散盡108 與王共治1.78 顧全大局181 羣雄無首1.93 再築新城1.70 孤芳自賞150 機關算盡1.97 板上釘釘1.70 王道如砥117 盜亦有道1.69 塞向堇戶126 向死而生41 波橘雲詭51 以尹天下125 局中一子189 開立幕府156 開卷有益51 以命填河117 嫁禍安國1.42 唯有我等1.49 上表回國109 多管齊下146 心中有愛142 萬物生輝1.24 舉不避親146 何須十年17 猛虎搏兔1.7 三家解兵178 天下表率107 忍辱偷生11 禍起宮牆1.89 一騎絕塵1.42 變置社稷1.49 覆水難收1.287 悉誅涼人1.44 降集氐羌1.32 潔身守道1.56 靜觀其變104 北上販馬1.49 上表回國1.30 洛陽小市41 雲開見日123 溫泉別館111 鬥智鬥勇1.66 海賊中計171 朝令夕改11 大器已成1.256 全勝立威14 一龍仕主1.94 百官缺席14 各奔東西175 茱萸託思16 五日京兆1.203 引狼入室21 兵符將令187 良平之奇1.200 矇混過關162 繩之以法1.80 十萬樓臺31 形勢大好1.52 母子相見121 書生意氣179 蠢蠢欲動1.4 安漢興劉108 浮生若夢1.73 大行天下1.3 摔杯居首1.80 十萬樓臺1.233 一步之先1.23 三千珠履144 攻堅克難1 分兵入關155 寤寐思服1.243 十有八九115 耕三餘一148 如期而至291 無能之輩1.59 飽虎飢鷹111 隴右鮮卑1.279 危國之道14 萬象更新113 求開黨錮127 因時而變198 一夜易主193 西域使館105 足可稱道1.32 無心插柳1.2 圈地爲邑1.26 塢堡治所1.257 珠璣深藏126 價高者得1.57 意欲何爲136 天下共主1.36 天地干支1.85 推己及人1.35 苦後回甘146 鑄軌直道124 絕境弄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