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3章 朝廷變局(三)

“哈哈,區區萬把圓,居然鬧得天下皆知,還要公開招標,可真逗死人了……”

“包侍郎是不是拿着雞毛當令箭啊?好不容易在朝廷做點事,倒要弄得沸沸揚揚……”

……

朝堂大部分官僚都反對修築鋼軌路,現在見包哲東將芝麻綠豆般的小事鬧得規模宏大,無不拍手稱快,站在一邊看熱鬧。更有甚者,看戲不怕臺高,指望包哲東與楊嗣昌來一場精彩演出,以增加他們的飯後談資。

至於楊嗣昌,一眼就看出了林純鴻的用意,居然對林純鴻的作爲產生了期待。畢竟,大明官員貪腐最主要的渠道就是火耗及工程建設,若林純鴻能利用荊州的強力杜絕一部分工程建設上的腐敗,楊嗣昌倒是樂見其成。

於是,楊嗣昌任包哲東作爲,一點干涉的意思都沒有。

包哲東的招標,雖然意義重大,但金額實在太少,戶部只撥給包哲東一萬圓的經費。而且,放眼天下,能勘測路線、做預算的,除了荊州之外,並無第二家。

不過這事有林純鴻在後面支持,局面就完全不同了。

林純鴻令交通司旗下的工程設計院、方洛鐵路運營商向工部投標。

包哲東管理招標投標,一點難度都沒有,他只需要按照監察府制定的《招標投標法》行事即可。

唯一不同的是,包哲東事無鉅細,同步在揚州時報上發佈,全部公之於衆,主動接受全大明的監督。

最終,王兩全領銜的工程設計院勝出,以七千五百圓奪得了勘測、做預算項目。

在廣大士大夫眼裡,這是鬧劇;在商人、有識之士眼裡,這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材!

更何況,萬圓的項目,居然省了兩千五百圓,着實刺激了戶部。

當前戶部最大的投資,莫過於邊軍供養,陳奇瑜甚至琢磨着將邊軍供養拿出去招標,被楊嗣昌及時喝止。

當然,朱由檢也受到了刺激,想到自己居住的宮殿日益殘破,有意拿出?

??招標修繕,最終在周皇后的勸諫下,放棄了這個打算。

包哲東愈戰愈勇,力排衆議,將朝廷將士冬衣拿出來公開招標,數量二十萬套!

這下,在整個大明引起了轟動!

各相關利益方無不拼了命地反對此策,甚至連往包哲東居所大門潑糞的陰招都用了出來。

包哲東不爲所動,在朝堂辯論時,面目猙獰地說道:“將士們缺了冬衣,冬衣質量有問題,到時候砍的是我包哲東的頭,關汝等何事?”

話已經說到這個地步,再加上朱由檢和楊嗣昌也支持,包哲東終於開始招標。

有資質規劃鋼軌路的商家,實質只有一家,但是有能力製作冬衣的,車載斗量,不可勝數。

考慮到朝廷採購的好處,天下商人無不瘋狂,紛紛向工部投標。歸屬工部的官辦紡織工坊雖然帶着氣,也投了標。

包哲東周邊,自然有一批人幫着謀劃,他們從數百家工坊中選擇了十家最大的工坊,進行最後的競標。

最終,徽商李多義以八萬七千圓的價格勝出。

八萬七千圓!

這是一個讓天下人瞠目結舌的數字。以往,二十萬套冬衣,十二萬圓能搞定就算燒了高香,至於質量,誰也不敢保證。

以李多義的信譽,天下人普遍相信,質量絕對會好過官辦工坊。

待到數月之後,冬衣交付,將士們交口稱讚,質量遠遠勝過以往的冬衣,讓楊嗣昌、包哲東長舒了一口氣。

包哲東的任務還未完成一半,緊接着,包哲東上了一本,提議制定《招投標法》,各級官府工程建設項目必須依據《招投標法》招投標,以節省經費;在工部設立招投標司,專門管理政府機構工程建設招投標事宜。

這是赤裸裸地向整個官僚階層挑戰,一旦實行包哲東的奏議,雖不至於根絕工程建設中的腐敗,至少,官僚們想從中謀取好處,將,將更困難,冒着更大的風險。

這次,反對的官僚似乎學乖了,不再拿着稀奇古怪的理由反對,幾乎不約而同將矛頭對準朱由檢的陵寢,詢問皇帝的陵寢是否也拿出來招投標?

還有的官僚提出,板甲是不是也拿出來招投標?

包哲東冷聲回道:“修建皇上陵寢,經費來源於內帑,若皇上覺得有必要招投標,並無不可。”

至於板甲,包哲東非常肯定地回道:“朝廷採購板甲,必須經過招投標!不過全程需保密,若有泄密者,須交由有司處理!”

……

楊嗣昌還未表態,他還在琢磨朝廷在招投標中的利弊得失。

從永平鋼鐵工坊到修築鋼軌路,林純鴻似乎不介意荊州的技術外泄至北方,甚至還有點樂見其成的意思。從這點看,朝廷的軍隊十有八九能從荊州採購到板甲、鋼弩、火槍、火炮等物。這對增強朝廷軍隊的戰鬥力有好處。

而且,如果通過招投標採購這些利器,必然比朝廷自己生產要節省經費,這對改善朝廷的財政狀況有好處。

至於各級官府內部花樣繁多的工程建設,若通過招投標,也能節省大量的經費。

只是,成立招投標司後,林純鴻必然通過包哲東及一大批熟悉招投標業務的小吏,徹底把持工部。大明必將繼貨幣之後,失去對工程建設的控制權。

楊嗣昌不能決,他想把這個難題拋給皇上,不過在拋給皇上之前,他需要試探一番,看看林純鴻是否會把軍國利器賣給朝廷。

楊嗣昌命令包哲東通過招投標採購霹靂炮十門,開花彈六百枚。

能生產霹靂炮的工坊倒有好幾家,諸如鄭芝龍的鑄炮工坊、朝廷的官辦工坊、荊州都督府的軍械司等。不過,能生產開花彈的,就只有荊州的軍械司一家了。

令楊嗣昌感到欣慰的是,荊州的軍械司在接到通報後,馬上投了標書。

更讓楊嗣昌感到驚奇的是,朱由檢得知能買到荊州的火炮後,命令工部準備就修建陵寢進行公開招投標!

朱由檢的態度已經非常明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表明了強推招投標的意願。

皇上都把自己的陰宅拿來招投標,那幫阻止的官員還能有什麼話可說?帶着十二分的不情願,從表面上表示了支持,心裡卻在琢磨如何避開招投標的衝擊,繼續自己的發財大計。

塵埃落定,不出意外,今後包哲東將一手把持大明境內所有大型項目的建設,權勢今非昔比。經歷了這次爭鬥,包哲東認識到,只要背後站着荊州,他在朝廷就是穩如泰山、權勢滔天!從此以後,他的信心爆棚,屢次出奇制勝,讓楊嗣昌、楊一仁等佩服不已。

這個世界,總是很奇妙的。

比如,當一個人倒黴時,總是黴運連連,一件壞事接着一件壞事。若一個人走運時,總是好事成雙,好消息接踵而來。

大明朝廷好像也是這樣,前些年,總是不停地倒黴,內部動亂、財力枯竭、外敵入侵……到了今年,大明似乎轉了運,財政狀況好轉、軍隊作戰有力、楊嗣昌的改制也在通過各種稀奇古怪的手段推進……

現在已經到了年底,秋稅的起運早已完結,陳奇瑜將所有賬目進行覈對,發現崇禎十三年居然結餘一百三十多萬圓!

觀幾千年的歷史,任何朝代中興,首先就是從財政好轉開始的,楊嗣昌、陳奇瑜喜極而泣,朝野之間,無不士氣大漲。

當然,楊嗣昌知道這筆錢是如何來的,從大明銀行分潤一分,從聖源商號的利潤拿走四成、從京師、天津蓬勃發展的毛紡工坊收取商稅……

最爲關鍵的是,在林純鴻的控制範圍內,起運一直在增長!

這裡面,最爲顯眼的要算湖州。

今年,林純鴻對湖州完成了改制。改制前,湖州的起運僅僅只有二十多萬圓,而改制後,湖州的起運居然暴漲一倍,達到了四十多萬!

而且,湖州的賬目清晰,各項數據都經得起查證。

楊嗣昌當然很清楚,林純鴻的土地稅率比朝廷高兩三倍,商業稅率高了七八倍,藉此推斷,林純鴻實際收取的稅收遠高於四十萬,很有可能會超過兩百多萬圓!

稅收高出這麼多倍,按說湖州百姓應該處於水深火熱中,可是,楊嗣昌閱讀各路報紙,卻發現湖州百姓生活日益好轉,並未陷入困頓之中。

匪夷所思,卻又合情合理!

楊嗣昌在武陵家居很久,當然知道底層的彎彎道道:官府的稅收被層層盤剝,都落入了各級實權人物之手,然後維持他們的豪奢生活。而林純鴻收取稅收後,則通過鋪路修橋、興修水利、建設工坊、免費教育等等手段,又流入了百姓的腰包。

從這點來看,林純鴻對縣級以下鄉村的治理,可以成爲大明的典範,值得全大明借鑑。

可是,林純鴻的辦法,唯有他來做纔有效,史可法東施效顰,安慶、廬州兩地的稅收不僅沒有上漲,而且還陷入了民變不斷的困境。

這到底是爲什麼?

官紳一體納糧!每畝地必須按照時價的六成向官府售賣一石糧食!

史可法的改制,就停在了這一步,越過這一步,就是湖州的盛況,越不過這一步,只能成爲安慶、廬州!

楊嗣昌陡然明白了這個道理。

第489章 禍起蕭牆第276章 最終決戰第352章 熊文燦的苦楚第672章 廣南布政使司第126章 白桿兵敗第281章 信用等級第288章 遼東往事第573章 分崩之初第299章 莊園備戰第671章 航運中心第592章 錢秉鐙第67章 信譽票據第352章 熊文燦的苦楚第545章 放手一搏第659章 滅國之戰(四)第387章 交易第83章 遼州之戰第642章 西北與東南第663章 滅國之戰(八)第47章 心向大海第544章 目標在江南第164章 調兵遣將第125章 衛輝潞王第646章 遼東變局(一)第623章 歐洲之行(二)第538章 雷霆決戰(三)第663章 滅國之戰(八)第276章 最終決戰第110章 被逼讓步第194章 開始交鋒第349章 初步部署第205章 應對之策(二)第520章 試探第660章 滅國之戰(五)第125章 衛輝潞王第73章 虎牙之對第561章 戰馬(五)第571章 自罵第76章 先期偵察第243章 激烈對碰第455章 兩手第245章 戰略轉向第117章 觀口守營(一)第275章 圖窮匕見第685章 投機分子第506章 有所不爲第240章 趁虛夜襲第156章 隔牆有耳第147章 詐降之計第506章 有所不爲第175章 放火燒山第291章 內閣劇變第131章 各出妙計第484章 喚醒第159章 五峰慘案第27章 當陽慘禍第303章 莊園之戰第141章 海上狼煙第387章 交易第519章 口諭第592章 錢秉鐙第304章 站着互相槍斃第672章 廣南布政使司第154章 功虧一簣第596章 妥協與堅持第573章 分崩之初第393章 生的希望第263章 慘烈對陣第225章 滔天禍事第501章 千萬人吾往矣第303章 莊園之戰第445章 詭道第373章 打算第196章 土地政策第203章 婁東張溥第673章 下南洋第43章 亂之源頭第203章 婁東張溥第482章 借債風波(四)第682章 交趾風雲第455章 兩手第644章 任人唯親第680章 官場大地震第514章 隱忍(二)第241章 安定人心第15章 禍不單行第4章 家門之變第252章 排兵佈陣第213章 海戰戰術第624章 權宜之計(一)第90章 白杆女將第347章 南陽城外第92章 開始鑄炮第420章 謀算第348章 軍與軍團第474章 互相算計第684章 調兵之議第42章 一場鬧劇第235章 爲情所困
第489章 禍起蕭牆第276章 最終決戰第352章 熊文燦的苦楚第672章 廣南布政使司第126章 白桿兵敗第281章 信用等級第288章 遼東往事第573章 分崩之初第299章 莊園備戰第671章 航運中心第592章 錢秉鐙第67章 信譽票據第352章 熊文燦的苦楚第545章 放手一搏第659章 滅國之戰(四)第387章 交易第83章 遼州之戰第642章 西北與東南第663章 滅國之戰(八)第47章 心向大海第544章 目標在江南第164章 調兵遣將第125章 衛輝潞王第646章 遼東變局(一)第623章 歐洲之行(二)第538章 雷霆決戰(三)第663章 滅國之戰(八)第276章 最終決戰第110章 被逼讓步第194章 開始交鋒第349章 初步部署第205章 應對之策(二)第520章 試探第660章 滅國之戰(五)第125章 衛輝潞王第73章 虎牙之對第561章 戰馬(五)第571章 自罵第76章 先期偵察第243章 激烈對碰第455章 兩手第245章 戰略轉向第117章 觀口守營(一)第275章 圖窮匕見第685章 投機分子第506章 有所不爲第240章 趁虛夜襲第156章 隔牆有耳第147章 詐降之計第506章 有所不爲第175章 放火燒山第291章 內閣劇變第131章 各出妙計第484章 喚醒第159章 五峰慘案第27章 當陽慘禍第303章 莊園之戰第141章 海上狼煙第387章 交易第519章 口諭第592章 錢秉鐙第304章 站着互相槍斃第672章 廣南布政使司第154章 功虧一簣第596章 妥協與堅持第573章 分崩之初第393章 生的希望第263章 慘烈對陣第225章 滔天禍事第501章 千萬人吾往矣第303章 莊園之戰第445章 詭道第373章 打算第196章 土地政策第203章 婁東張溥第673章 下南洋第43章 亂之源頭第203章 婁東張溥第482章 借債風波(四)第682章 交趾風雲第455章 兩手第644章 任人唯親第680章 官場大地震第514章 隱忍(二)第241章 安定人心第15章 禍不單行第4章 家門之變第252章 排兵佈陣第213章 海戰戰術第624章 權宜之計(一)第90章 白杆女將第347章 南陽城外第92章 開始鑄炮第420章 謀算第348章 軍與軍團第474章 互相算計第684章 調兵之議第42章 一場鬧劇第235章 爲情所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