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一章 面子工程

當然,這個時候,兩人也明白一個道理,何爲積少成多,在最爲巔峰、最爲熱鬧的時候,向大明朝貢的國家,足足有二百之多!

儘管朝貢的時間有着間隔,使團的人員數量也有着一定的xiànzhì,但那也是一筆不菲的費用,畢竟,從東南沿海到京城之地,單單是食宿,積累下來,也需要不少的銀子。

何況,向大明朝貢的國家,又不是隻有那麼幾家。

隨着崇禎的聲音再次響起,聽到後面的話語,劉鴻訓與畢自嚴彼此對視了一眼,更加驗證了他們各自的心中猜測,也是同樣的想法。

“傳朕的旨意下去,從此以後,凡是外國的使團,不管是何種因由,是不是朝貢,朝廷一律都不再擔負相應的食宿費用,住宿驛站之時,必須支付相應的報酬。”

“同時,戶部和禮部也要聯合下發一道行文,告知各州各府各縣,戶部不再撥付相應的銀兩,禮部也無需特別的招待,只需使團到達京城之時,稍稍接待一下即可,無需太過隆重,一切從簡。”

“還有,告訴各州府縣城,再遇外國使團之時,只需提供相應的指引即可,若是再有相應的財政支出,誰花的錢,誰個人掏腰包,朝廷不會再有任何的補償。”

......

聽到崇禎的這番言語,劉鴻訓和畢自嚴忍不住地再次對視了一眼,露出了一副“果然如此”的神情,更加驗證了他們心中的猜測,面對朝廷巨大的財政開支,想着法子地縮減不必要的支出,尤其是那些面子工程。

然而,在憤憤然地下着命令的過程中,崇禎心中想的卻是另一點,對於所謂的“八方來貢,萬國來朝”的觀點,很是不以爲然,甚至是嗤之以鼻。

所謂的朝貢,不僅僅是在賠本賺吆喝,更是一種極爲愚蠢的傻子行爲。

什麼面子,面子,那是什麼,面子值幾個錢,日子過得舒坦,那纔是王道,沒要必要花錢讓人說自己好。

有着歷史學家這一重身份的加持,崇禎還是相當認同利瑪竇對朝貢的評論,這個在中國逗留了有二shíbānián之久的意大利傳教士,有着“中國通”的別號,曾經一針見血的指出,不是世界向中國朝貢,而是中國向世界朝貢。

畢竟,縱觀整個朝貢過程和歷史,除了一個名聲,讓人說自己好,大明不僅沒有撈到一丁點的好處,反而耗費了大量的錢糧,支撐着這個面子工程。

不難想象,那些朝貢而來的貨物,對於大明這個所謂的天朝上國,往往是以那些貨物價值的數倍,以其他貴重物品的形勢,又賞賜給了那些國家,如此朝貢方式,猶如撒錢一般,對於那些朝貢的使團而言,可謂是滿載而歸,哪個國家不願意前來朝賀?

何況,只要得到了大明的境內,那就是免費的吃住,這與免費的在外旅行何異?

一念及此,崇禎就覺得胸口就淤積着一股憋悶之氣,感覺堵得慌,越想越氣憤,似乎忘記了鄭芝龍妻兒的事情一般,目光更是投向了畢自嚴的身上,突然說道:“畢愛卿,朕曾經看過一個野史記錄,不知是真是假,你來鑑定一下,如何?”

“請皇上賜教~!”

回話之時,畢自嚴已經敏感地撲捉到,崇禎話裡的那股不善之意,確切的來說,一種難以形容的憤懣與憋屈,從而演變出的不滿。

“是這樣的,在那本野史上面,朕曾經看到,日本前來朝貢之時,朝廷不僅對他們的商隊減免關稅,不僅承擔使節以及衆多隨行人員在大明期間的所有食宿用度,還會發放衣物,臨走之時,更是免費供應他們歸途一個月的海上旅程用糧。”

“還有就是,儘管後來簽訂了新條約,《宣德貿易條約》代替了《永樂條約》,將日本的朝貢延期,每十年一貢,貢船不超過三艘,人員不超過三百,刀劍不超過三千。”

“但是,即便如此,日本人也是獲利極爲豐厚,別得不說,就拿他們朝貢的武士刀來講,每把刀也就價值八百文到一千文之間,然而,朝廷給予的價格,平均下來,每把幾乎都是兩千文。”

“儘管如此,自《宣德貿易條約》之後,對於日本的朝貢有了極大的xiànzhì,然而,那些倭國人可謂是精明至極,極其擅長鑽營,用‘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來形容,也不爲過。”

“在日本歷次的朝貢之中,朕聽說過有那麼一支使節團,叫作東洋允澎貿易使團,進京之時,使用七十五輛車,裝運貨物和附載商品;而離京之時,裝載的回饋禮品和購買的貨物,不算驢和馬馱子,僅就車而言,就達到了一百二十輛之多。”

這個時候,畢自嚴和劉鴻訓的神情極其的凝重,漸漸心驚了起來,震驚的不只是,在這之前,皇上居然做出了這麼多的準備工作,還有就是,皇上做的準備工作居然那麼的認真,就這麼信手拈來,如數家珍一般,張口就說了出來。

不管這些信息有沒有錯誤和遺漏之處,單單是準備工作這一點,認真地程度,就是讓兩人佩服不已,還有一些汗顏。

畢竟,對於那些什麼什麼條約啊,什麼什麼使團名稱啊,還有涉及的一些具體數字,能夠做到脫口而出、信手拈來的程度,着實不簡單,就不只是看看一些記錄那麼簡單,就能做到,而是要用心去記才行。

不過,崇禎所講的這些,都不過是一些歷史信息,距離兩人所處的年代,還是那麼的久遠,自然而然地,那種引起的震撼效果,還是會大打折扣,一時還無法引起共鳴。

然而,即便如此,崇禎並未停下,還在繼續自顧自地說着,言語之中,並不全是他查找的一些信息,其中的大部分內容,還是後世的諸多研究,結合各國的文獻記載,總結而來。

“這些暫且不說,離京之時,不論東洋允澎貿易使團購買了多少貨物,但是,在他們離京之後,到達寧波之時,提舉司不僅要再次設宴招待,稍作休息之後,市舶司還要撥付足夠海上航行三十日的‘關米’,穗即上船。”

“嗯....朕來算一筆賬啊,日本貿易使團,自進入寧波開始,截止到回國之時,不僅口糧、菜金等,還有進貢方物、往返的一干腳力,全都由朝廷供應。甚至是回國途中的口糧,也是朝廷予以撥付。”

“拋出朝廷不時地饋贈不算,總得加在一起,按照《宣德貿易條約》對人員的最大限額來算,使團規模三百人來計,僅就日常生活供應這一項,每月開銷算是三百八十餘貫,這不算多吧,一個使團的每月開銷?”

第一百零六章 丘兆麟的重要性(三更)第五百二十三章 多手準備第二百七十二章 三面環敵第五百零六章 禍不單行第一百一十九章 不好的感覺第四百一十章 咄咄逼人第五百一十章 失態的畢自嚴第四百七十四章 危如累卵第一百二十二章 逼到對立面第三百四十九章 收復遼東失地(三十三)第三百二十八章 收復遼東失地(十二)第五百七十二章 成本很高第二百零二章 驟然緊張了起來第三百七十五章 收復遼東失地(五十九)第五百九十四章 捉摸不透第三百七十七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一)第六百一十五章 一場豪賭第四十二章 推遲第六十三章 蒼白的安撫第一百零七章 遐想滿天飛(上)(四更)第五百零七章 林丹汗的變化第六百三十章 無形的氣機第三百零一章 勝者王侯,敗者寇第九十六章 我沒有龍陽之好第四百七十九章 不可以第五百三十二章 取消兩京制第五百三十五章 爲恢復最強時期的萬能都司而準備第六百四十四章 聯繫之處第二百一十二章 決絕的否定第一百六十二章 互市第五百九十二章 兩碼事兒第二百八十二章 外來的和尚好唸經第五百四十六章 重組內閣第二百一十二章 決絕的否定第四百三十五章 最佳時機第二百三十三章 事出反常必有妖第六百一十章 少得可憐的稅銀第三百零四章 暗流涌動第二百六十九章 軍中全面推行寶鈔第六百三十四章 此“煙”非彼“煙”第五百四十九章 駐軍庫頁島的意義第四百一十四章 暗恨第一百六十八章 林丹汗這條鮎魚第六百二十七章 罌粟第六百三十三章 契機第五百六十五章 兩相對比第二百九十章 董事會(上)第六百零八章 兩全其美第三十七章 平衡...穩定第一百七十七章 缺乏全局眼光第一百八十二章 小範圍寶鈔試點第四百三十三章 來了第一百七十九章 鞏固既得成果第三百七十九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三)第五百七十五章 惶恐不安的張彝憲第四百五十七章 理由有三第六百零九章 今時不同於往日第九十三章 東南捷報第一百三十六章 班軍第四百五十六章 未雨綢繆第二百零二章 驟然緊張了起來第五百四十七章 物極必反第二百一十九章 萬事開頭難第一百四十章 格外的平靜第一百三十三章 膽識過人第二百五十四章 餘波第五百五十六章 宴請名單第五百六十一章 前科第三百零章 另一層打算第六百四十八章 量化標準第二百三十八章 貨幣戰爭(三)第五百二十章 第一次第五百八十二章 大明的優勢第四百一十一章 轉移注意力第二十九章 國之大不幸第二百七十三章 按月分值第四百八十八章 盛氣凌人第四百二十六章 一字之差第一百四十章 格外的平靜第四百九十一章 反應不正常第二十九章 國之大不幸第二百二十二章 摒棄“重農抑商”的思維第五百三十八章 潛移默化第三百三十四章 收復遼東失地(十八)第九十二章 宋獻策的謀士氣度第三百五十四章 收復遼東失地(三十八)第三百六十六章 收復遼東失地(五十)第三百一十四章 輿論的可怕之處第十章 改革二十四衙門(上)第三百一十三章 狠辣第三百三十章 大膽的猜測第六百四十二章 架構圖第三百六十三章 收復遼東失地(四十七)第四百八十三章 扶持一個勢力第一百五十九章 西南的威脅第十六章 社長的人選第三百三十一章 收復遼東失地(十五)第四百七十一章 祈求和談第三百四十五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十九)第二百三十七章 貨幣戰爭(二)
第一百零六章 丘兆麟的重要性(三更)第五百二十三章 多手準備第二百七十二章 三面環敵第五百零六章 禍不單行第一百一十九章 不好的感覺第四百一十章 咄咄逼人第五百一十章 失態的畢自嚴第四百七十四章 危如累卵第一百二十二章 逼到對立面第三百四十九章 收復遼東失地(三十三)第三百二十八章 收復遼東失地(十二)第五百七十二章 成本很高第二百零二章 驟然緊張了起來第三百七十五章 收復遼東失地(五十九)第五百九十四章 捉摸不透第三百七十七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一)第六百一十五章 一場豪賭第四十二章 推遲第六十三章 蒼白的安撫第一百零七章 遐想滿天飛(上)(四更)第五百零七章 林丹汗的變化第六百三十章 無形的氣機第三百零一章 勝者王侯,敗者寇第九十六章 我沒有龍陽之好第四百七十九章 不可以第五百三十二章 取消兩京制第五百三十五章 爲恢復最強時期的萬能都司而準備第六百四十四章 聯繫之處第二百一十二章 決絕的否定第一百六十二章 互市第五百九十二章 兩碼事兒第二百八十二章 外來的和尚好唸經第五百四十六章 重組內閣第二百一十二章 決絕的否定第四百三十五章 最佳時機第二百三十三章 事出反常必有妖第六百一十章 少得可憐的稅銀第三百零四章 暗流涌動第二百六十九章 軍中全面推行寶鈔第六百三十四章 此“煙”非彼“煙”第五百四十九章 駐軍庫頁島的意義第四百一十四章 暗恨第一百六十八章 林丹汗這條鮎魚第六百二十七章 罌粟第六百三十三章 契機第五百六十五章 兩相對比第二百九十章 董事會(上)第六百零八章 兩全其美第三十七章 平衡...穩定第一百七十七章 缺乏全局眼光第一百八十二章 小範圍寶鈔試點第四百三十三章 來了第一百七十九章 鞏固既得成果第三百七十九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三)第五百七十五章 惶恐不安的張彝憲第四百五十七章 理由有三第六百零九章 今時不同於往日第九十三章 東南捷報第一百三十六章 班軍第四百五十六章 未雨綢繆第二百零二章 驟然緊張了起來第五百四十七章 物極必反第二百一十九章 萬事開頭難第一百四十章 格外的平靜第一百三十三章 膽識過人第二百五十四章 餘波第五百五十六章 宴請名單第五百六十一章 前科第三百零章 另一層打算第六百四十八章 量化標準第二百三十八章 貨幣戰爭(三)第五百二十章 第一次第五百八十二章 大明的優勢第四百一十一章 轉移注意力第二十九章 國之大不幸第二百七十三章 按月分值第四百八十八章 盛氣凌人第四百二十六章 一字之差第一百四十章 格外的平靜第四百九十一章 反應不正常第二十九章 國之大不幸第二百二十二章 摒棄“重農抑商”的思維第五百三十八章 潛移默化第三百三十四章 收復遼東失地(十八)第九十二章 宋獻策的謀士氣度第三百五十四章 收復遼東失地(三十八)第三百六十六章 收復遼東失地(五十)第三百一十四章 輿論的可怕之處第十章 改革二十四衙門(上)第三百一十三章 狠辣第三百三十章 大膽的猜測第六百四十二章 架構圖第三百六十三章 收復遼東失地(四十七)第四百八十三章 扶持一個勢力第一百五十九章 西南的威脅第十六章 社長的人選第三百三十一章 收復遼東失地(十五)第四百七十一章 祈求和談第三百四十五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十九)第二百三十七章 貨幣戰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