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無奈之舉?

時有詩云:“中州地半入藩府”,“唯餘芳草王孫路,不入朱門帝子家。”

這一天,河南開封府的滎陽附近,官道之上,崇禎一行人頂着火辣辣的烈日,緩緩前行,看着身邊不時走過的百姓,骨瘦如柴,面黃肌瘦的模樣,崇禎的心情就十分沉重。

尤其是聽到諸如此類的詩詞、民謠或順口溜,崇禎的心裡就會有一陣莫名的刺痛,相比於瞭解到的那些歷史,眼前的這一切更加的真是,讓人感觸深刻。

小冰河時期已經初現徵兆,正在影響着河南的百姓生活。

一路走來,大家似乎猜到了崇禎爲何生氣,作爲生意人的吳邦宰,常年來往於南方與北方,相比於那些朝廷官員,對於一些地方問題更有獨到的見解。

“公子,不必這麼憂心,這些藩王宗室之所以這麼看似瘋狂的兼併土地,這也是無奈之舉,沒辦法的事情,爲了滿足王府的花銷,爲了讓家室維持富足的生活,他們不得不這麼做。”

“無奈之舉?”

崇禎嘀咕了一句,回頭瞥了一眼吳邦宰,進而繼續說道:“這是不是過於無奈了?”

“公子,你可能還不知道,河南的這些宗室,並不全是像福王、潞王、周王、趙王、唐王、鄭王和崇王幾位王爺,在各自的藩地有大片的土地,即便沒有朝廷的祿米,也能過上奢靡的生活。”

“其他的宗室卻截然不同,由於朝廷的諸多禁令,宗室不能出仕,若無旨意,更不能離開藩地,這一系列的限制,就只使得他們只能不顧一切的兼併土地,從而獲得收入。”

“而且,河南就這麼大,除了七大藩王之外,其他小的郡王宗室不計其數,河南會是這樣的情況,就也不足爲奇。”

......

作爲一個靈魂穿越者,有着豐富的歷史知識,“崇禎”當然知道這些事情,之所以神色難看,心情低落,只是身臨其境之時,有一些難以接受而已。

這時,劉若宰走了上來,吳邦宰說完之後,也說了一些自己所瞭解到的事情,有些補充說明的味道。

“公子,在京師之時,屬下就曾經瞭解過,嘉靖八年的時候,宗室人口還只是八千二百左右,到了萬曆三十三年,登記在冊的宗室人口,就已經達到了十五萬七千人,按照宗室人口的這種增長速度,宗室人口的祿米總數,在全國的田賦總收入之中,早就出現了逆差,到了天啓四年,這種逆差高達一倍有餘。”

“嘉靖三十二年的時候,歲供京師的祿米不過四百萬石,而朝廷所需要承擔的各處宗室祿米總計卻有八百五十三萬石!”

“萬曆初年的時候,全國的財政總支出約有一千八百五十四萬兩,用於宗藩的俸祿就約有五百五十二萬兩,時至今日,用於各地藩王宗室的支出肯定會會更多,而朝廷的財政收入卻不斷減少,大幅度的縮水,每年不過兩千萬兩左右。”

呼....

崇禎又不傻,暗暗長呼了一口氣,又怎麼會聽不出劉若宰的意思?

這不僅僅是爲藩王宗室說情、安撫自己那麼簡單,更是在與自己算一筆賬,往深得說,就是暗指分封的危害,那些宗室已經成爲蛀國之蟲,不斷地蠶食大明的國力,吸百姓之髓,朝廷已經無力負擔。

當然,不可否認的一點就是,有着諸多束縛的許多宗室,確實有一些無奈,在面臨不能按時撥發祿米,就只能使用其他手段,巧立名目,通過兼併土地的形勢,增加何人收入。

這一刻,“崇禎”不禁想起了一份歷史記載,萬曆三十五年的時候,邢科左給事中曹於汴的奏疏,其中所透露地當時軍費開支,寧夏之役所費餉銀兩百萬,東倭之役七百八十餘萬,播州之役三百餘萬。

也就是說,萬曆初年用於宗室的俸祿,不包括米糧,就夠一次寧夏之役和播州之役。

換句話講,如果朝廷不再供養這些宗室,讓他們自食其力,每年就不用再爲軍費開支而煩擾了。

別人不知,他這個“崇禎”可是清楚,明末的時候,也就是崇禎年間,宗室人口已經達到了百萬,而大明的總人口更是高達兩億!

爲了百萬人,而逼迫一億多人造反,是多麼愚蠢的一件事情。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毛爺爺的那句“從農村包圍城市”,並不是空穴來風,也不僅僅是根據當時的情況分析而出,還有一種歷史教訓的總結在其中。

畢竟,推翻大明王朝的不是清廷,而是李自成這些起義軍,社會最底層的存在。

所以,在“崇禎”看來,在中國的歷史長流之中,真正讀懂歷史,以史爲鑑,根據現實情況,並能將其運用到現實之中,唯有兩人。

李世民和毛爺爺!

崇禎搖了搖頭,看了看四周的風景,在明末起義軍的歷史上,有一個滎陽大會,匯聚了明末時期起義軍中的各個風雲人物,商量對策,如何應付明軍?

對於是否真得有“滎陽大會”,歷史研究界雖然有着很大的爭議,但這並不影響崇禎此時的感觸,河南一半的土地落入藩王之手,再加上那些鄉紳巧取豪奪、兼併的土地,還有多少田地是屬於農民的?

當絕大多數農民淪爲了佃農,也就意味着這個國家隱藏着一種巨大的危機,平常只是,倒還不覺得什麼,一旦有大的天災,這個危機就會顯現出來,猶如火山爆發,像河流潰堤,一發而不可收拾。

元朝末年不就是這樣嗎?

雖然苛捐雜稅多如牛毛,數不勝數,主要還是絕大多數的百姓沒有自己的田地,如果朱元璋的父母有那麼幾畝薄田,也不至於餓死,還會有後來的朱家王朝嗎?

崇禎搖了搖頭,不再想這些十分沉重的問題,而是側頭看向了李若珪,詢問道:“還需要多長時日,才能到河南府洛陽?”

很顯然,李若珪愣了一下,沒想到話題突然轉移到自己的身上,只是失神了那麼一瞬間,當即就答道:“公子,至少還需要三天。”

崇禎輕輕點了點頭,就沒有再多說什麼,而是望了望天空,那極爲刺眼的烈日,如此惡劣的環境,嚴重影響着一行人的趕路速度。

即便英姿颯爽如田秀英,在如此的酷暑之下,皮膚被曬得微黑之後,也不得不忍受那份枯燥與無聊,重新鑽回了馬車。

第五百八十七章 千萬兩級別第四百三十一章 敲打第二百三十一章 潑髒水第六百五十五章 更遑論潞王府?第四百一十七章 處境微妙的毛文龍第六十章 喜訊第二百七十八章 化腐朽爲神奇第二百四十九章 自信滿滿的洪先春第二百七十六章 敏銳的洞察力第四百八十二章 製造無人區第四百三十五章 最佳時機第一百六十五章 免除市賞第三百九十八章 宗教衝突第四百八十二章 製造無人區第四百零九章 明君聖主的相似點第二百四十四章 貨幣戰爭(九)第一百八十一章 保駕護航第二百一十四章 火箭第五百七十七章 不對勁第七十一章 燧發槍和望遠鏡第六百二十八章 好消息第一百六十五章 免除市賞第八十章 化名第八十三章 另一種形式的土改第五百七十四章 理論付諸於實際第二百零二章 驟然緊張了起來第一百一十九章 不好的感覺第五百九十章 天花猛如虎第一百七十三章 拖延救援第二百零六章 大肆建立軍事基地第三百五十五章 收復遼東失地(三十九)第三百七十二章 收復遼東失地(五十六)第一百零三章 削藩的大概策略第四百九十一章 反應不正常第一百零二章 震懾第五百二十三章 多手準備第二百四十一章 貨幣戰爭(六)第三百九十九章 效仿遼東第三十七章 平衡...穩定第二百八十二章 外來的和尚好唸經第六百四十八章 量化標準第四百四十三章 紐帶第二十八章 一石二鳥第四百九十章增加籌碼第二百五十二章 東南形勢第六百一十七章 一個開場白第四十六章 優先原則第四百四十三章 紐帶第三百六十一章 收復遼東失地(四十五)第三百七十六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第四百四十八章 摘出去第三百二十三章 收復遼東失地(七)第二百四十七章 落幕第四百五十九章 江戶幕府第二百六十五章 京城的那位第四百二十二章 膽小的朱由棷第五百二十七章 大氣魄第三百一十八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第一百一十一章 宋獻策的折服第六十二章 被消磨的文官骨氣第二百零四章 迂迴勸說第三百三十一章 收復遼東失地(十五)第一百四十三章 改變歷史的手段之一第六百一十五章 一場豪賭第一百七十七章 缺乏全局眼光第六百四十九章 童試第五百六十一章 前科第三百六十七章 收復遼東失地(五十一)第五百零六章 禍不單行第二百九十三章 馳道第四百六十一章 面子工程第一百一十五章 成熟與穩重第二百六十六章 簡陋的互市之所第三百五十一章 收復遼東失地(三十五)第三十六章 《大明日報》引起的朝堂震動第六百四十八章 量化標準第三百六十三章 收復遼東失地(四十七)第五百六十六章 利益的重新再分配第四百四十八章 摘出去第二百一十六章 猛火油櫃第五百八十四章 摸底第四百七十六章 後果太嚴重了第三百六十六章 收復遼東失地(五十)第一百五十一章 疑惑第二百八十三章 挑釁皇權第五百七十三章 拉人頭第四百八十一章 毛文龍的變化第一百一十章 醞釀陰謀第六百三十四章 此“煙”非彼“煙”第二百七十章 學員的優勢第七十九章 荒蕪的良田第五百一十三章 暴利第三百九十章 收復遼東失地(七十四)第三百八十二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六)第五百七十九章 貿易的條件第三十六章 《大明日報》引起的朝堂震動第四百一十五章 不惜一切代價第一百九十六章 令人振奮的消息第九十四章 張揚而強勢的鄭芝龍第一百一十二章 “知府”
第五百八十七章 千萬兩級別第四百三十一章 敲打第二百三十一章 潑髒水第六百五十五章 更遑論潞王府?第四百一十七章 處境微妙的毛文龍第六十章 喜訊第二百七十八章 化腐朽爲神奇第二百四十九章 自信滿滿的洪先春第二百七十六章 敏銳的洞察力第四百八十二章 製造無人區第四百三十五章 最佳時機第一百六十五章 免除市賞第三百九十八章 宗教衝突第四百八十二章 製造無人區第四百零九章 明君聖主的相似點第二百四十四章 貨幣戰爭(九)第一百八十一章 保駕護航第二百一十四章 火箭第五百七十七章 不對勁第七十一章 燧發槍和望遠鏡第六百二十八章 好消息第一百六十五章 免除市賞第八十章 化名第八十三章 另一種形式的土改第五百七十四章 理論付諸於實際第二百零二章 驟然緊張了起來第一百一十九章 不好的感覺第五百九十章 天花猛如虎第一百七十三章 拖延救援第二百零六章 大肆建立軍事基地第三百五十五章 收復遼東失地(三十九)第三百七十二章 收復遼東失地(五十六)第一百零三章 削藩的大概策略第四百九十一章 反應不正常第一百零二章 震懾第五百二十三章 多手準備第二百四十一章 貨幣戰爭(六)第三百九十九章 效仿遼東第三十七章 平衡...穩定第二百八十二章 外來的和尚好唸經第六百四十八章 量化標準第四百四十三章 紐帶第二十八章 一石二鳥第四百九十章增加籌碼第二百五十二章 東南形勢第六百一十七章 一個開場白第四十六章 優先原則第四百四十三章 紐帶第三百六十一章 收復遼東失地(四十五)第三百七十六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第四百四十八章 摘出去第三百二十三章 收復遼東失地(七)第二百四十七章 落幕第四百五十九章 江戶幕府第二百六十五章 京城的那位第四百二十二章 膽小的朱由棷第五百二十七章 大氣魄第三百一十八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第一百一十一章 宋獻策的折服第六十二章 被消磨的文官骨氣第二百零四章 迂迴勸說第三百三十一章 收復遼東失地(十五)第一百四十三章 改變歷史的手段之一第六百一十五章 一場豪賭第一百七十七章 缺乏全局眼光第六百四十九章 童試第五百六十一章 前科第三百六十七章 收復遼東失地(五十一)第五百零六章 禍不單行第二百九十三章 馳道第四百六十一章 面子工程第一百一十五章 成熟與穩重第二百六十六章 簡陋的互市之所第三百五十一章 收復遼東失地(三十五)第三十六章 《大明日報》引起的朝堂震動第六百四十八章 量化標準第三百六十三章 收復遼東失地(四十七)第五百六十六章 利益的重新再分配第四百四十八章 摘出去第二百一十六章 猛火油櫃第五百八十四章 摸底第四百七十六章 後果太嚴重了第三百六十六章 收復遼東失地(五十)第一百五十一章 疑惑第二百八十三章 挑釁皇權第五百七十三章 拉人頭第四百八十一章 毛文龍的變化第一百一十章 醞釀陰謀第六百三十四章 此“煙”非彼“煙”第二百七十章 學員的優勢第七十九章 荒蕪的良田第五百一十三章 暴利第三百九十章 收復遼東失地(七十四)第三百八十二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六)第五百七十九章 貿易的條件第三十六章 《大明日報》引起的朝堂震動第四百一十五章 不惜一切代價第一百九十六章 令人振奮的消息第九十四章 張揚而強勢的鄭芝龍第一百一十二章 “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