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

第一百三十九章張郎遺策

北京城中似乎一夜之間,有一篇文章,傳遍了所有人,不管是勳貴,還是文官。

引起了極大的政治地震,甚至連正在進行的南征麓川,即將進行盧溝河的修繕工程。等等大事都退而其次了。

因爲這一篇文章,看似爲狂生所爲,但是直擊,大明而今的國策。而且文采飛揚,對很多分析,入木三分。

更更重要的是,這是英國世子張忠的遺作。

一石擊起千層浪。

各方反應各有不同。

英國公張輔站在張忠的牌位之前。

按理說,張忠無子。不應該進祠堂的,但是張輔愛子之心,在英國公之中誰能擋得住。

他手中捏着張忠封建策的抄本。

張輔頭髮全白,仰面流淚,說道:“這就是你這幾年心血所寄。是我害了你,我放不下安南之事,卻勞你費心如此。”

不同的人,看這一篇文章。有不同的感覺,但是張輔此刻看來,卻是愛子一片孝心。

張玉死的早,張輔支撐門戶,從來謹小慎微。但是隻有一件事情之上,與滿朝文武作對,也沒有改變心意。

這就是棄安南之事。

可以說是耿耿於懷。

張輔看來,張忠這一篇文章,就是一心轉變大明國策,將大明國策從洪熙年來,一直處於戰略收縮之中轉變出來。

而且張輔看來,這麼多年來,休養生息,大明朝也積攢一些家底。是時候改變仁宣以來,對漠北,南洋等地完全放任不管的戰略。

張輔自然知道,會有很多人反對。

但是不管這一篇文章,乃是亡子心血所寄,單單他代表的武勳集團的利益。他就決計不能後退半步。

“須知,我張輔還沒有死。”張輔鬚髮皆張,雙目如電,簡直就好像是一頭老虎爆發出來。

尋常時間,在內閣之中,循規蹈矩,唯唯諾諾,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張輔,似乎不是真正的張輔。而這個時候的張輔,纔是真正的張輔。

張輔走出祠堂,立即讓僕役給成國公府,定國公府,北京城中所有勳貴遞了帖子。

張輔不敢說,從來不與勳貴交往,但是大規模宴請京中勳貴,卻也是少有的。

張輔這樣的舉動,似乎沒有隱瞞。

楊士奇立即知道這一件事情了。

楊士奇思量之後,先派人將於謙叫過來,問道:“這一件事情,你知道嗎?”

于謙當然看過這一篇文章,但是說道:“學生不知道。”

楊士奇並不奇怪,說道:“但是這是陛下的意思?對吧。”

于謙沉吟一會兒,說道:“陛下常有開疆擴土之志,老師也是知道的,只是如此分封藩王於朝廷鞭長莫及之地,恐怕未必是陛下本意。畢竟靖難之事。總就是避不開的。”

楊士奇當然知道了。

靖難之事,是大明的禁忌。不能說完全不能提。但是在靖難之後,削藩早就成爲不能說的政治正確。

楊士奇嘆息一聲,說道:“你還是沒有看清楚,這焉知不是陛下欲削藩之策?”

于謙聽了,先是一愣,隨即想明白了。

在明朝人的眼中,大明是天下之間最好的地方了,遠離大明的地方,都是蠻荒之地。將各地藩王分封在遠離大明的地方,最少而今的兩京十三省,卻是不會封王了。

這難道不是一種變現的削藩?

不是誰都能在各地站穩腳跟的。甚至並非誰都有襄王那種膽氣的。

于謙小心翼翼的問道:“老師的意思是?”

于謙已經適應了他在朝中的政治地位。

于謙乃是皇帝與楊士奇之間的連通通道。

很多事情,都是朱祁鎮都是通過於謙與楊士奇溝通。

楊士奇說道:“此事萬萬不成。雖然這裡面有些東西不錯,比如藩王之事。我從來沒有想過,如果按照而今藩王各支子孫繁衍下去,會讓朝廷不堪重負。”

“我準備,擬定宗藩條例,從此朝廷只負責各藩王的年俸,而各藩王的族人,由他們自己負責,也酌情讓宗人出仕。但是永樂年間,朝廷消耗太多,縱然從洪熙以後,休養生息,但是其實屢次戰爭都沒有斷過了。”

“宣德年間,平漢庶人之戰,徵兀良哈,松潘,安南覆師,正統以後,又有西北之戰,而今又有麓川之徵。”

“朝廷兵鋒未熄,不過是大打,還是小打而已。”

“雖然瓦刺坐大,但是十年生聚,十年休息,纔有興兵,即便陛下有興兵之意,我也要勸諫陛下,十年之內,無言兵事。”

楊士奇看這一篇文章,根本不在乎什麼藩王外鎮,直接點明瞭皇帝的意圖。

所謂功夫在詩外。

這文章固然是好文章,張忠嘔心瀝血所爲,幾乎一字不可易。但是楊士奇更想看出來,這一篇文章幕後的意圖。

那就是朱祁鎮對改變大明鮮有國策的企圖。

太皇太后在地震之後,已經不過問政事。楊士奇決計不願意讓朝廷陷於征伐之中。十年,楊士奇自己未必能在中樞十年。

所以他說出這番話。固然認爲朝廷積蓄不足,不足以大做征伐。但是楊士奇未必沒有一點私心。

這一點私心,就是楊士奇固然知道,他攔不住皇帝。

畢竟在古代皇帝真要一心做什麼事情,很難有人能真攔住。

但是楊士奇卻不想。爲皇帝收拾一個爛攤子。

人老了就想求一個身後名,朱祁鎮固然是皇帝,但是朱祁鎮卻不是太宗皇帝,楊士奇也是跟隨太宗皇帝打過仗的。

真正知道什麼叫做兵危戰急。

不願意去冒這個風險了。

楊士奇轉過頭來,對於謙說道:“將這一番話,轉告陛下。”

于謙微微吃了一驚,之前楊士奇其實也能猜到,楊士奇告訴于謙的話,于謙都從各種角度告訴了朱祁鎮。

而朱祁鎮告訴于謙的話,未必不是想讓于謙轉告給楊士奇的。

但是楊士奇這樣挑明瞭,卻是第一次。

他越發明白今日之事,分要重要。

如果一個處理不好,從宣德十年一直延續到正統四年平穩的政局,在今日就要打破了。

于謙入宮,將這些話告訴朱祁鎮。

朱祁鎮聽了,說道:“朕知道了。”

于謙說道:“陛下,楊首輔的意思,也是爲朝廷着想,請陛下甚思之。”

朱祁鎮聽了于謙的話,一瞬間有些生氣。朱祁鎮將於謙當成心腹,但是于謙卻沒有完全服從自己。但是隨即朱祁鎮也就釋然了。

ωwш .ttκǎ n .c○ 畢竟能留名青史的名臣,都是人才,而不是奴才。

奴才是可以完全服從,但是真正能成大事,都是人才。

只是即便如此,朱祁鎮心中還是有些不舒服,笑道:“楊首輔多慮了。朕不過是念及而今麓川之戰,而並非真要大舉興兵,楊首輔十年生聚的道理,朕豈能不明白。朕向楊首輔保證,麓川戰事平定之前,決計不挑起另外的戰事。”

于謙也知道,朱祁鎮的保證有些不老實。這話裡有很多活釦。但是于謙總算是能與楊士奇交代了。

于謙又勸了朱祁鎮幾句,大意就是說,朱祁鎮富有春秋,這個時候正應該戒急用忍,不可操之過急。

朱祁鎮一一答應下來,這才送于謙出去。

朱祁鎮目送于謙離開之後,臉色微微一變,心中暗道:“我如此,大抵能讓楊士奇不出面與我硬頂。但是滿朝文武的反對之聲,決計不會輕易過去的。”

“好在有張輔在,武將那邊不用擔心了。”

朱祁鎮思來想後,還是不大放心。於是起身,命人擺架慈寧宮。

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九章 蹇公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十一章 孫氏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二百章 馬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九章 蹇公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十一章 孫氏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二百章 馬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